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课余之暇,披荆棘以登山,涉急流以强渡。寻幽谷以探玄,登高峰以抒啸。颢清流以悠游,弄鱼竿以忘饥。履乱石以涉险,探岩穴以窥奇,临海潮以弄潮。此自然界之嘉惠也。
劳作课者,非形式之劳动,实用真切之劳作也。幼者以拔草辟径为务,壮者以运石建筑为职。兴工数日,藉天然之助力,收美满之效果。于是泳场也,球场也,渡涧之桥也,各有幽幽之草径通焉。此开垦之雏形也。惜此岛之离群孤立耳,爰为之歌,日:山险岭峻兮难登,气候恶劣兮熏熏,吾宁久居兮?又赋归欤之歌声。
初学六朝.耒知涵顺否7
当时文章通篇只用句号断旬,行文潇洒,意气风发,不但写到恶劣的求学环境,更细致描述了学子们开展的丰富课余生活。作为一篇出自14岁少年的文章,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道!通过这篇文章,同样可以管窥潘鹤少年时期桀骜不驯的性格。如此愤世嫉俗的性格,哪怕现在已逾九十高龄,仍能觅得一二。
1938年1 1月,潘鹤一家又寄住在母亲杨秀瑛同父异母的姐姐家,潘鹤也转学至香港德明中学读书。这位姨妈的丈夫是当时香港地位显赫的银行家,他们育有一女,叫李惠仪,小名阿咩,年方十二。这时的阿咩刚从外国回来,不懂中文,清秀的脸庞上始终带着微笑,可爱动人,自然成为一家中的掌上明珠。年仅13岁的潘鹤,竟情窦初开,对表妹一见钟情,而表妹对其才华极为仰慕,两小无猜,引发了一段传奇而又让人叹息的情缘。
1938年11月26日,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一日竟然成为潘鹤一生故事的序曲,更有趣的是,~111939年1 1~26 H,潘鹤随家人离开香港,恰恰是两人相见了365天。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却孕育了潘鹤近一个世纪的雕塑梦,甚至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开端,也发端于此!
由于年龄相仿,虽然语言不通,但潘鹤与阿咩十分投契。他们之间用手势、用意会,交流不亦乐乎。整整365天,潘鹤与表妹已成深交。甚至,潘鹤的心扉早已为这位豆蔻年华的可爱小姑娘敞开了。
潘鹤尤为喜欢聆听她那优美的嗓音,尤其是《翠堤春晓》中借用的小施特劳斯的插曲《当我们年轻时》,她唱得如痴如醉:
当年我们正年轻,五月风光令人迷醉。你许愿你爱我,当
我们年轻时。
潘鹤后来影响较大的雕塑《当我长大的时候》,似乎就是对此的呼应。诚然,在潘鹤的大半辈子中,近乎一生的雕塑生涯里,诗意的情怀、诗人般的浪漫一直贯穿始终,也许对诗意的追求,正是从这里开始。
有一天,表妹的学校要举办绘画比赛,适逢当时的潘鹤早已迷醉于色彩的世界,对水彩画的运用始有所得。因此,学校里的活动让阿咩毫不犹豫地想到了表哥,面对可爱迷人又楚楚可怜地央求自己的意中人,潘鹤哪能不答应呢?再说,他早就想在表妹面前大展身手。
潘鹤立即调色铺纸,思索片刻——大海、天空,一帆正在远航的小船,向着浩淼深处前进着。年轻的潘鹤,无论看文学小说还是古典诗词,他总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也逐渐开始养成他面对“命题”时所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世界的狂想,面对大屿山的中学,他把自己比作鲁滨逊第二、胆艺过人的侠客。这一点在他此后一年的日记中可见一斑:
我感觉自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凡我希望做好的事,都想
凌驾于世界任何人之上。
这幅开始隐含着潘鹤个人性格追求、勇于探索精神的水彩作品,被表妹拿回学校之后,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从此,潘鹤艺术天才的形象在阿咩心中逐渐树立起来。
五岭之南的广东,人杰地灵,物丰民慧。自秦汉始,便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即发祥于此。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外来侵略,一批有识之士求索救国图强,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广东敢为天下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钟灵毓秀,得天独厚,哺育出灿若星辰的杰出人物,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谦逊、务实、勤勉的广东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悄然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赋予了岭南文化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珠江,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岭南文化绽放出鲜明的时代亮色。今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更大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广东如何响应要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同志就此提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打造岭南文化高地,打造一批弘扬中国精神,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格、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粤军”,并主持策划了《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大型丛书。
记录当代,以启后人。本丛书以人物(文化名家)为线索,旨在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提供一个集体亮相的舞台,展现名家风采,引导读者品鉴文艺名作,深切体悟当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广东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中国梦的广东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驱动力。
为此,我们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非遗传承等领域,遴选出一批贡献卓著、影响广泛的广东文化名家。他们之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邑人”,也有长期在广东生活、工作的“寓贤”。我们为每位名家出版一种图书,内容包括名家传略、众说名家(或对话名家)和名家作品三大篇章,读者可由此了解文化名家的生平事功、思想轨迹、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艺术造诣等。同时,我们将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视频制作、名家专题片、影音资料库和新媒体推广等方面大胆创新,多形式、多渠道地向读者提供新鲜的阅读体验。
我们深信,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丰富的文化实践,一定会编织出一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化长卷,它必将成为一份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积累,价值非凡,传之久远。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编委会
2016年6月
潘鹤、赵旭虹、梁志钦编著的《潘鹤(精)》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之一。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家小传”依托事实介绍潘鹤生平事迹及从艺经历,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第二部分“从艺访谈”整合以往对潘鹤的访谈记录,并有针对性地增补新的访谈内容;第三部分“代表作精选”以图片形式展现潘鹤各时期的重要雕塑作品及著述等等。该书全面展现了潘鹤一生的生活轨迹与艺术生涯,体现了当代岭南文化名家风采。
五岭之南的广东,人杰地灵,物丰民慧。自秦汉始,便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即发祥于此。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以人物(文化名家)为线索,旨在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提供一个集体亮相的舞台,展现名家风采,引导读者品鉴文艺名作,深切体悟当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广东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中国梦的广东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驱动力。
潘鹤、赵旭虹、梁志钦编著的《潘鹤(精)》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之一,介绍了潘鹤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