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的学习
我们现在确确实实处在了一个碎片化时代里,这看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情况。因为时间被切割为无数碎片,意味着我们很难连续从事某种行为。比如说音乐,它在今天往往是作为工作的背景而存在,我们很少专门抽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做,只是安安静静听音乐。因为只要坐下来5分钟,我们就会忍不住伸手去拿手机,看看朋友圈是不是又有了更新。再比如说读书,一口气读完一本书那是小时候的事情了。每次我们读上几页,就会被其他的事情打断。所以,枕边和马桶才是最合适的读书地点,唯有在那些地方,我们才有相对集中的大块时间,可以安心读上一大段。
那么,学习的事情又怎么说呢?在一个碎片化时代里,所谓终身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还存在学习的可能?如果有,它会是怎样一种形态?
记得有一条中年汉子,突然决定学习编程。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来问我:为什么我学完了教材,却还是没有办法编出一个有用的程序来?我相信他的态度足够端正,我也相信他学得足够认真,但我同样相信他的话——即便做对了这一切,一个人还是很可能无法编程。这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成人的世界,却依然用青少年求学期间的学习方法。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有整块的时间专心学习一本教程,努力做练习题,然后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成人世界里不是这个逻辑。
成人世界里极少允许一个人继续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它要求人们去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无论你学过什么,学得怎样,你能解决具体问题就算是通过。学编程对于一个学生才构成一个目标,对一个成人来说,编个什么具体的程序才是目标,否则就是全无意义。如果当初那条汉子决定编写一个微博程序出来,那么无论他的程序学得怎样,他最后多半能搭建一个出来。哪怕他实在是编不出来,可以到网上找几个示例,自己拼拼凑凑、修修改改做出一个来。在拼拼凑凑、修修改改的过程里,他会用最直观的方式学会编程。
许多人不赞同这种方式,因为觉得这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相互抵触。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对学科的全貌并没有认知,对于细节没有深入地了解,那么就不算是掌握知识,自然也就谈不上运用。那个中年开始学习编程人,之所以编不了程,原因是学习得还不够,应该把进阶教程和高阶教程都学完,那么自然就能够编写任何他想编写的程序了。
这样的想法有道理,可是回答不了几个最简单的问题:
——股市赚大钱的人里,经济学博士占多少?
——著名小说家里,文学博士占多少?
——乔布斯会编程吗?会工业制造么?
碎片化时代不是手机带来的,我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进入了碎片化时代——成人世界就是碎片化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一辈子从事一项职业,在不断的转职过程中,他哪里有三五年回到学校专心学习一段时间?谁会留着职位等着他用完备知识武装头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实战解决学习和训练问题。在转职早期,每天都会遇见千奇百怪的问题,都是本行业的各种碎片问题。然后,处理完三个月的碎片事件,这个人也就差不多在脑海里拼凑出对行业的认知,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和应对日常问题。经历过这一段之后,他就算是入门了。
如果看互联网行业的话,情况就变得更加极端了:行业太年轻,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专家。自称是互联网专家的人,在过去30年间都败落了。一个年轻人在1999年去深圳加入腾讯的时候,他能系统性学习什么?做好什么准备?他能全面了解互联网的什么知识?一个年轻人在2011年去北京加入陌陌的时候,所谓互联网的知识对于他有任何帮助么?那时候谁能告诉他说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是5年后凭借视频直播公司能实现赢利?没有,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P3-5)
和菜头是一个非常会写文章的人,他能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生活体验。
——陈坤
和菜头时常对我暴起断喝,如晨钟般醒脑。
——罗振宇
疾驰中的风景
我们觉得自己身处的时代一切都太快,那不过是因为我们身在疾驰的时代列车上。喝一杯茶还是需要十五分钟,看一本书还是需要一个下午,等一个孩子长大也许还是得耗费一生。就像是我写文章,它还是和二十年前一样快。
可对于我来说,写一篇文章的时间一点都不快。因为它的构思要从登上列车的那一刻开始计算,我没有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不在这飞驰的车上,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一直有人看。我和所有人一样处在相同的时代里,面临相似的问题,也因此有类似的感悟和困惑。所不同的是,我每次都试图在车窗外飞快掠走的风景里,找出一个可以和所有人分享的瞬间,然后大家可以长叹一声:啊!我也经过那里。
大家都忙着在车厢里跑,忙着在车厢里抢座位,但无论在任何时代,总得有那么几个人看看车窗外的风景,总得有人记录下一点什么。人们时常说起“生命的质感”,恰恰是在说那些风景,它们构成了每一个人生活历程里的背景音乐,让不同的生命变得鲜活,有了不同的趣味、质地、颜色和味道。在许多年之后,可堪回忆的不会是事件,只会是当时人在事中的心境。
从2016年6月8日开始,我在「得到」App更新个人专栏。一年之后,我一共写了181篇文字;与此同时,我也在微信更新我的个人公众号,两边的文章加起来应该有400篇左右。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我对着风景疯狂按下快门,想尽可能多地抓住不同的瞬间。如今,在这400个瞬间里,挑选出最精彩的80个,集结为一个小册子。在里面,有这一年里我最希望读者看到的风景,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篇目。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深知文字最大的敌人是时光。在这个疾驰的年代里,人们匆匆忙忙消费内容,然后又匆匆忙忙遗忘。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文字需要在如此碎片化的时间里和如此之多的对手竞争:直播、网剧、游戏、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探讨文字是否敌得过时光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文字能不能分到读者的几分钟余暇时间。于是,每个写作者都不得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三五分钟之内,你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价值?
读者无暇停下来耐心看长篇的文字,他们又对速生速朽的文字充满厌倦,究竟应该写什么才对?我试着找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读者和我的共同经历中,选取那些因为触动内心而写下的文字。触动人心的事件终将成为过眼云烟,但是,因为触动那一刻的短暂停顿,和在那短暂停顿里的抬眼一望,也许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在我看来,就是抓捕瞬间风景的价值所在。
如今,我把这本小书交付给你,是为了纪念我们共同度过的这一年。在我所见到的风景里,你也曾经在过那里。 和菜头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精)》由和菜头精选「得到」App开设的第一季个人专栏和同时期更新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400篇文字中的80篇,集结成册,以飨读者。
内容分为三个篇目:上篇“借双眼睛看世界”,漫谈碎片化时代下的学习、思考与自我安顿;中篇“何以遣有涯之生”,引领读者从细微处重新认识生活的本来面貌;下篇“砒霜鸡汤两相宜”,运用中年人独有的睿智和冷静,与读者一起探索心智成长的路径。
文字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直指人心。
从2016年6月8日开始,作者在「得到」App更新个人专栏。一年之后,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作者对着风景疯狂按下快门,想尽可能多地抓住不同的瞬间。如今,在这些瞬间里,作者挑选出最精彩的80个,集结为书。在里面,有这一年里作者最希望读者看到的风景,也是作者个人最喜欢的篇目。读者无暇停下来耐心看长篇的文字,他们又对速生速朽的文字充满厌倦,究竟应该写什么才对?作者试着找出了自己的答案:在读者和作者的共同经历中,选取那些因为触动内心而写下的文字。触动人心的事件终将成为过眼云烟,但是,因为触动那一刻的短暂停顿,和在那短暂停顿里的抬眼一望,也许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在作者看来,就是抓捕瞬间风景的价值所在。和菜头著的《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精)》就是为了纪念所有人共同度过的这一年。在作者所见到的风景里,你也曾经在过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