查尔斯·狄更斯著的这本《双城记(美绘版)》发表于1859年,是查尔斯·狄更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小说的时代背景定位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顾名思义,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在两个城市:巴黎和伦敦。小说分为“起死回生”、“金色丝线”、“风踪雨迹”三部分,主要叙述马奈特大夫和德发日太太一家在革命前后的遭遇。狄更斯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巧妙交织在一起。卓越的艺术技巧,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故事的结局,也昭示给我们生活的真谛:唯有宽恕和慈悲,才能终结仇恨和杀戮。
查尔斯·狄更斯著的这本《双城记(美绘版)》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围绕寓居巴黎的曼奈特医生一家的命运展开故事情节,曼奈特因一次出诊目睹侯爵府中的淫乐情景,而被投入监狱,妻子心碎而死。18年后曼奈特出狱,独女露茜将他接至伦敦,而与露茜真诚相恋的达雷恰巧是侯爵的侄子,他憎恶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了家族财产;为了女儿的幸福,曼奈特捐弃前嫌,欣然同意了女儿的婚事。
证人出庭
检察总长先生只得向陪审团申述,站在大家面前的这个犯人年纪虽轻,但在从事叛国活动方面已是个老手,因而理应剥夺其生命。他的各种通敌行为,并非始于今朝昨日,或者是去岁前年,而是早在多年以前就确凿无疑地经常往来英法之间,从事他那不可告人的秘密勾当。倘若他的叛国活动都能得逞,他的罪恶勾当就不会被发觉了。幸亏上天有灵,让一个无畏无惧、无瑕无疵之人探知该犯阴谋,震惊之余,向陛下的首相和最尊贵的枢密院做了揭发。此爱国志士将亲自出庭作证。他曾是该犯的朋友,但在这一又吉又凶之时,察觉出该犯的可耻行径,便毅然决定将此不能再视之为密友的卖国贼,奉献于祖国的神圣祭坛。
那位品行端正的仆人罗杰·克莱,则在整个作证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赌咒发誓。四年前,他开始给这个犯人当差,服服帖帖,忠心耿耿。当时,他在加来号邮船上问犯人是否要雇个贴身佣人,犯人就雇用了他。时间不久,他就对犯人起了疑心,开始注意他。旅途中,他在整理他的衣服时,多次发现犯人的口袋里有和这些表册差不多的东西。这些表册是他从犯人的书桌抽屉里拿来的。他并没有预先把这些表册放进里面。他曾经看到犯人把和这些一样的表册,拿给加来的几位法国先生看。在加来和布洛涅,都给几位法国先生看过和这差不多的表册。他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所以就告发了。
接着检察总长传贾维斯·洛瑞先生作证。
“贾维斯·洛瑞先生,你是泰尔森银行的职员吗?”“是的。”
“在1775年11月的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你是否因公出差,乘邮车从伦敦到多佛?”“是的。”“邮车里还有别的乘客吗?”“还有两个。”“他们是深夜在中途下的车吗?”“是的。”“洛瑞先生,认一认这个犯人。他是不是那两个乘客中的一个?”“我不能肯定说他是。”“他是不是像那两个乘客中的一个?”“他俩都裹得那么严实,夜又那么黑,我们又都没有说话,所以对这不能说什么。”
“洛瑞先生,你再看看这个犯人,要是他穿戴得像那两个乘客一样,从他的身材个头来看,能说出他和那两个乘客中的一个有什么不像么?”“不能。”“洛瑞先生,你不能保证说,他不是那两人中的一个吗?”“不能。”“那么你至少可以说他有可能是那两人中的一个了?”“是的。不过我记得他们两个都——跟我一样——十分害怕强盗,而这个犯人却一点都没有害怕的神情。”
“你见过假装害怕的人吗,洛瑞先生?…‘当然见过。…‘洛瑞先生,再看看这个犯人。凭你的确切记忆,你以前见过他吗?”“见过。”
“什么时候?”“在那以后的几天,我动身从法国回来时,在加来,这个犯人上了我乘坐的那只邮船,与我同船回国。”“他什么时候上的船?”“半夜稍过一点。”“是深更半夜的时候。在那不寻常的时刻上船来的,只有他一个乘客吗?…‘是的。”
“洛瑞先生,当时你是孤身一人呢,还是有别的同伴?”
“有两位同伴,一位先生和一位小姐。他们现在都在这儿。”
“他们现在都在这儿。你当时跟这个犯人攀谈过吗?”“没有。”
“传马内特小姐。”刚才引起大家注目的那位小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所有的目光又都落到了她的身上。
“马内特小姐,认一认这个犯人。”面对着这样的同情,这样动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时的心情,比面对所有看热闹的人群要难过多了。他极力控制和稳定住自己的呼吸,使得双唇不住地抖动,唇上的血液都涌向了心头。
“马内特小姐,你以前见过这个犯人吗?”“见过,先生。”“在什么地方?”“就在刚才提到的那只邮船上,先生,时间也是同样。”“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位小姐吗?”“哦,很不幸,我就是!”
法官声色俱厉地说:“问你什么就答什么,不要加以议论。”
“马内特小姐,那次渡海峡时,你和这个犯人交谈过吗?”
“交谈过,先生。”“回忆一下谈的是什么。”
“这个犯人上船以后,注意到我的父亲,疲惫不堪,身体非常虚弱。我的父亲已十分瘦弱,我生怕他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就在甲板上离舱房梯子不远的地方,给他铺了一张床,我自己就坐在他旁边的甲板上照顾他。那天晚上船上只有我们四个人,没有别的乘客。这位犯人好心地请求我允许他教我怎样替父亲挡住风寒,比我安置得更好。他对我父亲的状况非常关心,体贴备至,我深信他是真诚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攀谈起来。”P5-8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双城记》深刻描写18世纪封建制度下日渐腐败的欧洲贵族,鲜明地将贵族长期残害百姓、草菅人命的恶行公之于世。狄更斯生动地刻画出平民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郁积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英、法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频繁来往英法两国的人们,常常被怀疑为通风报信的间谍。
巴黎最贫困的圣·安东尼区里,汇集了许多穷苦的人民。酒店成为农民“雅客”的大本营。人民暗中商讨对策、招兵买马,进行着推翻政府的计划。残暴的埃弗瑞蒙德兄弟,以胡作非为、凌虐百姓而臭名昭著。身为埃弗瑞蒙德家族的查尔斯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查尔斯与西德尼拥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爱上同一名女子,为了女主角露西的幸福,西德尼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精神恍惚的马内特医生遭遇离奇,北塔105号暗藏玄机。
《双城记》深刻描绘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以及为历史现实而牺牲的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