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主角往往是幸运的,即将死亡的他们,在生命的尽头总会峰回路转,他们生存了下来,从此对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观有了别样的体悟。我们时常能够接触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曾经或正在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琐事,他们都能感受到甘醇和幸福。
很多人都抱着生活不过如此的态度。人们都知道终有一天会离开人世,但没有人把这一天看作近在咫尺。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死亡似乎在遥远的未来,很少有人耗费精力思考它。时光似乎绵延不尽,却在悄悄流逝,我们在一件又一件无谓的事情上挥霍着自己的年华,几乎从没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玩世不恭的态度。
我想,人类与生俱来的懒散基因会腐蚀其所有的天赋,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只有聋子才珍惜听觉,盲人才懂得看得见的幸福,那些成年阶段失明或失聪的人,最懂得这一点。至于那些耳聪目明的人是绝少能充分利用这些感官的。他们双目明亮,却对美丽的景色视若不见;他们双耳敏锐,却对动听的声音置若罔闻。如此行为,套用古往今来的一句俗语:失去了才懂得感官的美好,病重了才懂得健康的可贵啊!
我曾想,倘若每个人在成年之前都有一段致残的经历,比如突然耳聋或失明,这也许是一件幸事。黑暗会让他对视觉倍感珍惜,静寂会让他更懂得欣赏声音。
我常常与我那些视力健全的朋友交谈,询问他们能够看到什么。例如刚刚,我向一位从树林散步回来不久的友人询问情况,她告诉我:“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不是对这样的回答习以为常,早就对她的话产生了怀疑,可长久以来,我就相信了这样一个事实:视力健全的人是不会好好利用他们的眼睛的。
我思忖着,偌大的森林,一个人在其中散步那么久,难道真的找不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事物吗?这些人难道真的不如我这个失明之人吗?我仅仅是凭借双手的触觉也能发现无数感动自己的事物呢!我用指尖感触树叶和谐的对称之美,用双手爱抚白桦树和松树的树干,我发现前者的树皮是潮润润的,而后者却是那样的粗粝干燥。
春天来了,我摸着树木低垂的枝条,满怀期待地探寻树木发芽的迹象,我知道,那是大自然历经严冬后苏醒的象征。我碰触着像天鹅绒毛般柔软的花朵,以及花瓣边缘奇妙的一缕卷缩。我兴味盎然地欣赏大自然中的一切。有时,如果我足够幸运,只要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株小树上,还能体味到一阵愉悦的震颤,那是欢蹦的鸟儿在树梢歌唱。我是多么惬意清凉的溪水淌过指尖的美妙感觉啊!还有那绿草如茵的大地以及上面覆盖着的厚厚的一层松树针叶——简直比最奢华的波斯地毯还要松软!在我看来,季节的更替就像是一部永恒的动人戏剧,布景精美得让人落泪。它变化万千的剧情,缓缓地从我的指尖流泻,绵延不绝。 某些时候,由于渴望通过视觉来见证触摸到的景致,我的心会不自觉地涌出一股暖流。如果说凭借双手我就已经抚摸到了这么多的欢乐,更不要说有了双眼,我会获得多少美好的事物了。至于那些看得见东西的人,很明显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们对世间绚丽的、千奇百怪的景色,弃之不理。
人类的品性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他们对有目共睹的东西往往十分不屑,却热衷于猎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双眼可见的世界,视觉这种受恩赐的感官天赋被廉价地当作方便之用,根本没有发挥出促使生活美满的价值。这真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啊!
P3-4
十九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试图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马克·吐温
海伦·凯勒的身体不是自由的,但她的心灵却是无比自由的。
——查理·卓别林
一个又聋又盲的人,居然能读能拼能写能说,并且还能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国语言,她就是海伦·凯勒。她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凯勒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国《时代周刊》把她列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而马克.吐温曾这样说:“整个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
1880年6月,海伦·凯勒(HelenKeller)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在健康快乐地生活了十九个月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从此以后,她在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里度过了八十多个春秋。海伦·凯勒创造了奇迹。她凭着超强的毅力,在老师安妮·沙利文的帮助下,完成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全部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聋盲人。1955年,她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性。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运动”,号召全世界人民学习她的精神。
海伦·凯勒先后有14部作品问世。第一部作品是《我的人生故事》,被认为是1902年英语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另一部是吉卜林的《吉姆》)。它的版本达到百余种,文学成就可与卢梭的《忏悔录》相提并论。不过,海伦·凯勒最广为流传的作品并不是这一部,而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作品1933年发表于美国《大西洋月刊》,文字优美,感情更为细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光明的渴望,启迪人们应珍爱生命,珍惜每一天。
我们这本书,除将以上两部作品选入外,又精心挑选翻译了海伦-凯勒的《走出黑暗》《我的老师》以及部分书信,其内容既发人深省,又饶有情趣。用海伦自己的话说:“我只记述最有兴趣、最有价值的情节……”
其中《我的老师》写于海伦七十五岁时,是她最后一部作品,与第一部作品《我的人生故事》时隔五十四年。此书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与其他几部作品的第一人称相差很大。这种人称的转换还体现在书信选中。
在从年轻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凯勒的文风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我的人生故事》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条大河的上游,水流湍急,激荡,跳动,处处都有新奇感;而在写《我的老师》时,凯勒的人生之河已经到了入海口,水流变得平缓、深沉、开阔。不同的文风,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不同侧面表达着生命的珍贵和神圣。
孙笑语
2010年10月
海伦·凯勒19个月时就因病成为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后来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多部著作,并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所著的一部伟大的自传作品,它记录了海伦凭借惊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苦难命运的故事。本书处处洋溢着海伦.凯勒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小朋友,现在就翻开这本书,去感受海伦.凯勒的世界吧!
在海伦·凯勒的这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译本)》中,主人公在又聋又盲的状态下,抱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地去超过自己,最终取得了成功。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预知明天,却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她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做一个永远向上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