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爱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第二国际时期的历史情境

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的相对平稳

二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生存境遇的改善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境遇

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遭遇的挑战

第二章 晚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新现象的理性审视与回应

 第一节 恩格斯在实践层面对斗争策略的调整与完善

一 对资本主义新现实的理性审视

二 对斗争策略和革命方式的深刻反思

三 晚年恩格斯对斗争策略的调整

 第二节 恩格斯在理论层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与发展

一 批判经济决定论

二 重释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节 恩格斯之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争论与困惑

一 背离还是发展:如何评价晚年恩格斯的思想变化

二 阐释与发展: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再审视

三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困惑

第三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新形势下重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向度

 第一节 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右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重构

一 伯恩施坦的资本主义“适应论”

二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三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

 第二节 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

一 左派对资本主义新形势的理解及其策略主张

二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及政治主张的批判

三 卢森堡等左派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重构

 第三节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

一 考茨基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和政治主张的批判

二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与重构

三 考茨基的中派立场及其局限

第四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重路径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一 考茨基和梅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阐释

二 拉法格对马克思历史方法的解释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康德主义阐释

一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阐释

二 麦克斯.阿德勒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康德主义阐释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一 约瑟夫·狄慈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二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阐释

第五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一节 考茨基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 白然及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二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三 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 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的自然观

二 对自然之于社会意义的阐释

 第三节 拉法格和梅林对自然及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 拉法格:“人为环境消灭着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多样性”

二 梅林:“进入生产中的自然才是与人有关的自然”

第六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主体能动作用的阐释

 第一节 梅林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阐释

一 以物质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 观念因素对于物质生产方式的能动作用

三 梅林的局限及恩格斯的批判 一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阐释

一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依赖于物质生活过程

二 历史中观念因素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三 传统观念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对主体能动性的阐释

一 “五层次论”的提出及社会心理的内涵

二 社会心理、社会存在与思想体系

三 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考茨基对意志及其与经济因素之间关系的阐释

一 意志的内涵及其作用

二 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第七章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与建构

 第一节 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

一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

二 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

 第二节 库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阐释

一 道德原则的相对性

二 道德的阶级性

三 马克思与康德在伦理问题上的本质区分

第八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结及其超越

 第一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及缺陷

一 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论贡献

二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缺陷

 第二节 第二国际理论家内部的自我超越

一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阐释

二 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阐释

 第三节 列宁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一 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二 以国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

三 列宁批判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与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四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与重释

一 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二 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

三 葛兰西对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的批判

四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陈爱萍著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着一系列实践与理论上的难题:如何判断资本主义新变化与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理论境遇?如何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认识客观规律与人的能动作用?……这些问题是第二国际重新审视革命道路和制定斗争策略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问题。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这些问题的多维度阐释既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推荐

陈爱萍著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问题与批判》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着重研究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回应革命实践问题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大问题的阐释或重构,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各个理论家的不同观点展开论述。基于这一思考,本书的大致思路是:从剖析第二国际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遇着手,首先阐释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在晚年恩格斯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判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以此为前提,本书接着论述了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多重路径。由于当时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争论的焦点在于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上,因此,在解决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基础非常重要;在具体理论方面,第二国际诸理论家也有不同的观点,因而从总的方面阐释各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的基础上,阐释他们对自然规律及社会存在与人的能动性之间关系、对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的认识等也是当时较为迫切的理论任务和实践需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