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借钱的学问
请看下面的插图:图中描绘了同期进入公司的两个人,一人在向另一人借钱。那么,你觉得,A、B这两个人中,将来谁会更加出人头地呢?
上一页中的插图,描绘了一位同事在向另一位借钱的场景。一人点头哈腰,一人趾高气昂。
既然问题是:将来能够更加出入头地的是哪一位?一部分心直口快的读者,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B选项。的确,眼都不眨一下,就有能力借钱给别人的人,怎么看都是前途一片大好。
不过,很遗憾,您选错了,并不是B。
“啊?你是不是说反了?明明是右边这个人比较有钱嘛!”
很多读者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但正确答案是A。这个问题,或许是个出人意料的难题。
能从别人那里借到钱,是这个人被对方信任的证据。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别人向你借钱时,如果不是相信“这个人靠谱,一定会按时还我钱的”,你会将钱借给他吗?
换言之,只有那些自己的才能和能耐被周围人,尤其是对方所信赖的角色,才能顺利地从对方那儿借出钱来。或者,即使这些人现在缺乏能被人完全信任的能力,但由于对方对他/她的未来寄予厚望,也会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日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出世付”,意思是双方约定在发迹或成功后偿还的债务。这句话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我借给你钱的前提,是借钱的这位将来一定会还——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即那位向别人借钱的先生。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拿银行来解释,就再容易理解不过了。
对于那些前途一片大好的人士,业务蒸蒸日上的企业,银行当然愿意欢欢喜喜地贷款给他们。“这个人,我可以借钱给他”,是银行基于这个人的信誉做出的判断。
各位朋友,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评价?不论是谁,试着对对方开口这么说:“嘿,借我点儿钱吧!”
试试看。
“别,借钱还钱这事儿也太……”
“哎呀,真对不起,我手头也正紧着哪!”
若是遇到如上种种,被人婉言拒绝的话,大家基本可以判断,你在这个人眼里,并不被信任。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尔斯·金教授曾有这样的论述:一个人想要判断自己的人际关系是不是完美无缺、圆滑顺利,向对方借个20美金就看出来了。只要双方的友谊不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借钱还钱这件事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的。查尔斯教授以20美金为界的论断或有些夸张,但毋庸置疑,“钱”这个东西,确实是检验人心最真枪实弹的道具。
将来必然要出人头地的人,其平时也一定会具有威信,并被周围的朋友所信任。并且,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钱物的借还,可以作为你的重要参考。只要问问“能借我点儿钱吗”,马上就明白了。
也有人会问,保险起见,对方会对我借钱的原因刨根问底的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亲爱的朋友,你在这位朋友这里恐怕是不被信任的类型。如果是真正的朋友,或者他/她真正信任你,一定会连理由也不问,就干脆地说“明白了,借给你,需要多少”的。
是否能取得他人的信任,是决定你将来是否真正出人头地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句玩笑话,为了检测自己的信用度到底如何,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下架子,跟你想测试的人,张口借钱吧!
正确答案:A(P1-4)
充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是与人顺畅交往的基础。如果不能够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就不能在交往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只有正确地判断出了对方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才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更有效的沟通方法,因此,我们都需要培养出一定的察言观色的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筑造完美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虽然如此,但是我也发现,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教科书或者是参考书惊人地少。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写出这样一本有实际用途的书来帮助大家,实在很有必要。所以,我撰写了这本练习册式的问题集锦,希望帮助读者们提高观察力。
当然,也有这样的作者,他们认为:“不论怎么样,在与各种各样的人的交往过程中,随着时间流逝,交情就会加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自然而然也会越来越深刻,观察能力就会提高的呀!”
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建议。
如果没有和很多人相处就不能提高我们的洞察力的话,那么为了和成千乃至上万的人见面,要浪费掉多少时间?另外,如果认为仅仅是与人交往,就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可以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技巧,是不是就过于乐观了呢?
事实上,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去提高自己对人的观察能力。如果可以抓准重点,可以告诉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这些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哦!”那么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可以取得飞跃性发展。
我便是本着这样的想法才撰写了这本书。如果通过本书,读者朋友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会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数年前,我出版过《提高谈判能力的问题集》(由钻石社出版),这是一本帮助大家提高谈判能力的问题集锦。如果大家对本书十分感兴趣,并希望不仅仅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也期待提高谈判能力的话,我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
最后,我希望向读者朋友们表达我的谢意。正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了勇气。我以后也会更加努力,争取写出更多能够帮助到大家的书。
希望以后大家也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内藤谊人 敬上
我们上学的时候,总是有考试。考试题里,总是有这样的题目:
“下面的文章中有若干错别字,请将其指出并改正。”
“下面的计算有错误,请将其改为正确的,并计算出答案。”
如上,如果有人告诉你,之后你遇到的情形中会有错误,那么有意识地找出错误,应该不会是件太难的事情。很简单,谁也不会在知道前面有坑之后还往里跳。
不过,真正到了职场或是商务场合中,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之后我的话里含有骗你的成分,小心哦!”
谈判的时候,能这样善良地提醒你的人恐怕没有吧!对方有几分诚意,是不是在说谎,对方的底线是什么,这一切,你都不得不自己去判断、去辨别。
跟别人初次见面也是如此。
“我嘛,表面上笑靥如花,无比亲切,实际上却是个笑面虎,内心很阴暗的,请注意!”
绝对不会有人这么告诉你他的本质。要看穿对方是什么性格,是不是真诚待人,也只有靠你自己的火眼金睛了。
这本书,就是一本教你如何辨人识物,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的模拟试题集!里面设计了许多巧妙的问题,帮你识破对方在想什么、对方的话里有什么深意。
可以说,在商业场合中,最重要的技能莫过于看穿对方隐藏的心理。但是,让人疑惑的是,帮助人们锻炼出好眼力的“辅导书”,几乎一本也没有。
让我们去书店转转看吧!
《如何锻炼良好的交流能力》《训练你的逻辑能力》《磨炼杰出的营业能力》……帮助人培养各种能力的书可谓铺天盖地,可关于“如何帮人辨人识物”的书,却不怎么容易找得到,更别提进行实战练习的训练手册了。
“锻炼火眼金睛”的确同心理学有关,但是,心理学范畴里的相关书籍,又只有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和介绍文章,让人很难读下去,也很不实用。
在我看来,为了锻炼类似的能力,具有实战意义的问题集,无疑是最方便、最有效的。但这方面的书籍,却少之又少。
诸位朋友,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对他人准确而不露声色的洞察力,是我们在社交及商务活动中,丝毫不输于其他专业的、相当有用的技能呢?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大家的类似需求,成了我写作的动力。正是在这样无形的督促之下,我执笔完成了这本书。
无论是什么能力,要想将其尽早锻炼得能独当一面,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恐怕就是试着用这些能力去处理实际问题。 我们学数学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公式、法则什么的可以先放到一边,先套用一下公式,反复解答习题,如果能顺利找到正确答案,自然也就记住了公式该怎么用。
能看破人心的洞察力也是如此。越能解决问题,像这样实实在在的感觉越会滚滚而来——“原来如此啊,原来我也能看懂人的心理,也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具有超级洞察力的达人,如果能对大家有实际作用,哪怕只是一点点,作为作者的我就会很开心。
其实,本书选取的48个问题与答案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帮助你注意到生活中许多不引入注目的细节。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其实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在解说的部分,我引用了很多世界一流高校的心理学研究者针对人的不同心理而做的各种实验,非常有趣。通过这些实验,学者们进一步论证了通过题目的设问而引发的推断,他们的结论希望能给予你启示。这些新颖的题目和科学的分析,相信能为你洞察人心的技巧带来不小的改进。我更希望,这些题目能引发各位读者对自己目前生活的思考。
读完本书最后一页,你们一定会注意到,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增长了不少,在商业活动和日常工作中也较之以往得心应手了很多。如果能善于观察人的神色、动作甚至心理,就能在实际行动中抢占先机,也就不会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焦躁不安的感觉了。并且,学会洞察对方,也会让你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创造出令人愉悦和相互信任的气氛,进而与对方建立更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来自周围的评价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你初出茅庐,这些技巧都能为你加分不少哦!
所以,请认真阅读我用心写成的这本问题集。重新思考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点点滴滴。
学会分析他人的心理之后,更请用真诚的心态,去认真对待出现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位合作者和朋友。
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努力吧!
内藤谊人著的《关键洞察力(提前预知别人行为的48个逻辑)》讲述了任何事再复杂,都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而且只有一个。
想要看透对方隐藏的心理,除了天资禀赋造就外,还可以刻意练习习得。
48个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48个设计巧妙的问题,让你知道对方的行为试图在隐藏什么、暗示什么,帮你识破对方在想什么、对方的话里有什么深意,从而使工作和生活效率更高赢得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又一个成功。
日本心理学第一人内藤谊人,告诉你,如何快速习得48个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让你在开口之前就奠定胜局。
内藤谊人著的《关键洞察力(提前预知别人行为的48个逻辑)》选取的48个问题与答案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帮助你注意到生活中许多不引入注目的细节。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其实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