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庄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东东同志编著的《红蓝文稿》(全四册)分别为《岁月痕》、《山河笔》、《红蓝韵》、《风云辑》。这四本著作,从“抗日烽火奔太行”到“红笔蓝笔两从容”,回顾了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战斗和工作经历;从《“三八线”上》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现了我国首位赴朝鲜战场采访的新闻记者客观记载的战地情景;从《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到《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和多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事例;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到新闻史料归集,记录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风云点滴。四本著作,深情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家两代新闻工作者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深入展现了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忠诚执着和孜孜以求。

本书是其中的《山河笔》分册,由李庄著。

内容推荐

《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是20世纪50年代初,李庄同志深入战争前线,在炮火中记录下来的战地实况。全书主要由《李庄朝鲜战地通讯》、《战斗十日》、《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及李庄朝鲜战地报道回忆文章四部分构成。《李庄朝鲜战地通讯》辑录了从1950年7月到1951年3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26篇战地通讯,从正面记录了战争的过程;《战斗十日》则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营对敌作战的故事,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弱胜强,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李庄朝鲜战地日记》是李庄同志去世后,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一本战地日记,之前从未示人。日记从战地记者的角度,记述了战地报道背后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朝鲜战场的情况。第四部分是李庄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回望战场写下的战地采访回忆文章。四部分相互呼应,各有侧重,生动还原了抗美援朝前线的情境。

目录

历史回眸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一部分 李庄朝鲜战地通讯

 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

 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

 “三八线”上

 罪证

 “原子英雄”的幻灭

 有文化的人民军

 朝鲜新解放区目击记

 新解放区农民的欢欣

 人民军四战士

 美国侵略军的兽性

 全朝鲜都和美国侵略者作战

 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

 忆汉城

 东条的下场等待着杜鲁门

 战斗在长津湖畔

 复仇的火焰

 在汉城

 “朝中亲善万岁!”

 “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

 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

 锦江南岸的战歌

 光辉的阻击战(李庄)——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一

 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魏巍)——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二

 钢铁第三连(超祺)——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三

 “我们打出去!”(李庄)——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四

 白云山十一昼夜(林韦)——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五

 坚守文衡山(高巢)——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之六

第二部分 战斗十日

第三部分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

 一九五○年十二月

 一九五一年一月

 一九五一年二月

 一九五一年三月

第四部分 李庄朝鲜战地报道回忆文章

 随人民军在南朝鲜

 “空前伟大”“空前艰苦”的战争

 真实性、片面性及其他

 复仇的火焰从心里烧起

 我在朝鲜战争初期的采访经历

 一个中国记者经历的朝鲜战争

编辑后记

 遥远的记忆(哈若蕙)——《李庄朝鲜战地日记》编后

 穿越硝烟的笔迹(李东东)——父亲李庄的战地篇章与家国情怀

试读章节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组建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国总统H.S. 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南朝鲜(韩国)。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入侵朝鲜,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南朝鲜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的各国部队的提案,并委托美国提供人选。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M.B. 李奇微、M.W. 克拉克继任)。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表示极大义愤。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中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和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趁朝鲜人民军主力在朝鲜南部洛东江地区作战之际,以其第10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配合正面部队对朝鲜人民军实施两面夹击,并向北推进。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急剧变化。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昕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国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随后,中国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进一步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初令其侵略军越过北纬38°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与此同时,美军空军不断轰炸中朝边境的中国城镇和乡村,海军不断炮击中国渔船和商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十分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然而,美国硬要将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决心对付这一挑战。10月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为在军事上掌握主动,中央军委对投入作战的兵力、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以及国土防空、东南沿海防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周密部署。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P3-5

序言

为继承和弘扬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切实承担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我社出版了李东东同志编著的《红蓝文稿》(全四册),分别为:《岁月痕》《山河笔》《红蓝韵》《风云辑》。

这四本著作,从“抗日烽火奔太行”到“红笔蓝笔两从容”,回顾了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战斗和工作经历;从《“三八线”上》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现了我国首位赴朝鲜战场采访的新闻记者客观记载的战地情景;从《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到《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和多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事例;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到新闻史料归集,记录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风云点滴。四本著作,深情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家两代新闻工作者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深入展现了优秀新闻工作者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忠诚执着和孜孜以求。

书中一以贯之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闻战线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优秀新闻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新闻事业的无私奉献。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洽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这本《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是20世纪50年代初,李庄同志深入朝鲜战争前线,在炮火硝烟中记录下来的战地实况。全书主要由战地通讯、战地日记及战地采访回忆文章构成“李庄朝鲜战地通讯”辑录了从1950年7月到1951年3月,发表存《人民日报》上的27篇战地通汛,从正面记录了战争的过程;“战斗十日”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营对敌作战、浴血拼杀、以弱胜强的故事;战地日记是李庄同志去世后存他的遗物中发现的,记述了战地报道背后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朝鲜战场的情况;最后一部分是李庄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回望战场写下的战地采访回忆文章。  本书四部分内容相互呼应,各有侧重,生动还原了朝鲜卫国战争和抗美援朝前线的情境,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前线战士的关爱;体现了一位战地记者不惧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严谨负责的职业操守和倚马可待的新闻功力;体现了一位丈夫、父亲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对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期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等方面提供借鉴,帮助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敏锐性和洞察力,为实现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尽绵薄之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8年7月1日是李庄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们和本书作者一道,谨此深切缅怀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李庄同志。

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后记

遥远的记忆

◎哈若蕙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的编辑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数月,其问,有许多细微而深切的触动撞击心扉,使我对这位当年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今日世人缅怀的新闻界老前辈更加心怀景仰。相信,随着岁月的沉淀,它会散发出醇香,长久地滋润心怀。

还记得,最后一次通读《日记》,是在北京的秋日——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38届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学习班期间。那天,大多数同志去承德考察了,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的专家公寓安静地沐浴在绚丽的秋阳中,在写字台前坐下,我拿起带在身边多日的《日记》清样,凝神做定稿排版前的再一次审读。

李庄同志的这本《朝鲜战地日记》算不上鸿篇巨著,时间跨度仅3个月,从1950年12月2日—1951年3月10日,99天;日记总量72篇,不过3.3万字。但是,这本用钢笔写在活页纸上,内容有详有略的《日记》却真正浓缩了历史,将一份记者与战士的真情袒露在读者面前。跟随着《日记》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强烈现场感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55年前的岁月和那场国门之外惨烈而英勇的战争。而作者在《日记》中自然流淌的情感,对亲人、对祖国、对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的理解和热爱,以及作为战地新闻记者的敏锐、执著与坚韧均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应该说,感动在看《日记》的第一篇就开始了。在这里,李庄同志记下了他作别祖国、亲人的一幕:

下午一时,车离北京东站,培蓝(系李庄夫人赵培蓝同志——整理者注)及安岗、友唐等同志送行。离别本来是不好受的,但是,为了抗关援朝,说不得许多了。我怀着一种悲壮、惜别的复杂的心情,向我们的首都告别。我在汽笛声作、车已徐行的时候,看见培蓝眼睛上一层明晰的泪光。我在《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一文中,曾经写过朝鲜母亲及妻子的泪光,这种泪光,在北京又看到了。在我“凯旋”的时候,培蓝也会“破涕为笑”吧。

(1950年12月2日)

这是何等的真切,依依别情跃然纸上。应该说,李庄此次赴朝采访并非首次。4个多月前的1950年7月中旬,他就与法国《人道报》的马尼安、英国《工人日报》的魏宁顿组成国际记者团奔赴朝鲜,于9月上旬返国,前后在朝鲜停留50天,连续发回的12篇访朝通讯,均在1950年7—9月的《人民日报》刊载。其中包括《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三八线”上》《罪证》《全朝鲜都和美国侵略者作战》《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此篇系作者回国后补记)等。由此,李庄同志成为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时隔数月,此次李庄又任领队率《人民日报》记者赴朝采访,而且这一去就是3个月,何况此时妻子正怀着身孕。但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敦促着他义无反顾地再赴战火纷飞的邻国。

根据采访日记所记,李庄同志此次采访的大致路线是:12月,先是在鸭绿江北岸做先期采访,他们深入伤兵医院,采访从战斗一线回来的同志,在空袭警报中、在频起的爆炸声中感受着战时紧张的氛围,也思考着“生活、思想、材料、技巧”这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点;12月30日,他们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荒僻的小村宿营,在新兴里与里人民委员会的朝鲜同志一起迎接1951年元旦,随后历尽艰辛过清川江、大同江桥,奔赴平壤、汉城;2月,他们在京安里以北,距火线20里、10里的志愿军部队采访,“在猪油灯下,吸着战士的黄烟,和英雄谈话”,“坐在一个积雪的山沟中”写《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至木旺里,在敌机终日不断的轰炸扫射中,在无防空洞可钻的石岩下边,踏着盈尺积雪,用膝盖顶着稿纸写《不让敌人过汉江》(发表时分为两篇,名为《光辉的阻击战——汉江南岸战斗纪实》《“我们打出去”——汉江南岸战斗纪实》——编者注);3月,过北汉江,过德实里,绕行铁原,回平壤,再过大同江,在战火中感知战局的变化,思考敌我双方的较量抗衡。

看样子,朝鲜战争不可能轻易结束。轻敌是要不得的,速胜也是不对的。

(1951年2月18日)

现在北京特别是上海等地,充满一种乐观空气,不了解具体情况,不了解实际困难,这是要不得的。

……

我想,用山河破碎这句话形容今天的朝鲜是不够的,不是破碎,而是毁灭了。现在是冰天雪地的严寒时节,被毁灭了一切的母亲和孩子们去哪里住呢?吃什么东西呢?我看到在敌机轰炸下,摆个烟摊,背着孩子,企图赚几个果腹钱的可怜的妇女,我看到在林木萧疏、白雪皑皑的牡丹岭下,一个穿着白色单衣、背着一个婴儿、带着三个都不满五六岁的孩子的母亲,拾几块已烧未尽的木片。在雪地上升起一小团火,冒着微弱的黑烟,这可怜的一群围着她取暖。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杀了,家中什么都没有了,她还有什么希望呢?有什么指望呢?她看见我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制服,她说“我们有苏联和中国”。真的,有这个伟大无敌的力量,再加上朝鲜人民英勇的斗争,朝鲜是会复兴的。

(1950年1月10日)

至汉江附近,月亮已经很高了,清冷的天空,衬以半圆残月,本甚幽关,但在这敌机经常临空的战地,人们反倒讨厌它。汉江一片灰白,远山近树,都笼罩在乳白色的空气中。坚冰在月光下发出一片微光。我们站在汉江岸上,清清楚楚地看到汽车、火车和人影子在移动,马达、铁轮轧冰和人的呼喊声,蔚成一片紧张的战云。

(1951年1月26日)  过外水隅里,经一高山,汽车盘旋而上,阳坡雪已融尽,阴坡积雪盈尺,车不能行,只得下车走路。满坡白雪刺目,间杂黑伟的苍松,色彩分明,益以远山近谷,地形十分复杂,景物十分壮丽。三个人在山沟中静静走着,前线不断传来炮声,而在炮声间隙中间,猫头鹰不断叫笑,有时什么鸟儿从树林中拍翅惊起,咯咯飞着,大地越发静谧了……

(1951年2月20日)

路上有不少朝鲜农民补路,大部分为妇女,穿着单衣,在大雪中,一步步把公路加宽,实在的这样的人民,会胜利,应该胜利。

(1951年3月5日)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即将付梓,我们愿以一颗虔诚之心,将这份遥远的记忆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丙戌冬日于银川沁心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