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扬清著的《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修订版)/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从剧作家和诗人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较为客观地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及其生活的时代,按照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对其的主要剧作及诗歌等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莎士比亚作品在我国的翻译传播、对我国剧作家戏剧创作的影响等进行了阐述。
| 书名 | 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修订版)/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桂扬清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桂扬清著的《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修订版)/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从剧作家和诗人角度研究莎士比亚,较为客观地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及其生活的时代,按照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对其的主要剧作及诗歌等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莎士比亚作品在我国的翻译传播、对我国剧作家戏剧创作的影响等进行了阐述。 内容推荐 桂扬清著的《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修订版)/外教社外国文学研究丛书》较为全面客观地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按照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对其所创作的主要剧作及诗歌等作品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和评价,并对莎士比亚作品在我国的翻译传播、对我国剧作家戏剧创作的影响等进行了梳理阐述,可供广大高等院校师生、文学爱好者和莎士比亚研究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故乡和家庭 第二节 宗教信仰和学历 第三节 最初的工作和仓促的婚姻 第二章 闯荡伦敦 第一节 背井离乡去伦敦 第二节 抓住机遇 第三节 从演员到剧作家 第三章 保护人和情妇 第一节 保护人 第二节 情妇 第四章 辉煌的岁月 第一节 集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于一身 第二节 富有的绅士 第五章 荣归故里 第一节 离别伦敦回故乡 第二节 回故乡后的生活 第三节 立下遗嘱 第四节 永别人间 第六章 关于莎剧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剧本写成的年代 第二节 剧作的分类和分期 第三节 著作权问题 第七章 第一创作时期的剧作 第一节 历史剧 第二节 喜剧 第三节 早期的悲剧 第八章 第二创作时期的剧作 第一节 悲剧 第二节 喜剧 第九章 第三创作时期的剧作 第一节 传奇剧 第二节 历史剧 第十章 莎剧的魅力 第一节 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独特的风格 第十一章 剧本以外的诗 第一节 诗 第二节 十四行诗 第十二章 莎士比亚在中国 第一节 从译莎剧故事到译莎氏作品 第二节 从演莎剧故事到演莎氏剧本 第三节 莎剧对我国剧作家的影响 附录一 莎士比亚的成功之路 附录二 谈莎翁作品翻译 《埃文河畔的巨人莎士比亚》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莎士比亚虽已先后成为剧团和剧院的股东,收入颇丰,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平均每年写两个剧本。在1598年和1601年间,他写了《亨利五世》《无事自扰》《朱利叶斯-凯撒》《只因诸位喜欢它》《第十二夜》和《哈姆雷特》六个剧本。当时,很多剧作家都曾与人合作编写剧本,甚至像琼森那么傲慢的人也曾与查普曼和马斯顿合写了《向东方去!》一剧,以致引起风波,几乎被割去耳朵。而莎士比亚与众不同,不与人合作,直到他写作生涯的末期才与其他剧团里的一位年轻剧作家合作过。这可能因为他是股东,条件优于别人,能够独立。 莎氏性情和善,胸襟开阔,从不计较小事,但为了艺术,他就不怕伤和气。他自己演戏很认真,看到别的演员太随便时,就会提意见。威廉.肯普是宫内大臣供奉剧团的著名丑角演员,喜欢即兴插科打诨,莎氏对此很不赞同。而肯普自认为资格老、演技高,自然不买莎士比亚的账。后来他卖掉股份,退出了宫内大臣供奉剧团,原因之一据说就是对莎士比亚不满。剧作家本·琼森和莎氏是朋友。他曾就学于著名的古代史学者坎姆登,并在他的资助下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后来又努力自学,很有学问。此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1598年,他为宫内大臣剧团写了一部叫《各人气质不同》的喜剧。剧团认为剧本太长,讥时讽世的说教味道太浓,将其删除了一些才上演,他很不高兴。之后,他又写了《辛西娅的欢宴记》,想于1600--1601年的圣诞节期间在宫廷中上演,不料宫廷更喜欢莎氏的《第十二夜》,他的剧本未能获准进宫演出。他本来认为莎士比亚学识浅,古典文学底子薄,有些瞧不起这位年龄比他大、资格比他老的同行,如今居然比不过他,自然感到很委屈。在编写剧本方面,琼森与莎氏的观点不同。他不赞成莎氏写英国历史剧,也反对他写传奇剧,乃至责问莎氏为何不写社会讽刺剧。他还批评莎氏不遵守三一律,不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写作。莎氏不同意琼森对喜剧的看法,对他提出的批评不愿接受,于是两人之间时常发生争论。据传说,他们在酒店里争论(斗智)时,琼森咄咄逼人,很想压倒对方,莎氏平心静气,敏锐机智,两位大毛笔互不相让。 第二节 富有的绅士 前面介绍了莎氏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奋斗历程,现在再谈谈他成为富有绅士的艰难和诀要。 莎氏的父亲是个有抱负的人,很想跻身于士绅世家之列。如前所述,1576年他曾向纹章院申请准予使用盾形纹章,后因境况竭蹶而作罢。20年后,儿子威廉‘莎士比亚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经济上日益富裕,家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约翰遂于1596年重新提出申请。这次可能是威廉以父亲的名义提出申请的。约翰当时已60多岁,这样的年龄在那时候可算是年事已高了,骑马去伦敦办事颇为困难,而威廉就在伦敦,去纹章院办交涉比较方便。就威廉本人而言,因为他不是出身于世家,在贵族面前总感到低人一等,自与南安普顿伯爵建立关系后,时常觉得很不自在,这就迫使他急切需要家中有资格使用盾形纹章。然而,如果他以自己的名义提出申请,会被认为不正常,因为他的父亲还活着,纹章应授予年长者。按规定,纹章也可以授予家庭成员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从这方面说,威廉也不够资格,因为他父亲当过执行官,其地位比威廉这位剧作家高。他于是乎只得以父亲的名义申请。 至于申请何时获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纹章院于1596年10月29日就授予约翰·莎士比亚纹章。另一说是,1596年10月20日,纹章院院长威廉·戴西克爵士草拟了同意授予约翰·莎士比亚纹章的证书。其根据是:①家中历代在地方上颇有声望;②其祖父因服务亨利七世有功而获得奖赏;③其配偶为乡绅罗伯特·阿登家的女儿和继承人。此外还有丽项根据:①本人曾任执行官;②拥有价值500镑的土地和房产。准备授予的纹章图案为金色盾形,一深褐色的带子斜贯盾面,带上有一枝银色的矛,盾的上方有只立着的鹰,鹰之一爪握着另一枝矛。铭文为:“并非无权”。但是,这份草拟的证书没有公布。1597年1月约翰.莎士比亚将一片土地卖给乔治·巴杰尔时,仍被称为自耕农,这就可以证明1596年纹章院草拟的那份证书未曾生效。 1597年5月,莎士比亚以60镑买下了斯特拉特福第二大的房屋。此屋于15世纪90年代由休·克洛普顿爵士所建,此人原籍斯特拉特福,后来做了伦敦市长。这是“一座漂亮的砖木结构房屋”,房子正面宽60英尺,进深70英尺,里面有10个壁炉,表明有10个以上房间。后来沃里克郡地主威廉·昂德希尔于1567年买了下来,作了修理。他的儿子也叫威廉,1597年5月将房子卖给了莎士比亚。莎氏买下后再花钱加以修缮改建,这就是所谓的“新地”。 P34-35 序言 《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自2010年出版至今,已经六年多了。这些年,我一边在研读莎氏的原作和译作以及有关他的生平和作品的资料,一边在修订这本书,现已完成。 这次我对上一版作了一次全面的修订,改动的地方不少:有的是改正错误或不妥之处,有的是想改得更好一些,也有的是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改动较大的有两部分:一是评介剧本的七、八、九三章,我对每个剧本的“评介”都作了修改,有的改动很大;二是末尾的两章,我调整了这一部分的结构,将两章改为三章,做了修改和补充。 我写本书的目的是想将莎士比亚比较全面、比较真实、比较公允地介绍给广大读者。但本人水平有限,力不从心,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书稿将出版了,我要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他们为拙稿提供了出版机会。感谢出版社的各位编辑同志,他们严谨地审阅了拙稿,为保证本书的质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还要感谢童庆生、薛家宝、童慎效三位博士对我从事莎学研究的支持。 桂扬清 2016年1月18日 后记 写书不容易,出书亦很难。《埃文河畔的巨人莎士比亚》写好已经三年多了,但迟至今春才落实出版社。 自1997年起,我曾和多家出版社联系,但一家也未落实。有的出版社说自家经济效益差,无力出学术著作,建议我与经济效益好的出版社联系;而普遍认为经济效益好的出版社则说他们主要出教材。真没有想到,辛辛苦苦写成的书稿竟然这样不受欢迎。不过,在与出版社联系的过程中,我高兴地看到,有几位编辑对拙稿很感兴趣。遗憾的是,他们无法使书稿列入出版计划。1997年7月中旬的一天,有家出版社的一位编审打电话给我,说我的选题很好,要我把稿子寄去,我答应了他,并对他寄予希望。然而等了半年多,我失望了,1998年2月,那位编审退回了稿子。他在信中说,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他们无奈放弃了不想放弃的选题计划。我的书稿,他很喜欢,但在1998年的出版选题计划论证中,社领导考虑印数太少,不同意上选题,他作了争取,也无用。我感谢这位资深编辑对拙稿的肯定,也完全理解他的难处。本校出版社一位研究英美文学的编辑也对拙稿颇感兴趣,但因该社要上缴利润,社领导不想出版可能要赔本的书稿,她亦无能为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为书稿出版的事而发愁时,忽然机会来临。今年1月中旬,上海《外国语》杂志副主编束定芳教授因公来宁,在同事黄和斌教授的引荐下,我得以和束先生晤面,向他简要介绍了《埃文河畔的巨人莎士比亚》一书的情况。束副主编当即表示愿将拙稿带回上海,推荐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我衷心感谢定芳先生对我这位和他初次晤面的老教师的信任,感谢他对我这位虽已离休但还想做点实事的老知识分子的支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领导收到书稿后,未提任何经济上的条件,而首先安排专家审稿,看书稿的价值如何。在目前情况下,出版社仍以社会效益为重,实属难能可贵。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副总编辑汪义群教授看过书稿后,热情地肯定了拙稿的优点,恳切地提出了补充修改意见,我顿感知音难得,非常高兴。修订稿寄到出版社后,汪副总编很快就安排施金蔚同志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金蔚同志认真审阅了拙稿,在编辑过程中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为拙稿提供了出版机会;感谢汪副总编在百忙中审阅拙稿,使拙稿能顺利面世;感谢责任编辑金蔚同志为保证本书的质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桂扬清 2000年11月1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