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1)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指文董旻杰工作室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战争事典》是台海出版社与指文图书倾力打造的战争、历史类综合MOOK读物,众多历史、战史作家加盟,追求品位至上。其编辑方针是“四精”,即精品、精细、精美、精深。《战争事典》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的原则,用精美的图文编排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对每篇文章不惜成本、不惜篇幅、不惜代价,让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第1册,内含《神话与真相》、《最后的颜面胜利》、《化身鸵鸟的高卢鸡》、《霞飞、“进攻崇拜”和17号方案》、《最佳应急品》、《东南亚空战》六篇文章。

《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1)》由指文董旻杰工作室著。

内容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利用美军标准的高标号燃油测试缴获的日军战斗机,测试战机表现惊人的神话流传甚久。《神话与真相:日军战机的“战后测试”》引用TAIC权威数据,从A6M5零战、J2M“雷电”、N1K“紫电”Ki-61“飞燕”、Ki-84“疾风”等数种热议机型入手,层层抽丝剥茧,为读者破除神话,还原真相。

“礼号作战”中,弱势的日本海军成功利用了天气的掩护和美军防卫的空档,通过精细的策划,大胆地实施了远程袭击,基本上全身而退。而美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海空力量,却顾此失彼,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的颜面胜利:日本海军“礼号作战”纪实》围绕日方紧锣密鼓又步步惊心的作战过程展开叙述,分析了这场“颜面胜利”为日、美双方带来的得失。

几乎囊括了德军半数装甲部队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似乎从一出师便遭遇了种种不顺,好在他们精力极为旺盛的参谋长、外号“球形闪电”的库尔特·蔡茨勒是个智勇双全的矮胖子,善于化解各种史无前例的难题,且他们遇上的又是对“装甲部队是无法穿过阿登高原的”绝对自信的法军。《化身鸵鸟的高卢鸡:1940年的阿登之战》交待了德军装甲部队在上级组织一塌糊涂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了3天穿越阿登高原并准备强渡默兹河的壮举。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法军的17号方案及法军统帅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在战后广受指责。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讥讽霞飞以拿破仑自居,却毫无计划可言,17号方案则单纯地以“全线进攻”为纲,毫无灵活性。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霞飞、“进攻崇拜”和17号方案:一战时期法国的战争计划及准备》从法国当时面临的战略状况及法国战争计划的制订、演变过程出发,为霞飞及其17号方案正名。

1941年中期,大战已在美国两洋对岸的中国和欧洲全面爆发,美国参战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然而美国人却在此时发现:战争一旦爆发,美国海军将有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完全没有航母可用!轻型舰队航母便在此时粉墨登场。《最佳应急品: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轻型航母》细数美国轻型航母从设计研制到改进完善的种种曲折,并对最佳应急品——独立级、塞班级航母作出了全面评述。

法国、中国、美国、苏联、柬埔寨和老挝,都在战后决定越南命运时扮演了一个角色。1962年,美国在越南战场部署了化学品布撒机、武装直升机等一系列新武器。《东南亚空战:初期的越南战争》介绍了越南战争宏大的背景,揭秘1961—1962年美国空军及其扶持下的南越军队在南越、老挝等地执行的或明或喑的军事行动,如落叶剂喷洒(“牧场工”行动)、“直升机”作战等等。

指文董旻杰工作室著的这本《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1)》收录的就是上述六篇文章。

目录

前言

神话与真相

 日军战机的“战后测试”

最后的颜面胜利

 日本海军“礼号作战”纪实

化身鸵鸟的高卢鸡

 1940年的阿登之战

霞飞、“进攻崇拜”和17号方案

 一战时期法国的战争计划及准备

最佳应急品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轻型航母

东南亚空战

 初期的越南战争

试读章节

在进一步探讨霞飞的行动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战后被泼尽脏水的德格朗迈松中校身上多花一些笔墨。军事理论家富勒将其比作“义和团大师兄”,军事评论家李德·哈特更是把他誉为“军事邪教团的智囊人物”,德格朗迈松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是因为鼓吹“精神万能论”使法军在边境会战中损失隆重,还是他纯粹就是一只可怜的替罪羔羊?

在1911年2月,当时仍是一名中校的德格朗迈松是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兼高等军事研究中心教员,他是一名相当出色且富有魅力的军官,善于以文字和动人的演说表达自己,正如一战时期身居高位的马里-欧仁·德伯内(Marie-Eugene Debeney)上将日后回忆的那样:很难找到比德格朗迈松更加善于说服他人的人了,他是个充满智慧、脾气火爆但却慷慨大方的人,善于启发他人思考,但有时却由于过度的想象力而飘忽不定。

德格朗迈松组织了两次日后极为著名的演说:《前线关键的本质和(后方)安全的观念》及《大部队遭遇战模式》。这两次演说的对象是50多名来自总参谋部及高等军事研究中心的军官。两次演说中,德格朗迈松丝毫没有提及中小型部队——连、营、团,甚至是旅级单位在战术层面的任何问题。他演说的内容只适用于集团军和军级单位的行动,也就是说,他讨论的是战役层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法国,军事学说的层级仍旧采用了战略一战术的二分法(实际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军战略家安德烈·博弗尔仍旧采用这一划分方式)。德格朗迈松是法军中第一个认识到在军事学说中分出战役层面重要性的人,他认为高级指挥官使用的条令必定和基层使用的条令截然不同。随后人们就能看到,他的这一观点也对霞飞产生了影响,他制定出的法军1913年野战条令被分为了战役级别适用的条令和战术级别适用的条令。

德格朗迈松两次演说的核心思想可归结为四点:第一,进攻必须在整个战线上同时发起,以向敌军施加足够的压力,使敌军无力对接二连三的攻势做出回应;第二,由于敌军无力回应如此多的快速进攻,敌军高层将很可能指挥失当,难以集结兵力对进攻部队的侧翼发起反击;第三,快速突破中的进攻部队已经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阵脚,己方相邻部队间也就不再需要努力维持连续战线了,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快进攻速度;第四,边打边撤的战略是不可行的。在德格朗迈松演说的末尾,他说了些颇具煽动性的言语给大家鼓劲,诸如“培养哪怕与‘进攻精神’有轻微联系的一切事物,并毫无疑问地将它置于训练的核心当中”或“让我们极端行事,尽管采取极端行为都并不一定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等等。不幸的是,当代的众多学者忽略了德格朗迈松的其他言论,而是将最后这些无足轻重的口号批来批去。

在一战爆发前的那几年里,相当一批法军高层军官无法理解德格朗迈松的基本精神。即使对军事方面的门外汉来说,“进攻的动能要高于侧翼安全”、“进攻就是防御”这些说法也是极为荒谬的:难道不应在保证己方侧翼安全后再发起进攻吗?

为了理解德格朗迈松这一思想,人们需要把时间点跳转至30年后的1940年5月13日,看看那场以“闪电战”闻名于世的法国战役。德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行动正是对德格朗迈松演说思想的完美实践:7个装甲师在两三天内从上到色当、下到迪南的宽大战线上几乎同时渡过了默兹河。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带领装甲部队不间歇地全线进击,用一系列极为迅猛的全线陕速突击,将对面的英法联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由于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法军准备投入反击的战役预备队甚至还没有完全展开,便纷纷遭到了德军坦克的突袭,统统被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在现代军事史上再也找不到如此干净利落的胜利了。

不幸的是,德格朗迈松的想法或多或少地超出了那个时代。在进攻部队行军速度受限于徒步士兵和马拉大车速度的年代,利用铁路内线机动的防御方总能拥有更好的机动性优势。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由运动战变成消耗战的悲哀所在——1914年和1918年德军在西线的两次战略攻势失败,再就明显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P140-141

序言

自上次我参与制作系列军事文集,7年时间一晃而过。目前的国内市场上,就剩下指文图书还在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军事历史作品的专业出版发行工作。在指文图书的邀请下,我决定担任《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的主编。和当年一样,我希望能给国内的作者群体提供一个供其发挥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能施展自身的才华,为军事爱好者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时光荏苒,昔日的作者群体中,许多人或已为人父母,或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和领导岗位,还有少数人甚至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今天下午,我就参加了海军史和海权研究学者章骞的追思活动,他在2016年8月留下大量精彩文章和数本著作之后驾鹤西去,离去时还不满50岁,令人嗟叹。老作者的水平无须多说,新作者的功力有待检验,可以说他们肯定会有诸多不足和缺点,但新人的成长需要呵护,需要鼓励,更需要机会,而指文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读者可以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文章,但对其个人,还是多一些宽容为好。我相信总有一天,新作者中会有人成长为参天大树。

首次面世的《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的作者团队中,有在中国古代史、抗日战争史和太平洋战争史方面颇有建树的知名作者谭飞程,有美国海军航空兵发展史的研究者、《全甲板攻击:战火中成长的美国航母》一书的作者谭星,还有新作者杨剑超、游茗煊和张大卫。张大卫曾出版过《哈尔科夫1942》,他一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法两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有着浓厚兴趣,因此本辑中的《霞飞、“进攻崇拜”和17号方案:一战时期法国的战争计划及准备》一文很有看头,为饱受诟病的霞飞好好地洗了一下地。其余的文章也各有千秋,《化身鸵鸟的高卢鸡:1940年的阿登之战》比同题材文章更进一步地讲述了德军突破阿登高原时的细节,包括德军高层如何人为地为自己的装甲部队设置种种障碍。更有意思的是法军方面的想定和作战准备,对德军突破阿登高原的种种可能性,他们始终坚持“这不可能,我不相信”的态度,直至悲剧酿成。剩下的内容在这里便不再一一介绍了,总之不容错过。

《战争事典之热兵器时代》基本上会保持每辑4~6篇文章的篇幅,以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战史、装备、人物等内容为主,欢迎广大读者多提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和朋友在做的“点兵堂”公众号的作者群是本系列文集的坚强后盾,当然,我更欢迎新、老作者不吝赐稿,提升稿件的整体质量水平。

如果你觉得在生活中找不到喜欢军事的同好,请跟我们联系。我们都知道,喜欢军事不等于喜欢战争,富国强兵更不等于穷兵黩武,军事爱好者在中国也许只是个小众群体,但绝对数量上并不少。事实上,我们,并不孤单!

黄旻杰  2017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战争舞台上,金戈刀兵之声业已响彻千年。工业革命犹如一支魔法指挥棒,演绎出巨炮轰鸣、硝烟肆虐的壮丽合唱。“热兵器时代”丛书将为读者谱写战争史上这一段为辉煌绚烂的乐章。

——蒙创波,“点兵堂”军事公众号主编,著有《长空闪电-P38战机全传》等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战争史,战争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而热兵器战争在整个战争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惨烈程度、吞噬生命的体量也远胜于以往任何时代,只有了解它的可怕,才能让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加敬畏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指文新推出的“热兵器时代”丛书正是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近现代战争,而这套丛书由国内军事刊物界前辈、素以严谨著称的董旻杰老师执牛耳,让文章的质量和深度得到了保障,想必也会给读者们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张向明,著有《基辅1941:史上大的合围战》

恭贺“热兵器时代”丛书首本付梓,预祝这套丛书在军事出版界开创一番与众不同的天地,带给军迷一份别具风味的精神食粮。

——谭飞程,著有《赣北兵燹:南昌会战》《鏖兵江汉:武汉会战》等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微观上看,战争是残酷血腥的生死厮杀;宏观上看,战争又是宏大辉煌的国力博弈。我们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但不可能忽略战争的存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好友董旻杰是战争史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的“热兵器时代”丛书正是以此为理念,向读者再现战争艺术的魅力。

——高智,著有《长空鹰隼:二战德国Bf 109战斗机战史》等

战争,从未改变。值此“热兵器时代”丛书付印,在热兵器时代跌宕起伏的华丽篇章和战争秘辛,董老师将为读者们娓娓道来,实为军事爱好者的一大幸事。

——丁雷,著有《天火焚魔:美军对日战略轰炸全史(1942-1945)》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