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这是一幅让人泫然泪下,却又催人奋进的画卷;又是一首绵延百年,令人荡气回肠的颂歌。交织着苦难与辉煌,伴随着挫折与求索,中华民族破冰前行,以昂扬的姿态步入新世纪。
钱斌主编的《微小说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思考与表达》是微小说,但不是传统意义上文学微小说;它是历史学习心得,却又是用微小说形式来表达。
| 书名 | 微小说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思考与表达/大地菲芳经典文库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这是一幅让人泫然泪下,却又催人奋进的画卷;又是一首绵延百年,令人荡气回肠的颂歌。交织着苦难与辉煌,伴随着挫折与求索,中华民族破冰前行,以昂扬的姿态步入新世纪。 钱斌主编的《微小说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思考与表达》是微小说,但不是传统意义上文学微小说;它是历史学习心得,却又是用微小说形式来表达。 内容推荐 钱斌主编的《微小说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思考与表达》是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要求,以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资料,通过深入的剖析,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指导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四个选择”:即为什么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用微小说的形式,进行的一次创作尝试和教学改革。 这是一部观点鲜明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大纲,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跨越历史、哲学、文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作品。它是微小说,但不是传统意义上文学微小说;它是历史学习心得,却又是用微小说形式来表达。这个创新和尝试,在漫长的教学阶段受到师生的喜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网络传播中,得到了各界读者的肯定和赞誉。 目录 第一篇 天朝美梦一朝碎赤子精神百代尊 第二篇 大厦将倾遭国难苍生图变系民情 第三篇 推翻帝制开新纪树立民权向大同 第四篇 鼓舞中华民众志顺应时代大潮流 第五篇 除旧布新推革命开天辟地改乾坤 第六篇 万千士旗惊敌胆十四年战奋雄狮 第七篇 长江横渡追穷寇赤县翻腾展赤旗 第八篇 神州万里开新举领袖一声震五洲 第九篇 革命征途初探路崭新事业待从头 第十篇 改革春风苏大地震惊世界看华邦 试读章节 “爹,爹!”那姑娘在身后撕心裂肺地哭喊着。“那不是你爹,你爹已经被洋鬼子的鸦片害死了,那是活鬼!”吴老狗领着她,走进了一个孩子们正上课的屋子,看了看中国以后的希望,叹了口气,转身离去了。 ——合肥工大(宣)赵萌 王五的药铺中有一写于雍正七年的字:“救人济世。” 一日,一壮年闯其店喝道:“予我二两鸦片!”王五见其气血方刚,非病者,便道:“此乃药铺。”青年急斥:“吾已二日没食鸦片,所受之苦,岂汝能知!”王五沉思片刻,哀叹:“也罢!也罢!”便予之。 日后,上其铺取鸦片者不计其数。翌年,王五关其铺。众人不解,问之。王五悲叹:“倘若不关,枉称救人济世!” ——合肥工大汤中恒 道光帝闲来无事微服私访,可街上的景象让他不解。很多人瘦骨嶙峋,行人摇摇晃晃,小贩昏昏欲睡。道光帝问大娘:“为什么大家都如此萎靡不振?”大娘答:“还不是鸦片!让大家倾家荡产地去买,可越吃越上瘾,身体越不行。我家孩儿他爸为了吃这东西,不顾我们的死活,别说吃饭的铜钱,连棺材本都没了。这洋鬼子真是没良心啊!” 道光帝听了又惊又怒,惊的是子民如此颓废,怒的是洋人如此阴险,他决心要为百姓销烟。 ——合肥师范邓思奕 黄粱在锅,林则徐闻香入梦。梦遇一红衣女子,上前俯身道:“大人,乱世多苦,何不安然享乐,品逍遥之境呢?”林则徐进,见众人蜷卧于榻上吸烟管,烟雾缭绕,表情痴迷。女子道:“大人,这……”语未毕,白光一闪,女子倒地。林则徐道:“云雨虽好却能致洪涝,庄子逍遥何需流俗,尔等妖物,吾必尽毁之!” 梦醒,黄粱已好,销烟令已在眼前…… ——合肥工大孙宇超 “皇上,今我泱泱华夏,亿万子民,却被鸦片侵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唉,朕也知此。然蛮夷力强,朕唯恐生祸……” “皇上,若继续听之任之,大清万年基业恐亡矣!” “……” “皇上,微臣愿前去禁烟,如遇祸事,臣一力担之!” “唉,爱卿何至如此……” “微臣意已决,鸦片噬民魂,臣愿命醒之!” 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十五日。 道光帝:“爱卿啊,过来过来,你所呈上的奏折朕已仔细审阅,所述之言十分利于咱们当今局势。” 林则徐:“这都是臣肺腑之言,望皇上三思。” 道光帝:“现在国家正被鸦片所侵蚀,大清帝国不能被我所葬送啊!” 林则徐:“圣上有何指示?臣在所不辞。” 道光帝:“朕想任命你为禁烟大使,至广州禁烟。” 林则徐:“臣遵旨。” 道光帝:“好好干,别辜负朕对你的一片期望。” 还没等道光帝说完话,林则徐便跑得不见了踪影,道光帝对着远方喊道:“爱卿速去速回!” ——合肥师范陈浩东 天刚亮广州城就沸腾了。 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布告:“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鸦片当众销毁,所有人可前往观瞻。”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 孩子们在人群里穿梭,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合肥工大陆利青 一位妇人正在窗前做着针线活。冒冒失失闯进屋的孩童兴奋地喊道:“娘,这次京城派来的林大人已经收缴了不少鸦片!” “好官啊!那害人的玩意儿早该缴了去!不然,你爹也不会……” 孩童忙递上手绢道:“娘,您别伤心。听说过了这雨季,林大人就会将这害人的玩意儿都销毁了!” “那我定要去,看那些把你爹害死的鬼玩意儿全被销毁!”妇人红肿的眼中闪烁起希望的光芒。 窗外,雨越来越小,天也渐渐晴了起来。 ——合肥师范王璐瑶 “把烟和斗都交出来,所有人给我押回衙门!”一声怒吼,打破了宁静。 “终于有人出来管管了。”围观的人小声嘀咕着。 一个男孩握紧母亲的手,眼泪狠狠地流了下来。 “他们要把爹带去哪儿?” “你爹要去衙门戒除烟瘾。”妇人抱住男孩,目送丈夫身影逐渐模糊远去。 狱中,衙役为烟民松开枷锁。 “最近举报实在太多,只能先把你们安置在这里。”说着,上前归还烟和斗,并与烟民一同享乐。P4-5 序言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这是一幅让人泫然泪下,却又催人奋进的画卷;又是一首绵延百年,令人荡气回肠的颂歌。交织着苦难与辉煌,伴随着挫折与求索,中华民族破冰前行,以昂扬的姿态步入新世纪。 高等学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就是以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国情为背景资料,通过深入的剖析,指导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鲜活的事实材料,严密的理论推导,回答青年学生“四个选择”问题,即在血与火的历史征程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终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稳定的价值取向。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各个不同的环节所构成的,对于理论课来说,实践性环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他是意志、情感和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其认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大学生居于主体地位,通过实践体验,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保持其学习的能动性和持久性,最终将正确的理论内化为个人的观念结构和行动准则。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这使得大学生既难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也难以将其社会化,对“四个选择”缺乏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 为此,合肥工业大学申报了“全国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学科研团队项目(重点选题)(2016.07—2019.06)”。在校党委副书记张效英同志带领下,我们着力进行探索。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我们产生了多项成果,“微小说方法”就是其中的一项。 所谓“微小说”,是伴随着互联网出现的新小说形态,它最初是以微博为载体的。这是一种新型的超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百字左右(一般140字以内),是它的外部特征;选材精、结构巧、含义深,是它的本质特点。 所谓“微小说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有特定背景的微小说。通过这种文学形式,展开理论的逻辑线索,反映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使学生在创作和鉴赏过程中受到教育。——这是针对《纲要》课程设计的特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微小说方法”最初来源于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斌老师的一个省级重点教研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微博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2jyxm034)”。该课题研究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课上、课下的及时互动,如何扩展教学渠道,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钱老师发现:团队所收集的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料,就有不少微小说。这种基于微博平台而产生的微小说,已经伴随着移动终端(手机)的普及,逐渐成为青年人“碎片化阅读”最多的小说形式。而微小说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特点,又使其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是否可以通过这种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纲要》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并最终“入脑”‘入心”呢? 思政课程是否可以和文学艺术联姻呢?这是张效英书记领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6DSZD045)”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微小说方法”作为项目中的一项创新,其创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产生了一种新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观念的创新,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方法,纳入教学体系之中。 总体来说,“微小说方法”可以在两个节点上影响学生。 第一个节点是创作。 一般来说,在文学创作中,理性思维的不同程度参与是必然的,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他的政治倾向、道德信念、美学理想和哲学观点等,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于作品当中。如果作家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对生活又有较为丰富的艺术感受,那么,理性(包括进步的政治和道德理性)就会给他的创作带来深刻性,带来哲理的高度,带来崇高的思想价值和无比的艺术魅力。 近二百年来,中国的国情复杂多变,历史事件波云诡谲,人物命运大起大落,赋予作者极大的创作空间。要表现这样宏大的背景,作者所构想的小说片段,必然蕴含了他的某些理性思考。这样,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加强了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又通过“微小说形式”认同并且表达出了所学的理论。 第二个节点是鉴赏。 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审美感受和想象、激情、联想、共鸣等心理模仿,能够将正确的思想理论、鲜明的政治方向、端正的价值导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深深地扎根到大学生内心当中,进而转化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自觉自愿的行动。艺术是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在“微小说方法”中,学生是在限定的时空背景下创作的;而《纲要》课程展开理论分析,也就是在这“限定的时空背景”之中。教师课堂上的讲述,经由身边同学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较之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感染力,这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和认同。 总之,“微小说方法”将严谨但略显枯燥的理论用大量的、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段丰富起来,使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情感认同人手,实现大学生对“四个选择”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 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微小说创作是否具有可能性呢? 钱斌老师在“大学生传承与传播国学研究(项目编号:JS2015HGX.10055)”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开放式建设研究(重点教研项目)”的项目研究中找到了答案。 这两个项目的共同点,就是研究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其中包括写作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他们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在写作方面,各种体裁的文稿,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熟悉,并且行文流畅,表达清晰,观点鲜明。他们创作百余字的文学作品(例如微小说),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因此,学生无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都可以尝试微小说的创作。 钱老师将这一研究成果运用于《纲要》课程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微小说方法”。 《纲要》课程教材共分为十章。 在钱斌、崔景明、徐红艳等老师的教学班上,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进度,以每一章作为背景,创作微小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捕捉脑海中闪动的画面,并将其描述出来。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求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创作。 单调的课后作业、学习心得写作被文学创作所取代,这一做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阅读教材,主动请求教师、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创作热情高涨,甚至其他班级的一些同学也加入进来。某班学生还自发进行了“二狗和如花”系列的创作接龙,通过两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现近二百年来中国的风雨历程。 虽然囿于文学功底,他们未必能写出什么“传世名篇”,但这些大学生在国家的衰落与复兴、社会的动荡与富强、人生的悲欢与离合等具体情节之中,表达出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展望,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我们将其中一些较好的作品,上传学生的微信群,要求大家评论。学生应者云集,从谋篇布局,到小说内容,再到主题思想,一一点评。有些作品争论得顿为激烈,双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往往引经据典,有的把教材内容上传,有的粘贴网上资料的链接,让旁观者目不暇接。虽然大多数争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是在论辩过程中,同学们却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们也展示了部分优秀作品。要求作者诵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精彩的小说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诵,鞭辟入里的点评,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课程结束后,由学生组成的评议组对微小说进行评议,作为同学们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课后进行调研。从反馈情况看:对微小说的创作和赏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效传递了教育的内容,尤其强化了学生对“四个选择”的情感认同。“微小说方法”将思政课程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连接,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融合,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本校学工部王峰部长对学生的作品十分重视,认为创作这种“有思想”的微小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要求在学工部公众微信号“微言合工大”开辟专栏,定期刊载。阅读微小说,成为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而“微小说专栏”,则成为合工大的一张文化名片。 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淑华老师对“微小说方法”颇感兴趣。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对“微小说方法”进行了创新。 首先,张老师指导学生申报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历史事件为素材创作微小说(项目编号:201614098128)”项目,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在一起。学生创作微小说,不再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也是完成学校的项目。这种新颖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项目也很快升级为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4098059)。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她根据合师学生的情况,重点在文科班中推广,在很短时间内就收集到一批质量较高的微小说作品。然后,经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要求作者进行修改。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稿,成为高质量的脚本;再指导学生诵读,并拍成视频。学生自主创作的这些文艺精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张老师的做法得到了院长吕明教授的大力支持,并在“一院一特”建设(“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学科)经费中予以资助。 四 2017年年初,在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焦陈丰等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召集了合工大、合师等八所高校的60多位大学生,分成10个小组,由研究生李雪雯等带领,对近3000篇微小说进行编辑。 这么做的目的,一是想进一步考察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能力;二是想考察在编辑工作前后,微小说对参编学生的思想认识可能发生的影响。 为了提高书稿质量,邀请陆琳老师做文学指导,作家井开运老师为特邀编辑。 依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原则,首先由学生编辑挑选1000余篇微小说,按照《纲要》教材的顺序分为十篇;再由主编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文件精神审核。接下来,要求学生编辑逐篇对微小说进行润色。书稿最后由各位主编审订。 从文稿情况看,由于青年人的人生阅历、历史知识和写作功底等的不足,不少微小说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大部分小说都超过140字的限制,不太符合“微小说”的定义;有的微小说在结构上不太合适,适当调整可能更好些;有的微小说语言过于直白,缺少小说的韵味。有的微小说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或者在表达上比较模糊,还可以再明晰一些;有的微小说在选材上,似乎并不合适;还有的微小说,在细节上存在明显错误;等等。 各位主编商议后认为:这些作品都是青年人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的真实展现,总体是好的,我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态度,既肯定其优点,也要包容其不足,这样才能促进文艺的繁荣。因此在编辑过程中,除一些文字方面的明显错误,我们一般不做较大的修改,尽量保持这些作品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微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遵循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特别是时下“穿越”手法盛行,在青年作者中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有“穿越”特色的微小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史实错误。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势之下,所做出的反应会大致相同,这是由人物本身的性格等因素决定的。“时空穿越”,不但不会降低作品的艺术性,反而从更深层次反映出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同时也是作者思想成熟和创作手法娴熟的具体表现。 这本书稿不仅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而且成为一本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的作品集。透过这些略显稚嫩但形式多样、语言活泼、思想敏锐的一篇篇微小说,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人对历史的思考、对国家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和对未来中国的信心。 院长黄志斌教授建议书稿定名为《微小说: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思考与表达》,拨专项经费资助出版。 历时两个月的工作,让大学生编辑们受益良多,不论是工作态度,还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把这一时期的收获,写成“编辑心语”,附于篇末。阅读这些“编辑心语”,我们认识到:第一,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较高,具备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能力。第二,文学艺术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但是要求受众能真正沉浸其中。借助文艺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设置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才能使其真正发挥效用。 兴之所至,大学生编辑们也创作出一批微小说,我们将其中较好的作品收入书稿当中。 青年人的优秀作品得到了燕山诗社老师们的赞赏。在欣赏了微小说之后,孙悦龙等老师欣然提笔,用七言绝句为每一篇作了题记。被启功大师誉为“对联书法捷才”的王庆新老师,还专门以对联的形式,对每一篇的篇名进行了润色。孙文泉老师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传统文化的融入,为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 书稿付梓之际,感谢各位老师和编辑们的付出,感谢刘春荣女士的奔走辛劳。祈愿这本承载来自全国各地青年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国情思考与表达”的书,在给读者一些惊喜的同时,也能带来一些思考。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