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一个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相当古怪的行业,在卡夫卡的想象世界里,所有的古怪都是隐喻。表演饥饿的艺术已经被世人遗弃,这是一门没落的艺术。最后一名饥饿艺术大师被马戏团收留,人们宁愿去看兽笼,也不对饥饿艺术感兴趣,最后他被人遗忘,饥饿艺术家饿死在铁笼里。几处隐喻提请注意:1.为什么说“也3许他压根儿就不是因为饥饿,而是由于对自己不满而变得如此消瘦不堪”?2.小说多次提到孩子们,“他们炯炯发光的探寻着的双眸里,流露出那属于未来的、更为仁慈的新时代的东西。”用意何在?“孩子”和“成人”的表现有何不同?3.怎样理解饥饿艺术家的遗言:“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4.艺术家死后,他表演用的铁笼里换上了一只小豹,作者为什么说“它那高贵的身躯,应有尽有,不仅具备着利爪,好像连自由也随身带着”?
这是卡夫卡本人最珍视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去世前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稿的出版清样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卡夫卡本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孤独的“饥饿艺术家”。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从前自行举办这类名堂的大型表演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今天则完全不可能了。那是另一种时代。当时,饥饿艺术家风靡全城;饥饿表演一天接着一天,人们的热情与日俱增;每人每天至少要观看一次;表演期临近届满时,有些买了长期票的人,成天守望在小小的铁栅笼子前;就是夜间也有人来观看,在火把照耀下,别有情趣;天气晴朗的时候,就把笼子搬到露天场地,这样做主要是让孩子们来看看饥饿艺术家,他们对此有特殊兴趣;至于成年人来看他,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可孩子们一见到饥饿艺术家,就惊讶得目瞪口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这位艺术家甚至连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致意,时而强作笑容回答大家的问题。他还把胳臂伸出栅栏,让人亲手摸一摸,看他多么消瘦,而后却又完全陷入沉思,谁也不去理会,连对他来说如此重要的钟鸣(笼子里的唯一陈设就是时钟)他也充耳不闻,而只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出神。双眼几乎紧闭,有时端起一只很小的杯子,稍稍啜一点儿水,润一润嘴唇。
观众来来去去,川流不息,除他们以外,还有几个由公众推选_出来的固定的看守人员。说来也怪,这些人_般都是屠夫。他们始终三人一班,任务是日夜看住这位饥饿艺术家,绝不让他有任何偷偷进食的机会。不过这仅仅是安慰观众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内行的人大概都知道,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你就是强迫他吃他都是不吃的。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当然,并非每个看守的人都能明白这一点的,有时就有这样的夜班看守,他们看得很松,故意远远地聚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打起牌来。很明显,他们是有意要留给他一个空隙,让他得以稍稍吃点儿东西;他们以为他会从某个秘密的地方拿出贮藏的食物来。这样的看守是最使饥饿艺术家痛苦的了。他们使他变得忧郁消沉;使他的饥饿表演异常困难;有时他强打精神,尽其体力之所能,就在他们值班期间,不断地唱着歌,以便向这些人表明,他们怀疑他偷吃东西是多么冤枉。但这无济于事,他这样做反而使他们一味赞叹他的技艺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另一些看守人员使饥饿艺术家甚是满意,他们紧挨着笼子坐下来,嫌厅堂里的灯光昏暗,还用演出经理发给他们使用的手电筒照射着他。刺眼的光线对他毫无影响,人睡固然不可能,稍稍打个盹儿他一向是做得到的,不管在什么光线下,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大厅里人山人海,喧闹不已。他非常愿意彻夜不睡,同这样的看守共度通宵;他愿意跟他们逗趣戏谑,给他们讲他漂泊生涯的故事,然后又悉心倾听他们的趣闻,目的只有一个:使他们保持清醒,以便让他们始终看清,他在笼子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让他们知道,他们之中谁也比不上他的忍饿本领。然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是,当天亮以后,他掏腰包让人给他们送来丰盛的早餐,看着这些壮汉们在熬了一个通宵以后,以健康人的旺盛食欲狼吞虎咽。诚然,也有人对此举不以为然,他们把这种早餐当做饥饿艺术家贿赂看守以利自己偷吃的手段。这就未免太离奇了。当你问他们自己愿不愿意一心为了事业,值一通宵的夜班而不吃早饭,他们就会溜之乎也,尽管他们的怀疑并没有消除。P5-6
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缘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凌君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作家 莫言
《青春读书课》是难得的阅读宝库。这套书文化视野开阔,编选者身手不凡,志向远大。作为一个求学者,无论将来固定于什么专业,都需要这种广博和扎实的阅读,如果仅仅为了应试而读书,机械地读几篇课文,那就会错失精神上成长的良机。在一个声像网络时代,这套书的出现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家 张炜
纵观全部选文,主编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对文化、思想的特殊需求,这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成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能显现出来。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来自民间的声音最为宝贵。如果一个人能在最想读书的时候看到这套书,他们的读书世界里就有了生气,你一生都会怀想这段时光,因为它使你的人生充实和明朗。
——学者 谢泳
“青春读书课”是一门教你精神自由、让你心灵自由的课。
——深圳育才中学学生 杨建梁
珍藏本后记
关于《青春读书课》
《青春读书课》缘起于我在深圳市育才中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时值1999年,当时可能是中国内地中学开设的第一个成系列的语文选修课。原本定位于人文精英课程,由于得到众多学子的喜爱,于是校方慷慨决定印制教材。开课的同时,教材陆续印制出来,并且不胫而走,成为一套民间流传的人文读本,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新奇关注。2003年,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套教材,《青春读书课》遂成为公共话题。有教育学者认为“青春读书课”这几个字就有很高的时代价值;香港媒体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人员表示要向海外推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深圳读书月等机构将此套书列为推荐书目;中语会专设“课外语文”课题组持续研究推广相关理念;国内上百所中学选择其作为语文课校本教材正式开课;更多的学校推荐为学生常备课外阅读书籍;甚至有一些大学和小学分别选用其中的某卷作为教材。
关于读本的编辑理念,早已向芸芸媒体告白,不再饶舌。
《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一套七卷十四册,近五百万字,导读文字就有四十多万字。十年磨一剑,“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段漫长而快乐的岁月中,仿佛与自己心仪的古今中外的人杰约会了一遍。有的匆匆而过,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悄声细语……我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期待着以后的再次约会;我记住了其中一些深情凝注的眼神,一些万语千言的叮咛,一些柔肠寸断的长叹,一些热血沸腾的激情……这些高贵的灵魂,将继续滋养我的生命,因为有了他们,我的人生才不虚此行,并且幸运的是,通过我,给中国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传递着巨大的柔情。
孩子们的反馈是对我的最大激励。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丁梦琪给我来信:“严老师:我是你的书的新的读者,我今天读了你的《成长的岁月》,真是激动得想跳楼。真是太好看了!!”我回信:“非常理解你阅读时的欣喜之情,老师编读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好好活。”深圳大学一位学生偶然读到《白话的中国》,其中尖锐的思想刺激得他彻夜难眠,第二天跑来自费购买十余册,说是要送给他的同学好友,让朋友们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精神层面对话。我的学生赵真、高薇等留学国外,在超重的行囊里,依然塞着读本,一份关爱伴随游子走四方。
学生的评价是最本真、最重要的。请允许我引用几句他们的感言:
杨建梁:青春读书课,可以说是一门给你自由,教你自由的课。
程羽博:原来精神也有家园,也需要归宿。于是,我也开始寻找并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切从《白话的中国》开始。
于乐实:每次上完读书课,都会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谢予:在读书课上,我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而在以前,我都是有所怀疑,或是轻视的。
南昌外国语学校是最早引进《青春读书课》教材开设选修课的学校之一,听听这些可爱的声音:
唐嘉辰:年轻的心是躁动的,本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服它,遇到了“青春读书课”,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了下来,滤去一切繁杂。我们真的沐浴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中,我甚至站在了前人文化的高峰上看中国的文化遗产……
钟鸣:这里没有陈词滥调的教化,没有任何强制接受的压迫,毫不经意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沟通和碰撞。站在此处再回首,蓦然发现思想真的可以如苍鹰般展翅飞翔。而《青春读书课》就是将我们送上天空的风。当我们的灵魂一次一次地经受洗礼与升华之后,我看见了自己稚气未脱的脸庞上那无比坚毅与坚定的目光。
肖旭:《青春读书课》是对我青春生命的救赎。
因为《青春读书课》,听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声援,体会到“道不孤,必有邻”。早在读本正式出版之前,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袁庚先生,看到读本后约我见面,并流利地背诵韩翰咏叹张志新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听说,他向许多人推荐这个读本,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慕名找到学校来。数年之后,年近九旬的袁老,在我再次拜访他时,竞然向我这个编者推荐我编的读本——他已经不认得我了,但还惦记着这个读本,并关心它的出版。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在听课后肯定:“以往我们总说语文课脱离时代,严凌君老师的读书课就贴近了时代脉搏,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变得博大精深。”珠海市语文教研员容理成多次带领珠海的老师不下百人前来听课研讨。四川的李镇西老师在K12教育网站率先推荐:“从这本教材中感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点点希望!”山东的王泽钊老师在联系出版自己的教材时,从中青社某编辑手上获得《白话的中国》,自言“如获至宝”,并千里迢迢前来深圳会晤。国编《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先生告诉我:“人教社新编《语文》教材,从《青春读书课》读本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并邀请我参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的编写。《读写月报》副主编漆羽舟引着编辑部全体成员来到育才中学召开第一次“读本研讨会”,随后亲自在南昌外国语学校操鞭执教。善良诚挚的摩罗先生积极为我联系出版,并建议增补“小说”一卷,这就是后来的《世界的影像》;远在美国留学的梁讯,欣然加盟《世界的影像》一卷的编写。还有那么多我的同仁,在全国各处发出呼应:新疆的冯远理老师撰文支持;北京的赵谦祥老师将读本引进清华附中作选修课教材……我从老一辈教师身上感受到庄重大气的品格。师心淳厚的钱理群先生闭户半月,为读本欣然挥笔写下2万多字热情洋溢的长序;虚怀若谷、鹤发童心的商友敬先生甚至说:“你编的读本后来居上。”这两位前辈都是《新语文读本》的编者。在徐州参加“中国青年教师论坛”,初识《那一代》的几位作者蔡少阳等人,他们正在热烈聚谈,一见我,立即没头没脑地嚷道:“严老师,你说你说。”那些热血纯真的年轻面孔,让我感受到万象更新的“五四”氛围……这些相互感应的人们,还有那些素昧平生的使用读本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我的同道、我的族人,也是像我一样为书本所蛊惑、为理想而痴迷、为教育而揪心的书痴吧?
我怀着温情在这里记下三位素昧平生的朋友:两位青年和一名工人。
2004年2月,《南方周末》发表记者徐楠对我的采访——《严凌君:还语文教师以尊严》。全国各地问询的、支持的电话不断,有学生家长,有记者,也有教师。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位青年,先拿出学生证给我看,证明他是贵州警校法律系学生,然后拿着本子,上面写着一些问题,非常认真地一一提问,话题集中在“青年的精神家园”。不是采访,是他心中的困惑。交谈中蹦出一句:“老师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让我突然感到巨大的悲哀!21世纪了,我们的青年多么需要真实的精神资源,他们一旦看见好东西,就如此轻易地矮化自己,我们的社会没让他有机会成为自立的人。我惶恐辞谢,转告他鲁迅先生的话:“不要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自己从荆棘中闯出一条路来。”
有一天,一位瘦高的青年来找我买书。自我介绍是山东潍坊人,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生,在深圳工作。因为是独子,要离开深圳回老家了。说是在走之前要“带回去一点能够代表深圳的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浏览深圳的报纸和网站,知道了《青春读书课》这套书,就来了,说是要送一套给他在老家当老师的女朋友,要我签名题字,还说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这样的书、这样的老师,希望女朋友拥有这样的书,当这样的老师。临别,我伸手与他握别,他突然后退一步,给我一个毕恭毕敬的九十度的鞠躬,让我惶惑不安。
2004年3月的《南方周末》,载文反驳我的一些观点,说语文就是技术,不同意我的“尸检说”。这是在意料之中的:这恐怕是目前中国教育界的“主流声音”,一些一线教师正在成为教育变革的第一阻力。6日子夜,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自称是黑龙江佳木斯市的一位下岗工人,他声音激动地表示要著文反驳,并说:“你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曙光……”这样的期许,让我惭愧难当。其后,又接到他的深夜来电,表示自己水平不够,已经请当地一位教授代为撰文。
这三位特殊的友人,我至今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位工人甚至说:“你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一个支持你的中国人。”是啊,只要是关爱中国的中国人,这就够了。
关于修订本
《青春读书课》初版至今15年,此前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至今已经20年。这些年,读本在教学实验和公众阅读中,得到众多师生及各界读者的积极反馈,他们为读本的修订提供了诸多智慧的建议。我也在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修订,于是就有了这个修订本。
与初版比较,修订版共删除文本56篇,新增文本89篇。删除的基本原因:用更合适的文本替代,使主题更为结实有力。增补的一般理由:发现更佳或更新的文本,对诠释主题更有代表性。修订版较之初版,全套书更为经典和新鲜。
下面逐卷简介修订情况,重点提示一些“欣喜的发现”。
《成长的岁月》卷,删去6篇诗文,新增文本10篇。增加了两本可爱的童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芒果街上的小屋》。还增加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信》。小说《受戒》用全本替代了节本,《小王子》则增加了章节,新增《小毕的故事》,补充了男孩成长的主题。
《心灵的日出》卷,原《悲壮的两小时》一文,经读者提醒并查实,是一篇虚构的航天故事,删除。增加了几篇精品文字: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一篇,大陆文字高手阿城的短篇小说《遍地风流》三篇,另有诗人海子的散文以及关于时间妙想的一本奇书《爱因斯坦的梦》。
《世界的影像》卷,根据教学实践,对多个栏目做了重组。删除了7篇小说;增加了《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一章,集合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后现代文风的作品,让学子亲近当代大师,一窥新小说风光。新增王朔的《我的千岁寒》,鼓励一种有活力的汉语书写探索;而《肖申克的救赎》,是小说电影俱佳的作品,喜欢该电影的读者再读原著,或有鸳梦重温之快。巴别尔是重新出土的俄国文学大师,尤瑟纳尔是罕见的智慧型女作家,都有新作入选。
《古典的中国》卷,是我私心最爱的一卷,导读就写了13万字。除保留余冠英和萧兵二先生的《诗经》《楚辞》译注之外,对全书译注做了全新修订。散文的译注力求准确生动,诗词曲的注释新鲜发散,倾情展示中国文学中韵文强项的独特魅力,以注释而论,几乎是一本新书了。本书散文部分,为适合学生阅读,特别邀请刘曦耕先生注释并白话翻译,对老友的智力支援,不敢言谢。感谢钟叔河先生慷慨提供多篇笔记小品译文,这种不同于传统直译的串读式译述,本身是别具情味的小品文风;感谢台北“中央研究院”的华玮教授提供清代才女吴藻的《乔影》一文,为《书生意气》一章补充了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使被漫长历史遮蔽的另一半书生有机会崭露头角;感谢素昧平生的热心读者冯良遵先生提供的校对建议,使本书更为完善。得与素心人谈诗论文,不亦快哉。
《世界的影像》与《古典的中国》两卷,初版的疏漏较多,修订版改用原稿重新排版;两卷都补上了受读者喜爱的彩页插图,保持全套书体例统一。
《白话的中国》卷,删除25篇,增补38篇,是全套书中文本调整最大的一卷。多个栏目面目一新,重新认定了各位作家的代表作,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当代白话文的成就和华语文学的新收获。“启蒙者鲁迅”主题,用陈丹青先生的《笑谈大先生》替换了王晓明先生的学术文章,便于学生读者亲近鲁迅。“诠释中国”主题,在李敖解剖国民性的犀利之外,扩大阵容,增添对书生风骨的温情回顾,于是有了魏晋风度和苏东坡的话题。原“文化随笔”改名“重读古典”,文本大幅增删,确定为对中国诗史的全面扫描,入选的都是妙不可言的名家名篇。《当代诗抄》与《海外中文诗》两章,重新增补了当代华语诗人的代表作,替换较大。其中雷平阳《杀狗的过-程》,是我近几年读诗最震撼的发现。而木心先生的“横空出世”,为当代白话文增添了高雅的文化含量,我通读其全集寻章摘句,收拾起一地碎金,编辑成一个语录体文本以飨读者。
《人类的声音》卷,与其他各卷以放为主不同,这一卷主要是收,删去了不够经典的篇目,长文压缩节选,让青少年读者容易进入文本。较好地表现在“话说中国”主题,新增一篇传播(《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篇吸收(《唐代的外来文明·胡风》),呈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面貌。
《人间的诗意》卷,删8首,增24首,增补较多。这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致力于引介外国诗歌的出版机构,使多语种的外文诗进入中文读者视野,也让我们的新选本更为精粹,主题更为丰厚。比如《我是谁》一章,扩展了自我探寻的精神领域;《亲爱的母亲》一章更名为《我的父亲母亲》,让诗歌中较为少见的父亲主题得以出现。另外在多个主题补入了上佳的诗作,连我自己也愿意不时重温一下。
关于海天版
移民深圳二十余年,我从不讳言自己喜欢这座城市。一座移民新城要成为故乡,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时间。而今天的深圳人,正在酝酿着家园的感觉。我在20世纪90年代涂抹了一本批评深圳的城市文化观察类的文字《深圳城市病》,当时胡洪侠先生主编的《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用专栏形式连载,而《天涯》杂志以《来自深圳的报告》专刊发表后,《深圳青年》杂志的编辑不无遗憾地对我说:“为什么不先给我们发表?”当《青春读书课》还未正式出版的时候,《深圳周刊》的王绍培先生就曲折寻来,发表《在人文的历史长河上摆渡——与严凌君对话》,这是读本见诸媒体的第一篇深度报道。我知道,这些人都是真爱这座城市的。 海天出版社是深圳特区的出版机构,与我供职的深圳市育才中学结缘较早,我校学生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就是当年由海天推出的新时期青春文学代表作品。2007年,海天出版社与深圳发行集团合并成立深圳出版发行集团。集团是誉满天下的“深圳读书月”的承办单位,我多年忝列读书委员会专家之列。集团副总何春华先生数年来一直关注着读本的再版,在得知有多家大型出版社正在与我商谈修订版事宜之后,他一再叮嘱我把书留在“海天”,最触动我的一句话是:“为了深圳!”2011年,尹昌龙先生履新集团总经理,又以多年文友的身份刺激我作为一个特区公民的文化情怀:“这是深圳人创造的文化成果,一定要让深圳人首先分享。”如此,《青春读书课》回到这片她诞生的土地,花落“海天”,水到渠成。
彼此守望,青眼相许,相互砥砺,携手玉成,正是我喜欢的深圳人的风格。
愿《青春读书课》与海天出版社的结缘,成为深圳无数个好故事之中的一个。
关于珍藏本
这个珍藏本,有幸邀请到“中国最美图书”获奖者、著名设计师韩湛宁先生操刀,全面更新设计,完美地呈现出优雅隽永、丰盈高洁的中国书生的青春容颜,令我有爱不释手的感觉,相信读者也会喜爱。内容方面,全套书基本定型,比较理想地表达了我目前对青春学子的阅读期许和指引,大的更新尚须等待时局的演进。此次除了更精细的校对,篇目基本未作变动。这样的面目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套书,应该值得书香家庭珍藏。
愿天下素心人因好书结缘,如果你是青春期学子,我对你的唯一期许是:打开这本书,读下去,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严凌君
2017年重阳于深圳市育才中学春韵网站
上编 文学的力量
作家自白
致斐丽斯【奥地利】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卡夫卡
这是可能的【奥地利】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第一封信【奥地利】里尔克
诗的威力【智利】聂鲁达
为《草叶集》辩护【美国】惠特曼
我创造了一个人【法国】罗曼·罗兰
旧曰的回忆【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意地度过一生【英国】济慈
生活正模仿艺术【英国】王尔德
大众应该用文学的语言说话【美国】布罗茨基
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美国】福克纳
以生命写成的文章【日本】有岛武郎
文学之梦
柯尔律治之花【阿根廷】博尔赫斯
书【阿根廷】博尔赫斯
阿尔贝·加缪【美国】福克纳
请勿在此张贴【德国】本雅明
一件事【英国】麦克斯·比尔博姆
普通读者【英国】伍尔夫
洞烛世界的艺术【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
人生百昧
草莓【波兰】伊瓦什凯维奇
懒惰哲学趣话【德国】伯尔
愠怒者自白【美国】鲁赛尔·培柯
雅普雅普岛的金喇叭【美国】迈克·奎恩
再到湖上【美国】怀特
夜笛【西班牙】阿索林
阿尔及尔之夏【法国】加缪
占领下的巴黎【法国】萨特
直面现实
我控诉【法国】左拉
不合时宜的思想(3则)【苏联】高尔基
只好让灵魂不穿裤子过时光【苏联】肖斯塔科维奇
十九世纪致二十世纪的祝词【美国】马克·吐温
劳动【英国】卡莱尔
自由与克制【英国】罗斯金
富人与穷人【法国】拉布吕耶尔
社会的不公正【法国】拉布吕耶尔
政治家为何不讨人喜欢【美国】亨利·门肯
什么东西是我的?【波兰】米沃什
奇思妙想
普罗米修斯【奥地利】卡夫卡
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理【奥地利】卡夫卡
梦虎【阿根廷】博尔赫斯
沙之书【阿根延】博尔赫斯
生活是美好的【俄国】契诃夫
一个小小的建议【英国】斯威夫特
懒惰的智慧【美国】凯利
如何回答“你好吗?”【意大利】艾柯
侏儒的祈祷【日本】芥川龙之介
他们来了【意大利】马利涅蒂
女性身体【加拿大】玛·阿特伍德
夜海之旅【美国】约翰·巴思
下编 诗意地栖居
真美寻踪
旅行的欲望【德国】黑塞
美是生活【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性格和表现【法国】罗丹
论“山水”【奥地利】里尔克
占有和存在之区别【美国】弗罗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言【德国】韦伯
做一个精神贵族【德国】雅斯贝斯
大学生在寻找什么【美国】布鲁姆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柯林伍德
走向适于生存的世界的生命线【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性灵生活
《人间的食粮》(2则)【法国】纪德
《我需要知道的一切》(3则)【美国】富尔格姆
《耳证人:五十种性格》(3则)【英国】卡内蒂
《帕洛马尔》(3则)【意大利】卡尔维诺
符号帝国·筷子【法国】罗兰·巴特
《追忆似水年华》(4则)【法国】普鲁斯特
人间留白
设立诺贝尔奖遗嘱【瑞典】诺贝尔
“艺术遗嘱”【法国】罗丹
“政治遗嘱”【苏联】列宁
绝命书【奥地利】茨威格
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美国】爱因斯坦
世界美如斯【捷克】塞弗尔特
话说中国
江上歌声【英国】毛姆
少女们的面容【法国】米修
致布特列尔上尉【法国】雨果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英国】罗素
中国科学对世界的影响【英国】李约瑟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3则)【美国】罗伯特·坦普尔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美国】杨振宁
唐代的外来文明·胡风【美国】谢弗
东亚——全世界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英国】汤因比
珍藏本后记
加入人类的合唱。世界文化也是我们的文化资源,让我们走进人类思想的辉煌殿堂。严凌君主编的《人类的声音(下世界文化随笔读本珍藏本)》以开放的视野、丰厚的容量,呈现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展示博大的精神空间。以文化为主线,以文学为主体,回顾数千年人类的思想进程,突出现代性的文明忧思,涉及宗教、政治、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自然、教育、艺术、文学、中国学等18个领域,为青年学子的心灵建设打开一扇明亮开阔的天窗,给予你百川赴海的激情。
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严凌君主编的《人类的声音(下世界文化随笔读本珍藏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人类的家园”意识:一切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它者”,而是“我”的一个部分;“我”也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创造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