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樊希安//石丽侠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公木(张松如)是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

他历尽坎坷,不坠青云之志,如一棵虬松,扎根在磐石间。

在诗坛上,他与臧克家、艾青齐名,诗作如黄钟大吕。

在学坛上,他厚积薄发,多有创获,影响深广。

在杏坛上,他培养了大批才俊,为门生所感戴。

在歌坛上,他为《英雄儿女》、《白毛女》、《豹子湾战斗》等影片创作的歌词,脍炙人口。

他是战士诗人、军歌之父,是学术泰斗、教育专家,是仁厚长者、谦谦君子,是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人生楷模。

樊希安、石丽侠著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是诗人公木的一部人物传记,书中附有公木不同时期的多幅照片,为读者深入了解公木提供帮助。

内容推荐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党和国家将举办重大纪念活动。诗人战士公木是军歌的词作者,曾用歌声及诗歌的力量鼓舞激励过人们和人民军队为革命英勇奋战。他的两位学生樊希安、石丽侠历时三载辛勤笔耕,写了这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剪裁,采取夹叙夹议的讲故事方式,分为歌声的力量、战士的足迹、坚定的信仰、诗人的风采、学者的风范、教育家情怀、人格的魅力、炽热的情感等八个方面,用50多个精彩片段,全面介绍公木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多彩人生,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习英雄风范、开展人生励志活动、学习诗歌创作经验等均有补益。

目录

序曲

一 歌声的力量

 向前向前向太阳

 颔笑嘉歌八路军

 十里盐湾歌飞扬

 东方红续成三叠

 风烟滚滚唱英雄

 “白毛仙姑”引出的故事

二 战士的足迹

 刻苦好学的优等生

 找到一条人生的光明大道

 在斗争中经受锻炼

 和“鲁司令”的亲密接触

 两地“追杀”记

 挎枪策马走太行

 哗啦啦的延河水

 镌刻在东北大地上的脚印

三 坚定的信仰

 “假如让我得重生”

 在“劳动改造”的日子里

 “谁个潮前毛泽东”

 一个绝不随风飘荡的人

 永不停步的真理追求

 人比山高 脚比路长

四 诗人的风采

 从《脸儿红》到《父与子》

 《哈喽,胡子!》

 光的赞歌永世唱

 “爬也是黑豆”

 冰冻犹有傲霜枝

 老树著花花更繁

 以生命为诗篇

五 学者的风范

 一本书折射出的高尚品格

 纵使凌云仍虚心

 作诗·治学·为人之道

 五彩缤纷的“第三自然界”

 笑对油灯枯尽时

六 教育家情怀

 最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愿化泥土润花根

 一腔热血育诗才

 两只“老母鸡”

 跪下叩头的学生

 东中华路十八号“驿站”

 不倦的教诲

七 人格的魅力

 真诚善良的做人底色

 胸襟堪比大海宽

 丁雪松:公木,亲如兄弟

 关键时刻的心心相印

 友谊似金寸寸珍

 有一种美德叫感恩

 让孩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八 炽热的情感

 盛开在东北大学的爱情之花

 “爸爸”和“妈妈”的角色转换

 写满慈爱的黑围巾

 凝聚在口琴上的思念

 心香一辦祭英灵

 情系滹沱河

尾声

 军歌嘹亮壮君行

附录

 公木生平大事记

 写作本书主要参考书目、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军队存在;有军队存在,就有军歌存在。军歌不是普通的歌曲,它是振奋人心、激昂斗志、鼓舞人们永远向前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无时不在的,在激发军队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首歌也是完美的、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一旦定型,一字难易,堪称经典。

有人回忆,“文革”中一些人曾组织班子修改这首歌的歌词,想把它改得更革命些,结果是相形见绌,以留下笑柄而告终。可谓撼他物易,撼《军歌》难矣。这首壮歌是公木个人体验和民族体验的完美结合,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蕴藏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气壮山河的无穷力量。后来在回忆《军歌》创作经历时,公木曾说:“如果我不坐几次牢,不亲身参加抗战,不亲自做抗战时事研究,那是绝对写不了这样的歌词的。在‘八路军大合唱’中,抗战的三个阶段,我都写上了,写成大兵团音乐形象,不是一个游击队的形象。其实,1939年还没形成大兵团,但要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这是我当时的一种真感情,很自然很自觉地写的。不是首长叫写的,也没有谁告诉我要这么写,也没有领导提意见,更没有开什么研讨会。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在颁布《军歌》的同时,中央军委给公木颁发了词作者证书,给了他很大的荣誉。面对这一切,公木显得很平淡。臧克家回忆说:“记得他在延安时写的军歌歌词受到嘉奖,在某些人就会趁机宣传自己,或请人写文加以吹捧,以增个人身价。可是公木同志为此事来了北京,又默默地回长春去了。”

那么,这首歌有着怎样的创作过程呢?这一定是广大读者想知道的。

1939年7月中旬,抗大总校职工万余人在校长罗瑞卿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前方。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公木和郑律成两人,奉命等待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三分校政治部各科室人员一时还没有调配齐全。在新旧交替之际,他们紧紧抓住这个短暂空暇的宝贵时间,去实现共同合作创作歌曲的夙愿。有一天郑律成告诉公木,他为公木的《岢岚谣》作了曲。公木很惊讶,近二百行的长诗,谱曲会多么费力呀!郑律成还说,想为《子夜岗兵颂》谱曲。这是公木半年前在抗大一大队做学员时写的一首短诗,登在连队墙报上,诗中反映了他在抗大学习时深夜站岗放哨的一点儿感受。诗写得很美:

一天鳞云筛出了几颗流星,相映溪流呜咽鸣。是谁弹奏起这一阕乡曲,四周里低吟着断续的秋蛩。远处一点孤灯,像一点流萤,明灭在有无中,画出了无涯的黑暗,也画出了山影重重。你可敬的岗兵,手把着枪托,挺立在路口,面对着西风……

郑律成把这首《子夜岗兵颂》拿去不声不响地用咏叹调谱成一首独唱曲,然后用他那朝鲜音调的清亮歌喉唱给公木听,这使公木又惊奇又激动,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不出话来。以后,郑律成经常催促公木,让公木作词供他写曲。他诚恳地说:“你是从前方来的,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歌唱吧!”他进一步建议:“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什么大合唱?”“当然是《八路军大合唱》啦!”经他一再鼓动,并且提出命意,点出题目:“军歌、进行曲、骑兵歌、炮兵歌、冲锋歌,再添一篇‘陕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也算一篇,总共七八篇或八九篇就够了。”两人具体商定,立即动手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作曲,公木作词。他们决定这个大合唱要由八支歌儿组成,要的就是这个“八”字。一时间,战火纷飞的疆场,一队队荷枪实弹奔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的雄姿,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矫健身影……萦绕在诗人公木的心头,也萦绕在作曲家郑律成的心头。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对八路军的一往情深,掀起了他们感情的巨澜。灵感之火把创作的激情点燃,而且越烧越旺,终于凝铸成火一般的诗行,弹奏出发自肺腑的乐章。公木一气呵成,写下《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原来创作的《子夜岗兵颂》共八支歌的歌词,完成这些歌词的创作,还不到一周时间。从命题构思,到谋篇造句,唯一的合作者就是郑律成。以前是郑律成为公木现成的诗篇谱曲,而创作这些歌词时,是公木为郑律成未成的曲子作词。两人配合默契。

P7-9

序言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这支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铿锵嘹亮的、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战歌,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曾用歌声及诗歌的力量鼓舞激励着人民和人民军队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战的诗人战士——公木。

公木(张松如)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1910年生,河北辛集人,1998年lO月去世,享年八十九岁。1930年1月在北京参加革命,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丰富传奇。诗创作与臧克家、艾青齐名,著名诗作有《父与子》、《鸟枪的故事》、《哈喽,胡子!》等。长期在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学子,科研著述丰富,在诗论、老子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首创“第三自然界”理论范畴。由其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还创作有《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一作《英雄的赞歌》)及电影《白毛女》、《豹子湾战斗》等插曲,整理定型《东方红》歌词。这些歌在我国几代人中广为传唱,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公木的一生是追逐理想、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的一生,是青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洪流,为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以诗歌为生命”,为人民勤奋创作奉献文艺精品的一生,是以极大热情投人教学科研,“甘化泥土润花根”,为国家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栋梁人才的一生。他集革命战士、著名诗人、军歌之父、学术耆宿、教育专家、仁厚长者、谦谦君子于一身,相互贯通熔铸,成为人们获取人生事业成功特别是在逆境中进取实现人生目标的学习楷模。本书采取夹叙夹议的讲故事方式,分为歌声的力量、战士的足迹、坚定的信仰、诗人的风采、学者的风范、教育家情怀、人格的魅力、炽热的情感等八个方面,用五十多个精彩片段,全面介绍公木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多彩人生。

公木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创作的歌还在,他留下的业绩还在,他创造的精神财富仍然在鼓舞激励我们。让我们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昂扬旋律,一步一步地去探寻他前行留下的足迹。

后记

我们俩是公木先生的学生,从1977年他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课堂上给我们讲授“毛泽东诗词讲解”课算起,一直到他去世,前后交往二十余年。其间,希安因爱好诗歌创作常向老师请教,并在八十年代和张宇宏合著《公木评传》,对老师进行过多次采访,与之更熟识、得到教益更多一些。公木师一生教的学生无数,其中多有栋梁之材,我俩不过是平常之林木,但我们也深记恩师培育之恩。屈指算来,公木老师已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一些喧哗的东西过时了,一些虚幻的东西消失了,一些模糊的东西更加模糊,而一些真切的东西却更加真切,所谓“尘埃落定”,我们对一些事物认识得更加清楚。近三十年了,公木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眼前更加高大、更加丰满,同学们聚会,常常谈起公木老师,忆起他给我们讲课时的情景。时光的流逝,更凸显出他境界之高远、诗艺之高超、人格之高尚,他取得的成就用“丰功伟绩”形容也不过分。诚如有人所言,人这一生在事业上有一个亮点就很不错,他却有一连串的亮点;人这一生能在事业上登上一座高峰已属不易,他却到了几个高峰的峰顶。希安在纪念公木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写过一副对联:“作人民解放军军歌英雄赞歌白毛女咏唱东方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专家老龄树繁著学术花。”全面评价公木老师一生的业绩。我们钦佩其业绩,更敬佩其人品,他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亲切和蔼、善良仁厚、质朴无华给多少人留下深刻印象。更有他虽九死而未悔的对信仰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更是人们学习的楷模。而这一点,在今天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决心做“公木精神”的传人,把老师身上的“真善美”加以弘扬,使之有益于我们今天,有益于我们的社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尽了自己的努力了。

本书的写作、出版得到吴翔师母的支持和帮助,她多次接受我们的采访,随时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她是公木老师的贤内助,也是一个站在成功男人身后的女人,对公木师取得的成就贡献甚巨,公木老师去世后对公木精神和学术思想的弘扬作出很大的贡献,对此,应该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人民出版社黄书元社长、辛广伟总编辑、任超副社长及本书责任编辑罗少强先生、装帧设计鲁明静女士等,对本书出版高度重视、精心周到安排各环节的工作,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精美形式和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有关宣传、研究公木的著述、文章及相关资料,汲取了一些文章的观点、看法和研究成果,在此专致谢意的同时,还盼对本书多提出批评,以期对公木的研究更加深入,对公木精神的弘扬取得更好效果。我们也会在这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樊希安 石丽侠

2017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