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朴故里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任存弼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白朴故里人》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任存弼人生旅行中的感知感悟,他是把写作散文当作探究社会现象和人生本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文章坦露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本书中的作品绝不是无病呻吟、为写作而写作,更不是进行文字游戏,而是真情实感的迸发,字里行间流淌着由某件事、或某个人、某种现象而产生的不同于别人的感受与体验,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心态。

内容推荐

《白朴故里人》是任存弼多年来散文写作的一次集中盘点和小结。其中主要是表达他对家乡河曲县历史文化的全新审视和判断,抒发他对人生世事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领悟,讲述他在国内外旅行的见闻与体会,纪录他编写家族谱系的复杂过程。作品切入的视角、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感悟,会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和共鸣。

目录

人生旅行中的感知感悟(代序)

年轮

 乡贤白朴

 寻访向春

 永不消逝的巡检司

 我的第一个上级

 难得的平视

 追忆当年创作会

 四十春秋音尘绝

 曾经的辉煌

屐痕

 关情·边韵·水魄·山魂

 河曲民歌艺术特色初探

 探源之左道旁门

 中秋月,哪最圆?

 我的处女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游踪

 兴保塔诞生记

 忻州关帝庙

 我的俄罗斯情结

 一言难尽海参崴

 翱翔在朝圣途中

 沼泽地上的灿烂文明

 踯躅在克里姆林宫外

序跋

 秋菊春桃各有时诗人兴会更无前

 记下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重修祖祠碑记

 重葺弘佛寺碑记

 般若园碑记

 创卫纪胜序

 晋北巡检司任氏族谱序

 晋北巡检司任氏族谱跋

乡愁

 三代走西口

 漫漫高考路

 恰同学少年

试读章节

元代杂剧作家本多“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亦即或社会地位较低,或仕途不得意,白朴也不例外。因此,有关元代杂剧作家的生平与思想资料,一般都很缺乏。白朴与同时代作家相比,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从旁人的评述与他在散曲和词作中的流露,不难看到一个简单的轮廓。

白朴字仁甫,初名恒,后改字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陕州(宋代属火山军,即今之河曲县),金亡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父白华,字文举,金贞祐三年进士,曾任应奉翰林文字,枢密院经历官,终右司郎中等职,十分显贵;降宋后任襄阳制干与均州提督。《金史》有其列传。白朴为白华次子,1226年(金哀宗正大三年)出生于金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幼时随父母生活,尊荣优渥。七岁逢汴京之乱,生母张氏遭劫掠,即“幼经丧乱,仓皇失母”。白朴受此重创,从此不食荤血。天兴三年(1234年)金朝灭,八岁的白朴已于此前一年,汴京城破后,随元好问北渡,居于山东聊城。元好问对白管教甚严,并给予文学上的初步启蒙训育。元在白朴的生活与文学道路上都是影响极大的人物,对其思想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白华在邓州归降南宋后,辗转于湖北均州、襄阳等地为官。后因范用吉杀均州长吏叛宋降元,便于1236年前后北归,住到元好问的故乡秀容(今忻州)。白华十分感激元好问对自己全家的照顾,曾以诗答谢日: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巢儿。后句即指元好问照看白朴一事。元好问则以元白二姓均为中州世契,元稹、白居易又在唐代穆宗长庆时以诗文唱和的轶事为例,赠诗白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钟爱赏识白朴的深情溢于言表。

过几年,白华父子即寓居滹沱河畔的真定。真定属元中书省(大约相当于今之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是当时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前期元杂剧作家除大都人外,多数属于这些地方的人氏。白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开始了他的散曲与杂剧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其律赋水平提高神速,成为“后进之翘楚”,深受时人推崇。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曾担任真定、大名、河间、济南和东平五路万户的史天泽升任河南宣抚使兼江淮军马经略使,中统二年又拜中书右丞相,三年复升为左丞相兼枢密副使。史天泽向来看重白朴的才华,能上达天听时便将他荐于朝廷;白朴再三辞谢,不肯就职。白朴绝意仕进,人们纷纷猜测: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为用世者嗤之(朱经《青楼集》序);先生少曾有志天下,已而事乃大谬。顾其先为金世臣,既不欲高蹈远引以抗其节,又不欲使爵禄以干其身(孙大雅《天赖集》序)。前说只抓住了嘲风弄月的表面现象,后说认为白朴以金王朝遗民自居,两说都与实际情况存有差距。其父金灭后几度变节,白朴又并未做过金朝的官,单说其先辈可算金之遗老,不啻是一种讽刺。比较切实的原因应该是,白朴出于国家兴亡的慨叹,追求一种隐居田园的恬静生活,既有家国破灭的忧思,又没有摆脱消极出世的困扰——这样探讨,庶几更接近其思想实际。

从此,白朴先后与许多好友放浪山水之间,虽不出仕,结交的仍属上层,因而生活优裕闲适,与一般平民仍有相当距离。“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幸名”,寄情声色可见一斑。“屈己降志,玩世滑稽”,“放浪形骸,期于适意”,人生态度颓废萎靡。元朝统一全国后,至元十七年(1280年),白朴全家迁居金陵,时年五十五岁。晚年白朴“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志,以忘天下,诗词篇翰,在在有之”(孙大雅《天赖集》序)。壮志消磨殆尽,创作数量却不少,不过到底是强弩之末,“郭老不老,诗多好的少”了。

白朴终于何年,说法不一,以1306年较有依据。因词作《满江红·庚戌春别燕城》中提到的庚戌年,便断定是至大三年(1310年),说白朴终年八十五岁,证据不足,不如说他卒年不详较为稳妥。

P4-6

序言

人生旅行中的感知感悟(代序)——读任存弼散文集《白朴故里人》

《白朴故里人》是我的大学同学任存弼的散文作品集。由于我们是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集中了十几届高中毕业生,同学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与最小的有十二三岁距离。任存弼在我们班是几个最大年龄的同学之一,所以,一入学,我们全班同学就称呼他为老任,这一叫就是四十年。老任已经年过七十,人生道路坎坷,生活经历丰富,大学毕业后主要做报社编辑、记者工作,在高级编辑岗位上退休。新闻编辑和记者主要跟文字打交道,因而,多年来,老任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写作,发表过不少作品,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夫人们》,散文集《明日黄花》,长篇纪实文学《定数》等。可以说,文学阅读和写作在老任的人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他的一种精神寄托。现在,这部散文集又将问世,作为老同学,我为他高兴,为他祝贺。

老任以往的作品多数我都阅读过,二十多年前他的小说集《夫人们》出版后我曾写过评论文章;他的《定数》正式出版前我就认真阅读过并推荐到几家文学刊物发表,因此,对他创作的题材选择、思想内涵、艺术追求和语言特点,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总体印象老任在判断事件、观察人物、认识社会、理解生活诸多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很有味道,纪实文学很有个性,散文很有内涵,显示出了他的文学创作才华。

多年来,由于供职于文学界,跟文友们交往广泛,同时也写一些评论文章,我阅读散文作品比较多,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大体上说,读完一篇或一部作品集后,会有一个基本判断。这次读老任的散文集子《白朴故里人》,明显的感觉是,他把文章应当有的思想内涵、题材特点、叙述方式,融会为一体,表现出一个成熟作家的品格。集子中所收作品,把散文写作所要求的内容广泛、主体性强、文字生动等等基本要素,都体现出来了。由此可见,老任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优良传统,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人生旅行中的感知感悟,他是把写作散文当作探究社会现象和人生本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些文章坦露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应当说,这本散文集,是老任多年来散文写作的一次集中盘点和小结。其中主要是表达他对家乡河曲县历史文化的全新审视和判断,抒发他对人生世事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领悟,讲述他在国内外旅行的见闻与体会,纪录他编写家族谱系的复杂过程。作品切入的视角、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感悟,会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和共鸣。从收在这部集子的每一篇文章中,我都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老任写作散文,绝不是无病呻吟、为写作而写作,更不是进行文字游戏,而是真情实感的进发,字里行间流淌着由某件事、或某个人、某种现象而产生的不同于别人的感受与体验,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的判断能力和思考心态。所以,他的叙述、他的议论,都是真诚不二的。

客观地看,《白朴故里人》所写到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景观并不那么新鲜,没有特别的刺激性,也没有多少吸引读者眼球的陌生点;或者说,是许多作家写过无数次的关于故乡文化的情怀,关于生存环境的想法,关于人与人交往的体会,关于旅行过程的思考,等等;但是,老任却能写出新意写出特点来,写出别人没有的感受来。

《白朴故里人》全书分五辑,一共收入作品三十二篇。第一辑“年轮”,老任凭借八篇文章为载体,以一位从事文化工作多年人士的角度,把个人几十年主要经历过的重大事件、与自己有过特殊交集的人物,作了生动的回忆和议论,像《乡贤白朴》《寻访向春》《永不消逝的巡检司》《我的第一个上级》《追忆当年创作会》《四十春秋音尘绝》,等等,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老任自己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读这些文章,让我对老任的人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写出了自己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写出了铭刻在心中的人物与事件,也表达了几十年后的万端感慨。

第二辑“屐痕”,选收六篇文章,主要抒写了老任青年时期在自己老家河曲县生活和工作的体验,包括对老家山水景色、边关建筑的赞美,对河曲民歌的梳理,对自己最早进行文学创作的回忆。比如《关情·边韵·水魄·山魂》一文,由河曲二人台的特色,讲到河曲的特殊地理位置:“鸡鸣三省的河曲县,确有可由自家独享的先天条件。它北接雁塞,西滨黄河,东拱燕代,南卫忻原,始终处于外族入侵的前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子孙骑马弯弓驰骋千里,到此地抢关夺隘,图谋进击中原;众多中原子弟被征召调遣,来此守护国门。烽烟遍地,血火交融,连年征战,兵燹不断。十七世纪下半叶,满清入关,朝廷下旨屯田,守边战士脱掉征衣,编为民籍。河曲最终变成了华夷相安、五方杂处的特殊地域。”从这段描写中,把河曲边关的战略意义,黄河水与吕梁山的利与弊,形象地展现出来。《河曲民歌艺术初探》,是老任对享誉中外的河曲民歌进行理论的探讨,很有见地,也很有情感。《我的处女作》,回忆了老任最早从事文学创作的经过,表现了他对写作这个事情的热爱。《让曲峪之花遍地开放》,则是他早期写作的一篇通讯报道,看出了他的文字才华。读老任这辑的文章,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心灵感应过程。

第三辑“游踪”,辑录了七篇老任行走国内外各地时的感受文章,比如《忻州关帝庙》介绍了忻州市关帝庙的历史与现状;《我的俄罗斯情结》表达了作为四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对于俄罗斯影响的记忆;《一言难尽海参崴》抒发了对于海参崴这个特殊地方的情怀;《踯躅在克里姆林宫外》是讲述他去访问著名的克里姆林宫时的感想,从这些文章中可以读出老任所写与别的游记文章的不同之处,他不是在用导游辞介绍景点,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所到之处的历史、人文、场景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四辑“序跋”,收集了八篇文章,是老任多年来为一些朋友的书和碑帖写的序跋,包括《秋菊春桃各有时诗人兴会更无前》《记下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重修祖祠碑记》《创卫纪胜序》《晋北巡检司任氏族谱序》等,这些文章篇幅都不长,但都是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把所说的人与事概括得很完整很到位,富有传承的价值。

第五辑“乡愁”,只有三篇文章,但字数却比较长,是老任对家乡记忆特别深刻的几件事情。头一篇《三代走西口》,讲述了他自己家三代人走西口的经历。走西口是河曲、保德一带老百姓几十年前的最重要的谋生方式。在中国现代史上,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并称为三次人口大迁徙,也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从老任文章中,我读出了那些走西口人的辛酸与乐趣,读出了人们为了生存而经受的苦难。《漫漫高考路》讲述了老任“文革”前和“文革”后两次参加高考的复杂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尽在笔端,只能一声长叹。当然,过程虽说坎坷,结果还是理想的。《恰同学少年》一文是这部集子中字数最长的一篇,由一张老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读河曲巡镇河南初小四年级同学的老照片,生发出诸多感慨,于是,将其中一些同学的情况作了描述。其实,这些普通人的生存经历,也是中国那一代人生存的缩影,说明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

我把老任《白朴故里人》的语言文字风格,作一概括:简洁明快,率真贴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很有动感,富于地域色彩。这种风格,最根本的是与文章所写事件和人物相吻合。散文作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叙述语言,有特色的文字,会让作品上一个档次;如果一般化,那么就是有不错的题材,或者有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会大打折扣。老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既是为题材和思想服务,同时又有自身的魅力,应当说,这种特色明显的语言文字,对作品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任已经年过七十,按过去的说法就是到了古稀之年,现在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七十岁很难再说是古稀之年了。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七十岁亦可说是不逾矩之年。老任储备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积累着渊博的知识,坚守着独特的个性,相信他以后还会在创作小说的同时,继续散文的写作,且会佳作迭出。

将此评论,聊以为序,这也正合了老任常说的那句歇后语:二股权打婆姨,一下顶两下。  2017年4月24日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巡视员著名评论家)

后记

收在此集的散体文章,绝大部分为我2007年退休后所写所发,也就20万字,不算多。因为这些都是我在一无目标,二无计划,三无使命的“自由王国”中信马由缰,率意而为的;所以,这些文章便都是有感而发,绝不无病呻吟。其间,我的主要精力是撰著那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那东西耗费了我的大量精力。事后想来,二者并不矛盾,反倒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五年前,那部叫作《定数》的长篇由作家社出版了,五年后的今天,这部定名为《白朴故里人》的散文集也由我省三晋出版社帮我呈送到读者面前。

不敢大声吼喊,只能悄悄地告诉你,亲爱的读者,我今年就“古来稀”了。这可不是倚老卖老,年长不是财富,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也曾“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清君听我明日歌”来着,斗志是激发出来不少,无奈命运不济,三年高中将我念得“脱茬”了,毕业遭逢上阶级斗争弦越绷越紧那个火红的年代,一方“不宜录取”的烙印,将我赶回广阔的农村,炼了十二年红心,直炼到快要发紫的时候,才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年头,与比我小一轮多的娃们作了同学。就连给本集作序的杨占平同学,他算中不溜儿年龄,我比人家干净大下九岁。不知这是我的光荣呢,还是谁的耻辱。我的视野不广,但也搞了三十多年新闻,至今尚未发现像我一样,参加过“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又参加了“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第二个人。我很可能是个孤本。绝版,罢罢罢,不说也罢。

经七十年人生历练,虽有六十年文史知识积累,三十年编辑经验总结,却对文章这东西越搞越糊涂了。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一句震古烁今的名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非彼时之最高指示,却对当时的文人学士产生过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激励作用,比后来的科举对士子注入的正能量也要大不老少。可是,听上他的哨谝,拼上老命去写文章的人,登堂入室的也有,带了害的更多。所以延至唐代,杜甫老先生就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意思是说,文才出众者,极易遭人诬陷,大多命途多舛。看来,这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是少去追求为好。这还是举的远古时期的陈谷子烂芝麻,没敢翻拣我这个幸运儿出世以来所发生的因为写文章而带了大害的鲜活的事例呢。所以我说,但凡还有别的一技之长,千万别碰文章这玩意儿。我算是无法躲开这个行当,只能这样子死贪滥贪了。我打小爱好广泛,恁啥都是一学就会,所以画也可以,唱也可以,在农村学会的那几种乐器,现在重操起来,到街头演奏演唱,也不愁打闹个生活。我的字还写得不错,练上三夜两后晌,不愁当个中国书协副主席。至于所谓摄影,靠的现代仪器,但凡是个人就能搞,何况我还住过中文系,东方美学西方美学什么没有学过?可是现在说什么也有点迟了,任何领域都讲“坡道”,你半路地破门而出,半天空伸下一条腿来,有你插挂的地方吗?呵呵,就在这一棵树上吊死算咧。

比较而言,写文章是最难最难的了。缩小一下范畴,搞文学,那就更难更难了。凡是投身文学的人,大都是先诗后文,先小说后散文。有人说散文好写,那是一种懒汉思维,让说这话的人给咱写写看,小说还有人物和故事给你撑着,散文呢,那些都靠不上,就靠思想、感情和文字哩。而排在最后的文字其实至关重要,你思想再先进,感情再细腻,没有得心应手的好的文字,一切都是白说。说到底,文字是载体。

书名“白朴故里人”,有两种断句法,一种是白朴(的)故里人,另一种是白朴故里(的)人,我取后一种。白朴的故里人,说的应是约摸九百年前白朴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我没赶上那个时代,又不会穿越;白朴故里的人,写的就是白朴故里(也是我的故乡)——鸡鸣三省的河曲县的人和事。这一点必须事先说清,不然会有人瞅中这个空子,说我有意借白朴抬高自己的身价;我若真是那样,可就太没油水了。

以上拉里拉杂说了一通,算是给自己这本集子“跋”了一下,这也是年轻时受到的巴金先生的影响,老人家的书再版一次跋一次,有些书能跋好多次呢。

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