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伐到长征,八年江西征战岁月,萧克由一名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北伐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运筹帷幄的红军将领。
在十九岁到二十七岁的八年红色青春里,萧克经历北伐南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我党重要革命历程。
罗聪明著的《红军将领萧克(大字版)》紧随青年萧克足迹,找寻其成长心路,生动刻画出了一位红军将领的个性、血性与诗性。
| 书名 | 红军将领萧克(大字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罗聪明 |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北伐到长征,八年江西征战岁月,萧克由一名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北伐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运筹帷幄的红军将领。 在十九岁到二十七岁的八年红色青春里,萧克经历北伐南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我党重要革命历程。 罗聪明著的《红军将领萧克(大字版)》紧随青年萧克足迹,找寻其成长心路,生动刻画出了一位红军将领的个性、血性与诗性。 内容推荐 萧克(1907—2008),原名萧克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共和国开国将军,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他是湖南出生的农家子弟,却终生对江西怀有故乡情结,曾诗云:“我自江西来,又回江西去。”自十九岁追随革命来到江西,他接下来的八年足迹便以江西为轴心,纵横闽西大地与湘赣边界,经历了北伐南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大风大浪。这八年的革命洗礼,将一位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士,炼成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 罗聪明著的《红军将领萧克(大字版)》循着青年萧克的成长足迹,描摹了这位“马背上的诗人”与红军将领的铁血青春。 目录 第一章 投笔从戎到江西 第二章 在“铁军”里冶炼 第三章 参加南昌起义 第四章 漫漫南征路 第五章 会昌恶战 第六章 潮汕厄运 第七章 湘南地主的“克星” 第八章 梭镖营上山 第九章 血洒井冈山 第十章 赣南险途 第十一章 为荣誉而战 第十二章 东固的天空 第十三章 “白袍小将”攻宁都 第十四章 流血又流泪 第十五章 又带农民军 第十六章 战长沙 第十七章 打吉安 第十八章 负重飞翔 第十九章 叱咤湘赣边界 第二十章 再战井冈山 第二十一章 南浔破路 第二十二章 先遣西征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哗啦声戛然而止,变成呼哧呼哧。 高股长的大嗓门从竖在黑暗中的一排耳朵旁哇哇响过。“听清楚了,现在前线吃紧,团部命令我们,务必在明天把粮食武器送到南昌,越快越好!现在我们必须派一个人走回头路,去通知掉队的辎重赶上来。哪个愿意去?” 回答他的是一阵脚底磨地的沙沙声。白天背着重物走了七八十里,个个腿脚发胀,辎重队掉队至少五十里,要再跑个来回可不是件易事。况且,这黑天黑地的。 高股长急得猴子似地左窜右跳。黑暗中也看不清谁是谁,他随手朝其中一条人影一指:“你去!” 被指的人影就像被抽了一鞭子,悚然后退着。“我,我不认识路呀……” “那你去!”高股长又指向另一条人影。 那人嗫嚅着答:“股长我走不开啊!等下还要抓紧时间把每个人背的武器统计一下,明天要汇总。你看……” 山道冻成了僵蛇,人人感觉脚底寒凉。一股大风卷过来,人和树都在晃。高股长的大嗓门被一口冷风堵住。他使劲咽一下,睁大眼睛,想从面前的人影中挖出一个金罗汉来。补充团组建不到一个月,是典型的杂牌军。人员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四十多岁,最小的十四五岁,大部分是从军阀部队俘虏过来的老兵。老兵最能耐的是卖弄资历,欺负新兵,满身“兵油子”味。而刚入伍的新兵,还没来得及参加任何军事训练就随队出征了。这个窝囊补充团啊,别说补充前线,自己的军事能力与素养都急需大补大充。眼下急着要派个任务,却没一个人有担当。高股长大声叹着气。 忽然队伍里蹦出一个声音,像一点火花星子从黑暗里飞出。“我去吧!”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声淹没,高股长的耳朵还是敏锐地捉住了它。他身体瞬间长高一截。谁?谁在那答应? 走出队伍的人影,中等个子,单薄的肩膀上背着五六条枪,大檐帽罩住了五官与神色。高股长迎上去,惊喜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浓重的湖南口音答:“我是兵器股的兵器员,萧克忠。” “好!”高股长点头道,“你们兵器股有几个人?” “加上我,一共三个。有两个在这里,还有一个落在后面。” 高股长想起来了,兵器股是由一个老兵加两个新兵组成的,连股长都没有配备。这个萧克忠显然是新兵,十八九岁的模样。急难当前,人家往后缩,他却主动请缨,高股长心中甚喜,却又担心他能否胜任,毕竟天黑路远,又是战乱时候,便问:“你找得到路吗?” “今天刚走过的路,怎么会找不到呢?” “好!那你马上出发!”高股长下令。萧克忠却站着不动。高股长问:“你还有事吗?” 萧克忠道:“报告股长,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地传达命令,我想带个传令兵一起走。万一路上遇到紧急情况,两个人也好有个照应。” “行!”高股长朝他的粮食股伸手一点,“牛仔,你是江西人,懂地方话,你跟萧克忠一起去!”一个战士应声而出,站到萧克忠身后,比萧克忠高出半个脑袋,大块头挺得很像个英雄。 萧克忠仍然站着不动,又迟疑地提出另一个要求:“能不能给我们一支步枪,一些子弹?” P2-3 后记 研读萧克始于2015年新年第一天。 萧克将军的秘书张国琦先生为宣传将军伟绩来到南昌,我有幸结识。萧克辞世多年,退休回乡的张国琦先生,仍三句不离萧老,尤以大病初愈之身,为弘扬先辈精神奔走南北,这份执着感染了我。从网购书刊开始关注萧克,只是看看,没做任何打算。 萧克,湖南嘉禾县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学业初成便投笔从戎,将最美青春托付于江西,血拼于江西,建功于江西。北伐南昌始至江西,先遣西征离开湘赣,这八年光阴,他让江西见证了一位革命青年对组织的忠信、一个热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同为生于湖南、成长于江西的老乡老表,我的灵魂受到强烈感召。 两年时间,边读边写,边走边写。查阅了百余部书刊,走访数十位见过萧克、听过萧克、写过萧克、爱戴萧克的各方人士;追寻萧克转战汀西的足迹,探寻萧克挥师战斗的旧址。萧克其人其事,日益鲜活于脑,让我掩卷不舍,提笔不辍。 我在本书中描摹的是萧克八年江西的红色青春。力图避开“高大全”的路数,紧随其足迹找寻成长心路,触摸一位红军将领的个性、血性与诗性。我理解的萧克,是有着爱恨情仇的普通人,矢志拯救全天下穷人,却未能拯救四位亲人被恶霸地主勾结反动势力杀害的厄运;为报仇雪恨而从军,一心想要手刃仇敌,却时时在组织纪律面前纠结选择。他是马背上的浪漫诗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无论歧路多艰,永远高歌猛进。他颠覆了“慈不带兵”的古训,每每对良知未泯的俘虏放一条生路,甚或救人于急难。他带农民军有自己独特一套,思想工作加土办法,将“土共”训练成打不散的“铁军”。他对党组织生死不二,即使身陷囹圄流落他乡,依然追寻到底;挨了批评受了处分,依然不改初心。正因如此,革命浪潮中,有人沉沦,有人叛变,有人随波逐流,而对共产党有着坚定信念的萧克,闯过了一道道生死大关与漩涡,从一个提着脑袋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士,成长为运筹帷幄、独当一面的红军将领,为他日后成为开国将军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萧克的青春岁月,是一座值得深挖的精神富矿。这两年的业余笔耕,为我正业添进不少正能量与智慧。囿于对土地革命历史知识的匮乏,搜集资料也有限,述及党史军史便捉襟见肘,虽请教了不少史学方家,仍是谬误难免。文稿能成书,要鸣谢的人很多。 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组织的审读专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勘正了不少谬误,并对我作品加以肯定和鼓励。江西省作家协会将本作品列为2015年重点作品选题给予项目扶持。 张国琦先生开放了他个人的资料宝库,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包括萧克生前影像资料,并时常从上海隔空来电指导加油。书中所有萧克照片均来源于他编著的《萧克画传》。 文艺界的好友施以永期的援手。野莽,从北京邮了三大包书给我,都是他的小说、传记、专著,我写乏了、写卡了,就到他的书里呼吸。沙爽,出差期间,零下20度的宾馆暖气不暖,她钻进被窝对着手机为我看稿。75岁的老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陈祖煌,欣然拿出亲笔力作《井冈山》图,为我的封面人物充当背景。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办史爱国,吉安市刘晓农,南昌市陈洪模,遂川县周慧芬,泰和县罗嗣峰,永新县贺兰萍,寻乌县冯杨,莲花县吴栋山,宁都县曾春生,瑞金市刘衍萍、曾春荣,会昌县曹树强等史志专家,以及萧克家乡嘉禾县的雷福宝、彭晓青等为我采访和收集资料提供便利,并为书稿把关史实。参阅的主要文献列在书末,在此对有关部门和作者一并致谢。 罗聪明 于2017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传主萧克,名冠共和国五十七位上将之首。他的赫赫战功在历史的青碑上,他的朗朗人格在世人的传说里,他的忠勇、赤诚、正直和委屈曾令彭德怀大将军遗书后人致他以深深歉意。而铸就他为未来英雄的青年时代,则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复活在这本同乡女作家倾情讲述的书中。 ——著名作家野莽 这是一个由战争铸就的青春传奇。 书生报国,投笔从戎。这是儒将萧克最早绽放的生命光华。 在罗聪明的笔下,这位二十五岁即因战功跻身红八军军长的未来将军,不再是被书写在历史界面上的单调符号,而是一个立体的大写的“人”。 ——著名作家沙爽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