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消亡的时候,罗马城的历史才刚刚开始。这座城市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充当着西方世界的精神中心。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的《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讲述了罗马从建成伊始到现代的全部历史,它将揭示,罗马是如何建成的,罗马的历史又是如何塑造了从古到今的西方精神。
| 书名 |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英国)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帝国消亡的时候,罗马城的历史才刚刚开始。这座城市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充当着西方世界的精神中心。克里斯托弗·希伯特著的《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讲述了罗马从建成伊始到现代的全部历史,它将揭示,罗马是如何建成的,罗马的历史又是如何塑造了从古到今的西方精神。 内容推荐 罗马曾是整个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中心。历经神话时代、罗马帝国时代、西哥特统治、天主教会与世俗权力斗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拿破仑时代、意大利统一,这座城里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政治、军事故事,缔造了辉煌的文学、美术、音乐杰作,涌现出一大批英杰奇才。这座城市的故事,是人类历史的灿烂篇章。《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希伯特用优美的文笔、犀利的观察、风趣的语调,将罗马城三千年的岁月娓娓道来。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1 神话、君王和共和主义者 2 帝国时期的罗马 3 面包与竞技 4 地下墓穴和基督教徒 5 声名狼藉与政治混乱 6 圣徒、暴君和对立教皇 7 “万国避难所” 8 文艺复兴与衰落 9 恩主和食客 10 罗马之劫 第二部分 11 恢复与改革 12 贝尼尼与巴洛克 13 18世纪 14 拿破仑的插曲 15 意大利统一运动和“罗马问题” 16 王室的罗马 17 法西斯主义的罗马 后记 永恒之城 第三部分 关于地形、建筑和艺术品的注释 资料来源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神话、君王和共和主义者 在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时代,蒂托·李维,一位来自帕多瓦的年轻作家,已经在罗马生活并完成了他那部关于罗马城的史学巨著的第一部分。李维笔下的故事展开于遥远的年代,那是一段比他出生还要早七百年的时期。彼时关于罗马城的起源萦绕着许多浪漫传说。罗马的风景蔚为大观,高地可俯瞰台伯河,这条河流经由距高地约二十四公里之外的盐滩流入大海。群山脚下奔淌的溪流形成了山谷中的沼泽和小型湖泊。而山谷之外是广阔的坎帕尼亚地区,在这片寂静、呈波状起伏的平原上有密集的森林和牧场。放眼望去,平原可延伸至周边的群山,南至阿尔班山,东达亚平宁山脉,北边则可及地势高亢的伊特鲁里亚王国。台伯河的中游迂曲之处,有一座岛屿,形似抛锚泊定的船,也只有从这座岛上,人们可以轻松惬意地渡河。岛上还有座名为帕拉蒂尼的山,正是在这里,在公元前8世纪,蒂托·李维的史诗拉开了帷幕。 李维在书中描写了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雷穆斯,他们的母亲雷娅·西尔维亚是阿尔班山阿尔巴朗格国王努米托的女儿,同时也是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人。尽管西尔维亚本是圣殿的女祭司,须为处女之身,她却称她被战神玛尔斯强暴,所生的双胞胎婴儿也被人放进篮子投入了汹涌的台伯河处死。但这对双胞胎兄弟被一只母狼救下,母狼让双胞胎喝自己的奶,并悉心抚养他们长大,直到有一天一个牧人发现了这对兄弟,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家。公元前753年,当两兄弟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决定为他们的部落建立一座新的城池,而且这座新城要建在他们获救的岸上。为了决定谁将是新城的执政者,兄弟俩各自去向郊野之神寻求神的示意。罗慕路斯爬上了帕拉蒂尼山的山顶,雷穆斯则登上了附近的阿文提诺山的顶峰,由于神的示意是通过秃鹫显露的,二人便各自在山顶观望飞鸟。不一会儿阿文提诺山上飞过了六只秃鹫,雷穆斯遂将此兆理解为神选择回应了他的诉求。然而随后十二只秃鹫展翅掠过了帕拉蒂尼山,罗慕路斯认为这是神对他的青睐。兄弟二人为此争执不下,两人的支持者们也开始互相争斗。罗慕路斯在帕拉蒂尼山的城墙建了一半时,雷穆斯跳过了城墙,此举是不吉之兆,因为它暗示城墙很容易被攻破,所以罗慕路斯在盛怒之下杀了雷穆斯。 此后罗慕路斯建立的城市开始发展、繁荣。然而,罗马城中虽然不乏强壮、能干的男人,女人却寥寥无几。出于增加人口的考虑,罗马城曾为其他部落的难民提供庇护所,但拥入城中的难民绝大部分还是男性。为此,罗慕路斯派出使团出访邻近的部族,提出异族联姻,但这些请求都被对方以鄙夷的态度拒绝了。对罗慕路斯而言,诉诸武力来达成目的似乎不可避免,不过他进行了一番周密而狡诈的谋划。罗慕路斯不露声色,表面上掩藏了对其他部族的愤恨。他对外宣告罗马城将举办一些盛大活动来庆祝谷神节,一个被李维认为是崇拜海神尼普顿的节日,并且欢迎所有的邻近部族都来参加庆典。很多部族接受了邀请,同时也想一睹迅速发展的罗马城的城墙和民居。其中有一个族群叫作萨宾,是一支来自北方山间的富足部落。当庆祝活动达到高潮时,罗马人突袭了萨宾人的城池,劫掠了萨宾的年轻女人,把她们拖回了自己的住处,而萨宾少女们的父母则惊惶地夺门而逃。泪容满面的萨宾女人们随后得到了安抚,罗慕路斯向她们保证,作为罗马人的妻子,她们今后将被妥善相待,能与罗马人共享新集体的利益和未来的荣华。但她们必须克服现在的痛苦,用心去爱那些占有了她们身体的男人。 萨宾的女人们的确学着去和她们的罗马丈夫和谐相处了,但萨宾的男人们却无法忘记自己的女人被劫掠之耻,始终伺机报复。终于有一天萨宾人等到了机会:这一日,罗马城卫戌部队的指挥官塔尔皮乌斯的女儿跑出她父亲的大营去寻取一些湖水供祭祀用,在山谷中她遇上了一队萨宾的士兵。在和士兵们的打情骂俏中,她被萨宾士兵说服,答应带他们进入罗马城中要塞。作为她这种叛徒行为的回报,她要萨宾士兵把他们拿着盾牌的那只手上的东西送给她。她指的是萨宾人手上的金镯子,在当时,萨宾人从手腕到胳膊都会戴着这种饰品。这笔交易很快达成,在指挥官的女儿看来,她定能得偿所愿。但是,当萨宾人进入要塞后,他们并没有把他们拿盾牌的手臂上的金饰品送给她,而是直接用手上的盾牌把她砸扁,让她得到了一个叛徒应有的惩罚。在随后与罗马人的战斗中,萨宾人先拔头筹。但罗慕路斯很快召集了他麾下的勇士挽回局面,就在罗马人马上要摧垮对手之际,萨宾女人一个个披头散发,衣衫破败,跌跌撞撞地硬是挤入两军之中,因为一边是她们的丈夫,一边是她们的父亲和兄弟,萨宾女人向两边苦苦哀求,不要亲人相残。“女人的哀呼即刻取得了效果。”李维在书中写道,“现场一片肃静。没有一个男人再动,片刻后,罗慕路斯和萨宾的指挥官走上阵前言和。事实上,他们的议和更深入了一步,两方的人民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罗马城占据了权力的宝座。” 在随后的许多年,其他敌对部落也同罗马交战过,但他们均尝败绩。这些落败的部族被允许在罗马人的周边安家落户,罗马人口的多元性也由此得到提升。罗马的势力范围此后逐渐扩张,西至大海,东至亚平宁山脉,南至伏尔西人的地界,北至伊特鲁里亚帝国。P3-5 序言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想把它写成一本介绍罗马城市历史和罗马人社会生活历史的书,时间跨度从伊特鲁里亚人作为罗马国王的年代一直到墨索里尼时期。而同时,我也试图让此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本旅行指南。诚然,这本书不是一本全面综合的旅行指南,但书后的注释中包含了关于前文所提到的所有建筑和宝物的信息。我觉得本书已尽收罗马的所有主要景观。因此,我希望,这本书不仅可以使大众读者了解到罗马异彩纷呈的历史以及在罗马漫长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还能对想要有朝一日去游览或重访罗马这座最伟大城市的人具有实用价值。 如果没有我的朋友,前英国驻罗马大使馆参赞埃德蒙·霍华德阁下的相助,这本书是无法完成的。他掌握着关于罗马和罗马人的渊博知识,在本书的每一个创作阶段都为我提供了指导。他在注释这个部分给予了我鼎力支持,在读完底稿后,他还提出了许多完善本书的建议。而如果没有我的另外一位朋友约翰-格斯特的鼓励,写这本书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乐趣,二十五年来,他都是我的编辑,业务娴熟,值得信赖。他也曾无数次陪伴我漫步于罗马。 我对特莎·斯特里特同样深表感激,她既是一位无可挑剔的打字员,也是一位一丝不苟的读者。我还要非常感谢其他在不同层面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我的经纪人布鲁斯·亨特,维京出版公司的彼得·卡森和埃莱奥·戈登,诺顿出版公司的托马斯·华莱士,彼得·赫布斯韦特和菲利普·卡拉曼神父,本·魏因雷布和已故的罗伯托·魏斯教授,玛丽亚·奥尔西尼和泰雷兹·波伦,瓦莱丽·古迪尔和诺妮·雷,伦敦图书馆和意大利文化研究所的馆藏以及工作人员。我的太太为本书编制了综合索引,我会永远感谢她。 后记 永恒之城 1944年6月5日早晨,罗马钟楼响起了钟声,胜利攻占罗马的美军第五集团军司令马克·克拉克登上了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科多纳塔台阶,往卡比托利欧山上的卡比托利欧广场走去。在这个广场上,杀害了恺撒、“仍然血脉贲张”的布鲁图斯曾向人民发表过演讲;奥古斯都曾在美丽的朱庇特神庙献祭供品;黑暗时代的希腊修士曾在天堂祭坛圣母教堂里祈祷;彼特拉克曾被加冕为桂冠诗人;科拉·迪·里恩佐曾走下广场的阶梯而后告别人世;吉本曾获取了灵感,开始撰写他的史学巨著。而此刻,克拉克,这个率部将罗马从它最后一个外国统治者的手中解放出来的人,正看着山下已尽在盟军控制之中的城市。 盟军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由于难民人数众多,罗马人口膨胀到几乎两百五十万,他们必须解决全城人的口粮问题,还要恢复供电供水;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在维持秩序的同时,引入当地人还不太习惯的民主和自由。考虑到这些困难因素,盟军其实应对得算不错了。尽管只有部队和医院用电是完全有保障的,其他地方都是限量供电,但起码盟军在6月6日就恢复了供电。6月7日,电话通讯服务也得到了重启。在6月结束之前,每天的面包供应量增长到了原先的两倍,达到了两百克。银行、学校、大学、一些图书馆,甚至连几家剧院都重新开放。7月1日,邮政服务也恢复了正常。此前,由于德军破坏了罗马主要的高架渠,城里的供水遭到严重破坏。而在10月份,供水得到全面恢复。盟军在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的协助下维持了法纪。深受人民爱戴的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菲利波·多里亚·潘菲利亲王当选为罗马新的市长,他全面接管了卡比托利欧山上的新政府。 不过,有很多罗马人还是在抱怨盟军的修复、改革工作开展得不够迅速。盟军此前说德军被赶到北边之后,罗马人民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很多民众认为盟军未能兑现这个诺言。在当时,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讽刺了盟军方面主管罗马政务的负责人波莱蒂上校,他是个具有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他经常在广播里评论目前罗马面临的问题。这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查理·波莱蒂啊,查理·波莱蒂, 多来点意大利面,少废屁。 罗马的民众,尤其是老人和退休的人,确实有很多理由去抱怨。德占时期兴起的黑市在盟军进驻罗马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是很繁荣;此前对食物的管理和限制政策多得数不清,让贫民非常苦恼,结果这些政策还是迟迟没有改善;盟军对于房屋和车辆的征用有时显得根本没必要;很多老百姓认为盟军军官的态度蛮横、冷淡。和德军士兵比起来,盟军士兵的素质也差了一点儿。不过,一些不带偏见的罗马人也承认在盟军占领下的罗马,他们的言论和行动比德占时期更为自由。过去他们心头常常笼罩着恐惧和压抑,现在这种痛苦的感觉不存在了,而且盟军看起来确实迫切希望能让罗马人尽快管理自己的城市,让意大利人尽快管理自己的国家。罗马解放之后,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新政府很快就被组建起来,它取代了巴多利奥的政府,也在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国王去世之后收回了王储翁贝托的权力。8月15日,在盟军管委会的监管之下,新政府直接接管了罗马及其周边省份。 于是,罗马又慢慢地变成了罗马人自己的城市。人们逐渐忘却了过去的过错,又恢复了他们幽默的本性。一些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审判,有的被解职,有的因其犯下的严重罪行被关押。暴民们动用私刑处死了一些臭名昭著的法西斯政府人物,比如天国圣母监狱的副典狱长。他们还打砸了法西斯分子开的店铺的窗户。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明显更希望展望未来,而不是仇恨过去。1946年6月,意大利以公投的形式废除了王国,建立了共和国。1948年5月,在经过选举之后,基督教民主党主导了意大利共和国的第一届议会。在总理阿尔奇德·德·加斯佩里的有力领导和盟军的经济援助下,意大利在短时间内就在西方国家中树立了自己的地位。后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在罗马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开启了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300年曾被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宣布为罗马天主教会的第一个圣年,而六百五十年后,教皇庇护十二世在罗马又主持了一个圣年。他为民众祈福的那一幕恰似当年博尼法斯八世主持祈福仪式的场景,而在当年接受教皇赐福的人群中还有但丁。教会的伟大传统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但教会本身却在逐渐发生改变。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两千多名主教齐聚圣彼得大教堂参会,这场会议掀起了罗马天主教的革新运动。 在这些年里,罗马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意大利的战后经济经历了一次黄金时期,1967年,意大利的摩托车产量达到了一百五十万辆,这也导致了罗马街上的交通变得更为拥堵、混乱。罗马城外冒出了很多新的郊区:有的向南一直延伸到台伯河西岸,有的向北沿着古道一直到了佛罗伦萨,有的向东和东南方向一直到了萨宾山和阿尔班山,有的向西延伸到了奥勒良大道两旁。20世纪60年代初,罗马的人口总数达到了两百万,而1983年的时候,罗马的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了两百八十三万零五百六十九。 罗马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195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部设在了罗马,在此之后,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也将总部设干罗马。越来越多的国家向罗马和梵蒂冈分别派驻外交使团;越来越多欧美国家的学生来到罗马的高等院校求学;城市里出现了很多新的大酒店;罗马政府还以电影城。为中心,大力发展电影业,大批电影技术人员、作家、演员因此汇聚罗马,他们也招来了无孔不入的狗仔队。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和音乐家来到罗马之后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气氛、感觉非常契合,而如今大量电影界人士的到来则让爱上罗马的艺术家人数变得越来越多。 在政治领域,此前由基督教民主党领导的政府已经倒台。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之后,意大利的经济开始衰退,在这个经济低谷期,一连串针对内阁成员涉嫌贪腐的指控造成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而已经在意大利政坛立足的共产党,在帕尔米罗·陶里亚蒂的领导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1976年,罗马诞生了历史上首位共产党市长。很多意大利共产党人仍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陶里亚蒂逝世后,从威尼斯广场到圣约翰·拉特朗大教堂这段路上挤满了数以千计赶来悼念的共产党人,当出殡队伍经过时,很多人做出了画十字的手势,而一些人在比画十字架之前,握紧了拳头向出殡队伍敬礼。但是意大利也出现了像“红色旅”这样的极左翼组织和“武装革命核心”这样的极右翼组织。这些组织在20世纪60和70年代策划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起事件就是暗杀了基督教民主党领导人、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1978年5月9日,在距离基督教民主党总部不远的一辆废弃轿车的后备箱里,有人发现了莫罗的尸体。 一些报纸预言罗马将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之中,但这样的情况后来并没有出现。用伊莱尔·贝洛克的话来说,罗马还是同以前“惊人相似”。几百年来罗马令男男女女痴迷的城市魅力仍然不减,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诗人、爱国者、艺术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为罗马倾倒,赞颂它为“王国之母、世界之都、城市之镜”。在维吉尔眼里,罗马尽显世间之美,自然是诸国的统治者。12世纪的马斯特·格雷戈里是第一个在著作中详细记述罗马的英国游客,他觉得罗马“最为绝妙”,什么都比不上罗马的美,“哪怕罗马成了一片废墟”。布卢瓦的诗人伊尔德贝同样认为罗马是无与伦比的:“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你相比,哦,罗马,即使你已经完全沦为了废墟:你破落的状态也能展示出你全盛之时是有多么伟大。”但丁称罗马可以赐予人生命,称罗马人为上帝的人民。弥尔顿觉得罗马是大地女王。俄国的沙皇们把自己的首都比作第三个罗马,就像古代帝王将君士坦丁堡称为第二个罗马。拜伦在他的诗中重复着古人们的一个观念: 当大角斗场矗立时,罗马也将傲立于世; 当大角斗场崩塌时,罗马也将消散殆尽; 而当罗马毁灭时,世界都将不复存在。 迷恋罗马的拿破仑曾梦想将罗马作为他的帝国首都,他的儿子幼时就被他封为罗马王。同样深深眷恋罗马的还有马志尼。加里波第的那句“誓与罗马共存亡!”成了意大利统一运动时期最荡气回肠的一声呐喊。在加富尔所憧憬的意大利王国中,罗马是首都的不二选择。墨索里尼曾想要复兴罗马帝国,而他的对手丘吉尔在敦促盟军攻克罗马时说:“谁拿下罗马,谁就取得了意大利的地契。” 早在古老的罗马帝国时代,诗人卢提里乌斯·纳马提安努斯就写过一首赞颂罗马的动人诗篇,在其中他称罗马“纳万民于一国,容举世于一城”。罗马历史上体现的这种全球性正是这座城市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秘诀,这种生命力使它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兴盛之国”,也使它至今仍然是一座“永恒之城”。 书评(媒体评论) 希伯特讲述的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但它充斥着残忍、腐败、贪婪和道德的退化。这座城市建立伊始,便是兄弟间的自相残杀,它存活过一个又一个世纪,不断被掠夺、被征服、被占领。但另一方面,人性与艺术在历史中交织在一起。希伯特完美地呈现了这种高度成就与卑劣堕落的同生共存。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