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傀儡天子(喻大华评说光绪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喻大华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六次登上百家讲坛的著名晚清史学者喻大华重磅出击!喻大华著的《傀儡天子(喻大华评说光绪帝)》内附多张历史漫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光绪帝的一生!多维度分析光绪帝的功过得失,喻大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光绪帝!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光绪帝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源自慈禧太后的迫害,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没有处理好跟慈禧太后的关系。

内容推荐

喻大华著的《傀儡天子(喻大华评说光绪帝)》介绍了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九位君主光绪皇帝引人关注的一生。全书共十八章,从光绪即位写至光绪之死,包括亲政风波、光绪大婚、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庚子国难等。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儿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处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之下,生活没有自由,婚姻不能自主,备受摧残和迫害,最终含冤九泉,命运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光绪皇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毅然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大潮的闸门。

目录

第一章 飞来的皇冠

 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了

 皇位归属的“死结”

 养心殿里的争吵

 一夜间王子成了皇帝

第二章 苦难童年

 幼主登基,两宫垂帘

 年仅四岁的孤家寡人

 被太监摧残的小皇帝

 被养母吓破了胆的儿皇帝

 书房里的哭声

第三章 诤臣死谏

 皇统虚悬的隐忧

 深宫中的人伦惨剧

 舍得一身剐的六品主事

 遗折里写了哪些逆耳之言

 吴可读白送了一条命

第四章 东太后暴卒

 慈禧得了什么病

 死的居然是东太后

 内廷为什么大门紧闭

 野史中的流言

 慈安死于谋杀吗

第五章 罢黜恭亲王

 叔嫂本是一家人

 初次交锋未能搬倒恭亲王

 慈禧吃了哑巴亏

 奕黯然退出了朝廷

第六章 亲政风波

 光绪帝长大了

 慈禧找来了一个好帮手

 “听政” 改为了“训政”

 醇亲王的“厚礼”

 换汤不换药

第七章  光绪帝大婚

 不能再拖的光绪帝婚事

 慈禧让光绪帝娶表姐

 皇后的父亲也郁闷

 大婚典礼前的大火

 洞房中的哭声

第八章 尊封皇父

 吴大澂捅破窗户纸

 慈禧的隐忧

 乾隆祖训成了拦路虎

 搞臭吴大澂

 光绪帝痛丧生父

 奕成了皇考

第九章  母子裂痕

 针锋相对的母子

 争风吃醋的后宫

 慈禧的手伸得很长

 朝中出现了一个帝党

第十章 甲午风云

 本拟举国大庆的甲午年

 朝鲜半岛出事了

 清政府被日本逼进了死胡同

 一溃千里的战局

 谁负战败的责任

第十一章 国难家愁

 光绪帝后院起火

 珍妃被降了两级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了

 被迫屈辱求和

 伊藤博文的贪欲和凶横

 天涯何处是神州

第十二章 欲图维新

 来自慈禧太后的打压

 列强群起瓜分中国

 康有为振臂高呼

 光绪帝决心变法

第十三章 奋起变法

 反变法的恭亲王谢世了

 皇帝向太后摊牌

 维新的号角吹响了

 步履维艰的改革大业

 变法走进了死胡同

第十四章  戊戌政变

 康有为密谋围园捕后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慈禧太后先下手了

 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第十五章 废帝阴谋

 慈禧怒审光绪帝

 困居瀛台的囚徒天子

 不得人心的废帝计划

 慈禧改立“大阿哥”

 反对声浪滚滚来

第十六章 庚子国难

 慈禧恨透了洋人

 地方官放任排外

 囚徒的奋起

 八国联军兵临城下了

 惨绝人寰的宫闱悲剧

 光绪帝被带出了紫禁城

第十七章 被挟西逃

 颠沛流离的西逃路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自打耳光搞“新政”

 终于又回到了北京城

第十八章 光绪之死

 傀儡皇帝的苦难残生

 慈禧太后的暮年岁月

 两宫驾崩的离奇巧合

 光绪帝是死于毒杀吗

 失败的皇帝,失败的英雄

附录:光绪帝大事记

试读章节

光绪帝本来是个王子,父亲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譞。他生于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由堂兄同治帝赐名载淮。他这辈人排行是“载”字,“湉”字的本意是水波平静的意思。忠厚老实的奕譞希望儿子身为天潢贵胄,但能够波澜不惊,平静安稳地度过一生……然而,谁能想到,载湉四岁这年深冬的一个夜晚,他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要从同治帝的驾崩谈起……

十九岁的同治帝驾崩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一个滴水成冰的傍晚,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多年来史无前例的一场统治危机骤然降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结束了其抑郁寡欢的短暂一生。据官方记载,他死于天花。

同治帝是咸丰帝的儿子,生母是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他六岁登基,在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一直是个傀儡。

起初,国家的最高权力格局是“太后垂帘,亲王辅政”。

所谓“太后垂帘”,指的是由同治帝的嫡母慈安太后和生母慈禧太后代行皇权,执掌国政。中国古代讲究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加上两位太后年纪很轻,开始垂帘听政时,均只有二十多岁,所以,她们面前挂着一面半透明的帘子,来维护“男女大防”的封建礼法。必须指出,说是两宫垂帘,但慈安太后对政治不太热衷,也不大开窍,所以,基本是慈禧太后主政。当然,慈安是咸丰帝的正宫娘娘,虽然年纪小于慈禧,但慈禧也得管她叫“姐姐”,以示尊崇。慈禧决断军国大事,末了要跟“姐姐”回一声。慈安半懂不懂,连连点头。

所谓“亲王辅政”,指的是同治帝的六叔恭亲王奕诉领导军机处,秉承皇太后的懿旨,发号施令,负责国家机器的操纵。在这个体制下,同治帝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书房熟读儒家经典,准备长大成人后做一名合格的君主。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帝虚岁十七岁,算是长大成人了,两宫皇太后给儿子立了皇后,热热闹闹地办了喜事之后,撤帘归政。按说从此以后,同治帝应该大权独揽,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但慈禧太后却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归政没几天,就感觉度日如年,她不甘心把掌握了十几年的权力交出,便想方设法地控制皇帝,因此同治帝十分窝火。

同治帝的烦恼远不止于此,国家的事儿他说了不算,家里的事儿他同样说了不算。慈禧太后跟同治皇后闹婆媳纠纷,他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而且,虽然已经成年,但上书房那些老学究们认为皇帝的“培养方案”还没有完成,所以,同治帝每天必须到书房听那些老学究们轮番唠唠叨叨,连身边的太监都贼眉鼠眼的,各个心怀鬼胎。同治帝知道,这些奴才中不乏慈禧太后派来的奸细,职责就是监视他这位“儿皇帝”。

慈禧的手伸得很长,甚至连同治帝晚上跟哪位嫔妃过夜也要干预。而同治帝正处于叛逆期,一怒之下干脆在养心殿独居,再后来索性溜出宫门,像个有钱有闲的旗下大爷那样在前门一带的“娱乐场所”挥金如土。不用步军统领衙门的探子举报,朝廷大臣有时就能在大街上邂逅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两宫皇太后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这样一来,在慈禧太后的眼里,他是个不合格的儿子;在六叔奕诉眼里,他是个不合格的皇帝;在师傅眼里,他是个不合格的学生。一天到晚看到的都是失望的目光,所以,同治帝简直要崩溃了。

同治十三年(1874年)初冬时节,同治帝发病了,御医诊断是天花。在当时,这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但也是一种常见病,如果病情平稳、体质强健、护理得法,按说不至于有太大的危险,充其量也就是留下一脸麻子而已。然而同治帝体质一般,心情更差,刚刚病倒,慈禧就来揽权。本来,病中的同治帝命他的师傅李鸿藻替他批阅奏折,李鸿藻深知国家实权掌握在慈禧和奕?之手,自己一个皇室的“家庭教师”哪敢膛这个浑水,拒不接手。于是,同治帝又请六叔奕诉代他批阅。慈禧大怒,亲自来到儿子的病榻前,勒令儿子收回成命,改由自己批阅奏折。这样一来,中央权力体制实际上回到了“垂帘听政”的老路上,同治帝的心情自然低到了极点。

慈禧跟同治帝的关系长期紧张,但毕竟亲生儿子病重,自然也十分焦急。她认为儿媳妇“房帏不谨”①,也就是夫妻生活不注意,把儿子折腾出病来了。这样一来,慈禧对皇后的印象更坏了,一见到皇后就跟泼妇骂街似的指桑骂槐。同治皇后是出身于高贵人家的大小姐,哪里见过这阵势,更没受过这份儿窝囊气,于是,跑到丈夫的病榻前哭诉。同治帝对自己的生母噤若寒蝉,自然束手无策,心情更坏了。P2-4

序言

爱新觉罗·载湉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君主,1875~1908年中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因为使用“光绪”年号,所以史称光绪帝。他终年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儿起就是一位“真龙天子”。

提起皇帝,一般人的脑海中往往会联想到:

金堆玉砌,花团锦簇的富贵;

后宫如云,佳丽成群的神秘;

百官趋奉,众星捧月的威风;

高视阔步,指点江山的潇洒和风流……

然而,这一切都跟光绪帝毫无关系。自从四岁那年一个寒冷漆黑的凌晨,他哭喊着被抱进阴森森的紫禁城开始,直到三十四年后一个同样寒冷漆黑的傍晚,不明不白地死在瀛台为止,他度过了人世间凄惨的一生。

光绪帝在孤独、恐惧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远离父母之爱,在人际关系虚伪、冷漠的宫廷中饱受着慈禧的呵斥、太监的白眼,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像一座大山似的压得他抬不起头。此时,清王朝已步入自身生命周期的晚年,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轮番打击,亡国大祸近在眼前,亡国之君的下场令他不寒而栗。据记载,光绪帝曾多次在朝堂上痛哭流涕,多次发誓要振兴衰败的王朝……

然而,他身为皇帝,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热忱,却始终是慈禧太后的傀儡。他不甘心永远受人摆布,坐视国家走向深渊,为此跟慈禧抗争,结果被长期幽禁在瀛台。慈禧暗示他自杀,威胁要废黜他,将他心爱的珍妃秘密处死。光绪帝沉默寡言,身穿破棉袄,在阴冷昏暗的大殿中,像待决之囚那样挨过一个又二个黄昏,度过一个又一个心惊胆战的不眠之夜……正因如此,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引寇连材笔记说:“中国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

1911年春,光绪帝死后两年半,曾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也回忆说,他长期工作在皇帝身边,记载皇帝的言行,从来没有见过光绪帝展露笑容,总是一副战战兢兢、愁眉苦脸的样子,再联想到皇帝一生没有享受过母子之亲、夫妻之爱、兄弟之情、君主之威,恽毓鼎感叹光绪帝实际上连平民百姓的幸福都未曾体验到!为此,恽毓鼎热泪长流,哽咽失声。

必须指出,光绪帝引人关注的原因绝不仅在于其一生命运的曲折和悲惨,还在于他是一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皇帝。他在自己并不短暂的傀儡生涯中,曾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毅然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掀起了对当时中国社会堪称闪电惊雷的“百日维新”,而变法的失败也使光绪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命运深渊。

其实,在维新运动发起之际,光绪帝并没有必成的把握,他不是不知道变法失败的下场,但还是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掀起了维新运动。这体现着一种奋斗的精神和献身的品格。一个自小生长在深宫的帝王能有这份情怀,真令后人刮目相看。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打开了中国百年变革大潮的闸门,指明了中华民族未来前进的方向,解放了被禁锢千年的国人的头脑,从此,效仿西方,使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成为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可见,光绪虽是一位失败的皇帝,却也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是中国百年变革的先驱者和独立富强大业的献身者。

光绪帝驾崩已过百年,此间,中国走过了欧洲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然而,我们走出了发端于晚清的那场跨世纪的社会大变革吗?在中国人民依然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努力和发展模式探索的今天,光绪朝的“自强”“求富”口号丧失了历史价值吗?困扰光绪帝的种种问题诸如吏治腐败、经济危机、西方压迫等,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吗?

所以,回顾光绪帝往事,不是为了讴歌或谴责,也不是为了让人不忘过去那些事儿,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吸取先人的教训和智慧,站在先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感谢先贤,敬畏历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6: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