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我刚进入留学行业的时候, 很少有就读IB、A-Level、AP 项目的学生来咨询。时至今日,仅仅在老查留学服务的、国内就读的学生群体中,就读于国际课程的学生也已超过了50% ,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着国际课程和国际学校的数目迅速增多, 这类课程的质量也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以前, 国际课程主要依附在公立中学的国际部, 虽然这些国际部也大多是三方合作(学校+ 中介+ 国外学校), 但学生和家长至少可以根据国际课程所在的公立中学的质量来判断课程是否优质, 但现在, 越来越多国际课程剥离出公立中学系统, 这个标准就难以为继了。另外, 之前学生和家长会按照未来申请的国家来选择就读什么类的课程, 如果想去英国就选A-Level, 如果想去美国则就读AP 项目; 但现在, 就读A-Level 的学生也开始申请美国的大学,而就读AP 项目的学生在申请美国的同时也会申请英国或者其他国家。
所以, 根据未来申请国家来选择高(初) 中课程体系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各类国际课程所强调的知识和技能并不一样, 比如IB 项目涉及人文的比较多, 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加平衡; 而A-Level 项目在国内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理科, 一旦选择不当, 学生的平时成绩(GPA) 将大受影响, 未来申请的时候会有难以预计的后果。更核心问题是, 到底要不要选择国际课程, 选择什么样的国际课程更适合? 就我个人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 国际课程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我多年前曾在上海遇到过一个非常不适合IB 项目学习的孩子, 在我的建议下, 他选择了中国普通高中系统, 后来申请到了很好的美国的大学。我希望本书着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详细介绍最常见的国际课程体系、特点以及到底该如何选择。
当然,进入到某一个特定的国际课程和学校后,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国际课程和普通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选课的灵活性, 除了数学和英文等必修课,其他课程的选择匹配自主性较高,有些课程很难,有些课程相对简单, 即使是同一门物理, 也有相对简单的物理1 和相对难学的物理2,如果没有专业的研究和指导,必然会对中国学生和家长造成选择困扰, 也势必会影响在学术评估上的分值。
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先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根据目标、个人基础和优势来进行选择。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技能、学术背景、家庭背景、未来升学和职业倾向确定一个完整的申请规划和方案, 通过分析确定学生的理想、职业、专业路径等重点去考虑申请的学校。目标一旦确定, 则会相对容易选择课程和参加的课外活动。随着竞争的加剧, 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学, 诸如美国的藤校(在本书中指美国常春藤联盟中的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的入学难度越来越大, 到底这些国家和大学对于中国国际课程体系下的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如何做才能申请到更好的大学? 这就是本书致力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进入国际课程体系后的规划问题。
哪些人适合阅读本书呢?
1.考虑国际课程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
2.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校长和老师。
3.国际教育领域和留学服务行业的同行。
另外,国际课程在中国日趋低龄化, 我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1.国际课程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国际课程对于申请国外大学只是路径之一,如果学生属于竞赛型选手、自学能力强,普通高中反而会更加容易申请到国外的尤其是美国名校。如果学生成绩很一般,英文水平基础差,沟通能力弱,进入国际课程体系往往是一个灾难的开始。
2.有些国际课程和国际学校学术要求的门槛较低,学校大量聘用没有教学经验的外教,教学质量比较差,管理混乱,成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熊孩子” 的天堂,我强烈反对学生和家长选择这类学校。
3.部分国际课程体系中提供升学指导服务,很多家长会认为既然学校有升学指导服务,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学校办理就行了,但实际上, 申请国外大学,尤其是申请美国顶尖大学,仅仅靠学校指导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升学指导工作一般从学生高二结束才启动, 很难提供个性化专业的指导服务。
4.早规划的意识仍然不够。什么是早规划?是提前18月以上就开始真正规划、实施、监控、调整、评估以及进入申请状态。最理想的早规划时间为初三下学期和高一上学期。
如果读完这本书, 您还有问题怎么办?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您在选择国际课程、规划国际课程之路以及国际升学方面提供系统的指导,但毕竟每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如果您有更进一步的问题, 或者希望带孩子和老查老师见一面,做一对一的诊断和咨询,您可以关注“老查话留学”微信订阅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 laocha100 或老查话留学,关注即可, 该订阅号会持续提供有关国际课程选择和升学方面的最新消息及解析文章。也可以通过“老查话留学” 订阅号预约和老查留学顾问的线下一对一咨询。特别注意的是老查留学专注于美国本科名校的申请和规划负责, 不提供其他国家的咨询和服务。线下一对一咨询需要学生本人和家长一起参与, 老查老师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术背景等信息, 现场会对职业方向、申请院校和专业、课外活动方向等提出具体的建议。
其实两年前我就有计划写这本书, 但因为我一直在一线工作,需要给学生做方案、做课外活动规划、文书头脑风暴和面试等工作,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因而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们,是你们的辛勤努力和督促才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