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8下)》由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 书名 | 名人传(8下)/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人传(8下)》由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作者简介 作者:(法)罗曼·罗兰 编者:温儒敏 编者:王本华 译者:傅雷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后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与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把不同时期写就的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汇集成一册,题为《英雄传记》,也就是为我们今天所称道的世界衔己文学的典范之作《名人传》。 内容简介 《名人传(8下)》,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本书的三位传主一个是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成就杰出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有良知的作家托尔斯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都展现了非比寻常的坚强斗志。他们不畏惧命运的挑战,勇敢追求理想,坚定高尚信仰,他们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天分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理路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目录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附录: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弁言 原序 导言 上编战斗 下编舍弃 尾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代序) 原序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资料链接 阅读札记 精彩书摘 上编 战斗 一 力 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他生于卡森蒂诺的卡普雷塞。崎岖不平的乡土,“飘逸的空气”,岩石,山毛榉,远处是亚平宁山。不远的地方,便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在阿尔佛尼阿山头看见基督显灵的所在。 父亲是卡普雷塞与丘西地方的法官。这是一个暴烈的、烦躁的、“怕上帝”的人。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时便死了。他们共是弟兄五人:利奥那多、米开朗琪罗、博纳罗托、乔凡·西莫内、西吉斯蒙多。 他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后来他把做雕塑家的志愿好玩地说是由于这幼年的乳。人家把他送人学校:他只用功素描。“为了这,他被他的父亲与伯叔瞧不起,而且有时打得很凶,他们都恨艺术家这职业,似乎在他们的家庭中出一个艺术家是可羞的。”因此,他自幼便认识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 可是他的固执战胜了父亲的固执。十三岁时,他进人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那是当代佛罗伦萨画家中最大最健全的一个。他初时的成绩非常优异,据说甚至令他的老师也嫉妒起来。一年之后他们分手了。 他已开始憎厌绘画。他企慕一种更英雄的艺术。他转入雕塑学校。那个学校是洛伦佐·特·梅迪契所主办的,设在圣马可花园内。那亲王很赏识他,叫他住在宫邸中,允许他和他的儿子们同席。童年的米开朗琪罗一下子便处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处身于古籍之中,沐浴着柏拉图研究的风气。他们的思想把他感染了。他沉湎于怀古的生活中,心中也存了崇古的信念:他变成一个希腊雕塑家。在“非常钟爱他”的波利齐亚诺的指导之下,他雕了《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 这座骄傲的浮雕,这件完全被力与美统治着的作品,反映出他成熟时期的武士式的心魂与粗犷坚强的手法。 他和洛伦佐·迪·克雷蒂、布贾尔迪尼、格拉纳奇、托里贾诺·德尔·托里贾尼等到卡尔米尼寺中去临摹马萨乔的壁画。他不能容忍他的同伴们的嘲笑。一天,他和虚荣的托里贾尼冲突起来。托里贾尼一拳把他的脸击破了,后来,他以此自豪。“我紧握着拳头,”他讲给贝韦努托·切利尼听,“我那么厉害地打在他的鼻子上,我感到他的骨头粉碎了,这样,我给了他一个终身的纪念。” 然而异教色彩并未抑灭米开朗琪罗的基督教信仰。两个敌对的世界争夺米开朗琪罗的灵魂。 一四九〇年,教士萨伏那洛拉,依据了多明我派的神秘经典《启示录》开始说教。他三十七岁,米开朗琪罗十五岁。他看到这短小赢弱的说教者,充满着热烈的火焰,被神的精神燃烧着,在讲坛上对教皇做猛烈的攻击,向全意大利宣扬神的威权。佛罗伦萨人心动摇。大家在街上乱窜,哭着喊着如疯子一般。最富的市民如鲁切拉伊、萨尔维亚蒂、阿尔比齐、斯特罗齐辈都要求加入教派。博学之士、哲学家也承认他有理。米开朗琪罗的哥哥利奥那多便人了多明我派修道。 米开朗琪罗也没有免掉这惊惶的传染。萨伏那洛拉自称为预言者,他说法兰西王查理八世将是神的代表。这时候,米开朗琪罗不禁害怕起来。 他的一个朋友,诗人兼音乐家卡尔迪耶雷有一夜看见洛伦佐·特·梅迪契的黑影在他面前显现,穿着褴褛的衣衫,身体半裸着。死者命他预告他的儿子彼得,说他将要被逐出他的国土,永远不得回转。卡尔迪耶雷把这幕幻象告诉了米开朗琪罗,米氏劝他去告诉亲王,但卡尔迪耶雷畏惧彼得,绝对不敢。一个早上,他又来找米开朗琪罗,惊悸万分地告诉他说,死者又出现了:他甚至穿了特别的衣装,卡尔迪耶雷睡在床上,静默地注视着,死人的幽灵便来把他批颊,责罚他没有听从他。米开朗琪罗大大地埋怨他,逼他立刻步行到梅迪契庄园。半路上,卡尔迪耶雷遇到了彼得,就讲给他听。彼得大笑,喊马弁把他打开。亲王的秘书别纳和他说:“你是一个疯子。你想洛伦佐爱哪一个呢?爱他的儿子呢还是爱你?”卡尔迪耶雷遭了侮辱与嘲笑,回到佛罗伦萨,把他倒霉的情形告知米开朗琪罗,并用佛罗伦萨定要逢大灾难的话说服了米开朗琪罗。两天之后,米开朗琪罗逃走了。 这是米开朗琪罗第一次为迷信而大发神经病。他一生,这类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虽然他自己也觉得可羞,但他竞无法克制。 他一直逃到威尼斯。 他一逃出佛罗伦萨,他的骚乱静了下来。——回到博洛尼亚,过了冬天,他把预言者和预言全都忘掉了。世界的美丽重新使他奋激。他读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 一四九五年春,他重新路过佛罗伦萨,正当举行着狂欢节的宗教礼仪,各党派剧烈地争执。但他此刻对周围的热情变得那么淡漠,且为表示不再相信萨伏那洛拉派的绝对论起见,他雕成著名的《睡着的爱神》像,在当时被认为是古代风的作品。在佛罗伦萨只住了几个月,他到罗马去。直到萨伏那洛拉死为止,他是艺术家中最倾向于异教精神的一个。他雕刻《醉的酒神》《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大的《爱神》的那一年,萨伏那洛拉正在焚毁他认为“虚妄和邪道”的书籍、饰物和艺术品。他的哥哥利奥那多为了他信仰预言之故被告发了。一切的危险集中于萨伏那洛拉的头上。米开朗琪罗却并不回到佛罗伦萨去营救他。萨伏那洛拉被焚死了。米开朗琪罗一声也不响。在他的信中,找不出这些事变的任何痕迹。 米开朗琪罗一声也不响,但他雕成了《哀悼基督》: 死了的基督躺在永远年轻的圣母的膝上,似乎睡熟了。他们的线条饶有希腊风的严肃,但其中已混杂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哀愁情调。这些美丽的躯体已沉浸在凄凉的氛围中。悲哀已占据了米开朗琪罗的心魂。 使他变得阴沉的,还不单是当时的忧患和罪恶的景象。一种专暴的力进入他的内心再也不放松他了。他为天才的狂乱所扼制,至死不使他呼一口气,并无什么胜利的幻梦,他却赌咒要战胜,为了他的光荣和为他家属的光荣。他的家庭的全部负担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他们向他要钱。他没有钱,但那么骄傲,从不肯拒绝他们。他可以把自己卖掉,只是为要供应家庭向他要求的金钱。他的健康已经受了影响。营养不佳、时时受寒、居处潮湿、工作过度等开始把他磨蚀。他患着头痛,一面的肋腹发肿。他的父亲责备他的生活方式,他却不以为是他自己的过错。“我所受的一切痛苦,我是为你们受的”,米开朗琪罗后来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 “……我一切的忧虑,我只因为爱护你们而有的。” P110-115 前言/序言 走近名著 苦难,并非人们渴望的人生礼物,但是对于伟大坚强的心灵来说,却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苦难不可避免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也许当你看了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后,会有一些深思或启示。 《名人传》的主人公是三位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俄国的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作者罗曼·罗兰眼里,更伟大的是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是“靠心灵伟大”的英雄。 那么何为靠心灵而伟大的英雄?即在苦难重重的命运中,尽管面对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执着于生活,决不抛弃自己的信念。他们都创造了“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我们且慢慢来听这一曲曲悲壮而绚烂的英雄赞歌。 “一个不幸的人,由贫穷、残废、孤独、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体验痛苦,品尝快乐”是作为音乐家却不幸遭受耳聋的贝多芬赠予人类的精神礼物,也是罗曼·罗兰探寻贝多芬一生命运后对他的总结。那一首首名作就是贝多芬对命运的回答。这就是贝多芬在面对苦难生活时的信念。 米开朗琪罗的苦难则来源于自身的性格和所他面对的世界。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种种苦痛,艺术创作又带给他短暂的狂欢;可艺术同时又将他引人新的苦难。他每天在尘世俗事中辗转,总是在心力交瘁中哀伤绝望,可一转身对着石头时又鼓舞起斗志继续工作,给世界留下不朽的杰作。很多的磨难,极少的快乐,伟大的作品,这就是米开朗琪罗完成的人生。 托尔斯泰的苦难更来自内心永不停止的探索。他渴求正义,希冀人的完善,然而却陷入重重困惑。在这条幽暗的路上,“他的妻子,他的子女,他的朋友,他的敌人——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大家都把他当成一个堂吉诃德”。家人的疏离反对,尤其是妻子的态度,让托尔斯泰十分痛苦。然而究其本质,是托尔斯泰对社会深刻洞察之后带来的世界观的改变,让他陷入与周遭甚至与自己的矛盾,“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那个敌人就是他自己”。最终,出身富贵、功成名就的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暮年,一个寒冷的清晨,独自逃出了家门,继续着求索的脚步。在探索的道路上,托尔斯泰总是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而这探索的执着与坚持,就是他面对苦难生活时的信念。 正是这些英雄们的苦难和信念,为所有人证明了生活的价值。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面临以上三位伟人所经受的苦难。然而,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人生的低谷。但当艰难的日子来临时,不妨回忆一下这些伟人给予苦难的有力回击——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