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以日记体形式,用第一人称叙述,鲁滨孙海上漂流历程和他的创业史是全书的主要线索。小说在情节上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鲁滨孙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以及在巴西购置了种植园;第二部分也是小说的主体,是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第三部分是回到英国后的种种遭遇。
这本书一反笛福以前的写作风格,第一次从真人真事人手,直接描写逼真的生活百态,享有“英国现实主义之父”的美誉。笛福正是靠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坛中脱颖而出,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
| 书名 | 鲁滨孙漂流记(互联网+创新版部编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英)丹尼尔·笛福 |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以日记体形式,用第一人称叙述,鲁滨孙海上漂流历程和他的创业史是全书的主要线索。小说在情节上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鲁滨孙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以及在巴西购置了种植园;第二部分也是小说的主体,是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第三部分是回到英国后的种种遭遇。 这本书一反笛福以前的写作风格,第一次从真人真事人手,直接描写逼真的生活百态,享有“英国现实主义之父”的美誉。笛福正是靠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坛中脱颖而出,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 内容推荐 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述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于中间阶层的幸福生活。但他抵挡不住海外新世界的诱惑,几次三番出海闯荡,最后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仍然未能阻止他的冒险精神。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凭着坚忍的毅力,在蛮荒之地白手起家,造房子、修田地、种植粮食、驯化野兽,与食人族大战,勇夺叛变水手控制的商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脱险,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 目录 鲁滨孙漂流记 考点精选 试读章节 我于1632年出生在约克市的一个上等家庭。我原本不是英国人,我父亲本来住在德国的不来梅市,迁居到英国后,开初住在赫尔市,在那里经商赚了一大笔钱,后来便放弃商业,在约克市安了家。住到约克市之后,他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是英国一个上流社会家庭。这样,我的名字也就叫鲁滨孙·克鲁兹纳。但由于英国话通常产生的传讹,现在人家都叫我们“克罗索”,而且就是我们自己称呼自己或是书写姓名时,也都将“克鲁兹纳”改成了“克罗索”。这样,我的同伴们也就经常这样称呼我了。 我本来有两个哥哥,一个是驻佛兰德斯①英国步兵团的中校,这支部队以前曾由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统率过。我这个哥哥后来在敦刻尔克附近一次对西班牙人的战斗中阵亡。我第二个哥哥的遭遇怎么样,我一无所知,正如我爸妈不知道我后来的遭遇如何一样。 我在家里是老三,又没学过哪一行,因此我脑子里很早就充满着各种漫无边际的想法。我年老的爸爸也曾让我受过相当的教育,从家庭教育以至通常的乡村免费学校教育。他打算让我学法律,但我除了想当海员之外,对其他工作都不满意。我的这种爱好,使得我强烈反抗我爸的意志,不,是他的命令;也不听我妈和友人们对我的恳求和规劝。我那种天生的嗜好似乎命中注定了我日后的不幸生活。 我爸是个聪明而沉着的人,他预见到我的意图,对我提出了严肃而中肯的忠告。一天上午,他将我唤到他那因患痛风病而蛰居不出的卧室里,就这个问题非常热情地对我进行了一番劝诫。他问我,除开我那想在外面东游西荡的嗜好,我还有什么更充足的理由要离乡背井到外面去混呢?他说,留在家乡,我可以被引荐去从事一项好的职业,并且有希望凭自己的勤勉和刻苦奋斗来增加财富,过上舒适愉快的生活。他告诉我说,那些到海外去冒险、去经营企业而发迹和走不平常的道路使自己在事业上出名的人,要么就是些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要么就是些腰缠万贯的大阔佬。我相较于这两种隋况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是处于中间状况,或者可说是处于下层生活的上层地位。凭他长期的生活经验,他发现中间阶层是世上最好的阶层,最适合于人们享福。它不会遭遇劳动阶层的那种艰难、困苦、悲惨和不幸,也没有上层社会人士常有的那种因骄傲、奢侈、野心和忌妒而产生的烦恼和困惑。他还告诉我,我只要通过一件事,就可以断定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幸福的,那就是,我们所处的这种生活境况令所有不是我们这一阶层的人羡慕不已,有些帝王也常悲叹因出身于高贵门第所带来的不幸后果,总希望能置身于极卑极贱与至尊至贵这两种极端之间;有的聪明人在向上帝祈祷别让他太穷也别让他太富①时,就声称中层阶级的生活是真正幸福的恰当标准。 他嘱咐我说,只要我留心观察,我就会发现,无论上等人还是下等人,他们在生活中都有灾难和不幸,而中间阶层的人却很少有这种不幸,也不会经受他们那种枯荣盛衰的无常变化;不但如此,中间阶层的人还不会遭受到像那些阔佬因耽于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不道德生活而遭受到的许许多多精神上的忧虑和不安,也不会遭受到像那些劳苦大众因终年劳累、缺衣少食而自然造成的疲劳和困乏。他说,处于中间阶层的地位,就是为了要得到各种好处和各种享受,悠闲与富裕是与一个中产家庭相陪衬的。他还说,克制、适度、恬静、交游,所有一切适意的消遣,所有一切称心的享受,全是老天爷对处于中间阶层人们的赐福。处于这个阶层的人,平静、顺利而安乐地度过一生,不会因体力或脑力的劳苦而窘迫不安,不会为了每天的面包而过那种奴隶般的生活,或为窘困的生活环境所苦恼,使身心得不到安定;也不会因忌妒的激情或为追名逐利的野心和强烈的贪欲而受折磨。他们只是在舒适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品尝着生活的甜美而绝无苦头,感受着他们的生活幸福无比,而且每天的具体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说了这些之后,他又以极其慈祥的态度诚恳地规劝我,要我别逞年轻人的那种盛气,别让自己陷入苦境,而这种苦境,无论从天理来讲也好,还是从我所处的家庭地位来讲也好,都是可以预先防止的。他说现在我不必为生计问题操心,他会为我好好安排,尽力让我完全进入刚才他向我介绍过的那种生活境况。他又说,要是日后我过不上舒适愉快的生活,那只是由于我的命运或是我的过错阻碍我不能达到那一点,他没有任何责任,因为当他知道我做出的决定会危害我自己时,他曾尽到了向我提出警告的责任。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如果我愿遵照他的指示,留在家里,他就会为我做许多有益于我的事,他绝不会怂恿我离开家,以免对我日后的不幸负有责任。说到最后时,他要我以我哥哥为戒。当年我爸也曾同样诚恳地规劝过我哥哥,叫他不要去参加同低地国家①的战争,但没有说服他,青年人的那种强烈愿望怂恿他去参了军,并在那里阵亡。他还说,虽然他会不停地为我祈祷,但他敢说,如果我要走这愚蠢的一步,上帝也不会来保佑我,而等我到了穷途末路、无人救助时,我才会有时间反思当初没能接受他的忠告。 后来,我注意到了他跟我谈话中的那最后一段话,觉得确实带有预言性质,虽然,我猜想我爸当时并不知道他那些话真会不幸而言中。我注意到了当时他脸上老泪纵横,尤其是在谈到我那个阵亡的哥哥的时候;而当他谈到我日后会因求助无人而后悔没听他的忠告时,他甚至激动得停止了谈话,他说他的心里已充满忧伤,再也无法对我说什么了。 P1-3 序言 写作背景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信奉新教的家庭,按照父母的安排,他本应成为一名教士。但从21岁开始他先后投身于工商业,参与政治甚至间谍活动,还写文章办刊物,发过财,入过狱,经历非比寻常。1704年,一个名叫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一条海船上叛乱,被船长丢弃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四年后才获救,返回英国。这件事在当时英国社会引起很大反响。笛福深受启发,由此产生创作“鲁滨孙漂流记”的冲动。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人生体验倾注在小说中,并充分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孙”成为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他成功地塑造了西方文学中的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也使《鲁滨孙漂流记》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名著快读 小说以日记体形式,用第一人称叙述,鲁滨孙海上漂流历程和他的创业史是全书的主要线索。小说在情节上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鲁滨孙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以及在巴西购置了种植园;第二部分也是小说的主体,是鲁滨孙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第三部分是回到英国后的种种遭遇。 全书最精彩处是第二部分,1659年,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船上的桅杆被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全都葬身大海,只有他一个人被海浪卷到了荒岛上。那里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沦落到这种地方,怎么活下去呢?鲁滨孙没有气馁,而是利用火药和枪支在岛上安顿下来。然而,他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就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并且把捕到的山羊圈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接着,他又开始播种麦子,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就这样,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建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25年之后,终于有一天从30多个野人手中救出了一个将被屠杀的人。鲁滨孙给获救的野人取名“星期五”,因为这一天是星期五。他用《圣经》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忠心的仆人和知心的朋友,并渐渐学会了说话。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更多的葡萄干。他一方面积极开发荒岛,俨然以“总督”自居;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离开荒岛的机会。终于有一天清晨,鲁滨孙发现一艘英国船只停泊在附近。原来这艘船上发生了叛乱,水手们绑架了船长。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并乘这艘船在海上航行半年后,回到了英国。 艺术魅力 《鲁滨孙漂流记》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笛福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塑造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形象。笛福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直接取材于现实,以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为描写对象,讲述鲁滨孙通过个人努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创建自己生存王国的故事。笛福之前的小说很少写现实中的中下层人物,这本书一反以前的写作风格,第一次从真人真事人手,直接描写逼真的生活百态,享有“英国现实主义之父”的美誉。笛福正是靠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坛中脱颖而出,鲁滨孙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 其次,笛福采用第一人称和回忆录的形式叙述故事,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初期,这种形式便于作家驾驭,给读者一种听故事的感觉。缺点是容易平铺直叙,结构过于简单,出场人物不多。 再次,笛福把细节描写作为主要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包括每次行动的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他用非常具体的真实数据和细节加以描写,为读者营造了极强的真实画面。如,笛福写鲁滨孙花费了许多时间,做了第一只独木舟,因为事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它运到河里去,结果不能使用。他又顽强地开始造第二只。他所列举的细节,以至于整个事件都显得非常真实,让读者觉得是可能发生的。读者感到在那种环境里鲁滨孙的行为都是有理由的、可能的。 最后,在语言方面,小说多为人物独白,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笛福认为语言的美主要在于用易解、明显和习用的文字,使每位读者都能正确地理解原意。小说叙述也正是使用这种语言,所以读者在阅读中感到跟听故事一样,身临其境,自然流畅,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 人物名片 鲁滨孙 鲁滨孙(Robinson Crusoe)是一个充满创业激情的人,他坚毅理性,敢于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5年,直至最后3年星期五的出现。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鲁滨孙又是个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也具有掠夺占有的本性。更为重要的是,鲁滨孙真实地反映了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下产生的新人形象。这个人物是典型的,因为它典型地概括了当时社会所出现的这种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诚如马克思所说:“他一方面是封建社会诸形态解体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16世纪以来新发展的生严力的严物。” 星期五 星期五(鲁滨孙给野人起的名字)是被异族捕获,当成祭祀品的野人。鲁滨孙从野人手中救出了他。鲁滨孙用《圣经》和火枪开导教化他,使他逐渐走向文明。星期五是一个淳朴的仆人,忠诚的朋友,智慧的勇者。他知恩图报,忠诚,有责任心,适应能力强,他和鲁滨孙相伴,施展不同的技能在岛上度过了多年。星期五的到来让鲁滨孙圆了“总督”梦和归家梦。 书评(媒体评论)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包含每个人生活的寓言……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遭受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征性地描述了这种孤独:“把鲁滨孙和上帝一起抛到了荒岛上。”因此《鲁滨孙漂流记》其实是描述了一种普通人的经历感受的寓言故事,因为我们都是鲁滨孙,像鲁滨孙那样孤独是人的命运。 ——艾伦(英国文学史家) 《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名作之一,一出版就获得了极大成功…--·笛福善于杜撰故事,鲁滨孙让人觉得简直真有其人。 ——费迪曼(美国作家) 《鲁滨孙漂流记》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全书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英国的小说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 ——《世界文学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