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随心,随喜,
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出家前,他是翩翩佳公子李文涛,南洋公学学生李广平,留日学生李哀,戏剧社创始人李息霜,教书先生李叔同,断食后脱胎换骨的李婴……出家后,他是佛门弟子弘一释演音,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
《我欢喜生命本来的样子(插图典藏版)/李叔同作品精选集》由李叔同著。
| 书名 | 我欢喜生命本来的样子(插图典藏版)/李叔同作品精选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李叔同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缘,随心,随喜, 这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出家前,他是翩翩佳公子李文涛,南洋公学学生李广平,留日学生李哀,戏剧社创始人李息霜,教书先生李叔同,断食后脱胎换骨的李婴……出家后,他是佛门弟子弘一释演音,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 《我欢喜生命本来的样子(插图典藏版)/李叔同作品精选集》由李叔同著。 内容推荐 《我欢喜生命本来的样子(插图典藏版)/李叔同作品精选集》精选李叔同传世作品中有关人生经历、出家原因、艺术成就、禅心修养等方面的文章,分为“出家前后”“艺术丛谈”“明月禅心”“经国文章”“良师益友”五辑。其文风真挚朴实,充满情感,尽显弘一大师生命本来的样子。文中配以李叔同的书法、绘画、照片等,充分体现李叔同独具魅力的人生。 目录 怀弘一上人(代序一) 弘一律师小传(代序二) 辑一 出家前后 “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人生兴趣 辛丑北征泪墨 断食日志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附录 弘一法师之出家/夏丐尊 輯二 艺术丛谈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艺术谈 释美术 昨非录 谈写字的方法 浅谈篆刻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 附录 春柳社的开场/欧阳予倩 辑三 明月禅心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具足,乃名菩萨。 悲智颂一 改过实验谈 改习惯 谈惜福、习劳、持戒和自尊 南闽十年之梦影 最后之口口 辑四 经国文章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诛卖国贼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论语言之齐一 中国学堂课本之编撰 论废八股兴学论 辑五 良师益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城南草堂旧时友:致许幻园 “索性做了和尚”:致夏丐尊 一琢一磨皆因缘:致丰子恺 师生情谊:致刘质平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 与家人书:致李圣章 遗书:致性愿法师 法缘:致广洽法师 附录 乐石社社友小传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母亲 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更加显赫了。但是,他为官不久,便辞官返乡了,开始经商。在晚年的时候,他虔诚拜佛,为人宽厚,乐善好施,被人称为“李善人”。而这就是我的父亲。 我是光绪六年,在这个平和良善的家庭中出生的。生我时,我的母亲只有二十岁,而我父亲已近六十八岁了。这是因为我是父亲的小妾生的,也正是如此,虽然父亲很疼爱我,但是在那时的官宦人家,妾的地位很卑微,我作为庶子,身份也就无法与我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相比。从小就感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所给我带来的压抑感,然而只能是忍受着,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在我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没有了父亲的庇护和依靠,我与母亲的处境很是困难,看着母亲一天到晚低眉顺眼、谨小慎微地度日,我的内心感到很难受,也使我产生了自卑的倾向。我养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终日里与书作伴,与画为伍。只有在书画的世界里,我才能找到快乐和自由! 听我母亲后来跟我讲:在我降生的时候,有一只喜鹊叼着一根松枝放在了产房的窗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而我后来也一直将这根松枝带在身边,并时常对着它祈祷。由于我的父亲对佛教的诚信,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受到佛法的熏陶。我小时候刚开始识字,就是跟着我的大娘,也就是我父亲的妻子,学习念诵《大悲咒》和《往生咒》。而我的嫂子也经常教我背诵《心经》和《金刚经》等。虽然那时我根本就不明白这些佛经的含义,也无从知晓它们的教理,但是我很喜欢念经时那种空灵的感受。也只有在这时我能感受到平等和安详!而我想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路标。 我小时候,大约是六七岁的样子,就跟着我的哥哥文熙开始读书识字,并学习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那时我哥哥已经二十岁了。由于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又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官商世家,所以一直就沿袭着严格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哥哥对我方方面面的功课,都督教得异常严格,稍有错误必加以严惩。我自小就在这样严厉的环境中长大,这使我从小就没有了小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也疑我的天性遭到了压抑而导致有些扭曲。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种严格施教,对于我后来所养成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是起了决定作用的,而我后来的一切成就几乎都是得益于此,也由此我真心地感激我的哥哥。 当我长到八九岁时,就拜在常云政先生门下,成为他的人室弟子,开始攻读各种经史子集,并开始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在我十三岁那年,天津的名士赵幼梅先生和唐静岩先生开始教我填词和书法,使我在诗词书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功力也较以前深厚了。为了考取功名,我对八股文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因此得以在天津县学加以训练。在我十六岁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思想,因过去所受的压抑而造成的“反叛”倾向也开始抬头了。我开始对过去刻苦学习是为了报国济世的思想不那么热衷了,却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戏曲,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票友。在此期间,我结识过一个叫杨翠喜的人,我经常去听她唱戏,并送她回家,只可惜后来她被官家包养,后来又嫁给一个商人作了妾。 由此后我也有些惆怅,而那时我哥哥已经是天津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师了,但是有一点我很不喜欢,就是他为人比较势利,攀权附贵,嫌贫爱富。我曾经把我的看法向他说起,他不接受,并指责我有辱祖训,不务正业。无法,我只有与其背道而驰了,从行动上表示我的不满,对贫贱低微的人我礼敬有加,对富贵高傲的人我不理不睬;对小动物我关怀备至,对人我却不冷不热。在别人眼里我成为了一个怪人,不可理喻,不过对此我倒是无所谓的。 P2-4 序言 以方外而列南社①社籍者,曰湘僧永光,曰粤僧铁禅;而逃释归儒之曼殊,与逃儒归释之弘一,其人社时乃咸不以方外称焉。今永光西归已久,铁禅且堕尘网,曼殊弘一之名乃复大著。溯余与二人之因缘,殆有可得而言者。曼殊本香山苏氏子,父杰生,商于日,私幸日婢若子,是生曼殊,命其妾河合氏抚育有成。年二十,披剃惠州某寺。顾弗甘食贫,旋窃其已故师兄南雄赵氏子释名博经者之度牒以逃。自是周历暹罗、锡兰,归而教授长沙、芜湖,两至南都,曾主讲杨仁山居士祇垣精舍。容貌洵逸,盖在僧俗间。洎与余同游海上时,则毳衣革履,无复行脚僧故态矣。弘一俗姓李,名广侯,字息霜,家世浙西巨族,官籍天津。父筱楼,以名进士官吏部,精阳明学,晚耽禅悦。弘一为孽子,早失怙。生而苕秀,翩翩裘马,征逐名场。壮游樱岛,习美术,举凡音乐、绘画以金石、书法,靡不精妙。尤嗜戏剧,创“春柳社”,演《茶花女》,自饰马克,观众诧为天人。寻挟日妾以归。值民国新建,余与亡友朱少屏辈组《太平洋报》,据沪渎。弘一主编画报,既刊曼殊《断鸿零雁记》,复乞陈师曾作插画,署朽道人。说者诮僧道合作,实则曼殊早返初服,弗当复以僧名,顾亦未料谶乃终属诸弘一也。有言曼殊此书,弘一为润饰之,此语谬甚。曼殊译拜伦诗,乞馀杭师弟商榷,尚近事实。若《断鸿零雁记》,则何关弘一哉!曼殊逝世未十年,弘一遽摈其日妾,人西湖大慈山为僧。余亦自此不复见弘一矣!战事既兴,弘一闭关闽海,度其六秩世腊。李生芳远驰笺索诗,余寿以偈云: 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殊。 又云: 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 见者缩项咋舌,顾弘一不以为忤,亦报余一偈云: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呜呼,洵可谓善知识已! 书评(媒体评论) 张爱玲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丰子恺 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夏丐尊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背景的缘故。……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叶圣陶 他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然而在这背后却是极严谨的戒律……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噪忿全消,到处自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