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白手起家有心无力
初出茅庐“扫叶山房”
说起我与房子的关系,不能从我在加拿大第一次买房开始。就让我追根溯源,从根上讲起。
我在中国长到中年,从来没拥有过房。不光我,我上一代也没有,一直是租房,先租私人再租政府的。我爷爷可能有过,所以落了个地主的成分,给我爸爸和我留下了吃不完的瓜络,像个疮疤不敢提起。直到我离开中国前,每月工资只有100元,所以对买房没有任何经济和经验的准备。那么修房呢?在我记忆中,我爸爸是典型的文科知识分子,从来不动锤子、改锥(北京说法,上海叫榔头和螺丝刀)之类的,我妈妈倒有时动手。要说我有过什么早期准备的话,那就是,小学时作为课外书读过《少年电工》,中学只学了一年物理就停课了。1967年,中学生可以随便成立组织,随便占房为王。我们在北京四中校园里占了间屋子,是民国年间的平房旧屋,门口贴了我写的战斗队名称叫“卫东彪”。一天我要自己拉线接电灯,关掉开关灯灭了,我就上去拆灯头,竟被220伏电打了下来。从此我懂得了,开关要断开火线才算关。
这么着就失学了,从插队到工厂,那些年锻炼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万事不求人。到1977年考大学,我这种基础只能考文科。我居然进了燕园里的中文系,在同学中还算名列前茅的,这助长了我的自信心。毕业后当了几年编辑、记者,接触了些艺坛精英,现在有些在全国是响当当的人物,当年我跟他们论哥们儿。我干得正欢之际,妻子进修去了加拿大,1989年春天我开始办探亲,到夏秋之交才成行。谁想到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随波逐流而已,绝对不是我计划内的人生。
我们初来时,基本上是赤手空拳。我落脚在渥太华,开始打工,学英语。第一天我只领到20加元工钱,还挺高兴,因为按汇率超过了我在北京一个月的工资。事后一想那是什么时候?正是加拿大上一次房地产热的最高潮啊(1989年至1990年)。那潮水的浪花居然也拍到了我身上。
一个间接认识的香港人地产经纪,非得忽悠我和妻子去看房,记得是15万加元的一座两层楼,觉得挺破旧,木结构外贴着一层油毡皮,印着假砖。我不知道加拿大的房子是不是就该这样,那时一点概念也没有,看后也一点感觉都没有。就跟我当时的老板,一个南京小伙子说了。他陪我们又去了一趟,看后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却说:咱们几个一起推,看看能不能推倒!后来这个小老板去欧洲旅游,就让我们住在他的独立屋中看房,看着他的敞开的、中间岛式的厨房和高顶的大厅,羡慕得我心中发痒。他有一架清代的红木雕花架子床,是从江南农村访来的,费尽周折运到加拿大,占满了一个房间。那物件要留到今天,怕比一座房还要值钱吧? 十几万,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对房子感兴趣。妻子想起她的房东P先生,一个山东人,国民党退伍老兵,在加拿大做水利工程师退休了,在大学周围拥有好几座房子,租给中国学生,以吃房租为生,我们就去请教他。据说他访问北京时,到加拿大驻华使馆办事,先跟卫兵说山东话,当然不得其门而入,哪来的土老头?他只得用英语大喊我是加拿大人,表示抗议,才得进去。他给我们讲了一些买房的基本常识,通通忘记了。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你们是大陆留学生中第一个想买房的,好,有志气!
这只不过是空想,妻子上学我打工,我们其实是没有条件买房的。接着房地产退潮就来了,我们也搬家移到了多伦多。先是放下身段到麦当劳打工,忙得我脚不沾地、腰酸背痛时,心中常怀恨意。老子当年在人民大会堂吃饭都不要钱,今天却在这儿烤肉饼,被南美马仔呼来喝去!五个月后我就辞了工,开始自创生意,摆摊刻图章、卖书法。这个点子,就是跟南京小老板学来的,我管这叫文人谋生,出奇制胜。与其被动地找工作,还不如自己创造一个。那时我的年收入不过两万多加元,一个中文报纸的记者来采访我,登在报上,管这叫收入不菲。可见在北美当中文记者没有出路,我也死了那条心。
大约在1991年,稍微有了一点钱,我们又在多伦多看了几次房,看过大厦公寓也看过独立屋,还想过两家朋友合买一房的怪点子,有时差点就出价要买了,终于没有实行。也幸亏没有下水,90年代初的房地产,还在逐年下跌。是妻子先看出了我的这个文人小买卖干不长久,必须另辟蹊径。1992年,我们买下了一家正经的鞋店,义无反顾地再次搬家,换到了汉密尔顿。妻子停了学业来管店,生意红火,8个月挣回本钱。我则把图章生意又坚持了一年多,在两个城市间每天穿梭。
那时候我总结了一个理论,像我这种没有海外学历和专长,除了打工就靠开店维生的人,应该先买店后买房,一两年就可唱《翻身道情》;如果把次序倒过来,把积累用于首付先买了房,被房贷压着攒不出资本,十年还唱杨白劳的“漫天风雪一片白”。电影《创业》里的台词:先生产后生活,党委定的原则嘛!绝对正确。我这样劝过朋友,还打越洋电话告诉我在新西兰的大学同学。同学后来怎样不知道,那朋友听了我的,现在比我有钱。
故事讲到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环境。沿着安大略湖的西北到西南形成了一个半环形的城市圈,是个马蹄铁的形状。这里是安大略省甚至全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被称作金马蹄地区。汉密尔顿(Hamilton)市就处于这半环的中心位置,在大湖的西南端顶点,有湖湾也有山崖,兼具湖山之胜。一道从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绵延过来的山崖横亘城市中间,把一个城市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山下部分从湖边到山脚是个狭长的走廊,只有两三公里宽,地皮有限,城市在二百多年前从这里开始发展,有市中心和许多老旧的社区。而山上其实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大约在二次大战以后才扩大发展起来,社区相对较新。
汉密尔顿有两座钢铁厂,建在大湖边上。从多伦多去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高速公路要经过一座“天路”桥,多数到多伦多旅游过的人都走过这段路,必能隔湖一眼看见黑压压一片高炉和烟囱,烟火升腾。过客们对这座城市只是顺便一瞥,便印象不佳。钢铁是城市的支柱产业,从上世纪初到60年代是这座城市的黄金年代,与多伦多不遑多让。可是到了70年代以后,城市开始衰落,这与钢铁和制造业的下滑不无关系。这座城市的劳工蓝领和下层平民较多,房价比较便宜。另外在西部有一所在全国排名还不错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为城市带来文气,对工业造成的衰退多少是个弥补。
我们在汉密尔顿住了一年半,换过三次出租房。这期间我们埋头开店,一心一意搞建设,生意发展顺利,腰包日渐充盈。与此同时,加拿大的房价还在继续下跌,到1994年初,已经连续四年了。这还不是底吗?还能跌到哪去呢?(后来的事实是继续跌了两年,1996年为谷底。)这两个主客观条件一综合,我们觉得买房的时机成熟了。在两头生意的圣诞忙季收获之后,在新年假期里歇过乏来,便有时间顶风踏雪开始看房。这是在两番探头、两度缩手之后,我们终于抬腿迈进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了。
那时候还没有因特网,要买房只能看报纸广告找经纪。买家与经纪之间的联系,只有电话一途,还主要是固定电话和传呼机。买家要想获得房子的信息,没有任何自主的办法,只能是经纪带你看什么是什么。而经纪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是房地产协会每周印刷的大厚本图录。虽然那时候我们因为做生意,已经有了FAX机,但是像买房这样的正式文件,还是要经纪穿梭往返,签纸上的协议。那时也没有数码照片,不到现场,难见真容。
我从广告找到的第二个经纪,就是当时才二十多岁的伊女士,后来与我合作二十多年,买卖二十余次,赚得几十万加元。我亲眼看着她从妙龄女郎变成了中年妇人。2009年我要写“倒房”文章,无图无真相,可惜不曾拍,就请她从MLS(多重放盘系统)的房屋交易存档中为我提供了很多照片。从这些档案照片中也能看出技术的演变,越早越不清晰。伊女士说:“我希望你在文章中提到我。”我答:“当然了,一定,只是我的文章是中文的。”
P6-11
天下买房换房者多矣,但是像我换得这么频繁的不多。天下装修住房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自己动手做到如此规模的不多。天下买房修房租房换房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还要全程记录秀到网上的不多。天下修房后把照片或实用技术贴出来者相对多矣,但是像我这样长篇累牍写成系列故事的不多。天下在朋友圈或网上发帖发图当众显摆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还要正式出书有价发行的不多。以上排比句的内容基本属实,但是这些话由我自己来说,是不是有些过于自呜得意、自命不凡了?
其实,我又是很不自信的,请不要把我当成在北美投资房地产或自己动手修房的楷模。
我投资房地产的规模不算大,赚钱不算多。第二十四回结尾处写到的那种凤毛麟角的大老板和大豪宅就不必说了,平时在网上和生活中见到听到的房地产界投资成功人士,也多了去了。有人做了建筑商,发展起成片新社区;有人拆平旧房建筑新豪宅,一房利润就颇可观;有人专业做“地主”,一人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单元,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人反复进出购销各种房产,无饱无厌,无尽无休。这些人的胆魄、规模、赚钱数字和专注投入程度,都非我能比。
也有人不是为挣钱,而是纯粹为兴趣而DIY。或做实用木工,高档工具齐备车库,产出家具胜过商品;或做精美工艺品,精雕细琢不计工时,纯为爱好非关售卖;或在庭院里建起亭台轩榭,民族风格孤芳自赏。虽属自娱自乐,养性怡情,水平却不输专业,是非功利性的工力过人,我也不能比。
有人也是在自己修房,或为改善生活条件,或为升值谋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可能做得比我好,技术比我高,规模比我更大,经验比我还多。但是他们闷头干活,独家珍秘,没有像我一样广而告之。高手在民间,我并不敢说自己所做,就一定胜过他人。
还有更多的人,并不曾有意倒房谋利,也不愿换房折腾,就是把房子作为纯粹的生活所需,在里面安稳住着。他们也可能蔑视那些频繁换房者,视之为投机倒把、兴风作浪的小人。可是他们的房产,就是水涨船高地随着市场发展,而或稳定或快速地升值了。这升值的速度或比例,还可能并不比频繁倒房的人慢或少多少。这些年下来,合着是不倒也稳赚不赔,倒还有风险,不一定赚。结果可能是倒房者从工具材料堆里直起身来,筋疲力尽看着常住者后悔;而长住者坐在沙发上放下茶杯,以逸待劳看着倒房者冷笑。我就有可能落人了这个尴尬的局面,所以到后来,我也从倒房改为长期持有了.
我自己的所谓倒房经历,与以上几种人相比,都觉得惭愧,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之所以稍有吸引人之处,可能因为我比普通倒房、修房者(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能写一点,写得多了一点,记录传播开来。这是因为我碰巧是学文学的,还当过新闻记者,写记叙文和夹叙夹议的述评是我的看家本事,比选房修房更为拿手,敢称专业。
我知道自己并不成功,但是我不羡慕别人,也不后悔不曾做得更大、赚得更多。这正如我不后悔中年出国、放弃了专业,不羡慕我的同学成为了领导教授名作家,或身居庙堂,或学富五车,或著作等身一样。人生就是一场经历,经历丰富就是赚了.能赚大钱固然更好,但是这不必成为所有人的目标,多数人能达到衣食无忧,经济自由,也就够了。人生只要经历了,只要快乐着,就很好。我的倒房、修房、住房的经历,自有我独异的特色,与他人不同,他人不能代替,这就是价值所在,我享受这一段过程。如今能够自己把它写成书与众人分享,还有人愿意读,这该算是人生的殊荣了。我的自信在这里。
感谢我的妻子,在“寻家”的过程中与我同舟共济,戮力同心;在我盲动失误时对我匡正指点;在我修房的数年中能够身居工地,共体时艰,并贡献出绝妙的设计方案。但是她比我更低调,并不希望我写这书炫耀招摇。在这一点上,还要祈求她的原谅。
感谢我的老同学作家黄蓓佳,她刚刚在微信群中看到一两回拙作,就主动在朋友圈里向出版界的朋友强力推荐。
感谓±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小初社长,他也是未见全稿,便立即响应,惠允出版。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张黎女士,为本书的编校尽心尽力。
书中所附照片,前期和中期多为买卖房屋时的广告档案照,所以不够清晰。后期的修房照片,无论之前还是之后,都是我自己所拍,所以就足够高清了。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应和了我“寻家”内容中从低到高的发展,可称歪打正着了。
书中内容定有未尽之处,尚祈国内和海外读者指教。
自序
开篇
第一回 白手起家有心无力 初出茅庐“扫叶山房”
第二回 “扫叶山房”汗滴乍练 半截装修欲售难销
第三回 “萍华居”渐入佳境 乘潮起见异思迁
第四回 有备争锋喜获“饱满轩” 不测生变无奈觅它途
第五回 房东起步双管齐下 小试夺标沙里淘金
第六回 高手过招私相授受 拂尘见宝慧眼识真
第七回 劣工欺主书生亲上阵 巧夫偷师艺匠渐入门
第八回 他乡业主浑忘身是客 本地租民岂知谁作东
第九回 百年兴衰大宅作证 一载去留小我无缘
第十回 失锁链移居花园市 上层楼练艺“海登馆”
第十一回 “芒茂斋”捡漏暂栖身 购两房冒进失退路
第十二回 难脱手忍辱允低价 枉费力失利走麦城
第十三回 “步高园”得来有幸 改估值双刃相冲
第十四回 “步高园”添花着锦 游泳池风月无边
第十五回 再作冯妇重拾出租业 都德小屋长留渐回春
第十六回 不甘心欲雪麦城耻 “赫伯屋”翻本过五关
第十七回 “步高园”深情难舍 “赫伯屋”暂住搭桥
第十八回 大湖畔有缘来相会 “思本堂”无止变全身
第十九回 新颜上网众友惊叹 旧貌见报原主相嗔
第二十回 衰局中抄底得璞玉 “傲博庐”艺匠遇良材
第二十一回 “傲博庐”庖丁解牛 厕与厨旋转乾坤
第二十二回 四载翻新修成正果 九九归一长恋我家
第二十三回 修房秀房传邮卅年旧友 洗具杯具伏脉两小新婚
第二十四 回余波荡漾难容袖手 病至山颓谢幕收官
尾声 偶入牛市新朋出手 颠覆蛙观老马迷途
后记
我本来是学文学的,2017年是我们考进大学的第四十年。有些同学著作等身,这却是我的第一本书。未能免俗,曾经请我的老同学并且同宿舍的陈建功作序。他回信说:“在2013年岁末为一友人撰写的序言里,我已宣布为人作序之事,到此为止了。其实学兄之尊作,何须我辈荐之?愚以为学兄顶多来篇自序即可。今人之所尚牛人牛事之谓也。”我虽不牛,却也只好自己写几句了。
年轻时也曾是一介书生,也曾经舞文弄墨,也曾经与如今文苑艺坛上的一些大咖称兄道弟。没想到出国了成为海漂,没想到倒弄起房子成为“房虫”,没想到自己修房子成为工匠,没想到以此而在北美华人中成为网红,没想到我的第一本书竟是这个内容。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干的这些,该算是有用还是无用呢?
本书最初的创意,起于2009年3月。那时候,我已经在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上摸爬滚打了10年(算上自己的第一间自住房是15年),买卖、翻修、居住、出租过近二十座房子。当时刚刚修好一房,在赏心悦目的房间里才喘口气,就赶上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本地的房市也一片萧条。我不敢再折腾房子,只好坐待静观,不知何时是出头之日。闲中上网,看到别人的修房帖,勾起了我的显示欲和写作癮,于是就开始在网上写起与房子有关的博客帖子来。
开篇文章是对刚完工的修房成果的炫耀,就是本书里第十八、十九两回的内容。没想到一鸣惊人,反响强烈,我的自信心和虚荣心都倍受鼓舞,于是一发不可收地继续写起系列文章来。内容是对前几年经历的回顾,形式上采用章回体,起初名之日《倒房演义》。冠于文前的“楔子”,也是模仿着半文半白,对当时的形势颇感悲观:
话说天下房市升久必降,降久必升,而大趋势必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也。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始迁北关,适逢房市盛极而衰,绵延七载,至一九九六年降至谷底。而后缓缓爬升,至二零零二年渐呈腾飞之势。旋有金融厦里,大鳄弄权;华尔街头,宵小藏奸。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那时节无业亦可有房,债多不怕压身,量入为出者低头自惭,寅吃卯粮者摇首扬威。数年里房价如野马脱缰,焉能不失蹄而跌?终落得泡沫吹破,沙塔坍塌,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祸延万里,痛遍寰球。美国房市于二零零七年起一泻而下,加拿大自诩稳健,强撑一年,也难免被大浪裹挟,从二零零八年秋起滑落。有广闻博识者日:此次危机,百年难遇,唯八十年前之大萧条可比。余少经史无前例之“文革”,今见史少前例之危机,东邪西毒,均得身历,此幸耶不幸,谁能告我?
开头几篇比附三国的典故,所以有了“初出茅庐”、“走麦城”和“过五关”等回目。我在三个多月里,连续写出了十几篇,跳跃着描述了几个片段,大概涵盖了我折腾房子经历的一半,这就是本书的前身。
……
话扯远了。当我在写《倒房演义》的同时,正在买卖房子,卖掉修好的华屋,又买进一座旧房,那正是在2009年5月市场最低迷的时候。7月里开始了一轮规模更大的装修,由文人转成了“武匠”。那真是修起小楼成一统,管他市场沉与浮。我虽从戎,却不投笔,又同步开始写记录修房全过程的《房崇修房》,这个“演义”的写作就中断了,有始无终。
一转眼已是近八年之后,我这座房一连四年才修好,至今还住着,我的身体和心态都与以前不同,从此刀枪入库,不再“倒房”。现在再一次清闲下来,是真正的闲云野鹤,“散淡的人”(这是诸葛亮的自称,又与三国扯上关系了)。这才想起,何不把以前的半部“演义”续完,成为我这一段人生的一个完整记录。此次重整旧作,补充了当时空缺的几个段落,重新加工润色了已写篇章,理顺了时间先后的排序,增添了近八年更胜于前的新篇,成为一个全本,篇幅比旧本扩大了一倍以上。续写时保持了章回体形式,但是书名还须再作斟酌。纵然“倒房”无罪,毕竟名声可疑,不能随身辩解。什么书名能更上一层楼呢?
正当我彷徨无计时,偶遇上《我爱我家》。这不是指国内某中介公司,而是我的老同学梁左所作经典情景喜剧。房因有爱而成家,倒换是因为寻觅,那何不改“倒房”为“寻家”呢?“倒房”是形而下的说法,限于务实表象,略含自嘲意味;而“寻家”则有所升华,可以引申提炼,稍显深度内涵。从房到家,就是从house到home,从物质到精神,从商品到爱巢,从冷酷到温馨。大丈夫四海为家,所以我们出国了;问游子何处是家?所以还需要寻找和建设。寻家也是立业,所以不限于自住房,包括投资房、出租房也是广义的寻家。立业后更需精神港湾,所以营造家园、养护居所也还是具体的寻家。从文人化成游子,又从“房虫”变为工匠,这就是我在寻家之路上的多元身份,这就是我记录于本书中的轨迹脉络。而且,到这时我的自身状况也改变了,变“倒房”为安居,貌似家已经寻找到。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个书名——《北美寻家记》。
我与加拿大房子有关的故事,包括了买房、修房、租房和卖房四个方面。大体上起于1994年,历经二十多年,涉及到二十多座房子。只是来而复去,并非同时拥有。我曾经频繁地搬家换房,当时的目的是以此谋利为生,事后回味的效果是寻家之旅的站台。在书中,我为自家住过的九座房子都各起了一个中式别号,不仅是文人积习,也算是情感的寄托吧。
8年以后,读者已经换了一茬人。我的故事又由网上转到书上,从海外回归国内。这既可以视为游子回家,也可以视为我的寻家之旅还在继续。
早为自序。
《北美寻家记》详述了作者房崇到北美定居后,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买房、修房的实录,其中详细记录了当地房产市场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生活温馨、心酸、有趣的多种面向,写作扎实,知识面宽广,值得阅读。印作者是北大中文系出身,文字功底深厚,本书又采用了章回体的写作手法,十分有趣。
北美房地产实录,房屋投资指南。
天下买房换房者多矣,但是像我换得这么频繁的不多。天下装修住房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自己动手做到如此规模的不多。
我天生就是个愿意自己动手的人,万事不求人的性格,没有办法。一个人在空房里劳作,独享孤独,也独享自由。
《北美寻家记》由房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