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汶川大地震尘封日记--灾区纪实追忆/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及灾后重建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堇上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汶川大地震尘封日记--灾区纪实追忆》展示了作者堇上作为一个文化人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爱之情与社会责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现场,立即部署开展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积极参与,全国及国外的各类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为抢救生命,抗击灾难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灾区人民在抗击灾害、生产自救、灾后重建进程中展现的奋斗精神,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巨大的激励力量。这些都在作者笔下一一展现了出来,给人们再次还原了地震灾区的真实画面,歌颂了人们的爱与善行,表现了普通民众那种善良的人性光辉,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现场实录。本书对纪念“5.12”汶川大地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内容推荐

堇上著的《汶川大地震尘封日记--灾区纪实追忆》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在汶川大地震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本书基于抗震救灾精神在全世界及全国乃至民间的影响,综述作者见闻和感人的救灾故事,以宏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中的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艰险、意外的地震带上,作者徒步走过了理县、汶川、茂县、禹里、北川、都江堰、映秀、向峨、汉旺、什邡、莹华、红白等地。

目录

第一章 临行前的“越狱”

第二章 汶川街头的呻吟

第三章 一夜消失的古羌寨

第四章 横在“死亡之路”面前

第五章 翻七座山去北川

第六章 泥石流岂止疯狂

第七章 不能触碰的北川

第八章 映秀的生离死别

第九章 什邡孩子的灵堂

后记

试读章节

是在周周家。

周周和平平是我的前同事,我们都是上海的“外地人”,曾在同一家杂志做编辑。那时我们最喜欢跑去吃鸡汤粥,三块钱一碗,又便宜又好吃,好像是叫“振鼎鸡”,每次喝完粥,周周就用舌头把碗舔得干干净净,动作又夸张,又可爱,一点都不做作,很自然,跟她胖嘟嘟的样子很配。我们就笑,眼笑,嘴笑,鼻子也笑。周周就是一个卡通娃娃,她一出场,我们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周周实在,我也实在,我们俩都是那种说一句做一句的人,弄不来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所以我俩关系铁,哪怕现在我们穷得只剩一个包子,周周都会掰一半给我。

5月12日发生地震那天我在干吗?日记没记录,就是没事发生。外面的世界,却已天翻地覆。仅两分钟时间,汶川的整个县、整个镇、整个村已走向毁灭,或死或伤,许多人被压在废墟底下,许多人无家可归,30多处堰塞湖正面临决堤。那就是一场战争,人与自然的抢夺战,争分夺秒地抢修交通,抢修通讯,抢修电缆,抢修地下管道。各路人马集结,各路物资集结,各路车辆集结,各路飞机集结,运物资,出钱财,献血,救人,治伤员,搭帐篷。武警、解放军、消防队、空降兵、医疗队、国内外的记者、抢修人员、红十字会、世界组织、国内外的NGO、海外侨胞、世界友人、民间志愿者等黑压压一片,成千上万的人扛着食品、药品、吃的、用的就往灾区涌;路塞挖路,水塞乘船,过不去就跨裂缝,攀危石,踩余震。一夜之间,2.3亿网民让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传遍世界。

我是局外人,仍蒙在鼓里过我的逍遥日子。2008年的时候,我已在一家时尚杂志做记者,那日子过得神仙一样,天天放羊,没人管。根本不用看人脸色,也不用每天踩着闹钟点,拎着豆浆、油条跑去挤地铁,偷偷把早餐藏在抽屉里,趁领导不在就咬一口。我只要完成每个月的版面任务就行了,剩下的时间就任我挥霍。我能去哪,能干吗,我乖得很,几乎不像其他一些记者经常去外面野,什么喝酒、泡吧、唱歌,那些神游戏,我一律不沾。我喜欢简单宁静,喜欢一个人窝在家里看书,写字,上网;买买菜,做做饭,下午去小区湖边走一圈,看看湖水,看看婴儿,看看天空飞翔的鸟儿,看这些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幸福。

第一次在周周家电视里看到地震时,我完全懵了。这之前,我从没见过地震,谁会想到房子轻轻晃一下就地震了呢。好好的,咋会有地震呢?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吃啤酒鸡翅的时候,俄罗斯第一批救灾物资就运过来了。普京,天生的军人,啥都是军事化,他们弄了个“紧急情况部”,3小时内,就能完成各救援队伍的集结,24小时内,就可以飞往全球各地进行紧急救援。只一天时间,我们的好邻居俄罗斯就出动12架飞机,给汶川运来了帐篷、被褥、食品、发电机等共约300吨的救援物资。第一批外国救援都到了,我还坐在家里发呆。

平时我也不看新闻,地震发生后,我一连在电脑上看了三天新闻。

5月17日的日记很短,只有一句话:我看了三天新闻,哭了三天,我完全崩溃了,我再也不敢看电脑了,我要去汶川。

那时候,有了电脑,就不看电视,什么都从电脑上看。那三天是5月14、15、16日,我一辈子都记得,那三天过的不是人的日子,是眼泪的日子。我24小时坐在电脑前,不吃,不喝,不睡觉,人也不知道饿,一直在哭,都哭饱了,哭傻了,脸上全是泪痕,又干又涩,黏得脸都僵了。这页日记都泡过泪水,这张纸都是硬的。后来我就不敢看电脑了,一看到电脑我就害怕,一打开电脑我就忍不住要去看地震,除了看地震,别的什么都看不进去了。我几乎被弄疯了,人都是空的,脑袋都要炸了。就在我把自己哭得六亲不认的那几天,15号,地震第3天的晚上,你猜谁来了?日本人。他们马不停蹄,觉都不睡,十几个小时,连夜从北京赶到成都,气都不换一口,又直奔青川去救人,这是第一批。时隔一天,16号下午,第二批救援队伍又到了,还带来了大批救援物资和设备。日本是个岛国,地震多,永远不知道明天和地震哪个先到。对付地震,他们特有经验,设备好,仪器先进,训练有素。

日本来了,韩国来了,新加坡来了,俄罗斯的救援队也到了。我还窝在家里对着电脑流泪,全球的物资、钱财、友人都在往同一个地方涌,那个地方的名字叫“中国汶川”。

我决定跟周周告个别,就是周周反对,我也要去汶川。说老实话,人都到那种程度了,其他人再反对都是空做恶人,谁不同意都没用。因为我不去汶川,就什么都干不了,就是个废人。说白了,就是死,也心甘情愿。后来很多人问我到底去灾区干吗,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那时候心里就只有一个信念:国家遭灾了,你不去前线,你就是懦夫;同胞遭难了,你不伸援手,还有什么颜面苟活?哪怕给他们送一口水,跟他们一起呼吸,一起流泪,一起遇难。死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危难之际,没有同胞。

P3-4

序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已经离我们十年了。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已逐步医治好地震造成的巨大创伤。但地震灾害的惨状和地震对人们的伤害,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现场,立即部署开展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从上到下迅速组织行动起来救死扶伤,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官兵,灾区党政干部、各地奔赴灾区的医疗队、各地涌来的志愿者等,无不显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可贵精神。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积极参与,全国及国外的各类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灾区,为抢救生命,抗击灾难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灾区人民在抗击灾害、生产自救、灾后重建进程中展现的奋斗精神,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巨大的激励力量。这些都在作者笔下一一展现了出来,给人们再次还原了地震灾区的真实画面,歌颂了人们的爱与善行,表现了普通民众那种善良的人性光辉,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现场实录。本书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化人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爱之情与社会责任。作为一位工作在上海的年轻女子,为了实现她心中的愿望,为了去灾区为群众做点实事,尽些责任,克服了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只身前往灾区,这要多大的勇气?这是多么的不易?多么的让人感动!给编者和读者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我们由衷地向作者致以真诚的敬意!

后记

我是想说说,这本书是怎么出来的。

十年前,2008年的9月底,走访一结束,原稿就出来了,以为就可以见天日了,那个亢奋,跟去灾区一样。就开始了另一项更艰巨的长途跋涉:出版。一头就扎进去找出版社,找书商,发样章,发简介。见到有人随便冒个泡,就以为是希望之光,飞蛾般,就往火上扑,结果呢,全烧死了。不死的原因是相似的,死的原因有很多。

我从没想过会被烧死,灾区那么难,那么险,都过来了,出一本书,咋就这么难呢?实际上,那些各种难,比去灾区复杂多了,随便一个坎,就过不去。人的难关,远远胜过自然的难关。折腾了快一年,有位灾区结识的雷锋叔叔廖名龙,到处做好事。廖名龙就去找《华西都市报》来采访我。《华西都市报》很给面子,很快就派来了王长久记者,王记者一边给我们付茶水费,一边就把稿子写出来了。一上报,就真有人说出资给我出书,结果呢,说书通不过,又黄了。有朋友给了我一笔印刷费,还从香港拿来了书号,这下,总该可以出了吧。阴差阳错,又出现一位北京来的“大人物”,“大人物”用空气画了一幅极美的蓝图给我,又一翻西天取经……

伤透后,人就老实了,乖了,不再妄想了。再提出版,就心惊胆战,好像那些看不见的陷阱,在前面等着我往下掉。

直到2017年,无意中看到一作者写《当代》前主编周昌义如何帮助文学新人的事,那些放弃很久的念头就又拱出来了。我就把纪实稿改成五万字的中篇小说,想着纪实不好发,小说总归好发了吧。两天后,竟接到周老师的北京长途电话(当时我还以为听错了),周老师给出结论:纪实都发不了,小说就更别想了。周老师叫我把以前的纪实稿发给他看看,我当即就发到了他邮箱,从邮箱的自动回复我才知道周老师已退休了。

看完稿,周老师很婉转地表达了他的意思,如果是别的作者,就三个字:不能上。他之所以耐着性子多说一点,是看在我写这篇稿子的经历太苦难了,苦难到他不忍心用三个字来打发我。结果,周老师的婉转还是没起到良心的作用,我的心情还是一落千丈,死的心都有,十年磨一剑,剑一出鞘,就断了。周老师还是“画蛇添足”地叫我把灾区的日记给他看看。我还说,弄丢了。

估计周老师也不作指望了(我自己都不作指望了)。过了一段时日,却又难过起来,那种难过,就像一个很伤神的孩子,一气之下送了人,却又拼命地想念。就又写,可要怎么写呢?一提笔,就怕了,好像一写就糟了。我就尝试着给周老师发微信,问他还能不能帮我看看,免得再走弯路。三天、五天、十三天……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佛不买账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不写不行啊,就像怀了一个孩子,总要把他生出来,总不能一直窝在肚子里。这次,我起了个大气的名字《拯救与超越》,好莱坞大英雄一样,准备拯救世界,全景式的,啥都有:中央电视台新闻,历史资料,地震知识,抢救措施,次生灾害等,弄得像地震百科全书;表现手法又是文学性,又是非虚构,又是纪实报道,又是新闻,又是日记……

第十五天,突然柳暗花明,收到周老师的回信:抱歉!现在才看到消息,看吧。老师一表态,天就晴了。我把稿子发给他,周老师很快就指明了道路(摘录):

如果是小说,读者需要原因,是纪实,你本身就去了,事实成立,就不需要解释了。其实生活中你自己也未必明白,有冲动就行。以后慢慢觉悟,天生就有悬念。还有关于地震知识就更多余了。仔细体会,问题出在你的创作源泉,感觉你还是惦记着读者,惦记着编辑,惦记着出版,惦记着非虚构,惦记着文学性,等等,想多了。面面俱到弄巧成拙。作为读者,作为外人,对于“5·12”地震和后来很多地震,我们都“见”多了,以为自己都知道了,很难想象还有谁能提供给我们更新鲜更什么的文字,你如果想还原更广阔的历史,或者创作出一个别样的“5·12”,都注定失败。

但如果你不是写给别人看,而是写给自己看,你就不会失败了。对于你,这是人生一次最重要的节点,是人生舞台上最重要的一次亮相。有兴趣阅读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尤其是多年甚至老年以后的自己。你有责任为今后的自己留一份记忆,一份不虚构、不美化、不创作的真实记忆,为你和家人珍藏。如果以此为出发点,就无关文学,无关读者,无关编辑,无关创作手法,只相关你自己的真实行径和心里路程。这样,目标明确了,心底透彻了,心无旁骛,笔下就不会彷徨了。你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把日记整理出来。又因为日记仓促,会遗失很多珍贵的经历,所以,需要再根据记忆对日记做补充。这种补充不能修饰,不能破坏日记的粗糙真实。在体例上,你可以采取日记追忆方式,就是以回忆的方式追述日记或者周记,把当时的日记完整保留在内,比如:那天早上,我多次拦车未遂,当时日记写道:“……”日记遗漏了一个细节……日记记录有误……日记记录的我的情绪是真实的,却是无理的……

一句话,不要当自己是作家,不要当自己是记者,你就是一个稀里糊涂勇闯灾区的小丫头,你就是在整理自己的记忆。

又迷路了,这次很幸运,前面有个引路人,有盏灯塔,掉下去,他会把我拉上来。周老师这么一理,就顺了。整理日记,不难,都是刻骨铭心的东西,往纸上一搬就行了。再次发稿给周老师,他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次解决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叙述方式,这样下去就顺畅了。至于是否啰嗦,是否干净等,是以后的任务。当然,你还可以注意一下口气,你不是在给别人做报告演讲,你只是在给以后的自己说话。至于题目,最好也是“5·12”往事一类,奠定一个平实的基调。如果这次你的感觉顺畅了,那就一口气完成它,粗糙繁杂、哆嗦等都不要怕,第一稿,保持当时的质感就好。

一口气,五个月,足不出户,完成初稿,周老师补充最后一条:有一点你需要补充进去,就是你的行为对应的时间点的大背景、大事件,让以后的你和家人对你的行为有更宏观的理解。比如,“那时候,温家宝正在哪儿怎么怎么……”“我并不知道,解放军什么部正怎么怎么……”“全世界某国(比如巴铁)正把军用帐篷怎么怎么……”遵命,两天时间,那些大背景就直接搬进去了。以为就完了,可以透口气了。不料,惹了祸,周老师的板斧砍下来了:这次很失败,你很偷懒,尽写些某某某干吗?你写了巴铁,怎么不写联合国,不写日本救援队?我随口举个例子,你就套上去,没过脑子。那意思是要你把宏观的悲怆艰辛的灾区救援进程非常简要地写出来,一是让多年以后的你和后人对当时的大局有所了解,也和你自己的行程做参照,你的那些添乱的行动就更清晰地放在悲怆的大情绪中。二是要你以一个老人对儿女、对孙子讲往事那样的口吻,不是要你打新闻官腔。哈哈,这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周昌义!周老师就适合这么直接,一鞭子刷下来。我就乖了,不敢偷懒,又改了一个星期,就到了腊月二十九,周老师说,好好过年吧,我都看麻木了。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感谢周昌义老师的热心指导!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军先生,总编辑邱小平女士,老社长熊瑜教授,梁平主任,责编孙滨蓉老师,余明华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书评(媒体评论)

我觉得这本书对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经历者、关注者都具有收藏价值,值得我们20年、30年、50年后再拿出来反复阅读,给朋友看,给亲人看,警醒自己,那是我们跟命运在搏斗,是我们终生都绕不开的一段历史。

——本书人物之一、十年来坚持留在汶川帮助灾民脱贫的幸存者 赵国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