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认为,一部楞严经,即可概括佛法的精要。看楞严,可开智慧。这本《楞严大义今释》,是南怀瑾先生用浅显易懂的白话语翻译楞严,并作简单的解释,方便各层次的读者。
本书根据南怀瑾先生生前认可的版本重新修订,恢复了此前简体版删掉的内容。
| 书名 | 楞严大义今释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南怀瑾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部楞严经,即可概括佛法的精要。看楞严,可开智慧。这本《楞严大义今释》,是南怀瑾先生用浅显易懂的白话语翻译楞严,并作简单的解释,方便各层次的读者。 本书根据南怀瑾先生生前认可的版本重新修订,恢复了此前简体版删掉的内容。 内容推荐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共有十卷,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佛教经典,明儒对其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见一斑! 《楞严经》从阿难与摩登伽女共堕情天欲海起,询问阿难出家学佛之因,由此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探究身心二者之关系,再由精神到物质,由人生而宇宙,节节剖解,条理井然,最后剖析五阴之空性,得出明心见性之结论。 南怀瑾先生认为,《楞严经》是一部能概括佛法精要的经典,其中既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也有科学的实验,值得认真研读。因此,先生不辞辛苦将其翻译成现代语言,并作简要解释,即成就《楞严大义今释》,旨在阐明楞严之大义,期使读者由此悟得真实智慧和人生真理。 目录 叙言(附凡例) 楞严大义指要 第一章 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 心性自体的指认 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自性本体自然与因缘和合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 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 第四章 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 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第六章 修习佛法的程序与方法 学佛修行入门的基本戒行 修学佛法进度程序的指示 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的含义 地狱天堂的有无与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关系 十种仙道与天 人间精神心理的关系 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色阴区宇——生理与心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解脱五阴和直指明心见性的结论 楞严法要串珠 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跋 《楞严大义今释》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时,波斯匿王起立问佛:“我以前听迦旃延、毗罗胝子们说:这个物质的身体,死后就灭亡断绝了,这样就叫作不生不灭的涅槃。我现在听佛所讲,感觉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说明其中道理,如何证明这个真心自性,确是不生不灭的。我想在会一般初学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这个道理。” 佛说:“你现在的身体,是不是渐渐地变坏了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坏,将来一定要变坏的。”佛问:“你现在还没有衰坏灭亡,何以知道将来一定会衰坏灭亡的呢?”王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还没有衰坏,但是当我观察现在的情形,时时刻刻都在变迁,新陈代谢,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渐渐地消灭,当然将来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颜貌和儿时相较,又怎样呢?”王答:“我在童年时期,皮肤组织细嫩光润。后来年龄长大,血气充满。现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聩,头发白了,面皮皱了,距离死期,恐怕不远了,怎样可以与壮年时代相比较呢?”佛问:“你的形体与容貌,应该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衰坏的罢!”王答:“变化实在是逐渐地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觉地随着寒暑的交流和时间的变迁,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状态。当我在二十岁的时候,虽然还算少年,实际颜貌已比十岁的时候衰老了。三十岁的时候,比二十岁又衰老得多了。现在六十二岁,回忆起来,觉得五十岁的时候,也比现在强壮得多。我看这种变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地迁易。实在是每分每秒,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曾停止地随时变化,所以断定将来一定会衰坏灭尽的。”佛问:“你看到变化,迁改不停,领悟到身体生命一定会衰坏灭亡。但在变灭的过程当中,你还知道有一个不灭的自性存在吗?”王答:“我不知道有这个永不坏灭的自性存在。”佛说:“我现在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让我问你,你在几岁开始见过恒河的水?”王答:“我在三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去祭天,经过恒河,那个时候就知道是恒河,看见了河里的水。”佛问:“你刚才说,你的年龄随着岁月在变迁衰坏,你在三岁的时候,看见恒河,到十三岁的时候,再看见恒河,它的水又怎样了呢?”王答:“河水还同我三岁的时候一样,现在已经六十二岁,河水还是没有变样。”佛问:“你现在自悲老大,发白面皱,形貌身体,比童年的时候衰老,等于换过了一个人身。但是你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和从前童年时代观看河水的见精自性相较,是否变动衰老了呢?”王答:“这个见精自性,并未变动。”佛说:“你的身体面貌虽然衰坏,但这个能见的见精自性,并未衰坏。会变迁,有生灭的,当然会变坏;那个不变坏的,自然不生灭、不变迁,也没有生死了。你何以引用一般断灭的观念,认为此身死后便一切完全消灭了呢?” 阿难跟着就问:“如果说:这个见闻的自性,一定是不生不灭的,何以您说我们遗失了真心自性,颠倒行事呢?”于是佛就把手垂下来,问阿难说:“现在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答:“依照一般世间习惯,都认为这样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实在不知道哪样是正,哪样是倒。”佛问:“世间一般习惯,以为这样是倒的,究竟哪样是正的呢?”阿难答:“您的手若是指向上空,就是正的了。”佛说:“同样的手,上下头尾一掉换,世间一般习惯,就发生不同的观念。你与我的身体,也同这种情形一样。佛的身体,叫作正遍知之身。你们未成道之身,就叫作颠倒自性。依你的仔细观察,你与我的身体,所谓正倒不同的原因在哪里?”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问话,大家都茫然,不知所答。 佛说:“我常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物理世间的各种现象,与精神世界的各种作用,所发生心理生理的事实,都是真心自性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你的物质的身体生理与精神的心理现象,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的东西。自性本体的真心实相,灵妙光明而清虚,是万有的根元。何以你们遗失了圆满的、灵妙的真心,舍弃了宝贵的、光明的自性,在灵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觉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现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洞暗昧形成物质和生理的本能,于是生理的本能活动与情绪妄想相混杂,形成心理状态,而显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与意识妄想,又产生生理活动的情状。精神作用与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内活动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发生作用,奔流向外,成为世问各种业力。在休息静止的时候,所剩余的,只有昏昏扰扰、空空洞洞的感觉。一般人就认为这种空洞昏扰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现象。‘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迷惑这种现象,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就坚决误认心性自体是存在于生理色身之内。殊不知身心内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这万有本源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功能所产生的东西。只是一般人见不到这个事理的实际,认为自己一身是我,困于这个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见海的全貌,却抛弃了海洋不肯信任,只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点浮沤,认为已经看到了无边的大海。所以我说,你们都是愚昧当中的迷人。画地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认物,不能游心于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换,你就不知道哪样是正的,哪样是倒的,实在太可怜悯了!”(其实上指下指都是手,由于世间的观念认识,确定它的状态有所差异,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众生,性相平等,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只在目前人不识。) P38-41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先生一生皓首穷经,追寻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那么,有没有一部经,能够让普通读者一览佛法之精深妙义呢?南先生发现,在所有佛经中,“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 然而,佛经奥义,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何况是逻辑严谨、充满思辨性的《楞严经》!为了能让更多人读懂《楞严经》,亲尝法味,南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慧因法师注释的《楞严经易读简注》为蓝本,在保留原经句义的前提下,用白话文翻译《楞严经》,并对难解之处或佛教术语作简单的解释。在讲解中尽力脱去其宗教的神秘色彩,专顾其哲学义理,但求读者能撷其精华,解其法妙,多增智慧,利己利人。 本次出版,依据先生生前亲自订正的繁体版本,恢复了此前大陆简体版删除的边注。同时,也遵照先生一贯的教诲,“与时偕行”而不“墨守成规”,对慧因法师所作的注音进行修订,将常用字的注音删除,并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更正一些错误的注音,如“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音反)僧。伫(音柱,待也)佛来应(音硬)”,“饭”“应”二字为常用字,故删去“(音反)”“(音硬)”两个注音;又如,“既游道胎,亲奉觉胤(音闰)”,“胤”其音应为“印”,故改为“(音印)”。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对已在大陆出版过的简体字版作品,我们亦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力求贴近原讲原述,还原作品原貌。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东方出版社 二○一八年四月 后记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人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的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 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第一,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云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国师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问他是什么意?他无语可对。国师说:你连老僧意都不会,何况佛意?由此可见注经的不易。我也唯恐佛头著粪,不敢率尔操觚。第二,从前受蜀中一前辈学者嘱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学术思想而转移。文字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聪明的思想,配合动人的文词,足可鼓舞视听,成名一时。但现在世界上邪说横行,思想紊乱,推原祸始,都是学术思想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从此我对文字就非常戒惧,二十年来,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总是只求潜修默行。中间一度几乎完全摒弃文字而不用,至于胸无点墨之境。现在前人虽已作古,但言犹在耳,还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来处事习惯,既经决定方针,必竭全力以赴。自参究心宗以后,常觉行业不足。习静既久,耽嗜疏懒为乐。偶或动写作兴趣,就会想到德山说的:“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搁笔了。徐巫二位听了,认为是搪塞的遁词,遂说但要我来口述,他们当下记录,以免我写作的麻烦。我想这样可以试而为之,就随便答应下来。起初是把每句文词意义,逐字逐句翻成白话,所以字斟句酌,不胜其繁。过了三天,萧正之先生来访,又谈到此事。他认为佛法被人误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样,病在不肯脱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学术化,大众化。不如撷取其精华,发挥其要义,比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见,为切合时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语体来述说它的大义,而且尽可能纯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糅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定名为《楞严大义讲话》。而徐巫二位,因学校开学事忙,不能兼顾,我只有自己担起这副担子。起初预计三个月可以全部完成,不料日间忙于俗务和宾客酬应,必须到深夜更阑,方能灯前执笔。虽然每至连宵不寐,仍然拖到今年初夏,才得完成全稿。 每一事的成功,却须仰仗许多助缘。这本书的完成,也不外此例。当我写了一半的时候,杨管北居士闻知此事,即发心共同完成此一愿望,预定由他集资印出赠送,以广弘扬。对篇章编排方面,他并且提供了若干意见,这对于本书顺利问世,是一有力的助缘。刘世纶(叶曼)也立志襄助此事,在此半年期间,朝夕为之校阅原经和译稿,虽风雨而无阻。每因一字一句的斟酌,往返商量数次方定。虽值出国行期匆促,仍于百忙中竞成其事。其他如杨啸伊夫妇为之安排稿纸。韩长沂居士为之誊清全稿,查考注释,并自动发心负总校对之责。所以在印刷校对方面,我可以省却许多心力。有这许多自发的至诚,乃益增加我的努力。程沧波先生又为总阅原稿一遍,并为文跋其后,且提议改为今名,在此同志谢意。此外,去年秋间,张起钧教授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之先,曾留赠名笔一支,希望他返国之时,能够看到我一部著作。虽然没有写出如他所预期的那本书,但这本书的完成,曾数易其稿,都用这支笔来写成,也可说是不负其所望,故志之以为纪念。张翰书教授、朱亚贤居士、巫文芳小友、邵君圆舫、龚君健群,有的协助抄写,有的分神校阅,或多或少,都贡献过心力,并笔之以志胜缘之难得。萧天石、鲁宽缘两位居士,曾提议要附印原经,以便读者对照研究。但因印刷不便,所以未能依照他的雅教,谨致歉意。最后,接洽印刷事务,多蒙妙然、悟一两位法师的帮忙,感谢无量。 这本书的译述,只能算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不敢说是完全符合原经意旨。但开此风气之先,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外积学有道之士,因此而有更完善的译本出现,以阐扬内典的精英,为新时代的明灯,庶可减少我狂妄的罪责。这诚是我熏香沐祷,衷心引领企望的。乃说偈日: 白话出,楞严没。愿其不灭,故作此说。 为世明灯,照百千劫。无尽众生,同登觉阙。 一九六○年(岁次庚子)孟秋南怀瑾记于台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