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奥立弗是个私生子,他母亲在生下他之后就辞世了。小说这样开头后,就详细描写了他的悲惨命运。其中最让人感叹的是,奥立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济贫院理事者的憎恶和鄙夷,麦恩太太、班布尔夫妇及教区干事这一组形象,是自私、冷酷、愚蠢、贪婪、没有人性的,对孤儿丝毫没有同情心,对神的敬仰也是虚伪的,只有看到钱和利益时,他们眼睛才放光。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初叶济贫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真实情况。查尔斯·狄更斯编著的《雾都孤儿(青少版)》以小奥利弗这个人物为线索,并贯穿全书,情节丝丝入扣,牵住读者的心。书中所描述的时代,会把读者的您也带入到其中。阅读之后,会不免感叹,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人们,受着怎样的哀戚困苦,过着怎样的贫困生活。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利益关系,就是冷漠与自私。
《雾都孤儿(青少版)》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初期的一部作品。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书中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类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小说深刻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一连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百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第二章
在紧接着的八个月或十个月中,奥利弗成了一系列背信弃义和欺上瞒下行径的牺牲品。这个孤儿的饥饿和贫困的情况,由济贫院当局及时地向教区当局汇报。教区当局做了一个宽宏大量极其人道的决定:奥利弗应该被送去“寄养”,在那儿,每周七便士半的伙食,对一个小孩来说是很可观的了,可以买好多东西,足够使他吃得过饱,撑得难受。那儿有老妇人,能给里面的二三十个小东西以亲如父母的管教。这位老妇人是个有知识、有经验的人,对于自己有利的也算计得非常精明。于是,她把他们每周津贴的大部分据为己用,留给教区孤儿的生活费用甚至少于规定的标准。
奥利弗·特威斯特九岁生日时仍是个面黄肌瘦的孩子,身材有些矮小,腰围显然太细。他正在煤窑里跟挑选出来的另外两位小绅士一起庆祝生日,因为令人震惊的是,那两位小绅士竟敢喊饿,跟他一起被狠揍了一顿之后,一直被关在煤窑里。就在这时候,济贫院慈善的女主人曼太太不经意地被牧师助理邦布尔先生的出现吓了一跳。邦布尔先生正竭力想打开庭园大门上的边门。
“天哪!是你吗,邦布尔先生?”曼太太说道,她一边欣喜若狂地将脑袋探出窗外,一边低声交代苏珊快把奥利弗和那两个小家伙带上楼,马上给他们洗澡,“我的天哪!邦布尔先生,见到你我多高兴啊,真的!”
曼太太把牧师助理领进一个用砖铺地的小客厅,为他安排了一个座位,殷勤地把他的三角帽和手杖放在他面前的方桌上。邦布尔先生从额头上擦去刚才步行时冒出的汗,自鸣得意地望了一眼那顶三角帽,笑了。是的,他笑了。牧师助理也是人。邦布尔先生笑了。
“现在谈正事,”牧师助理说道,掏出一本皮革面笔记本,“那个差不多算受过洗礼的孩子奥利弗·特威斯特今天正好是九岁生日。”
“愿上帝保佑他!”曼太太插嘴道,用她的围裙角把自己的左眼揉得又红又肿。
“尽管赏金十英镑,后来增加到二十英镑,尽管教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可以说是异常的努力,”邦布尔先生说道,“我们仍然无法打听到他父亲是谁,也没有查明他母亲的住处、名字和身份。”
曼太太惊愕地举起双手,但考虑了片刻之后,又补充道:“那么;他怎么会有名字呢?”
牧师助理无比自豪地挺直身子,说道:“我杜撰的。”
“噢,你真有文才,先生!”曼太太说。
“好啦,好啦,”牧师助理说道,显然对这种恭维感到满意,“也许是吧。也许是吧,曼太太。”他把那杯掺水的杜松子酒喝完,又补充道,“奥利弗太大了,不宜留在这儿了,董事会已决定带他回济贫院。我是亲自来带他回去的。马上让他来见我。”
“我马上带他来。”曼太太说完,离开了房间。
奥利弗的脸上、手上结满了污垢,他被洗了一次澡勉强清洗掉了外层污垢,之后又被领进了慈善的女保护者的房间。
“奥利弗,你愿意跟我一道走吗?”邦布尔先生以威严的声音说道。
奥利弗正想说他随时乐意跟任何人一块走时,可抬头发现曼太太就在牧师助理的椅子背后,一脸怒不可遏的样子,并向他挥拳威胁。他马上领会她的暗示,因为那只拳头常落到他身上,他记忆犹新。
“她能跟我一道去吗?”可怜的奥利弗问道。
“不,她不能。”邦布尔先生回答,“不过她有时会来看看你。”
这对那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莫大的安慰。他虽然年纪小,也懂得假装舍不得离开。奥利弗确实很自然地哭了。曼太太给了他无数次的拥抱,也给了奥利弗更想要的东西——一片面包和黄油,免得他到了济贫院时看上去太饿了。奥利弗手里拿着那片面包,头上戴着褐色的教区小布帽,跟着邦布尔先生离开了这个可怜的家。
邦布尔先生昂首阔步地朝前走,小奥利弗紧紧地抓住他金丝带镶边的袖口,在他旁边快步跟着。每走完四分之一英里就问一次,他们是否“快到那儿了”。
奥利弗进济贫院还不到一刻钟,第二片面包尚未吃完,邦布尔先生就回来了。他已经将奥利弗交给一位老太太照料,并告诉奥利弗,董事会今晚开会,董事们马上要见他。P3-5
种好处女地——“小书虫读经典”总序
梅子涵
儿童并不知道什么叫经典。在很多儿童的阅读眼睛里,你口口声声说的经典也许还没有路边黑黑的店里买的那些下烂的漫画好看。现在多少儿童的书包里都是那下烂漫画,还有那些迅速瞎编出来的故事。那些迅速瞎编的人都在当富豪了,他们招摇过市、继续瞎编、继续下烂,扩大着自己的富豪王国。很多人都担心呢!我也担心。我们都担心什么呢?我们担心,这是不是会使得我们的很多孩子成为一个个阅读的小瘪三?什么叫瘪三,大概的解释就是:口袋里瘪瘪的,一分钱也没有,衣服破烂,脸上有污垢,在马路上荡来荡去。那么什么叫阅读瘪三呢?大概的解释就是:没有读到过什么好的文学,你让他讲个故事给你听听,他一开口就很认真地讲了一个下烂,他讲的时候还兴奋地笑个不停,脸上也有光彩。可是你仔细看看,那个光彩不是金黄的,不是碧绿的,不是鲜红的。那么那是什么的呢?你去看看那是什么的吧,仔细地看看,我不描述了,总之我也描述不好。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很多很多年来,人类一直在想办法,让儿童们阅读到他们应该阅读的书,阅读那些可以给他们的记忆留下美丽印象、久远温暖、善良智慧、生命道理的书。那些等他们长大以后,留恋地想到、说起,而且同时心里和神情都很体面的书。是的,体面,这个词很要紧。它不是指涂脂抹粉再出门,当然,需要的脂粉也应该;它不是指穿着昂价衣服上街、会客,当然,买得起昂价也不错,买不起,那就穿得合身、干干净净。我现在说的体面是指另一种体面。哪一种呢?我想也不用我来解释吧,也许你的解释会比我的更恰当。
生命的童年是无比美妙的,也是必须栽培的。如果不把“经典”往这美妙里栽培,这美妙的童年长着长着就弯弯曲曲、怪里怪气了。这个世界实在是不应当有许多怪里怪气、内心可恶的成年人的。这个世界所有的让生命活得危险、活得可怜、活得很多条道路都不通罗马的原因,几乎都可以从这些坏人的脚印、手印,乃至屁股印里找到证据。让他们全部死去、不再降生的根本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目前无法说得清楚,可是我们肯定应该相信,种好“处女地”,把真正的良种栽入童年这块干净土地,是幼小生命可以长好、并且可以优质成长的一个关键、大前提,一个每个大人都可以试一试的好处方,甚至是一个经典处方。否则人类这么多年来四面八方的国家都喊着“经典阅读”简直就是瞎喊了。你觉得这会是瞎喊吗?我觉得不会!当然不会!
我在丹麦的时候,曾经在安徒生的铜像前站过。他为儿童写过最好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成为富豪。铜像的头转向左前方,安徒生的目光童话般软和、飘渺,那时他当然不会是在想怎么成为一个富豪!陪同的人说,因为左前方是那时人类的第一个儿童乐园,安徒生的眼睛是看着那个乐园里的孩子们。他是看着那处女地。他是不是在想,他写的那些美好、善良的诗和故事究竟能栽种出些什么呢?他好像能肯定,又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他对自己说,我还是要继续栽种,因为我是一个种处女地的人!
安徒生铜像软和、飘渺的目光也是哥本哈根大街上的一个童话。
我是一个种处女地的人。所有的为孩子们出版他们最应该阅读的书的人也都是种处女地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好好种,孩子们也应当好好读。真正的富豪,不是那些瞎编、瞎出下烂书籍的人,而应当是好孩子,是我们。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富豪不是指拥有很多钱,而是指生命里的优良、体面、高贵的情怀,是指孩子们长大后,怎么看都是一个象样的人,从里到外充满经典气味!这不是很容易达到。但是,阅读经典长大的人会渴望自己达到。这种渴望,已经很经典了!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
——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
狄更斯是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作家……狄更斯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
——《不列颠百科全书》
《雾都孤儿》让你看到贵妇肖像、假面舞会背后一个不太一样的伦敦。虽然主人公的遭遇很不怎么幸福,狄更斯的笔调却是轻决的。
——当代作家,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