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暴风骤雨(经典名著口碑版本)/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立波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土地改革,作为解放区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成了当时一些中、长篇小说共同的题材。这类作品中,除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外,要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最为突出。《暴风骤雨》的写作时间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大体相同,也同时获得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暴风骤雨》的人物和情节都比较单纯,但反映土改斗争的规模比较大,过程比较完整。作品从工作组进村掀起土改斗争写起,除了写斗争恶霸地主外,还写了土改复查,分土地,挖浮财,起枪支,打土匪,一直到最后掀起参军热潮。

小说的结构单纯,故事突出,线索清楚。全书以土改斗争发展的过程为主线,写了一场场斗争,让所有人物在斗争中活动;同时,在斗争中也插有一些很生动的情节或细节,增加读者兴味。有些场面描写如“分马”一节,写得层次分明,人物活动形象具体,有声有色。另外,作者善于向群众语言学习,作品中运用东北农民的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特别是很多对话,都是个性化的语言,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内容推荐

《暴风骤雨》是中国土改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作为解放区的优秀作品获得表彰,并且在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由此该作以及作者周立波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次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阅读指引和知识积累。

《暴风骤雨》主要反映中国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全书分两部,第一部描写的是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元茂屯村在工作队领导下,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进攻的故事,这一部以赵玉林为主要人物;第二部描写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进一步深入的斗争,以郭全海为主要人物。

目录

导读

第一部

第二部

知识链接

试读章节

背阴处,有三个人,在赵玉林说话的时候,趁着大伙不留心,悄悄溜走了。刘胜瞅见了,起身要去追,萧队长说:“不要理他们。”他转向大家又问道:“咱们大伙过的日子能不能和韩老六家比?咱们吃的、住的、穿的、戴的、铺的、盖的,能和他比吗?”

“那哪能比呢?”刘德山说。

“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呀!”老孙头说。

“咱们穷人家,咋能跟他大粮户比呢?”看见大伙都说话,老实胆小的田万顺,又开口了,“人家命好,肩不担担,手不提篮,还能吃香的,喝辣的,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大瓦房,宽大院套。咱们命苦的人,起早贪黑,翻土拉块,吃柳树叶,披破麻袋片,住呢,连自己盖的草屋,也捞不到住……”说到这里,他的饱经风霜的发红的老眼里掉下泪水了。他记起了韩老六霸占去做马圈的他新盖的三间小草房,他的声音抖动,说不下去了。而他又看到了李振江向他瞪眼睛,越发不敢说了。

“怎么的,你老人家?”萧队长问。

小王向赵玉林问了老田头的姓名,走到他跟前,手搁在他的肩膀上,温和地说:

“老田头,今儿你把苦水都倒出来吧。”

“你说下去。”萧队长催他,“把你的冤屈,都说出来吧。”

老田头又瞅李振江一眼,他说:

“我心屈命不屈,队长,你们说你们的吧,我的完了。”

这时候,李振江站立起来,首先向萧队长行了一个鞠躬礼,又向大伙哈哈腰,这才慢慢说道:

“没人说,我来唠唠。我不会说话,大伙包涵点。我叫李振江,是韩凤岐家的佃户,老田头也是。咱俩到韩家走动,年头不少了。韩六爷的那个脾气,咱俩也明白,他光是嘴头子硬,心眼倒是软和的。”

刘胜跟小王同时暴跳起来,同时走到李振江跟前。

“谁派你来的?”刘胜问。

“谁也没有派我来。”李振江回答,有些心怯。

“你来干啥的?”小王跟踪问一句。

“啥也不干。”李振江说,使劲叫自己镇静。

“让他说完,让他说完。”萧队长也站起来了,劝住刘胜和小王,他怕性急的刘胜和暴躁的小王要揍李振江,闹成个包办代替的局面,失掉教育大伙的机会,又把斗争韩老六的火力分散了。他从容问道:“你叫李振江,韩老六的佃户,是吗?正好,我问你,韩老六到底有多少地呢?”

“本屯有百十来垧。”

“外屯呢?外省呢?”

“说不上。”

“他有几挂车,几匹牲口?”

“牲口有十来多头吧,咱可说不上。”

“你说差啦,谁不知道韩老六有二十多头牲口。”后面灯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有一个人叫唤,李振江扭转头去,想要看看那是谁。

“你不用看了,”萧队长冷笑说,“现在你知道是谁说的,也不中用。‘满洲国’垮了。刘作非踪了。蒋介石本人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没有人来救你们韩六爷的驾了。”萧队长言语从容,但内容尖锐;他本来要说:“韩老六的命也抓在穷人的掌心了。”可是他一想:在大伙还没完全清楚自己的力量时,说出来反而不太好。他连忙忍住,不说这一句,改变一个方向说:“我倒要问你,韩老六给了你一些什么好处,你替他尽忠?你种他地不缴租粮吗?”

“那哪能呢?”李振江说,不敢抬眼去看萧队长,装得老实得多了。可是他的这句话并不是真话,工作队到来的那一天下晚,韩老六叫了他去,在外屋里,他俩悄声密语唠半天,韩老六要李振江“维持”他一下,答应三年不要他租粮。就这样,为了自己的底产、马匹、院套,和那搁在地窖里年年有余的粮食,为了韩老六约许他的三年不缴的租粮,也为了韩老六是他的“在家理”的师父,他顽固地替地主说话,跟穷人对立。今儿下晚,萧队长担心转移了目标,分散了力量,有意放松李振江,走到课堂的中心,又向大伙发问道:

“我再问你们,韩老六压迫过你们没有?”

“压迫过。”十来多个声音齐声地回答。

“压迫些什么?”

又是各式各样的回答,有的说:向韩老六借钱贷粮,要给七分利、八分利,还有驴打滚的,小户拉他的饥荒,一年就连家带人都拉进去了。有的说:韩家门外的那口井,是大伙挖的,可是往后跟他不对心眼的,不能去担水。也有的说:得罪了韩老六,不死也得伤。韩老六爷俩,看见人家好媳妇、好姑娘,要千方百计弄到手里来糟蹋。

听到这儿,老田头的眼睛又在豆油灯下,闪动泪光了。

“老田头,你心里有啥,还是跟大伙说说。”萧队长早就留心他,带着抚慰的口气说。

“没啥说的,队长。”老田头说,眼睛瞅瞅李振江。

这时候,赵玉林从桌子上跳下地来,把他那枝短烟袋别在裤腰上,往前迈一步,一手解开三营战士送给他的那件灰布军服的扣子,露出他的结实的、太阳晒黑的胸膛。这是他的老脾气,说话跟打仗一样,他要发热冒汗,要敞开胸膛。他说:

“屯邻们,姓赵的我是这屯里的有名的穷棒子,大伙送我的外号:赵光腚,当面不叫,怕我不乐意,背地里净叫,我也知道,我不责怪大伙,当面叫我赵光腚,也没关系。”

P45-47

序言

《暴风骤雨》是中国土改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作为解放区的优秀作品获得表彰,并且在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由此该作以及作者周立波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周立波本名周绍仪,是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因家庭比较开明所以中学时代便得以接触到五四新文学和新思想,他在1928年前往上海,在上海期间投身革命和文学活动,因常以英文自由(liberty)的音译“立波”为笔名,后来便以此取代本名。1932年初他因参加“一·二八”事变后的罢工活动而被捕,直到1934年出狱。出狱当年,他便加入左翼作家联盟,随后不久也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立波作为战地记者进入华北前线,写作《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报告文学。1939年周立波来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并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4年他随军离开延安,并在抗战胜利后来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土改工作,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出了《暴风骤雨》。此后,他还创作了以农村合作化为主题的《山乡巨变》以及工业题材的《铁水奔流》等重要作品。

由于周立波以农村题材小说而为人熟知,所以不少读者误以为他和赵树理一样是土生土长的文人,毫无现代文学经验,而实际上周立波有着扎实的英文功底和西方文学积淀。他在上海期间就翻译了大量文学及理论作品,赴延安后也是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担任编译处处长和文学系教员,教授“世界名著选读”,给学生讲授高尔基、托尔斯泰、歌德、巴尔扎克、莫泊桑、梅里美等人的创作。他创作的转向是他主动向政策,也向工农兵群众靠拢的结果。《暴风骤雨》出现的时代正是转折的时代。如果我们将鲁迅、萧红、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与这部作品相比较,可能会惊异于其中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其实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逐步转换过来的。以前全中国文盲比例相当高,莫说结构复杂的现代长篇小说,便是简单的小短文也未必能让占人口比例大多数的“工农兵群众”理解和接受。所以要让广大群众能够浸润在文艺的光晕中,要让群众能够在文艺作品中感受到新中国、新社会的美好,降低文艺作品的理解难度是文艺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讲述工农兵群众所熟悉的生活、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也是必然的选择。周立波的转换便是一个例子。他在1942年亲历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学习群众的语言”的讲话,开始逐步反思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反思文学作品应该讲述什么内容、面对什么样的读者群体来讲述,以及应当采用的语言形式。

《暴风骤雨》便是周立波在消化和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再结合实地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于1947年完成,以1946年中共关于土改的“五四指示”下达后一万两千名干部被派到各农村组织土地改革、斗争地主为背景,讲述萧祥队长为代表的土改工作队进入元茂屯,发动起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老田头等贫苦农民三斗地主韩老六,初步建立了农民主导的农会。第二部出版于1949年,讲述《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干部再进入农村,帮助农民对抗地主势力复辟,建立起以郭全海为中心完全由农民领导的农会,彻底推翻杜善人、唐抓子几个地主,并按照《土地法大纲》划定农民等级、重新分配土地和财物的工作,重建农村秩序。这两部合起来,全面地展现了土地改革发展变化、遭受挫折而又重新奋起的历程。小说的俄译者卢得曼娜在前言中说:“发生在元茂屯的一切,差不多对于辽阔的中国的每个角落都具有代表性”。当然有一利便有一弊,为了追求普遍性,小说也反映出对斗争细节表现不足,当时便有评论认为对土改中发生的现实矛盾有所简化的问题。

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颇见功底,虽然人物众多但各有特色。小说塑造了从工作队员、翻身的贫雇农、摇摆不定的中农、明哲保身的富农,到地主和狗腿子等各类形象,并以具体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了农村的基本关系,又通过赋予他们以各色的性格来让读者理解土改的斗争格局,既生动又规模宏大地展开了土改斗争的全景。特别是在农民形象的描写中,赵玉林朴实勇武、郭全海敦厚严谨、白玉山灵活精明,虽然都是正面形象,却并不重复。在此之前的文艺创作多以暴露社会黑暗为主,擅长表现反面人物,对农民的表现多集中在苦难上,《暴风骤雨》对农民身上的斗争精神、生产活力的表现在当时可谓开辟先河。

作为英雄人物的赵玉林成为贫农形象的典范,书中描写他在旧社会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只能和妻子趁夜深光着身子到地里干活,因此深感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最先加入了斗争韩老六的队伍。虽然生活困苦,他却能在分享斗争果实时先人后己,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推翻剥削统治重建更好的生活上,最后在对抗韩老六的土匪弟弟韩老七袭击中负伤牺牲。这一形象在当时感动了很多读者,成为展现“英雄的人民”的范例之一。

第二部中的主人公郭全海继承了赵玉林一心为公、先人后己的精神,但相对于赵玉林还有些粗野的习性,郭全海则更加内敛谨慎,更加注重秩序的建立。但也因此,郭全海较之赵玉林少了些人情味,不及赵玉林生动。

白玉山初时因遭受剥削和迫害,丧失了生产动力,一直游手好闲,在被工作组发动起来后唤醒了劳动热情,热心投身建设,并成为武装委员,组织了很多抗争活动。他与妻子白大嫂子之间的斗嘴和相互砥砺也是小说中的一大看点。白大嫂子也是进步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她的泼辣能干是激励白玉山进步的动力,并带动了一批农村妇女走向翻身解放。

而赶车老汉老孙头又刻画得十分诙谐活泼,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小说表现他在既想翻身解放又怕“得罪”地主富农上摇摆不定,也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秩序在农村的影响力,表明了土地改革运动为何会遭遇重重困难。老孙头对个人私利的考虑也是人之本欲的一种呈现,对于读者逐步理解革命的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避免了所有角色都像赵玉林等人一样很快觉悟而脱离了生活的真实。

小说结构简单但紧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展开。尤其第一部三斗韩老六的结构,从一开始农民还没发动起来,反被韩老六占了先机;到工作队员深入群众,引导农民清算旧账,再斗韩老六;到最后全体农民都被发动起来,对韩老六进行公审。每次斗争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和人物问关系都发生了细微变化,丝丝人扣地写出了农民翻身和思想解放的过程。特别是最终公审地主韩老六的场景颇具气势,对暴怒的群众的描写也成为土改叙事的经典场面。

整部小说的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如果和周立波在1930年代创作和翻译的语言做比较可以看出这是他有意为之的结果。响应“学习群众的语言”的号召,周立波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吸收口语以彰显风土民情和人物性格。身为湖南人的周立波,却要展现东北方言,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当时评论就盛赞他“竟能掌握比较丰富的东北农民语言,这是了不起的”。

在这种平实的结构和语言中,不难看出周立波贴近古典小说和民间文艺的用心。这一方面是周立波自身就有着一定的古典小说的积淀,另一方面也是和当时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目的分不开的。当然这也不免带来些问题,比如这种推进的结构因为较为简单,未能充分展现出土改斗争的复杂性,尤其是第二部中继续按照这样的结构展现与杜善人、唐抓子等人的斗争,难免有重复之弊,表现力有所削弱。但总体来说,这种平实自然的表达还是降低了理解难度,对于让全中国人民都能理解土地改革的状况、理解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暴风骤雨》的创作特征,也受到苏联文学不小的影响。周立波在1936年翻译出版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对他创作《暴风骤雨》有着显著影响。两部作品在故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有所相似,都由工作队干部进入村庄开始,通过逐步发动贫雇农进行斗争来完成翻身解放。《暴风骤雨》对世故而又风趣的老孙头的塑造,也有《被开垦的处女地》中西奚卡的影子。这也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前后,为了探索一种适合于人民大众理解的文艺形式,作家尽力吸取各种文艺资源的尝试。

所以《暴风骤雨》无论是对于今日的我们去历史地理解土改的历史背景、土改的发展过程,还是去感受新中国文艺在探索新形式方面的努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其中妙趣横生的东北生活书写,仍与当下人的日常情趣相通,足以引人会心。

朴婕

书评(媒体评论)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0: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