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 书名 | 呼兰河传(互联网+创新版部编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萧红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本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内容推荐 萧红著的《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共有七章:一、二章主要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考点精选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的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儿,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惊受怕,颤颤兢兢,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地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①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竞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大牌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绝对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作东二道街,一条叫作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作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作高等小学。 P1-4 序言 写作背景 萧红(1911—1942),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富裕家庭。姓张,取名遁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萧红等。“呼兰河”是她的家乡,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所在,其中蕴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与岁月的延伸。1930年,萧红因父母逼婚而离家出走;1934年萧红来到上海与鲁迅见面,鲁迅给她的文学生涯带来了很大转机;1936年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40年孤独的她转去香港,进入她一生中最寂寞无助的时期,此时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艺术形式独特的小说。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名著快读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我”是一个小女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书中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而是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写下了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 呼兰河是一个小城,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另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作东二道街,一条叫作西二道街。除了这些就都是些小胡同了。小城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只是帮忙拽出和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碾磨坊,几家豆腐店,几家扎彩铺,一两家机房,一两家染缸房,比较热闹。那些小胡同里就比较冷清和寂寞了,一天到晚看不到几个闲散的人。但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变化极多。除了这些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盛举: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秋天唱野台子戏,这些盛举都是冲着鬼而做的,只有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预备的。 “我”就在呼兰河这个小城出生。“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祖父非常爱“我”,“我”常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玩,并跟着祖父学诗。除了念诗之外,“我”还很喜欢吃,还常到“我”家小后房储藏室找各种东西玩。 “我”家是荒凉的。有很多空房子,门洞子西壁的三间房和三间碾磨房租给养猪的,三间破草房租给开粉房的,养猪的那厢房里还住着一个拉磨的,粉房旁边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一家赶车的。赶车的姓胡,弟兄俩,老大有一个儿子,稍小,媳妇还没娶过来;老二有一个儿子,娶了一个媳妇又能干又温顺。 “我”除了在后花园有祖父陪着,其余就是自己玩,一天“我”正在蒿草中做着梦,听见一阵热闹,原来是老胡家来了个十二岁的团圆媳妇。 她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小团圆媳妇死去了。 “我”家还有个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却不爱和人说话,但也是“我”的一个玩伴。听祖父讲,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得大哭起来。 拉磨的那个邻居叫冯歪嘴子,他会做年糕卖。他的女人就是同院住着的老王家的大姑娘。邻居们都夸赞这位王姑娘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但这回成了冯歪嘴子的女人,大家都说她不是好东西了。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他的女人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就死了。他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后花园的主人不见了,祖父死了,二伯也死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只是那里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 艺术魅力 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呼兰河传》这部“回忆式”的巅峰之作,不仅包含着萧红真挚的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之一是散文化的作品结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全书没有一个贯穿前后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固定的人物形象,没有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而是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特征。全书都是由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和人物速写组成。小说共七章,各章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联系,也没有主角,不管是对小城静态的风俗民情的介绍,还是对小城动态的人生图景的勾勒,呼兰河城就是主角。 《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之二是儿童的叙述视角。小说从第三章起,就采用了作品中儿时的“我”的视角。作为儿童的“我”,稚嫩、天真、好奇、顽皮,在“我”的眼里,后花园是另一个色彩缤纷的空间世界,动物、植物都跟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同时,由于“我”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有限,面对成人空间世界,儿童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大不相同,通过“我”透视成人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在一种近乎天真的疑惑和发问中,实现对成人世界的拷问。通过儿童视角的叙述,小说呈现给我们一种儿童所固有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 《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之三是超常规的语言。萧红在小说中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这种超常规的语言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如“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萧红以她特有的童心观察自然,借用了儿童语言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显得极其率真自然,真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如“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流露出对祖父的热爱与怀恋,也表现了萧红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萧红在这里用不厌其烦的重复,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小说中这种蕴藉、自然清新的语言极为常见,不拘一格,舒展自如,任由感情的宣泄,有如行云流水,同时渗透着人生的沉郁和永恒的哀伤。 《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之四是浓郁的乡土特色。萧红出于女性作家的特殊敏感和细致观察,以画家的目光去观察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在小说中绘制出一幅北国风光和乡土人情的生动画面。一方面,作者用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自然风景,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如第一章的“火烧云”,描写的是乡村傍晚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另一方面,作者出于对故乡的怀念,描写了小城的建筑格局,小城人的“精神盛举”,小城人的生老病死,绘制了一幅幅我国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风俗画卷,展现的是当时的历史,是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麻木和抗争中的挣扎,生活是那样的刻板、单调,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反映的是中国北方农民几千年来的生活模式。 人物名片 我 《呼兰河传》的叙述者。“我”是作者童年的回忆,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任性的小女孩,她有着儿童自由的天性、无拘无束烂漫的性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时而悲时而喜,时而孤寂时而自由。在祖父的庇护下,“我”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用全然信任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然而“我”又是寂寞的,四季变化、人事无常、一个人玩的孤独……使“我”体会到一些不快活乃至寂寞苦涩。 祖父 祖父是一个慈祥、温和、宽容的老人,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允许“我”随便玩闹、教“我”念诗,对“我”倾尽了爱心和耐心,在“我”闯祸的时候,他总是安慰“我”、从不责怪。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祖父是那个时代里独特的人,当所有的人说小团圆媳妇是妖精的时候,他却说她是个好孩子。 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小说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人物。她始终处于一种“受虐”状态,年仅十二岁就沦为童养媳,被接到胡家。她实际上还是个孩子,天真、活泼、大方、自然、不害羞,却被大人们理解为不守媳妇的规矩,最终被愚昧的婆婆和周围的人迫害致死。她也曾反抗,但被父权意识的大人们给规矩了,成为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 小团圆媳妇婆婆 小团圆媳妇婆婆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迷信思想的执行者,她按“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只因小团圆媳妇活泼、大方、不害羞,愚昧的婆婆就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她、虐待她,直至折磨生病。但婆婆以她的愚昧、麻木、迷信和无知,让人用残忍的方法来治病,最终置小团圆媳妇于死地。 冯歪嘴子 这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与王大姑娘自由恋爱并结婚。为了让女人和孩子好好活着,他可以去求人。女人死后,他不仅没有绝望,反而镇定下来,他只知道他要活着,他要把两个孩子养大。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很盲目、很原始,却坚持了自己的生命尊严。 有二伯 这又是一个极富喜剧色彩却有着悲剧人生的小人物,他性格古怪,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遭受凌辱去跳井和上吊,反而成了众人眼中的游戏和笑料。 书评(媒体评论) 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摘自茅盾《<呼兰河传>序》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的框架,写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声有色的世俗画和风俗志,从而在小说这个园地里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散文家的才华。 ——摘白杨义《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 《呼兰河传》书如其名,是部纯粹的乡土小说……正因为创作的心灵自由了,一切类型化、观念化的要求退隐了,《呼兰河传》才透出了鲜烈的个性,成为战时长篇小说的重大收获。 ——摘自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