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逸事
王幅明
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
大自然总是有奇迹呈现。
洪荒年代,王屋山巅氤氲弥漫,化成水,滴落到太乙天池,称为浼水。沇允水穴地袱流,形成东西两股细流,到达平原涌出为泉。二源汇流,冲出一条河床。大禹治水之年,疏导浼水东流,易名为济水。济水三袱三现,流经河南、山东的大块土地,长达一千八百里,最终汇入黄河,注入渤海。
不知何年,济水成为一个传说。沿途留下的地名济源、济宁、济南……成为传说中的记忆。
黄河多次改道,最终,黄河与济水复合为一条河流。济水在黄河的泥土之下隐姓埋名。
奇特的是,河床消失了,源头仍在。
古代并称四渎的河流为济、淮、江、河,济水为首。何故?清澈无双,君子之河也。济源境内的济水,曾有千仓渠的美誉。四渎均建有水神庙,济渎庙被誉为天下第一。
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济渎庙因之又名清源祠。
雁过留声,河过留名。英姿已逝,精魂长存。
济水至清。内心贪婪的人们来到济水源头,可会心生愧疚?
河犹如此,人何以堪!
走出王屋山的愚公
第二次造访王屋山的愚公村。比十多年前阔气多了,多了一些远古村民古朴的雕塑,还有一个写着“愚公故居”的大门。
广场上九旬愚公带领子孙们挖山的群雕,更显雄伟。
一个连姓名都未曾留下的山间老者的农舍,成为游客必看的风景。
意外的收获是围坐在一个伞状的亭子里听琴书,唱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琴书犹如王屋山的山泉,溅起的水珠是游客的心跳。
两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郑国圃田的列姓士人来此采风,写出寓言《愚公移山》,引发了人们关于愚与智的绵长思考。
70多年前,一位农民出身的革命领袖在延安的窑洞里提起愚公。他说,他要继续愚公的事业。愚公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当年,年迈的老翁未能搬走王屋山。但他的继承人,带领全国人民,搬走了比王屋山更高的三座大山。
愚公走出了王屋山。他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千千万万颗渴望改变的心灵。
三座大山搬走了,新的大山又在挡住去路。
愚公的后人们依然在挖山不止。 悠然见南山
下榻济源,方知此地有一处原生态的森林公园,名日南山。顿时心动。
渴望南山一游。这是久驻心中的一个梦想。
中国该有多少个南山?心中的南山只有一个。
热心的才女青青充当向导,帮我们大家圆梦。
一座平凡无奇的大山,少有名胜,却有一顶“中国森林氧吧”的桂冠。
许久没有走山路了。在柿树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林间穿行。三个小时过去,竟然毫无倦意。
头戴星光回到山下,饥肠辘辘。直奔溪边的农家餐馆,品尝地道的南山美味。
南山披上暗装。月牙儿隐而不出。山泉为我们奏乐。野菊花似曾相识。
猛然间朝向南山,痴痴地看着,全都无语。
此地此刻,烦恼全消。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同一个词汇。
(选自《郑州日报》“郑风”副刊2017年5月8日)
禾木村(外二章)
西中扬
这里的落日晚霞像紧贴着脸颊般照映着人们的光彩。
这里布帛般的小路溪流似的在绿地中弯弯曲曲向前伸延。
这里的傍晚炊烟袅袅飘向归鸟的翅膀。
这里的花草跟着双脚一直走到居住的门前。
这里的五颜六色,是杂花和蝴蝶拼凑的图案。
这里的房屋里外都散发着松杉白桦的内涵。
这里的夜晚静得叫人听到一片梦的香甜。
这里的一天丰富得似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热凉寒。
这里让人离开时,一次次回头,在许久后的梦境中还反复出现。
坎儿井
真不敢想象,五千里的地下水渠竟然是持续几千年由无数劳力弓着身子一锹一镐挖掘出来的。
那一个个强壮劳力弓着身子的形象;那连续几千里的接龙般的劳动者弓着身子的形象;那几千年时间,几千里空间亿万个单调而执着的弓着身子一锹一镐向前推进的形象,让人听了灵魂战栗,眼睛发热,心灵震颤!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三大雄伟工程,的确当之无愧。
挺直脊梁可以顶天。P19-21
润物细无声的写作
——代序
陈惠琼
“一种东西,必须属于有同样情调的人。”(艾青)
散文诗的丰富内涵,如那天外吹拂来的风一样“无定向的流动”。这种流动的陌生感,说它神秘、奇谲,意象显示广阔的审美情境,这种微妙、细腻的散文诗句,不仅为读者欣赏,亦能产生魔力。
正是象征艺术个性的追求带给人们的审美效应。
亦在散文诗的无限之上让灵魂产生别样的感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写作,内涵厚实,意蕴高旷。“梦幻的波涛和良知的惊厥”美妙的天籁的境界,把丰富的想象力与深沉的哲思融于一体,循着自己心灵的轨道,发展独特的世界,潜移默化,甚至是细微的一种从自己内心的艺术追求外射的具象化,直达生命本质的力量。让读者用想象来填补,亦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一种提炼,是酿酒一样经过多次处理之后的一种净化……潜在于散文诗的血液里,是深沉在散文诗生命意识里的不朽,感受这种诗意的表达,诗意盎然的宇宙,具有内在的神思,含着的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
散文诗的“深度”不断,建立在诗歌语言与技术的基础之上,乃真实情感的流露。这样的散文诗,是抹不掉的,不会忘却。不但属于作者,亦属于读者,支托这样的散文诗的是作者高远的心灵。作者抚摸泥土下蛰眠的种子,不是随风飘荡,依然要随风潜入。读者从诗的灵魂深处感受回响,微颤……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折射,由表及里,故而从美学上要求,一种喻示,一种鲜活的穿透性,一种无声似有声的想象。遐想,功到自然成,一首好的散文诗,潜入人心,就是这样不经意之中呈现读者面前。
散文诗的真谛,在于获得玩味无穷的享受,由此成为读者的诗人。如果无富于表现力的润物无声的诗艺,没有在自然流露诗个性上下功夫,这种诗苍白无力,失去散文诗的审美,不会打动人,忽视了散文诗的内在与本质。
泰戈尔说:“世界对于我来说,永远是新鲜的。”在美的质地上,构筑着自己的艺术王国。而这风格的底蕴,是润物细无声的写作,让散文诗有一种以内在成分凝定灵魂运行,对大自然或者生活,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心在忐忑跳动!语句的精炼,驾驭语言的能力,“独特的个性和情调的一致是诗人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达到的艺术水准是作者对自我的超越,也在当代散文诗创作中具有拓宽思路与独具风采的审美穿透力。散文诗需要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淋漓的笔触,深刻而有层次的内涵,依托大自然、生活的景象,奇妙构思之中,发挥个人的艺术感染力,借助特定环境里特殊的感受、渴望、敏感,这是“真景物”与“真感情”淬火升华的力量,启示着散文诗创作的今天,还有将来。
散文诗要有大胸襟开掘,以小致大,以大寓小,举重若轻,不致于使自己的情感囿困于个人的细小里,像本年选的散文诗《大海的眼睛》《金胶州仁庄纪事》《金丝银练》,迎接那“天外拂来的风”,发出隐藏在内心最柔软也最生动的那份深情。心中澎湃着,热忱与激情是诗本质的力量呵!“作者要有与时代潮流合拍的宽阔的胸怀和情调,摆脱对别人的模仿和追随,而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这自有其精神的价值,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句,给读者留下大气蓬勃的文字。
从其自身开始启程,由此赋予自身以最为珍贵的写作品质,赋予诗歌以更厚重的底蕴,诗歌里有自己里程碑的意义,创作一些让人记住的诗句,能够证明境界和尺度。
回环、气势、磅礴、余音绕梁……散文诗考验的是一个作者的语言、思想、审美等等。散文诗风格意蕴,像泉水不经意间流泻而出,情感真挚,笔墨清新流丽,又似大地畅饮着雨露。每一行都有弦外之音,见浑成具隐约,增人遐想。它寻找更为恰当的关联性,洞察一份对生命力量的坚守。
简析韩嘉川散文诗组章《大海的眼睛》,一组写人物的作品。借助人物本身所含有的诗意进行“嫁接”与延伸,作者本人又是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是诗意的创造者,那就又有不同了。韩嘉川的这组散文诗,除了人物的特质,又充分调动散文诗的语境展开了对人物精神的叙述;既有人物命运的轨迹,又有境界的高度,更有散文诗写作方法E的探索与创新。
耿林莽先生和韩嘉川相识在一个荒诞的年代,是“书”的媒介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但又恰恰因为没有书。这组作品中的《饥饿少年》,写的便是那个时期。“我是一个饥饿少年,徘徊在那问荒芜的书店/文字铺满街道,还有纸张和浆糊,唯书店四壁与橱窗镶饰着饥饿。”一方面是应该有书卖的书店是饥饿的,另一方面文字与纸张铺天盖地,然而,少年在该读书的年龄却备受没有书读的“饥饿”折磨。然而韩嘉川却因为认识了耿林莽先生开始了他的早期阅读。“那时候,你在书店用诗的惶恐关注成长的少年。”后来耿先生又调到了图书馆,便为韩嘉川办理了借书证,然而那时“解放”的文学书籍本就不多,韩嘉川很快就读完了,看到依然忍受读书“饥饿”之苦的少年,耿先生提出把自己家里的藏书借给他读。“那时候,你眼神慈祥烛照一篇辽阔的蔚蓝……”
作为散文诗人的耿林莽先生在那个年代不能创作,本身也是很痛苦的。《鲁迅公园的雾》中,用通感的技巧写出了散文诗人的那种状态。诗中写道:“六月的迷雾在响,街巷与灯火的成湿滋味儿在响,生活的骨头在咯咯响。/即使隔着窗玻璃,也在切切(不是耳语)地烁动。/沿岸际线伸向海面的岬角,却有小艇从那里驶出一片静谧。”迷雾是那种难以辨别方向的雾,那个年月的散文诗人,大都是在混沌、迷惘的“迷雾”中生存。而散文诗人耿林莽却从中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诗的召唤,“成湿的滋味儿”是诗的声音,街巷里的人间烟火是诗的声音。大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旦心中有了灵动,便无处不是诗的声音。进而散文诗人的心中便有“小艇从那里驶出一片静谧”,在那些声音之外,小艇却无声地行驶。用声音反衬出“静谧”的心境之美。在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创作历程中,美是他忠贞不渝的追求。即便是韩嘉川的读书“饥饿”,恰好又是对美好人生追求的残缺美的体现。因而,美也是这组散文诗的诗意之所在。
这一组散文诗是韩嘉川所勾勒出的耿老人生轨迹。其中的关于古城文化的底蕴之美与耿老的散文诗意境是相融合的。古典美是渗透在耿先生的骨子里的,而在少年时便吸收了若干外来的现代诗歌写作的养料,使他的作品又具有了亮丽的色彩。这组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是营造了几个主要的意境,譬如由意象“墨迹”展开了小城之夜的状写,整个氛围都在一种古老墨迹之中,主人公就是从这样的“墨迹”走出的,其中蕴含有“挣脱”“逃离”之意,因此墨迹与黑是相呼应的。在这里的“墨迹”又是一种象征。
然而,古老的小城又是著名女诗人熊澹仙的居住地,她凄婉的人生经历又使小城有一种悲剧的苍凉的底色。尽管女诗人的诗意是美的,就像秀女巷的韵脚一样,而那种墨迹的底色是难以淡化的。因此,韩嘉川找到了一个主意象,由此展开了一组三章散文诗的意境。让读者在凄然中感受到耿老诗意的人生。
在《鲁迅公园的雾》中,“雾”是一个中心意象。在这个意象中,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迷惘与惆怅,“潮间带伸展的思索的纱布,层层裹起夜晚令人心痛的蓝”。人的思索是受伤的,而大自然的美,也是“令人心痛”地受伤的。“那时的野蔷薇是一种遁词,抑或是隐喻”进一步表述了作者对于美的表述,在真正的丑恶大行其道的时候,美只能是隐性的、地下的。
当然,在层层的雾中还含有其他丰富的涵义,譬如“一双眼睛透出深深的黎明,是别样的问候。/悬铃木以诗的风采,雕刻着眸子里的天空。”等等,刻7J一样雕刻出了诗人内在的心境。“松枝的指节描述着对礁石、砂砾。还有曲折小路的尊重”,这是诗人气质的描述,其中的意象使用,随手拈来,使用得贴切而准确。
韩嘉川以娴熟地使用意象与象征的现代技法为长,在这一组散文诗中几乎随处可见。在《尾诗》中,将“一滴”的形象,铺展开大河长江进而是大海,是对诗人胸襟的概括,而“鱼”“海蚀柱”等意象又不是原来的物质了,被作者赋予了新的使命;象征来自于对物象属性的转移与特征使用。
晓弦《金胶州仁庄纪事》,仁庄一下子矗立在面前,虚与实相结合,坍塌的茅屋,草民的草,大晒场,外祖母,乡村炊烟……仁庄用她的血肉酿成,养育了晓弦,“我成长的骨骼,黧黑的肌肤,成腥的血液,甚至,生命里每个歪歪扭扭的脚印,都散发出浓烈的泥腥味”,细节的描绘,是晓弦忧伤的灵魂,在乡村的寻觅。接着情绪更加浓烈,“草民的草,被原野哄着闹着爱着宠着的草”,晓弦让自己全部的感应去感应仁庄。《考古一个村庄》,一种生存环境,一种乡村场景,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景,并感受到民族的深远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魄的沉重感。用“外祖母”这个可感触的鲜活的意象,渗入对于乡村的思考之中。“许多事情,开始干的人,多如蝗虫,后来,便成了一个人的残局……”晓弦如何把仁庄的事,关联地形成一个情境?流动的感情特色,仁庄——生命活体。从题目突出“仁庄”而晓弦是怎样写出自己对仁庄这块土地之爱?“我爱将自己,比作乡村欲望的清道夫,排除岁月积瘀的疼痛。”
饶远的《金丝银练》中的金丝银练,无疑是这篇散文诗中的一种象征,是一条丝绸之路流动在读者面前……
“让不愿衰落的繁荣再续荣光”,使散文诗的内在韵律与外在形式融为一体。“腾空,渡海,飞轮,轰然辗过陆地。像一条五彩飘带,围在地球的脖子上,裁剪时间,截取一段。”饶远的心打开,那对国土的感情便汩汩而出。饶远的描绘形成流畅的艺术感觉,可以说,渗透到大地的血液里,血液就是感情,“用串起的世界智慧珍珠,献给所有国家一条富足的项链”。通过语言,清晰地感觉到此文凝练的一种表达情感的形式。这篇散文诗不仅以思想力量打动人,还以它的感情力量打动人,感染读者。“让地球上所有的河流浇出富裕的金花”,找到流溢之口,“差点跳出海面”,符合诗的本意,“差点”把冲荡起来的感情隐匿着,把它含在生动的描绘中,使散文诗有鲜活的气息。
“疯人们集中所有的武器,想去炸毁美梦雕琢的图画,却把自己炸了……”这段的前后呈现散文诗的空白美,散文诗的艺术魅力油然而生。接着跳跃,最后这句的挥洒“中国的金丝银练必将助跑地球的起飞”!饶远思想力的丰富必然表现在对于丝绸之路以及人类的关注上。广阔的胸襟,深厚的底蕴,从《金丝银练》中可以感觉到,一层一层展开,忠实自己的体现,道出了真正散文诗的真谛。应该说,饶远感到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临了,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这一契机,饶远把自己的情感燃烧起来,《金丝银练》概括了这历史的态势,这篇散文诗的巧思,是诗人极强的敏感力锤炼的结晶。
本年选中,我们看到了散文诗表现方法的丰富与多样,更看到了散文诗诗意的浓重与语言的减缩、舒张调度的自由,这便是其不同于其它之处。本年选编选的散文诗,紧贴着这个伟大时代,与民族、土地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
2017年10月
王幅明、陈惠琼编选的这本《2017中国散文诗年选》精选了2017年度报纸杂志上的散文诗佳作,按题材分为“大地的璀璨”、“碰撞的声音”、“起伏的音阶”、“网风的馨香”四辑。诗的情绪和幻想披上散文的外衣,自然、生活、书本、玄想交织,颇有可读性。
王幅明、陈惠琼编选的这本《2017中国散文诗年选》由徐敬亚、韩庆成、何建明、韩小蕙、谢有顺、洪治纲、卢翎、朱航满、江冰、向继东、王幅明、陈惠琼等诸多名家精心编选,为您的品质阅读择优助力。
我们紧随时代,
我们传递文心,
我们贯通文脉,
我们更希望能传承文化!
由此,我们2017年的花城年选图书品相,有心承续2016花城年选之典雅韵味,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