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入德之门,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提出,为儒家思想提纲挈领,成为进入儒学殿堂的敲门砖。《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张水金编撰的《人性的试炼(大学中庸)(精)/经典宝库》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 书名 | 人性的试炼(大学中庸)(精)/经典宝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张水金编撰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学》是入德之门,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提出,为儒家思想提纲挈领,成为进入儒学殿堂的敲门砖。《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张水金编撰的《人性的试炼(大学中庸)(精)/经典宝库》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内容推荐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是入德之门,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提出,为儒家思想提纲挈领,成为进入儒学殿堂的敲门砖。《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张水金编撰的《人性的试炼(大学中庸)(精)/经典宝库》以章句的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目录 【导读】 人性的试炼 大学 开宗明义:朱子《大学章句》前言 “经文”章 大学之道 传十章 中庸 开宗明义:朱子《中庸章句》前言 第一章 人性密码 第二章 君子小人 第三章 终极理论 第四章 过犹不及 第五章 忧患意识 第六章 执两用中 第七章 自知之明 第八章 拳拳服膺 第九章 均衡人生 第十章 真正强者 第十一章 遵道而行 第十二章 广大精微 第十三章 同理之心 第十四章 居易俟命 第十五章 登高自卑 第十六章 面对未知 第十七章 大德受命 第十八章 基业传承 第十九章 慎终追远 第二十章 治国大法 第二十一章 双轨典范 第二十二章 能尽其性 第二十三章 渐修内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自我实现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第二十七章 圣人之道 第二十八章 谨守本位 第二十九章 征信于民 第三十章 寻求标杆 第三十一章 最高境界 第三十二章 天下至诚 第三十三章 内敛含光 试读章节 开宗明义:朱子《大学章句》前言 子程子日:“《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语译】 程夫子说:“《大学》是孔子留下来的著作,也是刚开始修习德性的入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学习的顺序和系统,就是因为有这一篇留下来,可以作为依靠。接下来才读《论语》和《孟子》。学习的人,一定要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也就能够把握住大方向了。 【详注】 子:对男子的美称,习惯上又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经典上的惯例,普通人称子,大抵加上姓氏;称自己业师、就在姓氏E再加“子”字.如朱喜称程颐为“子程子”。至于孔子.照例只称“子”,因为他“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程子:(公元一○三三—一一○七),名颐,字正叔,洛阳人,宋朝大儒,世称伊川先生。其学本于诚,主于穷理,认为“天下物都能穷,只是一理”。又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他和兄颢的学说,后来为朱熹(一一三○一一二○○)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孔氏:孔子(公元前五五一一四七九)。次第:次序。庶乎:几乎、差不多。 【精解】 入德之门 朱子在《大学章句》前面说的这几句话,引发的问题,恐怕比提供的答案还要多。他先尊称自己的老师为“子”,接着反而称孔子为“孔氏”,似乎有点大不敬?其次,《大学》全文虽只有一千五百多字,却颇费思索,恐非初学者所能完全吸收。说它是“初学人德之门”是不是有点小看它了?《论语》是由简短语录组成,字字珠玑,容易理解,也富启发性。把它和《孟子》放在《大学》之后,是不是先后倒置?第三,说《大学》是孔子的遗书,也大有疑问。孔子一向“述而不作”,怎么会有这样的作品?内文中还有“子日”和“曾子日”,怎么会是孔子写的呢?所以,一般认为《大学》是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集体创作,而这些儒者又与子思、孟子一派较有渊源。 其实把孔子称为孔氏的是程颐,这样称呼并无不敬。朱子只是引用而已。 《论语》并非有系统的论著,而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搜集的语录,它有点像是一盘散开的珍珠,每一颗都是晶莹美丽。但因为没有贯穿成串,只有少数人懂得怎样把它们串成高贵的珍珠项链。对初学的人而言,《论语》比较欠缺系统。 《大学》则不然。它文字精要,条理井然,有一定的逻辑次序。所以一旦上口,便可反复诵念体会,余味无穷。如同成串的念珠,诵经千遍,仍然不会散落。 这个现象,我们只要举两本书的第一小节,便可看出端倪。《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弟子编的这本书,以学习开端,非常切要。但是它又同时谈到交友与君子,有点跳跃式思考,难以聚焦。 《大学》开端则不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样是学习的开宗明义,却能以四句话提出三大纲领,把全篇的主旨,完整而又有条理地呈现出来。 所以,《大学》初学者即使不免囫囵吞枣,但因为只有一千多字,很容易熟记心中,日后随时可以与《论语》、《孟子》等书互相印证,所以称之为“初学入德之门”有其道理。若是因而领悟“为学次第”,那就更加功德无量了。P21-23 序言 人性的试炼 张水金 年轻时代,立志以儿童文学为志业。在开始编写《少年诗词欣赏》的同时,我也计划要编写一本《儿童四书》。 如今,寒暑数十易,《少年诗词欣赏》已两度修订,印行数十版,而这本有关四书的书还是没有着落。对我而言,《论语》和《孟子》故事很多,很容易深入浅出,并加以趣味化。但是《大学》和《中庸》的部分就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两本书说的只是人生与政治的哲理,如何教孩子们读来既不吃力又感兴趣? 虽说数度尝试后又中止,但我的愿望还是潜伏着,伺机而动。现在我决定先为普罗大众和青少年,编撰这本导读《大学》和《中庸》的入门书。 本书五大特色 这本书除了可以为初学者扫除学习障碍,内容还有五个特色: 一、注解最详细:现有的《大学》《中庸》注释者,学问都很高,所以他们认为容易或理所当然的字眼或词汇,就会放过。我则为读者设身处地,找出所有可能的阅读障碍。几乎每一个字、词,都要不厌其烦地查阅好几本重要的辞书,找出最精当的注解,绝不人云亦云,连虚字也一个都不放过。正因为下了这种地毯式的搜索工夫,我也颇有一些独特的发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二、解析求精要:我不作长篇累牍的探讨,但凡是关键性的词汇或观念,都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补充。相关论著的要点,也作适度的摘要。特别是内容相关的一些论争,都随机加以探讨。 三、修辞见文则:本来只是想找几段有修辞特色的文字作解析,没想到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无论《大学》或《中庸》,修辞类型都非常丰富,随处都是实用范例——难怪这些文字有其独特魅力!因此,我又多花了一些工夫,将这些修辞特色展现出来,帮助读者掌握二书的文理,并能欣赏文字之美。 四、会通全方位:《中庸》论学,重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现代人治学讲究活学活用与创新。我们读古书,也不能食古不化,而要能推陈出新,做到“创造性的转化”。所以,我除了古书(特别是四书、五经之间)的会通之外,特别着眼于现代意义的生活事例与科际整合,努力将心理学、物理学等相关观念注入其中。 五、诗歌会理趣:孔子非常重视“诗教”,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大学》、《中庸》二书,引用文字以《诗经》为最多。本书延续这个传统,精选两汉以后出现的相关诗词,让读者在知性的理解之外,增加一些感性的共鸣,也得以体会《大学》和《中庸》的理趣。麻雀变凤凰 《大学》和《中庸》本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四十九篇。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但也有汉代儒家的修改和增添,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有关注解以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最为重要。 宋朝大儒朱熹将《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文章由《礼记》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编,从此儒家重要经典在“五经”之外,又多了“四书”。由于朱熹的《四书集注》从元仁宗时代开始(公元一三一一三二○),是科举取士的主要考试科目,因此四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逐渐凌驾五经。 《大学》的作者,有很多说法。程颐说它是“孔氏之遗书”,朱熹将它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两部分。认为“经”是曾参记述孔子的意思,是曾子所作,曾子是孔门弟子,独得孔教之宗;“传”是曾参的弟子依据曾子的看法所作记述。不过这只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并无坚实证据。 《中庸》的作者比较有谱,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子思被困于宋时,作《中庸》。郑玄也说过《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朱熹则在《中庸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他又在注解中指出,真正为子思作品的是第一章、第十二章,和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共计十五章。其余各章是引用孔子之言以释首章之义,有一点像《论语》的性质。不过司马迁所说的《中庸》是否就是今日所读的《中庸》,还不确定,而朱熹的说法也有一点想当然耳,没有得到学者一致的认同。 基本上,《礼记》的问题就是《大学》、《中庸》的问题。《礼记》的来历很难完全厘清,没有任何一篇有明确的作者,所以《大学》、《中庸》的作者也难明确断定。我们现在只能说,它们基本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以子思、孟子一派为主,集体整理、创作出来的,但是其中也有苟子思想的影响。《大学》是入德之门 《大学》要旨,都已在“经文”章讲完。而经文章的内涵又可以浓缩为十七个字。 前面九个字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它是大学的教育宗旨,也是儒家的教育理想目标。 后面八个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就是所谓的“八条目”,分别代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为实践三大纲领所必须走过的人生进修阶梯。八条目中,又以修身为枢纽,格、致、诚、正讲的是修身的方法,就是所谓“修己”,相当于“明明德”。而齐、治、平则是所谓“善群”,相当于“新民”。修己和善群的工夫都做好了,“止于至善”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三纲领、八条目的提出,儒家思想得以提纲挈领,以十七个字尽之。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也以它为纲领。 佛教经典万千,其经髓就在二百六十余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成为领悟《般若经》的简易法门,也是领悟佛法的心法所在。儒家四书五经亦极繁复,但有此二百零五字的经文章,也可成为进入儒学殿堂的敲门砖。 我个人深获诵读观想《心经》之益,舍妹以之让小学生课前背诵,也能得到收心的效果。我因而想,《大学》的“经文”章,应可媲美《心经》,值得人人熟记心中,时时诵念。程颐说,《大学》为“初学人德之门”真有道理。《中庸》是常理,也是“终极原理” 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所谓“庸”就是永不变易的常理。《中庸》的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读《中庸》,刚开始难免觉得其中有些虚玄成分,但细细品味,往往别有会心。一个“中”字,就涉及了宇宙的终极原理。一个“诚”字,像是道家的“道”,可以变化万千。当它提及“天命之谓性”时,其中有人性的深层结构与基因密码的影子;当它论及“尽人之性”,与我们现在所主张的“尽性教育”、“自我实现”及“多元智慧”无不相通;当它论及“天地之道”时,又与现代最先进的“大爆炸”、“演化论”若合符节。《中庸》内涵之丰富,实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朱子说:“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 如果我们按照朱熹的说法,把《中庸》的第一章和第十二章视同“经文”,则前后不过一百二十九字,实在很容易就可以熟记胸中,要做到玩索而有得也就很容易了。《大学》、《中庸》帮我们“日日新” 这本导读的书,就像是一本导游手册,目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带领读者进入文本之中,一起去探索。我的最大任务就是帮读者扫除文字障碍,并适时提出背景说明。在准备这本导游手册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大学》、《中庸》修辞形式之丰富,实非其他古籍所能及!这些发现已经呈现出来,作为研读《大学》、《中庸》的一个面向。我希望读者也会有自己的大发现!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两大原则:一是随时存疑,一是力求切己。最好能多买一两本同类的书,与本书比较异同,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有了看法就要将它内化,和自己原有的认知系统重新整合。就像计算机软件可以更新一般,我们脑海意识中的主要程序也要“日日新”,这样读书才有意义。附记: 一、《大学》、《中庸》各有不同版本。为便初学,本书的文本采自较有系统、影响力较大的朱子(《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对于朱注尽量吸收进人详注,并保留部分原文。 二、《大学》、《中庸》文字,并非篇篇等值。学习者如能在重要篇章多下功夫,并反复玩索,则效益较大。所以,笔者提出一个分级方式。在较重要篇章的标题下标示一至五颗星,两书共计一百颗星。这当然是一种尝试性建议,学习者可随己意调整。 三、《中庸》标题,是笔者所加。它们不一定完全反映完整的章节要旨,而只是试图凸显部分内容的现代意义,作为导读的纲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