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
严复
北京大学创建十有余年,为全国最高教育机关,未尝一日停辍。去年武汉事起,学生相率散归。代谢之后,国用愈绌,几至不名一钱。此校仅图看守,亦且费无从出。前总监督劳乃宣谢病而去。本校长受任于危难之际,承袁大总统谆切相托,义难固辞,勉强接事。时与学部度支两首领再四磋磨,商请用款,迄无以应,不得已乃陈明总统,由华俄银行暂借银数万两,楮柱目前,重行开学。此本校长接办以来之大概情形也。
比者,颇闻斯校有停办之议,本校长始亦赞同其说,而详审事实,有未可者。请为大部觎缕言之。
查北京大学,考其程度、教法,欲与欧美各国大学相提并论,固不可同年而语,然在其建置之初,固亦极当时之人材物力,竭蹶经营,以勉企其所蕲向之鹄的。又积十余年之因仍迁嬗、糜财耗时,而后有今日之地位,为全国中比较差高之学校。今若将其尽废弃,是举十余年来国家全力所惨淡经营,一旦轻心掉之,前此所糜百十万帑金悉同虚掷。且北京为革命后地方完全未经破坏之区,前日大学形式依然存在,学生在校肄习,历有岁年,纵不能更照旧章予以出身奖励,将持何理由而一切摧残遣散之乎?此则停办大学之未可一也。
夫各国之有大学,亦无法定之程度。取甲国之大学与乙国之大学相比观之,不能一致也;取某国内甲地之大学与乙地之大学相比观之,亦不能一致也。此固有种种之原因、种种之历史,从未有一预定程度,必至是而始得为大学,不至是而遂不得为大学者也。且程度亦何常之有,吾欲高之,终有自高之一日;若放任而不为之所,则永无能高之时。此则停办之说之未可二也。
且吾国今日应有大学否乎?往者初立大学之时,言教育者即多訾议,以为吾国教育方针必从普通入手,今中小学未备而先立大学,无基为墉,鲜不覆溃。则不知高等大学与普通教育双方并进,本不相妨。普通教育所以养公民之常识,高等大学所以养专门之人才。无公民则宪法难以推行,无专门则庶功无由克举。今世界文明诸国,著名大学多者数十,少者十数。吾国乃并一已成立之大学,尚且不克保存,岂不稍过?且北京者,民国之首都也。天津西沽大学又有历年,其学科阶级,夙在高等学校之上;江浙各省及湖北武昌亦方议建立大学。北京既称国都,反出行省之下,本末倒置,贻诮外人。此则停办大学之未可三也。
且国家建立大学,其宗旨与中小高等各学校不同。中小高等皆造就学生之地,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各国大学如希腊、拉丁、印度之文学、哲学,此外尚有多科,皆以为文明国家所不可少,设之学官、立之讲座、给予优薪,以待有志者,来学者得其师资,即使无人,而各科自为研究,探赜索隐,教思无穷,凡所以自重其国教化之价值也。(日本有森泰来者,为全国中能诗之第一手,而其大学即延之以为诗学讲师。夫日本之于汉文,早已视同刍狗,于诗学乎何有?此其专为目前效用计哉,亦所以具备大学之科目,而自隆其国家之声价也。其余如吾国小学、经学及阳明心学、佛教、梵文等,无不加以特别之研究。彼固醉心欧化,而其保全中国旧学若此。今日革新方亟,旧学既处于劣败之地,势难取途人而加以强聒,顾于首都大学,似不妨略备各重要主科,以示保存之意。全国之大,必有好古敏求之士,从而为之者;即使向往无人,亦宜留此一线不绝之传,以符各国大学设科之意。至于科目,亦宜详加甄采,以备仿循,不独为造就目前学生计也。)如此,则学生之人数多寡有无,皆不足以沮进行之计划。况既为全国比较差高之学校,当亦有比较相当之学生,既有造就之盛心,必不患无学者。此次开学,蒙总长莅校,有设立研究会之政见,但若依前说办理,则功效当复相同,是则为吾国保存新旧诸学起见,停办之议之未可四也。
至于养校之经费,则窃以谓今之大学,固当先问其宜存与否,存矣,则当问其进行之计画为何如,不得以筹费之难易为解决也。如以费之难易为解决,则今日财政窘迫现象何如,国家必一事不兴而后可。不为积极之经营,而徒为消极之计算,虽举国之生灵,咸令槁饿,其于国家之大计,所补几何?假必为建设之事,则国家肇建万端,所需经费何限,区区一校所待以存立者,奚翅九牛之一毛。其所保持者甚大,所规划者至远,如此,夫何惜一年二十余万金之资,而必云停废乎?此则不佞所大惑不解者也。
至于斯校以前办理之未尽合法,固为学界所共知,但今所急宜提议者,在于存废问题。如其必废,则何所复言;如尚可存,则种种改良手续,方自今始,岂得因循苟率,而以偷惰为安?但本校重开在大乱停阁之后,加以暑假期迫,生徒未尽来归,故虽稍稍布置,只能粗立纲领,终未确定规模。以议者纷纭,既有结束种种问题,自不得不先详存废理由,以凭核断。大部如以鄙见为不然,则方来之事,请待高贤。若以为犹有可从,则改革之谋,请继今以进。谨议。P17-19
一个民族的头脑和灵魂 余世存
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转眼间,北大就要过120岁的生日了。
对北大而言,这120年亦是一个国家的近现代史,北大所处的国家、时代皆沧桑巨变。对历史长河而言,这120年只是倏忽一瞬,日月星辰依然亘古如斯。
这一东方之象和西方之数上的节点是值得庆贺的大事。我中国人常说,19年为一章,30年为一世,北大已经过了6章又6年。我中国人还说,60年风水轮流转,60而耳顺,60为一甲子,120年是医学称道的上寿,是文人乐道的甲子双庆。在数学意义上,120意味着合数、佩服数、盈数,又意味着半完全数……
置于深广的时空视野里,这也是值得大书大庆的事。北大的出现,是古典文明高等教育发展三四千年后在东方的涅槃新生,是我中国太学诞生两千多年后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基督教世界的一项发明八百多年后在儒家世界的伟大实践,是马可?波罗旅华623年、利马窦来华315年、马戛尔尼访华105年后西方世界影响东方世界开结的最美好的花实。北大的出现,是我文明自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迈入世界之中国的结果,是我封建专制文化在度过其前期德治礼治、后期刑治之后寻求新路的结果,是我中国叙事有关生命大德、人的目的蒙尘千百年之后再度为人立言立法立功的结果……
北大的出现,是法显、玄奘、义净等取经求法以来的文明再造;是王阳明、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华夏一流的头脑和心灵寻求突围而不得之后终于立起的可证伪的高标;是我东亚大陆的国家和人民在王朝时代后期经历无量的业力、罪苦之后庶几安身立命的道义、智力资粮和希望明灯……
我中国人和文明世界有多重理由致意北大:仅仅十来年的时间,北大即集聚了一批仁人志士,引爆了民族文化深处最纯粹的精神能量,破除了一切古老文明必然死亡或移步博物馆中的宿命;由于北大是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它跟政府的关系不言而喻,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动机,为人们提供改良、改革和革命的思想资源;跟北大有关的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头脑和我们民族的灵魂,而且确实使“中国局面全改观”(北大人陈独秀语)。在20世纪胜出的革命阵营中,由于北大人在早期革命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过大,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陈公博、张申府、刘仁静、罗章龙、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孙炳文等人的存在,使得北大人堪称这一世人瞩目的革命和社会试验的主导者;在高等教育领域,罗家伦、徐旭生、叶恭绰、傅斯年、钱三强、潘承洞、张岂之、袁宝华等近四百位北大人出任过大学校长,使北大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北大是我中国现代文化最坚实的立法者,李石曾、刘文典、叶圣陶、朱光潜、沈尹默、张奚若、钱端升、顾颉刚、郑天挺、钱穆、冼星海、熊十力、黎锦晖、冯友兰,等等,众多专业的贡献可圈可点。在文艺领域,鲁迅、胡适、郁达夫、沈从文、梁实秋、林语堂、茅盾等北大人的贡献更是众所周知。不止于此, 由于“新诗鼻祖”胡适, “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七月派”诗人胡风,“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九叶诗派”的主体,以及当代的海子、骆一禾、西川、臧棣、戈麦、西渡、橡子等人的存在,说北大人在我中国新诗的两分天下中有其一并不算过。在自然科学领域,仅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例,由于于敏、王希季、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周光召、屠守锷、彭桓武、邓稼先、赵九章、钱三强、郭永怀等人的存在,说北大人在23位得奖者中占据半壁江山更是事实。在翁文灏、李四光、叶企孙、曾昭抡、吴有训、裴文中、华罗庚、钱伟长、唐敖庆、杨振宁、李政道等百葩怒放、与日争辉的民国师生之外,1949后的北大教育仍造就了屠呦呦,目前我中国仅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说到女性,北大人同样是绕不过去的:陈衡哲、冯沅君、赵萝蕤、凌叔华……
北大是说不尽的。自北大诞生以来,中外有识之士即以最大的善意怀抱期待,以最高的赞辞称颂,以热烈的殷切的愿心总结。北大的出现,使传统以人格偶像、经典图书为承载平台的文明道统真正具有了跟时代同呼吸的鲜活的景观,道统的“圣坛”“净土”特性成为大众可参观的人间风景;北大的出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话语文体,改变了陈旧道德文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国家人民的命运;北大的出现,提撕我国家人民,参与人类文明的演进……
我们编辑的《北大读本》,从120年中摘选出典型或非典型的人物言论,即多少能看出这种时空中的若干消息。我们从中既能看到北大人参赞天地造化的自铸伟辞,也能看到北大人教训教化国家社会的不朽立论,能看到北大人对世道人心的加持和启蒙,看到北大人对北大至高的感情……
《北大读本》有立论,有辩难,有回忆,有抒怀,有讲演,有长时段的历史反思,有即时的本能的反应,在某种意义上,本书庶几呈现了北大人的价值观。尽管有曲折弯路,有变异,但从120年的历史整体来看,北大人的价值观确实关乎文明兴衰,关乎天理人情。北大人具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与天地参的人性光辉。在众多的大学中,极少有大学如北大这样有着贯通天、地、人的气局,一如北大校徽,看似简单,却有着东西方文化的精要。“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人们从中看到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看到了“瓦当”“脊梁”的意象,其实还有对话的“逻各斯”的意象。
在人类的大学史上,极少有一所大学如北大这样对民胞物与的生存有当仁不让的情怀和责任,这也是北大人举世无双的魅力所在。北大人是载道的,是担当天下兴亡的;北大的关键词是开社会风气者,是先导,民族的脊梁,是良知,理想主义,等等。在我们中国,父母家长,乃至街坊邻居,提到上北大的学生,总是会把他跟思想、道义、批判精神、国家社会的前途相联系,即是一个明证。无论北大人跟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人们相信,北大人是有品格的,有格局的,有思想的。
在中外大学史上,极少有一所大学如北大这样动辄成为新闻;极少有一所大学如北大这样为人称道、为人批评,给人巨大的希望,也给人巨大的失望……有关北大在当代的种种现象还有很多,在在说明,北大跟中国相关,跟世道人心相关。
当然,我们必须说,本书只是关于北大的入门手册,是挂一漏万的文字,书中几乎每一位作者都有更为精彩更为丰富的文字。但这本敞开的书一如象罔,向一切读者开放,有心的读者悠然神会,当可采握北大之玄珠。
是为引序。
极少有一所大学,像北大一样,与中国的命运如此紧密相关。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北大读本》由著名学者余世存先生担任主编,精心甄选从京师大学堂至今的120年间能充分体现北大精神内核与时代特点的北大人的文章、演讲等文本56篇,是北大校友、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北大的必读书,也是众多读书人把握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教育、社会思潮的重要参考。
1898—2018,百廿年间,大家辈出,卓见云涌;北大精神,薪火相传。“即使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北大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余世存著的《北大读本》从北大120年中摘选出北大人的56篇经典文献,从中既能看到北大人参赞天地造化的自铸伟辞,也能看到北大人教训教化国家社会的不朽立论;既能看到北大人对世道人心的加持和启蒙,也能看到北大人对北大至高的感情……
本书有立论,有辩难,有回忆,有抒怀,有讲演,有长时段的历史反思,有即时的本能的反应。本书呈现了北大人的价值观,呈现了北大的精神图谱。
本书是关于北大的入门手册,是挂一漏万的文字,书中每一位作者都有更为精彩更为丰富的文字。愿这本敞开的书一如象罔,向一切读者开放。有心的读者悠然神会,当可采握北大之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