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貌(细说当代文坛往事)》是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著名出版人潘耀明先生的一本名家印象文集。潘先生是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亲自采访过冰心、钱钟书等老一辈文化大家,他撰写的人物印象文章,史料详实,活泼生动,是典型的“三亲”(亲闻、亲见 、亲历)精品弥足珍贵,可以补现当代文学史之阙,是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 书名 | 大家风貌(细说当代文坛往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潘耀明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家风貌(细说当代文坛往事)》是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著名出版人潘耀明先生的一本名家印象文集。潘先生是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亲自采访过冰心、钱钟书等老一辈文化大家,他撰写的人物印象文章,史料详实,活泼生动,是典型的“三亲”(亲闻、亲见 、亲历)精品弥足珍贵,可以补现当代文学史之阙,是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推荐 《大家风貌(细说当代文坛往事)》作者潘耀明受著名国学大家曹聚仁先生的影响,从事当代中国作家的研究。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沈从文、巴金、叶圣陶、艾青、王蒙等几十位当代著名作家进行访问和评介,记叙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以及 “文革”结束后的生活及创作情况。本书的相关文章,极具史料价值。此外本书还涉及白先勇、陈映真、聂华苓等港台及海外作家,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坛的大家风貌。著名作家、翻译家钱歌川先生读了潘耀明的文章,称赞道:“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谈一室之内,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目录 第一辑 大家评点 文坛之星巴金 笔耕逾半个世纪的叶圣陶 家学渊源的俞平伯 沈从文——艺海淘珠者 横溢的才气,泼辣的笔致 从宪兵到文学家的萧军 数不尽风浪险的丁玲 文坛长跑者姚雪垠 传奇式作家马宁 扬起思索的风帆 关于诗人艾青之谜 诗人、翻译人卞之琳 速写抒情诗人蔡其矫 吹叶笛的散文诗人郭风 中国诗坛思索的一代 孙毓棠谈《宝马》的创作 归侨散文大家——秦牧 重新歌唱的黄秋耘 有新特点的散文家何为 戏剧家吴祖光重振雄风 科学文艺家高士其 胸藏万汇凭吞吐 第二辑 文坛札记 我与金庸 进行第三类接触的人 朦胧诗人顾城之死 白先勇的自信 被“停职”的刘心武 王拓:大陆探亲 聂华苓返台湾 一代师表叶圣陶 故乡梦与故乡情 黄春明的漫画 李昂的“秘密武器” 中韩文化的播种者 整合中国文化的洛夫、向明 程思远与《政海秘辛》 高晓声与交友之道 汪曾祺与酒与文 张贤亮与“初吻” 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 梁漱溟与倔气及其他 许世旭、舒婷的对话 他孑然地走——俞平伯 钱锺书的书及其他 唐德刚与三折九扣书 “萧红的隔世恋人”——葛浩文 《丑陋的中国人》的风波 柏杨、张香华的天地 陈映真与其作品 “闲书呆子”——李欧梵 说王蒙 萧乾的人生圈 杨振宁成功之路 贾平凹的孤傲 两代作家——巴金父子 叫好叫座的郑愁予 附录:作家风貌跃然纸上 试读章节 唐德刚与三折九扣书 似乎作家、学者,均有读闲书的习惯。 博学与杂学是一对孖生姊妹,唯其杂,才能做到博。所以有一专多能的说法。读书也不妨有一专之长,如擅长古诗词,可兼读现代、当代小说;熟读《四书》、《五经》,也不妨读读《红楼梦》、《水浒传》;潜研纯文学,也可傍及野史趣闻,甚至武侠小说…… 《红楼梦》、《水浒传》,乃至武侠小说,过去均被视为闲书。读闲书,一是可以调剂神经,二是可以博采各家之所长,增广知识。 美国东岸知名学者唐德刚教授,是提倡读闲书的人。他曾在我早年为美国一张华文报章主编的“书林”版,写他的读书体会,提倡“读三折九扣书”。这里的三折九扣,泛指坊间特价书。唐教授在抗战前的上海,经常光顾“三折九扣”书。即是一本书在原定价之上打三折,在三折之后,再加“九扣”(),特别相宜。唐教授忆述道: 我记得买三折九扣书,真比买白报纸还便宜。而这种便宜书,却包罗万象——从《四书》、《五经》、《六祖坛经》、《太上宝筏》、《史记》、《汉书》、《三国演义》、《红楼梦》,到《麻衣神相》、《金瓶梅》、《肉蒲团》……应有尽有。 可见三折九扣书,除了“正路书”,还夹杂不少闲书,五光十色,不一而足。熟读三折九扣书的唐教授,自称在后来受用无穷。 20世纪50年代末期,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中国目录学”,邀聘名家集体讲授,唐教授因知识渊博,被分派教“杂家”一课。后来唐教授因见识丰富,授课又能广征博引,妙趣横生,博得学生的爱戴。哥大干脆取消集体授教,由唐教授独力主持这一门课了。 唐德刚教授自称过去藏有千卷三折九扣书,涉猎广泛,对于各款闲杂书(),无不精通。当他负笈海外,阿美利坚的汉学家,见他把“《六祖坛经》和《肉蒲团》都能倒背如流”,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部,经营六七十年,搜集了二十多万本的“三折九扣”书,后来均交由唐教授管理。 由读“三折九扣”书,进而成为哥大的博士名学者,乃至胡适研究专家。唐教授的成功秘诀,是读破万卷书。这万卷书,不纯是学校所规限的读物,恰恰相反,其中大部分是课外读物,也不乏闲书杂书。 书海无涯。世上书种林林总总,犹如西药铺的维他命丸,人们只要吸取多种维生素,身体自然康健。读书也是一样,要提倡“杂食”,才能积累足够的养分,最后达到学以致用。 与唐教授相识多时,在纽约,每逢文友聚会,唐教授大都依时到会,偶尔缺席,必然減去不少气氛。因为唐教授为人风趣,操着浓重的安徽音的普通话,听来有点费劲,但因他博学多才,不论正史、野史,都能琅琅上口,侃侃而谈,幽默中每带谐趣,吸引不少听者。 他是“口述历史”的名家,著有《李宗仁回忆录》,又是胡适先生的高足,与胡适过往甚密,著有《胡适杂怀》等书;1985年埋头创作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80万字)。 唐教授的《战争与爱情》,最初以《昨夜梦魂中》为名,在《北美日报》连载,曾成为北美文化圈的美谈。这部小说从时间上由民国初年写到20世纪80年代,从空间上横越了美国与中国大陆,出场人物凡400多个——赫赫巨著也! 只有读过万卷书加上丰富的阅历的唐教授,才有如此大手笔! P353-355 序言 人民日报出版社资深编辑陈志明先生说要出版我的作品,特别是关于我过去写的作家评介、访问、印象等作品,还包括别人写我和访问我的文章的汇编。 近二十年,工作、生活两奔波,我自己不暇整理,只好把之前上海同济大学喻大翔教授主编的《跟彦火走那一程山水》及过去在香港、台湾、海外出版过的书籍和发表过的文章,一古脑儿寄奉陈志明兄,请他代为梳理。 我这样做,有点强人所难,但是,陈志明兄是古道热肠的人,二话没说,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竟然整理汇编出三本厚厚的单行本出来。 第一本《永恒流动的情感——说潘耀明(彦火)那一程山水》,他在香港版(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2010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多年前吉林卫视访问我的材料(一百个作家回家系列),内容比香港版更丰富、更充实,令人感动。 至于我访问当代作家的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保持原貌,在出版前也没有增订,只是通读了校稿,反而觉得“有点返璞归真”。 当年我做当代中国作家研究,是受到报馆前辈曹聚仁先生的鼓励(当时我还是毛头小子,在一家香港午报当记者和编辑)。20世纪70年代末没有电脑,连影印机也不普遍,我只好通过阅读、做札记、剪报和跑图书馆积累作家的资料。我在家中客厅三边墙做了通顶的大柜,每个大柜有许多抽屉,活像中药铺置放不同中药材的一格格抽屉,把不同作家的资料分放在贴有标签的抽屉中,—个作家一格,琳琅满目。 作家访问的录音整理,十分繁琐而费力气。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前妻——颜惠贞女士,她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于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当代中国作家风貌》,与她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出版后,反应出奇的好。那是在“文革”后,一大批消失十多年的作家出土了,其中包括巴金、茅盾、艾青、俞平伯、叶圣陶、萧军、端木蕻良、王蒙、卞之琳等。也许在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还没有人有机会直接访问这些当代作家,因此也没机会订正坊间谬误的资料,在这方面我是占了时间的便宜。这本书分别出版了香港版、台湾版,后来韩国的汉学家朴在渊教授还把它翻译成韩文,在圣心女子大学社出版,并编人该大学的“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作为教学的辅导材料。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出版后,我于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之后在纽约大学进修,因利乘便,还访问了包括台湾、海外的华人作家,并以“中国会产生伟大的作家吗?”为题,征询了海外多位知名学者、作家的意见,论者认为具有参考价值。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生命。”鲁迅说的是一国大历史观。今天重读这些文章,作为文化人、作家的一个历史阶段,也许还有一点史料价值,因为其中不少作家已故去了,剩下的作家,有些已不再创作,有些也进了壮年或老年期,此时此刻读来,“就像和每位作家晤谈一室之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已故翻译家钱歌川语)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笔者这三本书,首先要感谢陈志明兄的诚意,还有我的助手彭洁明小姐为此做了不少校订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