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和之前无数次的写作一样,在写这篇后记时,我将自己放在音乐里。在范宗沛的《十三月》中,为自己安上一对翅膀,隐形的但可以飞翔,只需一阵风,便可飞往那个隐秘的自由的国度。 我是一个对音乐很依赖的人,我深信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将衍生一段故事。我总是将一首曲子听了又听,在这个过程中,去捕捉隐含在音符中的伤悲或欢喜,沉潜或骤放。此刻,十三月沉郁的曲调如一缕不期而至的蔷薇花香,瞬间向四周蔓延。 作家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里,多次提到的字眼“心魂”。他说:“写作不是模仿激情的舞台,而是探访心魂的黑夜。”我特别喜欢“心魂”这个说法,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它让写作不只是流于虚假的表面,而是去触及心魂,触及漫漫长夜里涌动的生命元素。 收录在《亲爱的旧时光》里的三十篇散文,大多都写于黑夜。黑夜适合写作,四周万籁俱寂,灵魂无拘无束,自由飞翔。黑夜里,人性得以回归,摒除白曰的纷扰,没有人和自己说话,却能细细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切,或者做一次深入的思考。黑夜里,灵魂总在不安地出没,在目光不能抵达的地方,听得见灵魂在那一刻狂欢。 该怎么写这篇后记呢?这似乎成了一个难题。我不知道,当某一天,这本书带着旧时光的气息,带着雪的温度落在你的掌心,当你的手指轻触书页,当你的眼睛与书中的某段文字相遇,你会不会一直读到这本书的《后记》? 我曾设想,在后记这一部分留白,但最后还是决定写点什么。告诉你,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何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你。告诉你,我们将在旧时光中久别重逢。告诉你,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我已经等了好久。 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女子。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活在旧时光里的女子,极爱古旧之物,我甘愿落后于这个时代,只求成为你眼中的美好。 有时,我又像是个失语者,面对拥挤的世界,明明内心有诉求、想表达,却无法开口。只有在写字的时候,我才会滔滔不绝。中国的汉字,是个很美妙的世界。是那些蕴含着无限深意的字,让我知道,表达有时也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里无声的流淌,可以很细腻也很安全。 现实的纷繁总令人伤怀,所以不如在回忆里继续梦幻。呼吸自由的空气,拥抱自由的生活。随着年岁渐长,对故人旧物的怀念也就越深。那些飘零在记忆中的往事到了最后,只有文字能让它落定禅生。这个世界大多数的物件都有保质期,包括情感,只有文字不会过期,文字能承载的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 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需要问。答案就在风中。有一天,风会告诉我,季节为何更迭,世事为何无常,人心为何多变。这些年,我一直写着文字,文字于我,是一处幽微的秘境,藏着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在喧嚣的尘世里,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为了生活,渐渐麻木、渐渐茫然,突然在某个瞬间,与一道清流意外相遇。那是一道明澈晶亮的清流,真实而自然地涌动着,潺潺低吟,让那双几近混浊的眸子得以清亮。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正因有了这样的相遇而澄明,如水墨般涸开,深远。 在这条通往秘境的途中,我与很多人相逢,与很多人失散。更多的时间里,我是一个人在行走。一个人,聆听时间的雨滴落在屋檐时发出的声音。一个人,看着时间的河流淹没世间的纷繁芜杂。一个人读书,听曲,写字。一个人沉沦至旧时光的深谷中,一个人抓着石壁上的藤蔓,向着一缕微弱的光努力攀爬。一个人坐在铺满落叶的坡上发呆,或者踮起脚尖看看远处叠嶂的山峦和迷蒙的云雾。 《亲爱的旧时光》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写了那么多年的字,我一直是属于自斟自饮型的写字者。文字是一座清冷的庙宇,爱上写作的人,必然是个孤独且孤傲的人。有时,我也孤独。有时,我也孤傲。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有自己的态度,我不愿随波逐流,我像是一位倔强的探寻者,倔强地坚守,不愿将就。我一直告诉身边和我一样写字的人,性情中的淡泊静沉比什么都重要。如此,在你的精神版图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与大海。 要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源于一个忧伤的梦境。那个梦之后,我开始着手整理书稿。巧的是,就在那时,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暮雪之城”上发表的一篇音乐笔记,向我发出了书稿出版的邀请。经过几次沟通,最终还是因我无法接受出版合同中的某项条款而终结。好在这部书稿最终通过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的审核,得以出版。 《亲爱的旧时光》这本书,是我孕育了多年的孩子。她是我亲爱的小孩。她是个幸运的孩子。虽然,她长得不够漂亮,但她却有幸生长在一个光明的世界中。 这本书,献给我逝世五年的老师一一林华章(花木早)先生。这本书里,特别收录我写给他的《花祭》。这是我与他之间的时空对话。 感谢我尊敬的师长、兄长,多年来我一直倍加欣赏的散文家傅菲先生以《心灵的秘境》为题,为这本书写了序。 感谢国内知名作家:顾坚、吴佳骏、吴昕孺、马叙、潘小平、指尖、江少宾、梁晓阳、杨献平、温亚军十位老师为这本《亲爱的旧时光》写了推荐语。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的封面提供画作的作家、诗人马叙老师。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内文提供三十幅精美插画的河北美女作家刘云芳。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承担起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的成都天恒仁文化“读家记忆”的老师们。 感谢一直给予我关注的目光,并一直走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因为你们,这本《亲爱的旧时光》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愿《亲爱的旧时光》带给你春风拂面般的舒朗。 徐珏(纷飞的雪) 2017年谷雨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年龄渐长,往事如烟云。我们时常沉湎于自己的和别人的旧时光,是因为当中包含着许多值得缅怀和反复玩味的人生细节。《亲爱的旧时光》正是对似水年华的一次梳理、怀念和祭奠。徐珏的散文是叙事的,述说人间之爱和人生苍凉无奈之况味,文字清丽典雅,流溢着温婉凄清的诗意。徐珏的散文是大气的,对时代风貌、道德评判、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作了广阔而纵深的探讨,这让她的文本和当下过分偏重表达琐碎生活和私人情绪的女性写作区分开来,实属难得。 ——著名畅销书作家顾坚 《亲爱的旧时光》是一部充满幻梦气质和温润之光的散文集。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细腻,探察、洞悉人生万象和人心波澜,感伤而浪漫,孤独而凄美。故事性与诗性的融合,更使得文本深具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这些文章,自然地让人想起艾米莉.狄金森、伍尔芙、阿娜伊斯·宁等女性作家笔下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无疑,此书是作者借由文字幻化成雪之精灵后,纷飞在旧时光里寻找灵魂皈依的秘密之语。 ——青年散文家、《红岩》杂志编辑部主任吴佳骏 徐珏是一个天生写散文的女子,她善感而内秀,喜欢阅读、交友、行走,以诗书、友情和自然风物为镜,呈现她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冰雪般的品质。她的文字深得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神髓,笔调清丽,节奏绵实,在散文的叙述里裹藏着小说的结构和诗意的内核。在她的心里,“旧时光”是一座酷似教堂的圣殿,她用文字供奉着那份清宁和洁净。她写着,爱着,并由此形成一个小小的美的中心,福泽她身边的人和她的读者。 ——作家、诗人,湖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吴昕孺《亲爱的旧时光》的作者,她有着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她的叙述是一条静谧流淌的小河,缓缓而来,紧贴情感的河床与流向。在她写下的许多篇章里,我喜欢这种略带些悲怆,却又清简温润的文字,犹如冬曰阳光斜照下的述说,关于生命,关于亲人,关于爱情,只要静静地读,就会被她特有的文字方式所打动…… ——作家、诗人马叙 如诗一般的语言,如梦一般的语境,构筑起《亲爱的旧时光》。渲染出一个丰盈的情感世界。有少女的红唇,有迟暮的白发,有凋谢的玫瑰,有灵魂的旷野。时光的流水仿佛停在了夏曰的午后,又仿佛奔流于无边的暗夜。让我们重返旧时光,感受昔日的温情,感受文字的缠绵! ——安徽作协副主席潘小平 徐珏的《亲爱的旧时光》是一部带有温度和情怀的散文集。通过对旧时光的追溯、纠缠和沉陷,对自我进行了一次完整的重塑过程,就像慢慢退掉蝉衣,慢慢清醒,慢慢明白,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它既不好,也不坏,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从未改变过。本书文笔细致,情绪充沛,不急不缓,绵绵不断,行文之中充满着浓郁的悲悯气息。在她笔下,无论是对记忆的反刍,对往事的唤醒,还是对现实的发现,无论人物、世情,还是风物,都饱含深情,仿佛细雨人心,娓娓道来,氤氳不散,鲜活,灵动,气息亲切,具有典型的女性笔触。 ——作家指尖 后记 和之前无数次的写作一样,在写这篇后记时,我将自己放在音乐里。在范宗沛的《十三月》中,为自己安上一对翅膀,隐形的但可以飞翔,只需一阵风,便可飞往那个隐秘的自由的国度。 我是一个对音乐很依赖的人,我深信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将衍生一段故事。我总是将一首曲子听了又听,在这个过程中,去捕捉隐含在音符中的伤悲或欢喜,沉潜或骤放。此刻,十三月沉郁的曲调如一缕不期而至的蔷薇花香,瞬间向四周蔓延。 作家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里,多次提到的字眼“心魂”。他说:“写作不是模仿激情的舞台,而是探访心魂的黑夜。”我特别喜欢“心魂”这个说法,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它让写作不只是流于虚假的表面,而是去触及心魂,触及漫漫长夜里涌动的生命元素。 收录在《亲爱的旧时光》里的三十篇散文,大多都写于黑夜。黑夜适合写作,四周万籁俱寂,灵魂无拘无束,自由飞翔。黑夜里,人性得以回归,摒除白日的纷扰,没有人和自己说话,却能细细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切,或者做一次深入的思考。黑夜里,灵魂总在不安地出没,在目光不能抵达的地方,听得见灵魂在那一刻狂欢。 该怎么写这篇后记呢?这似乎成了一个难题。我不知道,当某一天,这本书带着旧时光的气息,带着雪的温度落在你的掌心,当你的手指轻触书页。当你的眼睛与书中的某段文字相遇,你会不会一直读到这本书的《后记》? 我曾设想,在后记这一部分留白,但最后还是决定写点什么。告诉你,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何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你。告诉你,我们将在旧时光中久别重逢。告诉你,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我已经等了好久。 我是一个不太善于言辞的女子。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活在旧时光里的女子,极爱古旧之物,我甘愿落后于这个时代,只求成为你眼中的美好。 有时,我又像是个失语者,面对拥挤的世界,明明内心有诉求、想表达,却无法开口。只有在写字的时候,我才会滔滔不绝。中国的汉字,是个很美妙的世界。是那些蕴含着无限深意的字,让我知道,表达有时也可以不需要语言。文字里无声的流淌,可以很细腻也很安全。 现实的纷繁总令人伤怀,所以不如在回忆里继续梦幻。呼吸自由的空气,拥抱自由的生活。随着年岁渐长,对故人旧物的怀念也就越深。那些飘零在记忆中的往事到了最后,只有文字能让它落定禅生。这个世界大多数的物件都有保质期,包括情感,只有文字不会过期,文字能承载的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 我知道,很多事情都不需要问。答案就在风中。有一天,风会告诉我,季节为何更迭,世事为何无常,人心为何多变。这些年,我一直写着文字,文字于我,是一处幽微的秘境,藏着无限的探索性和可能性。在喧嚣的尘世里,走了很长很长的路,为了生活,渐渐麻木、渐渐茫然,突然在某个瞬间,与一道清流意外相遇。那是一道明澈晶亮的清流,真实而自然地涌动着,潺潺低吟,让那双几近混浊的眸子得以清亮。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正因有了这样的相遇而澄明,如水墨般洇开,深远。 在这条通往秘境的途中,我与很多人相逢,与很多人失散。更多的时间里,我是一个人在行走。一个人,聆听时间的雨滴落在屋檐时发出的声音。一个人,看着时间的河流淹没世间的纷繁芜杂。一个人读书,听曲,写字。一个人沉沦至旧时光的深谷中,一个人抓着石壁上的藤蔓,向着一缕微弱的光努力攀爬。一个人坐在铺满落叶的坡上发呆,或者踮起脚尖看看远处叠嶂的山峦和迷蒙的云雾。 《亲爱的旧时光》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写了那么多年的字,我一直是属于自斟自饮型的写字者。文字是一座清冷的庙宇,爱上写作的人,必然是个孤独且孤傲的人。有时,我也孤独。有时,我也孤傲。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有自己的态度,我不愿随波逐流,我像是一位倔强的探寻者,倔强地坚守,不愿将就。我一直告诉身边和我一样写字的人,性情中的淡泊静沉比什么都重要。如此,在你的精神版图里,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与大海。 要出版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源于一个忧伤的梦境。那个梦之后,我开始着手整理书稿。巧的是,就在那时,上海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看了“暮雪之城”上发表的一篇音乐笔记,向我发出了书稿出版的邀请。经过几次沟通,最终还是因我无法接受出版合同中的某项条款而终结。好在这部书稿最终通过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的审核,得以出版。 《亲爱的旧时光》这本书,是我孕育了多年的孩子。她是我亲爱的小孩。她是个幸运的孩子。虽然,她长得不够漂亮,但她却有幸生长在一个光明的世界中。 这本书,献给我逝世五年的老师一一林华章(花木早)先生。这本书里,特别收录我写给他的《花祭》。这是我与他之间的时空对话。 感谢我尊敬的师长、兄长,多年来我一直倍加欣赏的散文家傅菲先生以《心灵的秘境》为题,为这本书写了序。 感谢国内知名作家:顾坚、吴佳骏、吴昕孺、马叙、潘小平、指尖、江少宾、梁晓阳、杨献平、温亚军十位老师为这本《亲爱的旧时光》写了推荐语。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的封面提供画作的作家、诗人马叙老师。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内文提供三十幅精美插画的河北美女作家刘云芳。 感谢为《亲爱的旧时光》承担起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的成都天恒仁文化“读家记忆”的老师们。 感谢一直给予我关注的目光,并一直走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因为你们,这本《亲爱的旧时光》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愿《亲爱的旧时光》带给你春风拂面般的舒朗。 徐珏(纷飞的雪) 2017年谷雨于上海 目录 壹 境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绝唱 绝响 绝尘 贰 痕 我们甚至遗失了暮色 葵花 云踪 孤独的和声 尘世密语 春天的后影像 旧书的似水年华 休眠的废墟 像夏日的黄昏缓缓降临 西塘的容颜如莲花般的开落 叁 影爱是眉间最深的那道痕 后会无期 与落花一同漂去 当我遇见你 那片被梦虚构的贝加尔湖 除了爱你,我不擅长什么 隐忍,是爱情最深沉的表达 所有的深爱都是秘密 愿世上种种,缘分落地生根是我们 肆 念心是世界上最深的房间 晚 色 心是世界上最深的房间 静静的白桦林 不再让你孤单 树的深处 苏醒的红果果 花 祭 告别一种不会再有的相逢 我俩永隔一江水 每一朵雪花都是奔跑的疼痛 后记 心魂的黑夜 序言 散文有自己的坐标,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拓展性和开放性,文本上要求个性特征和强烈的内在气息,散文的本质是“我”与“自由”。散文作为古老的文学样式,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发展有起伏,呈抛物线;无主题或多主题;在题材上很多禁区被打破;更多关注的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体验,以及写作者在当下遭际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指向;那种只为某个主题服务的东西渐渐淡化了,或消失了。 散文有自己的“磁场”。“磁场”就是一个散文家的血气和精神内核。散文还需要很好的语感。有节奏的语感,会产生“桥梁”的作用,使自己的文字比较容易通往读者的内心。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摄人心魂的细节,也很重要。一篇散文,有人能记住其中的人物或细节,已经很不容易。人物与细节是生活本身所赋予的,力量也由此产生。 我以为,无论叙事还是抒情,散文抒情的特性也是难以改变的。 写作(当然包括写散文)相当于一个人在深夜做弥撒。一个文体的发展。是线性的,在我们以纪年的方式去阅读散文,我们能看到大时代在作家身上的印痕,假如这种印痕十分抢眼,这不仅仅是文体发生变化,而是大时代在作家身上发生了思想暴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散文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文本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篇幅变长了,叙事化倾向明显了,重心向下了,更个人化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在改变,散文从单纯的抒情文本解放了出来,可以在“人”“物”“事件”上,像小说一样“大有作为”。无疑,新散文对近二十年散文写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影响到每一个70年代出生的散文家,这种影响,不是教人模仿,而是学会反思:何谓散文,散文需要突破什么或跨越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徐珏的散文,会有更深的意味。她的散文,属于向内勘探一一她像一个寻找泉水的人,拿着钢钎、锄具,在旷野觅水的踪迹,看土色,察植物根系,挖开土层,细细地翻挖,泉水漕射了出来。无论她写阅读札记、行旅,还是故人旧事,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调。慢慢说,细细说,把人带入幽微烛照的世界。 生活中,我和外界的联系,是非常狭窄和被动的。在2016年5月之前,我还不会用微信,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还停留在电子邮件上。我的生活方式既被人羡慕也被人诟病。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推荐“流年悦读”公众号,说推发了我的文章,请我收藏。我才知道“流年”公众号的社团负责人是徐珏。 徐珏有一个网名,叫“纷飞的雪”。在“新散文观察论坛”和“江山文学网”,“纷飞的雪”是一个知名的写作者和评论员,我早知道,只是我不知道隐身背后的人,是谁。 她是极其细致和认真的人,辨析力、洞察力、亲和力都很强。她负责运营的“江山文学网逝水流年文学社团”和“流年悦读”公众号有比较大的传播力。在“流年悦读”公众号推发的佳作,均配有“编者按”,大部分由她自己操刀,可见她花费很多心血。她写按语,写得文采斐然,哲思四射,文学素养不同凡响。 也因此读了徐珏的散文,陆陆续续的,有十余篇。阅读徐珏散文,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的语言富有诗意和饱满的激情,有春曰草木的葱茏之美。她对所描写的对象,会产生一种黏合,以至于她和阅读者有亲切的缝织。 在她追忆式的叙述里,把语言的古典美徐徐展开,形成波浪感。在叙事层面上,她着力于叙述对象的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变迁相糅合,衍生更大的张力和隐喻,无论是现实中的人物,还是幻象中的人物,她都写得深情浓郁。她写堂兄,写杜拉斯,均丰盈漫溢。在选取主要意象时,她也注重古典文化符号的移植,如埙如古典音乐,使人物与古典意象,相互彰显,形成新的内核,盎然生姿。 徐珏的散文,以情见长。情如草长莺飞,如流瀑飞泻,如烟花映空。她在写每一篇散文之前,会经过长时间的情感酝酿,直至情感完全饱满,人物已经在她心里丰满,心中清泉流淌,她才会着笔。她所叙述的人物和故事,一直在等她,等她去完成。饱满的情感对她的文字有浸润,使她书写时,始终有足够的温度和湿度,如春雨浇灌过的青草地,绒绒的尖芽,翠绿翠绿地舒展开来. 她喜欢读木心、张爱玲、茨维塔耶娃、杜拉斯、里尔克、王国维等大师的作品,我便揣度,她的心里藏着一头豹一一这些作家,一生命运多舛,内心孤独得近乎窒息,但情感丰沛,血管里涌动着热烈的喷泉。无疑,这些作家对徐珏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徐珏善于直接以第二人称“你”,作为叙述轴线,把叙述对象拉近,有一种书信体的和蔼关切,让阅读者“陷入”叙述“陷阱”。在她多篇较长的散文中,均以此铺设。因此,叙述缺陷也暴露无遗:没办法打开文本更大的空间,无法驳杂,同一个文本无法出现多样化的人物。 纵观徐珏散文,在诸多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特色里,我看重她在文本里。注重文本纵深的构建。大地为什么广袤,因为有无限的纵深;天空为什么高远,因为有无限的纵深。 很多写作者,对文本纵深不够重视,或者说没有足够的认知度,以至于文本过于平实,扁平化,没有立体感,读起来乏味。文本如河流,弯弯曲曲才是至美,才有足够的哺育能力。虽然徐珏写作的纵深掌控,还没完全圆熟,处于拼贴阶段,但我从中还是可以看到她摸索的方向,以及可期的未来。 在多元的散文写作里,徐珏属于向内探究的写作。她有一条小径,不为外人所知,她沿着小径,向花园般的秘境走去。她去看星空?听帘外小雨?看雨中荷花?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秘境里,她和自己相逢。她因此炽热赤诚。 文学是减法的艺术,多变的艺术。徐珏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作为同时代的写作者,我们都需要深深启悟并实践。 是为序。 2017年谷雨 内容推荐 由徐珏著的《亲爱的旧时光》正是对似水年华的一次梳理、怀念和祭奠。徐珏的散文是叙事的,述说人间之爱和人生苍凉无奈之况味,文字清丽典雅,流溢着温婉凄清的诗意。徐珏的散文是大气的,对时代风貌、道德评判、生命体验和生命价值作了广阔而纵深的探讨。 编辑推荐 徐珏的散文,属于向內勘探一一她像一个寻找泉水的人,拿着钢钎、锄具,在旷野觅水的踪迹,看土色,察植物根系,挖开土层,细细地翻挖,泉水潘射了出来。无论她写阅读札记、行旅,还是故人旧事,都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语调,慢慢说,细细说,把人带入幽微烛照的世界。 《亲爱的旧时光》由徐珏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