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布谷声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建生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建生的《布谷声声》是一部充满了对自己故乡大地的爱与知的散文集,凝结着一个乡土赤子对出生于斯、成长于斯、奋斗于斯和歌哭于斯的父母之邦的挚爱、眷恋、忧思与牵挂。它不是一部坐在书斋里“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用自己大半生的劳作与奋斗,用自己的双手与双脚,用自己整个身心的摸爬滚打,用几十年的汗水与泪水,垦殖、浇灌和耕耘出来的文字。

内容推荐

作者王建生,长年在基层一线工作,不仅熟悉和了解农村生活,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村从艰辛和沉重的岁月中,经过一步步探索、改革和发展,而踏上今天的变迁、转型和腾飞之路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布谷声声》收录了大量篇幅短小的隽永美文,无论是记述乡土景物和乡间名物,还是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皆从真实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中来,质朴无华,且独标情愫。他的散文每一篇都散发着泥土、稻花、薯叶和野草的气息,因为它们是直接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是最接地气的文字;这些散文也充满了中国农村的烟火气息,真实地传达了自己所熟悉的那片乡土上的民生的坎坷与艰辛、百姓的欢笑与疾苦,也精准地洞察和揭示了一些民情民风的变迁与转移秘密,包括其中的无奈与隐痛。因为熟悉土地,熟悉农村生活,他的散文里也融进了四季风物、民间风习、自然物候、乡村伦理、乡约村规等等自然与文化内涵传递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气息。

目录

第一辑 布谷声声

 布谷声声

 冰天雪地糍粑香

 五月,成熟的时节

 吃红薯

 当一回朝山的农民

 冬日太阳贵如金

“福”年鸡

 故乡的燕子

 老家的火钳

 千蜂万蝶朝花朝

 千年史话载一桥

 情趣一抹挂枝头

 蚊帐

 雪润立春

 一场春雨一首歌

 一夜秋风凉

 我读《西游记》

 又见杜鹃火样红

第二辑 我的乡亲我的堤

 我的乡亲我的堤

 “砍树的”老王头

 无品官成有品事

 给净慧长老拜年

 春风化雨

 他们的心里藏着微笑

第三辑 银杏树

 父亲的名字

 妈妈的味道

 一串红

 银杏树活了

 愿中秋的月光照进天堂

 微散文两篇

 请为“口里锅巴香”点赞

第四辑 道观河

 道观河

 江正兴秤铺

 孔子河寻圣

 木兰的记忆

 拍照祝家楼

 春雨

 寻找将军红

第五辑 千年的记忆

 北疆行

 草堂一唱越千年

 春探鹏城

 春游大明湖

 大九湖之秋

 大明湖赏柳

 篁岭晒秋

 芒砀山,大风起兮

 千年的记忆

 水帘内的童趣

 铁锤叮当

 游黄山

 五月的恩情

 天安门前留个影

 无法拭去的伤痛

我是家乡的布谷鸟(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五月,成熟的时节

如果把一年十二月比喻人生,五月便是成年的男子汉,凌空而降,立马横刀在人生的大道上。人间四月天的温柔腼腆己荡然无存,太阳露出火球的面目,温度迅速攀升,山川原野天天长高,大麦、油菜、草籽、小麦渐次成熟,早先的“毛毛雨,,被纺成粗线,心急火燎地从天而降,原来是夜半潜入,润物无声,如今成了雷声轰鸣,明火执仗,不分昼夜,下得天昏地暗,日月无辉;下得塘堰暴满,上畈冲翻下畈;下得河水爬上堤腰,人们惊呼:桃花汛来了!

五月,成熟的时节。随着日出日落,脱掉柳枝的鹅黄,换上一身墨绿;脱掉招蜂引蝶的浅薄,穿上布谷欢唱的厚重。它努力地改变自己,给自己一天染上一层新色——石榴的火红,梧桐的褐紫,小麦的金黄,还有娶妻生子的诱惑。

如果用春夏秋冬四季比喻女人的一辈子,装载立夏小满的五月,便已渡过妙龄的时光,色彩绚丽的外装被春风悄然卸下,羞于见人的桃花容颜被细雨无声洗涤,天真纯洁的李花之白也散落成一地的阳光。昔日苗条的身姿被大地催肥,满头秀发开始零乱,被秀发掩映的额头也隐约添了一两道浅浅的皱纹,那两汪清泉,在阳光的照射下,在风雨的袭击中不得不凝眸定视……五月,成熟的季节,早前的少女正孕育着夏收的果实。

有位哲人留下了名言:成熟包含复合,成熟失去纯洁。

之所以成熟,是因为海纳百川,巧借天时地利。相比刚从冰雪走来的春季,五月的成熟便有悖于清纯,五月的味道就包含了许多。

夜晚,冲去一身的泥土与疲惫,披上一件外套,借着皎臼的月光,行走在五月的田埂上——这是昔日的我们享受着血月。大家眼盯着鼻子,心想着鼻子,聚精会神地辨别从鼻于进来的味道。那可不是简单的香味,油菜田里,淡黄的菜禾摩肩接踵,肥硕的豆荚相伴而生,从底部到禾梢,序次灌浆饱满成熟,分别释放出自己的味道。油菜成熟的味道像一卷土工白布,密不透风,让你的心肺躲闪不及,菜籽油的芳香味,清晰可辨。小麦的味道就没有油菜浓烈,淡淡的,悠然悠然的,必须抵近细细闻,慢慢品。“麦出火来烧”,成熟的麦穗需要强烈的阳光照射,干燥的热风吹拂,白天晒了一天,吹了一天,晚上便有麦腥的香味。那麦粒在躁动,期待着明天蹦出麦壳,来到它实现涅槃的人间天堂。谈笑间,一阵泥土的味道随风扑鼻,刚耕翻的泥土不逊于灌浆的油菜,泥土中沤腐变质的肥沃之味,牛粪牛尿的酸臭之味,拌和着泥土原有的清香,这可是庄稼喜欢的滋味,也是种田人久闻不厌的味道。

再往前走,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绿色高岸上,那撒野的金银花,攀爬于青枝藤蔓,悄悄地放出自己的味道,虽没有桂花香的高贵,也没有栀子花香的浓烈,且与树的味、藤的味、草的味相伴弥漫,仍感觉清淡纯正,可口提神。

金黄的五月,农家收获的时节。

“种田的好辛苦,吃了年饭望端午”,“小满三日小麦黄”,“小满三日麦粑香”……沉甸甸的农谚,聚合着五月的希望。榨房里夯出了新菜油,磨坊里轧出了新麦粉,农家的柴火灶加上主妇的那双巧手,演绎出全家老少的欢笑。包子类:野菜馅、蛋花馅、鲜肉馅口味各异;油炸类:油条、油饼、油麻花,品种齐全。我最喜爱母亲蒸的“发粑”,吃完中饭,我们靠在椅子上午休,母亲在大泥缶本里和面,她从面粉盘里拿出发了裂的小面团——“老面”,细心地掰碎化浆,兑进面钵,奋力地揉搓。这是很费力气的活路,母亲通常是大汗淋漓,一边擦汗,一边和面,然后做成一个个圆粑,摆在簸箕里,盖上白纱布。两三个小时过后,这些粑居然长胖了,胖得发裂,母亲炒了半锅黄瓜,然后摆上一圈发粑,均匀地往灶膛添火。一会儿,锅里的大气弥漫了整个灶屋,粑熟了,泡咕咕的,手指一按一个印子,手指拿开又弹了起来,发粑个大量小,入口就化,味道绵长。

P9-11

序言

俄罗斯散文大师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有一段名言:“如果你想成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的真正儿子,成为知识渊博和心灵富足的人,成为勇毅、人道、坚强的人,成为能创造崇高精神财富的人,那么你就尽力去走遍大地吧。然而你要牢记,首先必须走遍自己的祖国和故乡,首先必须熟知自己的乡土与家园。”是的,一个不熟悉自己的祖国和故乡,不熟悉自己的乡土文化和精神根脉的人,对全世界也将是陌生的。古老的东方史诗里有这样的吟唱: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游子离家再远,也走不出母亲和故乡的心。一代代在黄河与长江流贯的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华夏儿女,不管你身在何处,我们的父母之河,我们的血乳大地,我们古老的方块字和绵延数千年的美丽母语,永远都是滋养我们的血肉、骨骼、心灵、精神和文化的根脉与厚土,是我们永恒的悲欢与无边的乡愁。正如诗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里所吟唱的:“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王建生的《布谷声声》是一部充满了对自己故乡大地的爱与知的散文集,凝结着一个乡土赤子对出生于斯、成长于斯、奋斗于斯和歌哭于斯的父母之邦的挚爱、眷恋、忧思与牵挂。它不是一部坐在书斋里“创作”出来的作品,而是用自己大半生的劳作与奋斗,用自己的双手与双脚,用自己整个身心的摸爬滚打,用几十年的汗水与泪水,垦殖、浇灌和耕耘出来的文字。一篇篇地读着这些或粗粝、或沉重、或委婉、或悲慨的乡土故事,我想到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咏叹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过的郑燮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建生先生是新洲的一位地方官员,长年在基层一线工作,不仅熟悉和了解农村生活,更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村从艰辛和沉重的岁月中,经过一步步探索、改革和发展,而踏上今天的变迁、转型和腾飞之路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散文每一篇都散发着泥土、稻花、薯叶和野草的气息,因为它们是直接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是最接地气的文字;这些散文也充满了中国农村的烟火气息,真实地传达了自己所熟悉的那片乡土上的民生的坎坷与艰辛、百姓的欢笑与疾苦,也精准地洞察和揭示了一些民情民风的变迁与转移秘密,包括其中的无奈与隐痛。因为熟悉土地,熟悉农村生活,他的散文里也融进了四季风物、民间风习、自然物候、乡村伦理、乡约村规等等自然与文化内涵,传递除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信息。

在这部散文集中,数量最大的是那些篇幅较为短小的隽永美文,无论是记述乡土景物和乡间名物,还是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皆从真实的生活观察和体验中来,质朴无华,且独标情愫。故乡的草木牲畜和雨丝风片,都在他的心底里记忆和保留得清清楚楚,就像沈从文笔下的乡土:“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在《布谷声声》一文里,他这样描写布谷鸟的叫声:“它四声一度,催人布谷,不厌其烦。白天它唱‘快黄快割,快快布谷’,催熟了麦子,催出了秧苗;晚上它唱‘个个快活、哥哥快活’,庄稼汉听了睡得安稳。它同情单身汉说‘好苦好苦’,它安慰小孩说‘不哭不哭’,它劝告游子说‘不如归去’,它警示不孝媳妇说‘恶妇恶妇’。它教化人们不惜口干舌苦,直到唇裂血出。”不是十分谙熟农村生活,怎能写得如此生动而丰富!

他写《冬日太阳贵如金》,通篇散发着乡村生活经验与智慧;写《老家灶屋的火钳》,由一件常见的乡村器物,牵出多少辛酸的往事,进而想到,“母亲的一辈子用过几把火钳?”“老火钳仍守在火盆旁,它被烈火烧残,被手掌磨光,形体瘦小,很像暮年的母亲。”见微知著,别开生面。在这些质朴而隽永的美文里,有不少作者写作时也许并不经意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基层干部那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乡土情怀。例如在《冰天雪地糍粑香》里,本来作者想写的是糍粑的香味、年的味道,但是,一闻到糍粑香,他却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村里的每一户都能吃上过年的糍粑:

村支部书记告诉我:全村167户,家家过年都能吃上糍粑。据我的常识,有糍粑豆丝过年的农户,不会闹春荒。

我不客气地问:精准扶贫的对象户呢?支书肯定地说:能。见我有点疑虑,他逐一细说了这个村民小组三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言外之意,不相信可以去看。

我笑了笑,相信村支书。

这是我们的许多基层干部最真实的情怀,人情怡怡,十分感人。在《情趣一抹挂枝头》里,他本来要抒发的,是自己对乡村野果的一种怀念:“我是故乡的儿子,果子伴我成长,血液里流淌着桑柿的鲜红,味觉里飘荡着桃梨的馨香,我那顽劣的魂魄,永远攀爬在老屋门前果树的枝头,享受着采摘果子的情趣。”然而,走在家乡的山冈上,他想到的却不仅仅是自己的怀念,而是父老乡亲的希望:

有一天,我带着技术员与村干部一起指着一片荒岗地,商量着可否种桃子。有个副村长接过话头:“书记呀,你们看得好仔细。”农民的表扬让我心头一热,正要笑着答话,副村长的后一句话来了:“那山上除了没栽过桃树,什么果树都栽过。”啊,原来如此!这句话尖刻犀利,我躲闪不及,心中隐隐作痛:多少年摘果子,吃果子,压根就没重视过果树。

像这样的文字与细节,因为直接来自真实的生活,读来倍觉亲切和鲜活。那种粗粝与朴素的文字质感,就是基层生活和乡土情感本身的质感。只要描述得当,所谓“文学性”也就在其中了。

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农耕社会形态,以及同时生成的鲜明的农耕文明、朴素的乡村伦理和乡俗民风,面临着今天的日新月异的改革与变迁,其间的隐痛与乡愁,也是如影随形的。当代诗人郭小川曾有诗句:“原无野老泪,常有少年狂。”我们从建生的散文里也可以寻绎出一个从田野上走来的乡土之子、一个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而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曲折而又清晰的心路历程。其中有欢欣也有泪水,有狂热也有反思,有骄傲也有愧痛。书中数次写到了父老乡亲的泪水与哭声。这些哭声,有的是过去年代的极左思潮带来的,有的是自然天灾带来的。

在《我记得洪水流过的哭声》,他写到了记忆中的二十多年前的一位村支书老江的哭声,也写到了二十年多后举水河两岸又遇大洪灾,浏湖大堤在夜晚里溃口时,一位女支书嚎啕大哭的声音。他笔下的乡村野老的哭声,似秋风般悲伤,是撕心裂肺的,令人想到中国农村改革进程艰辛和沉重的步履,想到一代代中国农民的命运。但是,在他的笔下,这些哭声又是振聋发聩和催人奋起的励志之声。我们从他的长篇纪实散文《我的乡亲我的堤》里,可以完整和充分地感受到世世代代生活在举水两岸的乡亲们与洪水抗争、与命运挑战、与岁月拔河的顽强意志与信念。

他在书中写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父老乡亲的真实故事。这是他的风雨乡土史,也是他的故乡人物志。他也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自己亲眼见证和亲身经历的父母亲的故事。从这些抒写人间亲情和家庭悲喜的篇章里,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忠孝两全的赤子的感恩与报恩之心,这一部分文字闪耀着寸草春晖,也呈现了家国情怀。

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文字,是他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用双脚丈量祖国的画山绣水、用心灵感悟中华大地数千年历史文明和文化记忆的游记散文。千年的记忆里绵延着文明的远歌;壮丽的山河滋养着一位散文作家的浩然之气。这些游历文章里留下了一些“文化苦旅”的影像,也向读者呈现了一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崇高境界和开阔胸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这样期望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布谷声声》的作者把自己的脚印留在故乡的田野上、山路上,也留在了祖国的万里江山和辽阔大地上,为我们写出了一篇篇有温度、接地气的鲜活文章,这无疑是对总书记的期望最好的践行。

徐鲁

2017年农历中秋节前夕,写于武昌梨园

后记

我是家乡的布谷鸟

把这本散文集定名为《布谷声声》源于我对布谷鸟的感激之情。生长于大别山南麓的我小时候最熟悉最喜欢两种鸟的鸣唱,一是燕子,二是布谷。

每年春季,总有燕子来到我们家,站在厅堂吊灯的绳子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吃你里谷,不吃你里米,在你里梁上抱窝仔(音‘子’)。”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答:要得,欢迎!不久,燕子便衔来春泥,垒起了新巢;再过不久,就孵出了小燕子,那一张张镶着黄边的小嘴巴,伸出巢外,叫喳喳地等着燕爸燕妈喂食,好玩极了。

布谷乌,那时候还不知道它叫布谷鸟,只管它叫“个个快活”。一大清早上学,小伙伴们争着说“我听到‘个个快活’叫了”,“我也听到了”,“叫了好多句”,“有两个在叫”……我最留恋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人间四月天,清风拂面,天高云淡,放学了的我们像是出了笼子的小鸟,神清气爽地放飞在家乡的田野上,田埂两边,生长着与我们一般高的麦子,大家又蹦又跳,跟着布谷鸟一起鸣唱,“个个快活”,“快黄快割”,仿佛从头到脚都沐浴着幸福。后来,我们懂事了,每年布谷鸟叫上几遍,田畈上的油菜禾喷喷香,接着是大麦勾头小麦金黄,父辈们带着哥哥姐姐起早贪黑,“呵嗬”喧天,放倒了油菜,平息了麦浪,开始了“犁耙操子水响”的农忙。几天时间,门前)中的田畈,在布谷声声中重披绿装。我感激布谷鸟,她是天神使者,是庄稼人的福鸟——它催耕催种,催得大地有收成,叫得农家屋里溢满欢笑。再后来,我收集了许多布谷鸟的故事和传说,更加感恩布谷鸟的泣血吟唱,自觉地成为布谷鸟的和者,每年都要哼上几句,“个个快活,快黄快割”。

我是家乡的布谷鸟,不间断地传播春种秋收的信息,散文是我表达心声的载体。

从小学开始,老师教我写作文,记人叙事,夹叙夹议,可算是我最初的乡愁散文。至于,语句有病,文理不畅,让语文老师费神修改,自然未能避免,因为所掌握的知识所限。直到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才有了散文的框框,动笔追求文章的意境——托物言志,真情实感。工作之后仍以此为乐,无论是早年在文化馆、宣传部做文字工作,还是后来下基层,进机关,都乐意随笔写几段,尤其喜欢享受投进编辑部,在编辑老师挑剔的眼神下,过关斩将,直至变成铅字后的快乐。几十年下来,便有一批拙文散见于报刊或文集。

这次整理,得益于几个领导朋友的叮嘱,他们是《投资时报》的刘晓江总编辑、武汉市志办的蔡佑林主任、武汉市作协的李鲁平副主席、著名作家,湖北影视中心的马竹老师。他们的催促很像是“催耕催种”的布谷神乌,让我这笔耕的农夫懒惰不得。于是,仓促地挑选——谈不上整理,近60篇短文中,除少量的游记外,多是描写家乡的田野和老屋,记叙父老乡亲们的真实故事。

尽管是“丑媳妇”,却意外收到了漂亮的红盖头。九月上旬的一天,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徐鲁老师,《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主编熊唤军老师一行大驾光临。唤军老师近几年对我的写作给予了许多帮助,听说我正在将散文整理成集,连忙请徐鲁老师为之作序。徐鲁大家风范,不吝赐教,满口应答,耗费了宝贵的时间看完书稿,并写下了包容与肯定的文章。我如获至宝,真乃上天佑我,大喜大幸。

就在拙作即将付梓之时,我回望这一篇篇散发着泥土味道的短文,像是看到了老家对面山坡地的庄稼,它们正子实饱满地等待农人收割。我想到了著名作家蒋建伟老师、郑茵执行主编、孙明星主任、胡宗新总编辑、李洁龙记者、王巷超社长助理,他们曾为这些禾苗施肥除虫。还有戢兰芬、蔡先进、黎国锋、程余灿等一群小帮工,禾下土有他们的汗水。

此时,我唯有道谢,唯有布谷声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