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族史/大家学术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桐龄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桐龄著的这本《中国民族史》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位出国留学的中国历史学家,峄山先生在此书中运用了历史统计学方法,让枯燥的历史材料,以数据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复杂的历史一目了然。

成一家之言:现代史学界得此称誉者,唯峄山先生一人而已。

现代史学方法:运用历史统计学方法,开现代史学研究之先河。

内容推荐

王桐龄著的这本《中国民族史》运用大量史料,以中国历史分期为章节,以汉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同化为主线来进行介绍与讨论。各章节引经据典,详细地介绍了历史上各个族群部落融入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对外发展的事迹。本书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民族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族际交往和族际融合为主线,来贯穿中华民族整个族群关系演变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录

凡例

序论

本论

上编 内延史

第一章 汉族胚胎时代

 太古至唐虞三代

第二章 汉族蜕化时代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 春秋战国

第三章 汉族休养时代

 汉族与匈奴之接触汉族与乌孙之联合 秦汉

第四章 汉族第二次蜕化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五章 汉族第二次休养时代

 隋唐

第六章 汉族第三次蜕化时代

 五代及宋元

第七章 汉族第三次休养时代

 明

第八章 汉族第四次蜕化时代

 清

结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汉族胚胎时代

太古至唐虞三代

第一支汉族滋生之区域,仅在黄河下流,第二支扩张到黄河中流,第三、四支更扩张到黄河上流,愈扩张愈西,于是现在甘肃东部、陕西中部、河南中部、北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西部全成为文化区域。但除去此数省的几部分以外,还有许多民族,占领中国境内若干地方,尚未与汉族同化,兹列举其名目如下。

第一节东方民族夷

据史书上所载之事迹观察:当时东方有一支民族,占领现在江苏、安徽北部之淮水流域与山东半岛,史书上称之为东夷。此一支文化程度颇高,大约与汉族相亚;不过自羲、黄以前,已经分立许多部落,与汉族对峙。周灭商时,此一支表同情于商室,举义旗抗周。周武王封妻父吕尚(即太公望)于齐(今山东益都县),经略山东半岛;封弟周公旦于鲁(今山东曲阜县),经略淮水流域。武王崩,武王之子成王幼,周公留宗周摄政,命长子伯禽代就国,经略淮水流域,双方相持若干年,始将此次风潮消弭。穆王、宣王时代,屡起冲突;东夷之强国在淮水中流(江苏西北部旧徐州、淮安二府)者名徐戎,在淮水下流(江苏东北部旧扬州府、海州直隶州一带)者名淮夷,在山东半岛者名莱夷,此外小部落尚多,时常与汉族诸小国起冲突;②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齐国势力包拓山东半岛,楚国势力亦扩张至淮南淮北,东夷始完全同化于汉族。但懔悍勇鸷之风气犹存,每至历代鼎革之时,此地人民必首先发难,与中央政府为难,后来秦末之刘邦、项羽,西汉末之赤眉,东汉末之曹操,唐末之黄巢、朱温,元末之刘福通、李二、张士诚、朱元璋,清末之捻匪,皆此地出身人物;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以及北洋系中诸军人,亦多系此地出身人物。

第二节南方民族蛮

第二一支在中国东南方,占领现在江苏、安徽南部之扬子江南岸与浙江北部钱塘江流域,史书上称之为吴越。此一支民族风气断发文身,与汉族之峨冠博带者成反比例,其语言亦与汉族系统全然不同,当然血缘较远。此一支开化之历史,据史书上所载之事迹观察,当有商末年,周古公亶父之长子泰伯及其弟仲雍,率领—部分汉族,由陕西东南下,经由湖北,迁到江苏,凭借现在江苏吴县为根据地,实行殖民,国号吴。同时另外有一部落,自称为夏后氏少康苗裔,凭借现在浙江绍兴县为根据地,逐渐向北发展势力,国号越。此二国在浙江一带,休养生息数百年,并吞江南各小部落,逐渐变成大国。至春秋末年,始交通上国(指黄河流域诸国),与晋、楚争霸于中原。后来吴灭于越,越又并于楚,楚又灭于秦,此一支民族分布地始完全同化于汉族。

第三一支为荆舒,占领中国南方,荆人之分布地在湖北,舒人之分布地在安徽中部(淮南江北),其地为苗族旧领土,当然此一支与苗族有血缘上之关系。荆人在商时已极猖獗,舒人在周初亦甚跋扈,春秋时代,荆人一支有一强国日楚,凭借现在湖北秭归县为根据地,逐渐向东发展势力;占领湖北一大部分,并吞周初分封在汉水流域之汉族诸小国。复突过秦岭山脉北上,与齐、晋诸国争霸于中原。自称彼之先人鬻熊曾为周文王师,凡百举措,极力摹仿汉族,于是湖北民族始完全同化于汉族。后来楚国兼并舒人领土,于是安徽江北一带之民族,亦完全同化于汉族。

第四一支为群蛮,占领中国南方,现在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皆为其分布地。蛮字形从虫,可以推测其文化程度之低;其音为苗字之音转,当然系承袭苗族血统。春秋时,羁縻于楚,然亦时常为楚患;战国时,楚、吴起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汉族文化扩张到湖南东南部及广西北部。秦昭王将伐楚,先略取蛮夷,置黔中郡,于是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入于中国。汉武帝时,通西南夷,置牂舸、益州二郡,于是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亦入于中国。东汉明帝时,哀牢夷来归,置永昌郡,于是云南西部亦入于中国。但此族始终不愿与汉族同化,土地虽为汉族所有,其民族多引入深山中,不与汉族往来,直至民国成立以后,制定宪法之时,议员诸公,遂将此族除外,称为五族共和矣。P9-11

序言

晚清光、宣之交,国人对于民族观念上发生两种误解:一为对内之误解,是日排满;一为对外之误解,是日媚外。实则中国民族本为混合体,无纯粹之汉族,亦无纯粹之满人,无所用其排。中国文化常能开辟东亚,武力亦能震撼欧洲,亦不必用其媚。

著者往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民族史,又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担任北三民族活动史,皆急就章,组织不甚完密;兹将两种讲义合并为一,加以订证增补,交由文化学社出版,定名日《中国民族史》。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为内延史,叙述中国民族对内融合事迹;下编为外延史,叙述中国民族对外发展事迹。

内延史以汉族为主体,凡满族中之肃慎,扶馀,高丽,百济,靺羯,渤海,女真,满洲;蒙族中之獯鬻,舽狁,狄,匈奴,蒙古,鞑靼,瓦剌;满蒙混血族中之山戎,乌桓,鲜卑,吐谷浑,柔然,奚,契丹;回族中之丁零,月氏,乌孙,高车,铁勒,突厥,回纥,沙陀;藏族中之戎,氐,羌,吐蕃,党项;苗族中之九黎,三苗,荆蛮,百越,西南夷;南诏与后世民族中无所归属之东夷,皆全部或一大部分融合于汉族血统中,为中国民族组成之主要分子。中国史上之国家:若金与清为满族所创,若前赵、后赵、夏、北凉、元为蒙族所创,若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后魏、北周、北齐、辽为满蒙混血族所创,若后唐、后晋、后汉为回族所创,若前秦、后秦、后凉、仇池、西夏为藏族所创,若成为苗族所创者无论矣;即号称汉族创立之国家,齐为汉族与东夷混合体,秦为汉族与西戎混合体,楚、吴、越为汉族与南蛮混合体,晋、燕为汉族与北狄混合体,南越、闽越、东瓯及后来之长和、大理为汉族与苗族混合体,无不含有异族血统;号称汉族一统之大国家,若秦与汉为汉族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混合体;隋与唐为汉族与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巴氐之混合体,由唐至宋为汉族与高丽、百济、突厥、铁勒、沙陀、党项、吐谷浑、吐蕃、奚、契丹之混合体,明为汉族与女真、蒙古之混合体,“中华民国”为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混合体,亦绝无单纯血统。

外延史以汉族向外发展事迹为主体,参以满、蒙、回族向外发展事迹,若朝鲜境内之汉领四郡,唐领安东都护府,越南境内之秦领象郡,汉领交趾刺史部,吴领交州,唐领安南都护府,直隶于中国中央政府者无论矣;即朝鲜境内之箕氏、卫氏、后高丽王氏、后朝鲜李氏四王国,越南境内之林邑区氏、范氏两王国,占城诸葛氏王国,文趾丁氏、黎氏两王国,大越李氏、安南陈氏、大越黎氏三帝国,安南莫氏都统使司,广南阮氏王国,暹罗境内之扶南范氏王国,暹罗郑氏帝国,其创立国家之人何一非汉族。日本、琉球、缅甸诸国及南洋群岛诸部落,其创国之人虽非汉族。主张亦不在汉族手,然其所以开化原因,何一不受汉族影响。他如郑成功父子开辟台湾,叶来开辟新加坡,美洲华侨建设横贯大西洋及太平洋间之大铁路,法国境内华工参加欧洲大战,何一非汉族成绩。至若匈奴西迁以后,建立匈加利王国;突厥西迁以后,建立伽色尼、塞尔柱克两王国,阿斯曼土耳其帝国;辽室西迁以后,建立西辽帝国;蒙古西征以后,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汗四大汗国及帖木儿、莫卧儿两帝国,何一非满蒙回族武功。欧洲中古近古时代屡受亚洲影响,而其原动力皆在中国;我国民族亦可以自豪矣。是为序。

1928年7月26日王桐龄自序于燕京大学教员寄宿舍

书评(媒体评论)

国民爱国心发达则国兴,薄弱则国衰,绝无则国亡。历史者,爱国心之源泉,国民教育之基础也,历史教授之得法与否,与国家盛衰兴亡有直接关系。

史学发达,则国民爱国心日强,史学衰微。则国民爱国心日弱,我国土地之广,人口之众。物产之丰饶,气候之温和,甲于五洲,顾日趋于贫弱者,则以国民缺乏爱国心敬。爱国心所以缺乏,虽有种种原因,而史学不发达,历史教授不得法,亦其最重要原因之一病。

——王桐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