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著的这本《哲学的慰藉》为读者引介了从古至今众多著名的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理论、思想精髓、人生经历为出发点,围绕人性、生死、处世、存在、道德、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探讨了哲人的思考智慧如何应用于当代社会,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甚至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能更好地舒缓症状,疗愈我们的心灵。
| 书名 | 哲学的慰藉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作者 | 小黑 |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黑著的这本《哲学的慰藉》为读者引介了从古至今众多著名的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理论、思想精髓、人生经历为出发点,围绕人性、生死、处世、存在、道德、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探讨了哲人的思考智慧如何应用于当代社会,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情绪、享受当下、规划生涯,甚至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能更好地舒缓症状,疗愈我们的心灵。 内容推荐 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指导生活,哲学也就没有意义了。 小黑著的这本《哲学的慰藉》为你引荐古今中外众多著名哲人的个人体验与思考智慧,针对生命、人性、处世、道德等人生重大意义的核心命题,帮助你用哲学慰藉心灵,关照现实。 目录 NO.1 哲学看人性:在人性最深处遇见哲学 001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002 弗洛伊德:无意识,生命的源泉 003 弗洛伊德:趋乐避苦,乃人之本能 004 马斯洛:解密人的需要 005 弗洛姆:自爱并非一种原罪 006 斯宾诺莎:情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007 斯宾诺莎:情感是人性的所有物 008 休谟:习惯,人生最伟大的指南 009 马基雅维利:人性恶,立法的前提 010 培根:如何改善人性 011 克尔凯戈尔:公众是虚伪的,个人是软弱的 NO.2 哲学看生活: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001 苏格拉底:治疗灵魂的医术 002 苏格拉底:锻炼是宠爱肉体的最佳方式 003 柏拉图:快乐,或是快乐的影像 004 亚里士多德:什么是最优良的生活 005 斯宾诺莎:遵循正确的方式,过真正的生活 006 奥勒留:过一种自然的生活 007 罗素:爱与知识,即美好人生 008 尼采:孤独是哲学家的命运 009 尼采:回归于生活 010 尼采:不断超越,权力意志的真义 011 叔本华:远离妒忌的人生 012 叔本华:财富之于人生 013 孔子:克己复礼的中庸之道 NO.3 哲学看生死: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 001 苏格拉底:灵魂是不朽的 002 柏拉图:“死亡练习”,哲学家的生活 003 伊壁鸠鲁:不谈死亡,它与我们无关 004 弗洛伊德:死亡乃生命的最终目标 005 海德格尔:人生是向死而生 006 培根:死亡犹如黑暗 007 克尔凯戈尔:死亡是人的最高存在 008 庄子:人生百年,终有一死 009 孔子: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NO.4 哲学看道德:寻觅灵魂的栖息之处 001 柏拉图:至善,犹如太阳 002 亚里士多德:公正是最完善的品德 003 亚里士多德:完备的德性,至高无上 004 马基雅维利:政治是非道德的 005 罗素:善的伦理观 006 培根:财富是道德的包袱 007 罗素:道德源于迷信 008 罗素:正派人的时代正在逝去 009 培根:善是关心大众的福祉 010 孟子:人性本善 NO.5 哲学看内心:伟大的心灵更喜欢独白 001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002 柏拉图:你是自己韵主人 003 柏拉图: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004尼采:成为你自己 005 笛卡尔: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006 荣格:以对话为根本 007 斯宾诺莎:理智是心灵的永恒部分 008 维科:人类心头共同的词典 009 康德:人类心智的“哥白尼式革命” 010 叔本华:抑制想象的空中楼阁 011 孔子:做天真无邪的人 NO.6 哲学看幸福: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 001 苏格拉底:关注现实,才能幸福 002 苏格拉底:需求越少,就越幸福 003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适中的生活 004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人类的终点 005 罗素:任何快乐都值得珍视 006 塞涅卡:服从命运,才能拥有幸福 007 叔本华: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 008 蒙田: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009 彼特拉克: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010 薄伽丘:没有来世,幸福在人间 011 伊壁鸠鲁:快乐,幸福的起点和终点 012 伊拉斯谟:幸福来自愚蠢 NO.7 哲学看人伦:不是牺牲,不是占有 001 柏拉图:妇女的潜能与家庭 002 柏拉图: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003 弗洛姆:真正的爱情源于自由 004 弗洛姆:母爱的根本是分离 005 弗洛姆:爱他人若爱自己 006 波伏娃:婚姻与性中的第二性 007 波伏娃:从女孩到少女,女性第二性的构建 008 培根:为人父母的快乐与痛苦 009 培根:爱情总是招惹是非 010 培根:朋友是舒心的良药 NO.8 哲学看教化: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001 柏拉图:如何挑选学习者 002 亚里士多德:婴儿教育的相关问题 003 亚里士多德:谁是公民教育的对象 004 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公民教育最重要的形式 005 尼采:现代教育掠夺了人的灵魂 006 尼采:教育应以培养“超人”为目标 007 司各脱:完善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 008 洛克: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009 索绪尔:语言是人类的符号系统 010 笛卡尔:学习离不开方法论 011 孟子:为学可取 012 孔子:积极人世,有教无类 NO.9 哲学看艺术: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 001 叔本华:艺术审美,暂时的解脱 002 尼采:为痛苦的人生寻找光明 003 黑格尔: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 004 黑格尔:艺术是凡人的灵药 005 黑格尔:建筑,人类精神的自我发展 006 笛卡尔:近代美学的肇始 007 笛卡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美 008 马斯洛:无关美学的审美需要 009 培根:造物主是园艺的创始人 010 庄子:天地之序,审美之维 011 孔子:醉心于艺术的生活 NO.10 哲学看世界:一切皆流,无一静止 001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002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诞生之源,亦是结束之因 003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004 亚里士多德:时间、空间与运动 005 奥勒留:宇宙是统一的整体 006 莱布尼茨:早已预定的和谐 007 笛卡尔:宇宙之美,在于光怪陆离 008 柏格森:“生命冲动”是创新的源泉 009 孔子:乐山乐水,仁爱万物 NO.11 哲学看存在:现在是生命的唯一形态 001 柏拉图:混沌与秩序,即万物的本性 002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003 萨特:他人即地狱 004 巴门尼德:存在与思维的同一 005 普罗提诺:物质是由灵魂创造的 006 梅特里:人是机器 007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 008 海德格尔:世界只对你的存在有意义 NO.12 哲学看自由:变化的只是人的感觉 001 孟德斯鸠:自由以法律许可为前提 002 尼采:意志成就自由 003 卢梭:唯有自由,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004 卢梭:自由是社会契约的基础 005 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006 斯宾诺莎:自由源于理性 007 萨特:选择是困难的,但你必须选择 008 黑格尔:自由的三重奏 009 伏尔泰:自由是人性最大的天赋 010 伏尔泰:特权就是侵犯人权 NO.13 哲学看精神世界: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001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本质 002 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003 黑格尔:绝对精神 004 皮浪:聪明的人不动心 005 恩披里克:怀疑乃不做判断 006 斯宾诺莎:用理性克制情感 试读章节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城邦乃自由人的共同体。”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天生就渴望着一种社会生活,也就是城邦生活。这里的城邦指的是国家。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就不复存在,要么成为神,要么成为动物。 亚里士多德对国家的理解与柏拉图有所不同。柏拉图并没有将国与家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所提倡的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就是国王。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政治社团,相较于其他社团,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它是由平等的成员缔结而成的社会组织,任何不拥有平等身份的个体不能参与其中,比如儿童、奴隶等;其二,这个组织靠契约来维系,也就是说,社团的成员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关系,不平等的人之间根本无法订立契约,与此同时,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内的所有公民都必须依照法律来处理社团里的各项事务。 国家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公民过上优良的生活,而非一般的生活。依靠个体是不可能过上所谓的优良生活的,这种生活只有依托于国家才能得以实现。这种优良的生活并不是只属于其中的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全体公民的,换而言之,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至善,也就是全体的善,这个国家得以组建就是为了所有公民的福利。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真正的至善就是拥有强健的体魄、一定数额的财富与良好的德行,三者缺一不可。而好的国家正是这种至善的幸福生活得以实现的场所。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富人、穷人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那个阶层,即中间阶层。在他看来,中间阶层是统治理想国家的不二人选,他们有着富人和穷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他指出,富有的人拥有过多的财富,常常飞扬跋扈,很难服从于他人的领导或是遵守法律;贫穷的人往往出身卑微,很容易成为流氓、地痞、无赖,也并不知道要服从于法律。因此,这两个阶层的人一旦掌握了国家的统治权,都会最终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并最终造成双方的对立,因为这些人往往是瞧不起对方的。而中间阶层统治国家则大有裨益:就德行而言,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性情温和,少有野心,是三种群体里最讲道理的人,也是社会中最稳定的群体。让这类人掌权,可以有效地调和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行中庸之道,避免国家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亚里士多德将国家的组成者称为公民,并指出公民有三种特点:第一,所有的公民都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否则就不是公民;第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属于公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奴隶并不属于公民之列;第三,公民应该要具备一定的自由意志,一旦服从于他人的意志,就沦为奴隶。 而这样理想的国家要如何运转呢?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所提倡的“哲学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在他看来,这种人治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正义。正如他在《政治学》中所说,“人是兽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总是无法避免感情用事,而法治则是避免滥用感情的有效途径。法治以集体智慧为根据,而集体的智慧永远高于个人的智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即使再英明的统治者也难免犯错,他的智慧根本无法与集体的智慧相媲美。集体的智慧可以与个人的智慧互为补充,从而尽量避免犯错。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法治要以保持臣民的判断力即自由意志为大前提,也就是说,臣民在法治中要承担起责任来。臣民一旦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就丧失了生而为人的尊严,也就沦为了统治者的奴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样的国家就不再是人的国家,而是兽的国家。” P3-5 序言 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哈姆雷特说:“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没有梦想到的。”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这番让人记忆犹新的台词,而那时,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正在为盘踞在城堡墙垛上的父亲的亡魂而忧心忡忡。 大文豪莎士比亚与大哲人培根处于同一时期,当时,马基雅维利和哥白尼的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全世界。莎士比亚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批评家,他也许是希望借助哈姆雷特这一角色来反击缓缓拉开序幕的新科学时代的各种宣言。这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哲学正与精神性范畴渐行渐远,而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趋于完整。 诚然,哈姆雷特的一番声明可以达到引导我们思考哲学的目的。然而,“天地之间”究竟有什么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很显然,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一方面,哲学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类似,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另一方面,哲学活动又竭力克服与突破当时思想的边界。哲学不是收集并组织新信息的科学,亦不是反映这个可以被人类感知的世界的艺术。总而言之,提及哲学,难免让人心头涌起晦涩难懂的感觉。实则不然,哲学的智慧关注的是鲜活的人心和活生生的生活,只是,后来哲学逐渐被制度化,成为一种看似与生活无关的纯脑力活动。而现在,哲学正走在回归的路上,让普罗大众也能慢慢理解它、应用它。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利用哲学这个工具,展开对人性的深入探索。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杀死一个人, 就毁灭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拯救一个人, 就拯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这段话引自犹太教法典《密西拿》。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完全的孤岛,而是整片大陆的一部分。随着任何一个人的“毁灭”,世界也会残缺。然而,人生诸多难题都可能“毁灭”任何个体:善与恶的纠葛、理智与欲望的冲突、爱与恨的交织、道德的坚守与背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碰撞……于是,面对选择,太多人陷入了思想的牢笼,痛苦、迷茫、疑惑、麻木一直困扰着他们,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一剂良方用来拯救世界、拯救人类吗?其实,关于这个问题,马可·奥勒留早就留下了掷地有声的答案:“若问人世间还有什么能指引我们的人生?那么,就是哲学。” 哲学并非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还有着广阔而深邃的内涵。本书试图以古今中外著名哲人的哲学理论、思想精髓、人生经历为出发点,围绕人性、生死、处世、存在、道德等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核心命题,用哲学慰藉人心、关照现实。亲爱的读者,在您踏上下一段人生旅程前,务必感受一下哲学的魅力。《哲学的慰藉》一书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你解开人生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难题,让你更好地领略沿途的大好风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