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宋兆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二)祖母重整家业

我没见过爷爷,只听说他年轻时当过十年左右清兵,有点跛脚,在军队也是管做饭的,但人到中年就谢世了。据父亲说,爷爷去世时,叔叔才4岁,那年是1919年。奶奶没有名字,人称宋王氏。她结婚较晚,但很能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她每天下地都提一个粪箕子,见柴拾柴,遇粪捡粪,自己一个饭粒都不浪费,但是遇到讨饭或有困难的人,她能扶危济贫,因而在方圆几十里都有好人缘。不过,孤儿寡母的日子并不好过。她在艰难岁月里,重整家业,有三件事名扬乡里:

第一件是持刀夺回河套地。宋家原来有许多土地,但都被人占去,或者租、典在外。其中最好的土地是河套地,位于无名河西岸边,南有窑岗。该土地有30多亩,土地肥沃,据说是老辈人在河套开垦的,唯一的缺点是常常在闹水灾时被淹没,不过存水期不长,对收成影响不大。但是这么一块好地长期为河西的同族人霸占,奶奶立志要收回来。有一年春天,河西的族人又去犁地了,共有两个人,还有一头牛。宋王氏腰间别一把短刀,前去说理,对方以为一个女子不能怎么样,继续犁地,宋王氏愤怒地说:“冤有头,债有主,你们霸占了我家的土地,必须归还,否则我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那时你们就后悔莫及了。”说时迟,那时快,她冲向前去,把犁把师宋万仁刺倒在地,牵牛的小伙子宋万福也吓跑了。最后经过村民说合,河西宋家才还回土地。从此宋王氏名声大震,开始重振家风。

第二件是同本溪高承满打18年官司。原来我家祖辈负责为清廷烧石灰,曾获赐不少土地,先是在本溪烧灰,因此在现在本溪人民公园地段有200多垧土地。后来迁到半拉山子烧灰,本溪的土地无法经营,就由宋代宽租给了高家经营。高家从此家业扩大,成为本溪一富,而宋家却一代不如一代,人也窝囊。有一次宋某去本溪收租,不仅颗粒无收,连自己也被高家装进麻袋丢进本溪湖里,从此两家结仇。但宋家敢怒不敢言,一代代拖下来。奶奶嫁到宋家后,不畏权势,决定代表宋家出面同高家打官司。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还要走60里地去本溪城里打官司,谈何容易?但是奶奶从1925年开始,打到1943年,足足打了18年官司。其间受尽苦难,几经周折,最终高家败诉,宋家获胜。记得有一次我去舅爷家玩,还看到判决书的照片。由于当时土地已经被日伪征用,仅给了2000两白银。这笔钱,如果购买土地,可以买200亩,但是打官司借了不少钱,也典出不少土地,还完债后,钱也毛了,这场官司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得到两项精神收获:一是官司打赢了,争回了理,出了气,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二是奶奶在打官司过程中,由一个文盲变成了能读书看报的农村妇女。奶奶经常对儿孙说:“打官司没文化不行,谋生也要文化。”因此她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民国初年那样的社会,一个普通农家把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儿子送进大学,卖地借债也要供儿子读书,这是有远见卓识的。

第三件是重视教育。宋王氏勤劳持家,平时总提一个粪筐、一把镰刀,捡粪是天天要进行的,也拾柴,就是遇见一节高粱秆也要拾起来当柴烧。回家也不闲着,每到冬天总坐在炕上,不是剥棉桃,就是挑选种子。我记事时,奶奶已经不做饭了,由三个儿媳轮流做饭。奶奶穿的都是旧衣服,尽管她勤俭至极,但遇到谁或谁家有困难,总是解囊相助,哪怕自己仅剩二升米,也要拿出一升接济穷人。有时在村内发现了走投无路的行人、乞丐,也给予必要的帮助。老人说扶危济贫是做善事,是会有好报的,这一点同她信佛有关。奶奶比较重视教育,她说:“书越多读越好,只要能读书,卖房子卖地都应该。”

奶奶在家教中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农轻商。奶奶常说:“千生意,万贸易,不如翻土块。”认为挑八股绳的受人看不起。父亲就是有名的瓜农,经常种两三亩西瓜、香瓜,我们也跟着识瓜、摘瓜,我就在瓜窝棚住过,听刺猬来偷瓜,当然我们也有打刺猬的方法。瓜熟蒂落之时,通常是批发,或者人家赶车来买瓜,或者有人来瓜棚采购,但绝不出去销售,宁肯把瓜烂在地里。有一次我们几个孩子提着瓜、拿着秤,到街上叫卖,效益可想而知,奶奶对此并不在意,但对我们出去卖瓜十分不满,说:“你们不是卖瓜的料,下次不要去了。”至于做其他小买卖,更不能在我们家发生,但种庄稼可以。

我的父辈有兄弟三个,老大宋万春,号耕久,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学医的,后来在东北军任少校军医,这在当时乡间已是一个不小的官了,但是英年早逝;父亲宋万德,行二,本来是龙凤胎,父亲存活,其妹天折;叔叔宋洁涵,行三,又名宋万清、宋石平,后经东北大学而加入八路军。按农村习惯,哥仨有两个外出,必须留父亲持家、务农。此外还有一个姑姑,嫁给大范屯范家,中年早逝。半拉山地处沈阳、本溪和辽阳之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谚语说:“好过山海关,难过半拉山;雁过要留毛,人过瘦一半。”听起来够吓人的。从行政区划上说,半拉山归辽阳县铧子沟镇。大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吧!在日伪政权的残酷统治下,辽阳北(即今天的灯塔市)出现了两位杰出的抗日斗士:一个是东北抗联的李兆麟将军,家住铧子沟镇荣官屯;一个就是家叔宋洁涵,在太行山打鬼子。两个村相距四公里,可谓小同乡呢!其实两人还有点亲戚关系,叔叔的“一担挑”(连襟)李春荣就是李兆麟的堂弟。有一次李春荣到我村串门,还对我讲述了不少李兆麟打鬼子的故事。但是叔叔与李兆麟并没有直接联系,他在关内走了另一条抗日救国的道路。这要从我们的家史谈起。

P8-10

后记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书稿最初是较长的,似乎可印两册。后经研究,将其中器物类内容摘出,另出一书,剩下来的就成了如今本书的样子。本书的突出特点,是讲述我的成长过程:自己具体是怎么从一个考古工作者,走向考古学与民族学比较研究,也就是从事民族考古研究的。如书名所揭示的,它有点像一部治学史,这可能是历史条件使然。我想补充的是,自己绝大部分时间从事民族考古比较研究,然而我做的工作仅仅是民族考古的一部分,真正的民族考古应该是我国民族考古的具体研究,这方面范围广,题目多,我个人远远没有此类研究条件,所以不能奢求。我晚年又遇到不少辽代文物,这为涉及具体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一点可能,于是最近二十年我接触不少辽代文物,研究不少契丹民族的历史。如最早出版的有《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一书,后来写了《契丹人百工图说》、《中国古代冰雪文化》(即将出版)等书。由此看出,历史又给了我一个机遇,让我涉足辽代契丹文物研究,使自己又回归考古学研究。这一点令我快慰不已。

目录

一 故乡的无名河

二 家世变迁

三 小孩最爱过节

四 鬼子的哀鸣

五 叔叔抗战归来

六 八路窝子

七 进城读书

八 订婚风波

九 北大生活

十 广西民族调查

十一 洛阳王湾考古

十二 “双肩挑”袭来

十三 调往博物馆

十四 奔赴大兴安岭

十五 林海狩猎

十六 版纳访古

十七 小凉山

十八 两次“四清”

十九 动乱岁月

二十 干校当猪倌

二十一 无据的审查

二十二 西北参观

二十三 中年丧偶

二十四 再访泸沽湖

二十五 坐皮筏过江

二十六 途中遇“鬼”

二十七 雪山骨折

二十八 杭州考古会议

二十九 黔东南行旅

三十 筹建民族博物馆

三十一 在威尼斯开会

三十二 东北行

三十三 台湾游记

三十四 深圳民俗村

三十五 三峡民俗调研

三十六 黎寨践行记

三十七 毛道河边骨裂

三十八 西北选购民族文物

三十九 日韩学术交流

四十 必要的撰写工作

四十一 参与非遗保护

四十二 整体保护古村落

四十三 捐赠文物纪实

四十四 民族考古比较研究

后记

序言

人类必须不断总结过去,继承优秀的文化,摒弃落后的文化,继往开来,才能不断进步,走向未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国人极其重视自己的历史。国家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如《史记》、《汉书》等;一个家族也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如数以万计的族谱;现代又兴起了个人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本来是一介草民,种过地,放过牛,也做过中学生,念过大学。工作后搞过考古,进行过不少民族调查,许多岁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度过的,见到过不少鲜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大大地开阔了一个考古研究者的视野,有感而发,写了数以百计的论文,也出版过若干专著,比较重要的有《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远古文化》、《中国生育·性·巫术》、《巫觋》、《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廿四节气》、《耳苏人象形文字和图经》和《边地民族考察记》丛书。参与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晚年下乡调查已不可能,但就近还有可以调查的场所:旧货市场、私人收藏家等。加上自己对文物或物质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又开始一个新的学习领域,到旧货市场学习,对收藏家进行研究。这里水很深,一是真假混杂,必须辨伪;二是有不少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有的专家爱发狂语,说“那些全是假的”,一言以蔽之。事实没那么简单,它要比想象的错综复杂。我虽然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但是在上述社会现象面前,我还是小学生,不能说接触的文物全是假的,也不能说全是真的,关键是观察、学习,而且要长期如此。同时,在学习中寻找真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其中总会有好的东西,事实也是如此,如红山文化的女神陶像、汉代的琴瑟、唐代的金银器、辽代的雕版和活字等。起初我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这些文物,后来也做一点收藏,如汉代的漆瑟、唐代的银佛像、宋代的古筝、元代的缂毛唐卡,等等。这些收藏品为研究而来,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是抢救而得来的,最后陆续捐赠给国家性质的博物馆。

我的经历是平凡的,不值一提;但我所经历的时代是不平凡的,而且经历过、目睹过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民族社会是动态物,是会变化的,尤其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我看到和经历的事情,前人看过而鲜有记录,后来者肯定是难以目睹了。因此,它又激励着我去写一本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第一,我生于贫困的农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但是时代的变迁,又使我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成为一位有益于社会的知识分子。回忆录首先记述了上述经历。

第二,我虽然是学考古的,但又大量从事民族调查,其中有不少探险性,看到和经历过不少鲜为人知的民族风俗,回忆录必然能讲述和介绍很多早已消失的往昔历史。

第三,我从年轻时代起,就专职搜集民族文物,几十年未变。退休后又与旧货市场、收藏家的藏品打交道,所以物质文化或文物是我研究的基本课题。其中又以民俗文物为主,所不同的是,它与非物质文化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互补,缺一不可,其中的物质文化还是整个文化的载体。现在有的人把整个文化撕裂,置物质文化而不顾,只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或者只搞文物而放弃非物质文化,这些都是违反常规的,也不会有生命力的。

总之,《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不仅是我个人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记忆,它将展示不少真实的史实。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说过:“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因此在我的种种理论由于丧失了用处,而和那些习俗及信仰一样承受废止的命运的时候,我的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和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这席话令我坚信不疑,我也是按着这个方向走过来的。本书正是这样的践行记录。

内容推荐

宋兆麟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及博物大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曾参加我国首次民族调查,参与多次民族普查,掌握大量一手民族考察资料,出版一系列相关学术论著。60年代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他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文物调查,拥有丰富的考古调查实践经验。《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是宋先生从事民族考古60年的学术回顾,以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生动再现了他所参与的历次民族调查及考古实践。

编辑推荐

《民族考古之路:我的治学生涯》是作者宋兆麟从事民族考古60年的学术回顾,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件,详细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参与的历次民族调查及考古实践,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故事性,雅俗共赏。

宋兆麟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及博物大家,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参加了我国首次民族调查,参与了多次民族普查,掌握了大量一手民族考察资料,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民俗及民族考古学论著,参与筹备了民族博物馆。80年代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后,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文物调查,具备丰富的考古调查实践。

本书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记录,也是社会变迁的一个记忆,它将展示不少真实的史实。

本书的突出特点,是讲述宋兆麟的成长过程:自己具体是怎么从一个考古工作者,走向考古学与民族学比较研究,也就是从事民族考古研究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6 5: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