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2)》是系列丛书《认认真真讲历史》之《三国风云》中的第二卷,本丛书是一系列讲历史读物,收编南北朝卷六册、三国卷两卷、隋唐卷七册,全面、客观记录南北朝、三国和隋唐的历史,本书是三国卷第二册。
熟悉的人物,未知的故事,全景式再现魏蜀吴的发展历程!
| 书名 | 三国风云(卷2)/认认真真讲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孙峰//孙艺真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2)》是系列丛书《认认真真讲历史》之《三国风云》中的第二卷,本丛书是一系列讲历史读物,收编南北朝卷六册、三国卷两卷、隋唐卷七册,全面、客观记录南北朝、三国和隋唐的历史,本书是三国卷第二册。 熟悉的人物,未知的故事,全景式再现魏蜀吴的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从历史断代而言,三国起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止于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共计35年。这与我们平素基于《三国演义》而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竟然大多活跃于“三国”之前!孙峰、孙艺真著的《三国风云(卷2)》叙述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共44年的历史。这一段我们印象中的三国历史在史学上当属后汉史,却是三国故事中最精彩的一段。 目录 七八 孙权嗣位(一) 七九 孙权嗣位(二) 八○ 黎阳之战 八一 回师南征 八二 引狼入室 八三 围攻邺城(一) 八四 围攻邺城(二) 八五 全取冀州 八六 江东之虎(一) 八七 江东之虎(二) 八八 粗定四州 八九 西上太行 九○ 一人二书 九一 东平青徐 九二 北击乌桓 九三 北征凯旋 九四 三顾茅庐(一) 九五 三顾茅庐(二) 九六 三伐黄祖 九七 南下荆州 九八 兵败当阳 九九 占领荆州 一○○ 赤壁大战(一) 一○一 赤壁大战(二) 一○二 赤壁大战(三) 一○三 夺取江陵 一○四 佯攻合肥 一○五 改弦更张 一○六 周瑜之死 一○七 各显身手 一○八 西击马超(一) 一○九 西击马超(二) 一一○ 刘备入蜀 一一一 濡须之战 一一二 夺取益州(一) 一一三 夺取益州(二) 一一四 夺取益州(三) 一一五 夺取益州(四) 一一六 夺取益州(五) 一一七 平定陇西 一一八 孙刘交恶 一一九 消灭张鲁 一二○ 逍遥津之战 一二一 矛盾重重(一) 一二二 矛盾重重(二) 一二三 矛盾重重(三) 一二四 兵法汉中 一二五 焦头烂额 一二六 扬威定军山 一二七 汉中称王 一二八 水淹七军 一二九 白衣渡江 一三○ 败死麦城 一三一 奸雄之死(一) 一三二 奸雄之死(二) 一三三 废汉自立(一) 一三四 废汉自立(二) 一三五 废汉自立(三) 一三六 东击孙权(一) 一三七 东击孙权(二) 一三八 东击孙权(三) 一三九 夷陵之战 一四○ 一伐东吴(一) 一四一 一伐东吴(二) 一四二 后主继位(一) 一四三 后主继位(二) 一四四 七擒孟获 一四五 三伐东吴 一四六 曹丕之死 一四七 诸葛北伐 一四八 三国大事记 跋 试读章节 七八 孙权嗣位(一) 曹操密切注视着益州的局势,同时也关注着失去孙策的江东的动向。 孙权,字仲谋。是孙坚的次子。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在孙坚担任下邳丞(公元182年)时,生下了孙权。据说,孙权生下后,“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坚认为此子有贵人之相。《宋书·符瑞志》称:孙权“方颐大口,紫髯,长上短下”,也就是说,孙权长得四方脸,大嘴巴,紫色胡须,上身长,下身短。孙权性格宽宏大度,仁爱果断,行侠仗义,喜欢结交朋友,每次与孙策一起研究计策,出言常令孙策刮目相看,自以为不如这个弟弟。孙策与宾客们饮宴时,总是指着大家对孙权说:“他们都将成为你的部将啊!” 孙策在建安元年平定江东时,孙权十五岁,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长。吴郡太守朱治、扬州刺史严象分别举荐他为孝廉和茂才,由此,他也被许昌朝廷任命为行奉义校尉。许昌朝廷的使者刘琬来到江东后,对人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都非常优秀,但都寿命不长,唯独孝廉(指孙权)容貌不同凡响,是大贵之人,而且寿命还长,你们不信走着瞧。” 孙策去世时,事发突然,当时,孙权年仅十九岁,整个江东集团陷于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孙策占领江东的时间并不长,各地还很不稳固,很多人对江东集团的未来忧心忡忡。当时,孙氏集团拥有会稽郡、吴郡、豫章郡、丹阳郡四郡,长江以北的庐江郡、淮南郡其实只有一部,庐陵郡似也仅仅占领一部,江夏郡则根本没有占领。摆在年轻的孙权面前的困难重重,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统治区内,还有很多避居在深山老林中宗部,并不从命;二是各地的豪强大族比比皆是;三是流落在江东的世家大族们首先考虑的是身家性命的安全,与孙氏集团之间的纽带还不牢固,孙策一死,人人想着离开此地,到更安全的地方避难。《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书》称:“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 其实,在孙策突然去世后,孙氏集团内部就发生了内讧。 据《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吴书》称:孙策去世后,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整顿军队,计划南下袭占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郡功曹虞翻听说后,对孙暠捎话说:“讨逆大人(指孙策)英年早逝,如今的头领理应由孝廉(指孙权)充当,虞翻我已经率领全城将士登上城墙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只好知难而退。 除了孙暠这种明目张胆搞分裂的,还有担心江东不保、暗中与曹操勾结的,此人正是孙权的堂兄弟、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暗中给曹操写信,主动请求让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下令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部队交给他人,将孙辅软禁了起来。 江东局势得以稳定,主要有赖于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张昭、周瑜、张纮等人。据史书记载,孙策刚死时,孙权一直痛哭不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怎是哭丧的时候?况且,周公立法,周公的儿子伯禽并没有遵循,这并非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而是后来的客观情况无法执行原来的法律。如今,盗贼纵横,豺狼满道,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顾及礼制为亲人服丧,这就是在大开房门、欢迎强盗人室抢劫,不是仁爱的做法。”又说:“作为别人的继承人,最重要的是能够继承先人的基业,如今,天下大乱,强盗漫山遍野,孝廉岂能像平民百姓那样服丧呢?”于是,张昭让孙权脱去丧服,把他扶上了战马,让他出外检阅军队,人心才稳定了下来。 镇守巴丘的中护军周瑜听说孙策去世的消息,立即率军赶回吴郡,周瑜的到来很快稳定了局势。张昭上书许昌朝廷,为孙权争取一个合法的地位,曹操上表汉献帝同意孙权接替孙策的名号,正式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并允许他驻扎在吴郡,而让会稽郡丞前往会稽郡处理事务。张昭又以孙策长史的身份,要求各地将校不得妄动,稳定了江东各地。 《三国志·吴主传》称:(孙权)“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孙权在刚刚掌握大权时一系列稳定江东的举措。(P1-3) 后记 从历史断代上说,三国起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止于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国,共计35年。在此之前,曹丕称帝,但蜀汉与江东并没有称帝,是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三国的;在此之后,中国大地上只留下曹魏以及后来的晋与东吴两个政权,亦不能称为三国。 这一理解与我们平素基于《三国演义》而得出的印象大相径庭,因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英雄”大多活跃于所谓的“三国”之前!起码在曹操、刘备去世以后,我们印象中的三国故事已经不太精彩了,而三国最精彩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年间。 这本书主要描写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这一段,共计44年的历史(最多延至魏文帝曹丕去世)。这一段在史学上应当属于后汉史,却是我们印象中的三国史,或者说属于三国奠基期,也是我们观念中三国故事最精彩的一段历史时期。 关于写作历史,我的观点是:历史原本就很难轻松读清楚的。试想:你我又有几个人能青史留名?我们经历的又有多少件能够彪炳史册?岁月的流逝又给我们多深的理解障碍和隔膜?这些个历史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中蛟龙们做的那些个大事,中间隔着时光的磨砺,又夹杂着无数写史人个人人生经历于历史之误读和种种偏见,还有种种即便是在当时已无人知晓的内幕,不经过认真的辨别和深入的研究,岂能轻松地下结论?当然,我们都愿意轻松地完成每一件事情,就像我们都从内心深处想轻松地成佛一样,但也许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尽可能接近那个目的,如果非要将轻松作为写史人追求的第一目标,有些时候我们写的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伪历史而已。另外,历史事件中自然会有前因后果,但历史自身本来就是流水账,如果刻意地要弄出来一些符合小说特征的花样,也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复述以及尽可能去伪存真,让读者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曾经存在过的人,至于能否给读者不同的感悟,这需要人们自己去把握,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因此,只想依照我自己的标准,把想写的历史努力写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