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都市火魂(邹宁浩烈士纪念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邹宁浩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社区里来了义务消防兵》、《义乌最帅逆行者的365天》、《“黄手环”让走失老人平安回家》、《呼吁将小区消防安全纳入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特殊消防寒假作业受学生欢迎》、《“清剿火息”特种兵》、《消防栓“很受伤”》、《五勇士,五宗“最”》……《都市火魂(邹宁浩烈士纪念文集)》是关于“战地记者”、消防宣传战线的“战斗员”邹宁浩的纪念文集。

内容推荐

邹宁浩,男,汉族,浙江武义人,1987年9月2日出生,2005年12月入伍,上士警衔,中共党员,先后10余次立功受奖。2016年12月16日,在扑救义乌市洁康管业有限公司大火中,他作为支队宣传员,为获取第一手影像资料,与灭火救援官兵同进退、共生死,在火灾现场第一线拍摄过程中,因现场火情突变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9周岁。邹宁浩用生命诠释了他所信奉的“消防战士的最高荣耀是倒在报效国家的战场上,战地记者的最高境界是倒在消防宣传的阵地上”的崇高信念和价值追求。

邹宁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奖章;被浙江省公安厅追记一等功,并追授其为优秀共产党员。

《都市火魂(邹宁浩烈士纪念文集)》是关于其的纪念文集。

目录

序言钢铁的柔软

“浩”之成长

消防“战地记者”的凤凰涅桨

好样的,红门小兵哥

消防宣传战线上的战斗员

打开一扇窗

“浩”之妙笔

快递公司消防状况令人担忧

社区里来了义务消防兵

义乌最帅逆行者的365天

“黄手环”让走失老人平安回家

呼吁将小区消防安全纳入有关部门的考核内容

特殊消防寒假作业受学生欢迎

“清剿火息”特种兵

消防栓“很受伤”

五勇士,五宗“最”

感动一座城的消防志愿者

三封“90后”消防员的信带你走进军营

再见,红门卫士

活跃在农村的火场英雄

铸起生命屏障,守护一方平安

真正的消防之家

冬季取暖,义乌消防来支招

冯雪峰故居专职讲解员的消防情缘

最美的逆行者

坚决打好消防安全保卫战

义乌“合用场所”消防隐患整改成样板

金华消防专家为417幢高层建筑“体检”

义乌市消防安全工作小记

农村火灾防控基石:夯实三道关卡

十万火急,请给消防车让路

消防接警员很“受伤”

感悟十年

“浩”之长存

浙江火场“战地记者”邹宁浩被追认为烈士

邹宁浩:逆火而行的“战地记者”

逆火而行的火场记者永远倒下了

“都市火魂”邹宁浩魂归故里浙江武义上千名群众

参加悼念仪式

“编外记者”邹宁浩:用生命宣传消防

腼腆的模样永生的儿郎

“小兵邹宁浩”。你去哪儿了

兄弟。我还欠你一个回复

逆火而行英雄走好

邹宁浩.倒在消防“战地记者”岗位上。

邹宁浩,一路走好

浩子。我还没参加你的婚礼呢

浩子。真的是你吗?就这样匆匆走了

邹宁浩:用生命书写“都市火魂”

“都市火魂”邹宁浩感动八婺

“都市火魂”为我们做了最后一次消防安全宣传

一篇还未书写的消防报道

别刍B宁浩

丙申年作于宁浩同志头七

送邹宁浩烈士魂归故里

悼邹宁浩(歌词

冬祭,火神战士

火魂

痛悼邹宁浩

追忆英雄战士邹宁浩

兄弟。保重

无法寄出的稿费

未了的心愿

艰难的表达

追忆与我们一同奋斗过的消防战士邹宁浩

都市火魂

即将参加我婚礼的那个消防员牺牲了

致邹宁浩

怀念宁浩

富人邹宁浩

这一天.竞成了与邹宁浩邮友互寄的休止符

后记初一十五看月亮

试读章节

或许是早年间从事过宣传工作的原因,第一次见到宁浩时,我难免会有些亲切之感。

虽然20世纪末的武警内卫部队与现在的公安消防部队生活不同,但看过他的书稿,我这个在文学道路上摸索的老兵,还是被他感动了。

认识宁浩是在2015年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在北京顺义参加中国消防协会两年一度的展会,宁浩作为《中国消防》杂志的骨干作者。成为新闻报道组的重要成员之一。

活动期间,主办方开了一次座谈会,到宁浩发言的时候,本以为会侃侃而谈的他,竟然一时语塞,露出军人中很少有的羞涩。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与宁浩成为无所不谈的好朋友。我喜欢他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往情深,喜欢他对自己过于严苛的工作标准。

自然.我更多地关注了宁浩的状况。不仅仅在《人民公安报》《工人日报》《中国消防》等报刊上,更多的是我们互相交流时,他充满求知的目光,他总是在倾心聆听的表情,还有他苦思冥想的状态。

宁浩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新闻体裁的所有类别,不论大事小事,在他笔下都成为鲜活的文字,这是属于他的阵地。这部消防作品集便是多年以来他辛勤耕耘的结果。这部集子是厚重的,翻看其中的一些文字,让我更感到惊讶。宁浩深爱着他所在的消防部队,他以独特的视角、朴实的笔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新闻“图画”。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会指出宁浩的缺点,嫌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肯用心去写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因为在火热的消防警营中,有太多隐藏在生活深层的东西,对于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那是一座诱人的富矿。但烦琐的事务性工作让他不得不陷于被动应付的窘境。这或许是基层消防新闻工作者共同的烦恼。

值得庆幸的是,宁浩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精力。自始至终充满想表达的冲动,这些都是一个作者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不断老练的前提。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自己的作品定位理智。无论文学还是新闻,写作者最忌看不清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知不足然后有所得,这样的态度,让我们对他充满信心。

如果宁浩不是一名消防兵,我会给他比这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因为他的军人身份,因为消防兵的果敢刚毅,我愿意与他一起思考和探讨彼此的缺点和不足。

宁浩总是称我为老师,为此我一直感到汗颜。个人认为,任何文字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师承,它不同于戏剧、曲艺和武术,无法培植传人。而真正能够让一个写作者成熟的,真正称得上恩师的,除了天赋,就是热情和勤奋。

宁浩具备天赋,自然不必多说,而热情和勤奋是我一想到他时,脑海里就会蹦出的词语。他对工作的热情以及由此而生的勤奋,令我自愧不如。每次通电话,他要么在采访的路上,要么在认真地写稿子。对于自己挚爱的这份工作,他一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他可以在电脑前一待就是一整天,可以不吃饭、不喝水,只想着用怎样的文字来及时、精确地传递消防的声音。

宁浩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却用士兵特有的质朴和干练,在耕耘中不断收获。从第一次投稿到现在,他的文字见报率越来越高,省级的、国家级的,有很多还获了奖,但他依然是每写出一篇,就谦虚地向同行和编辑请教,跟小学生没两样。

生活在这个事务繁忙、物欲横流的城市里,潜下心来写点儿文字并不容易,能够以它为职业更是难能可贵。在我的感觉里,爱好文字的人就像‘‘食草动物”,温和地漫步在文字的大草原上,享受文字的阳光雨露.相信,文字会为宁浩打开一扇通往美好生活的窗。

宁浩生于美丽的浙江金华,是那片秀丽丰饶的沃土给了他充沛的滋养和灵感。但我坚信,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会得到更多的锤炼和提升。

哦.差点儿忘了,在那次展会上,他固执地换下了便装,穿着军装来回奔走,那身橄榄绿亦成为会场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引领他步伐的.不单是执着的精神、锐利的眼睛和勤奋的态度,还有一名普通士兵对消防事业的无限忠诚。

由衷地祝愿宁浩,这个大巧若拙、才情勃发的青年军人,给我们

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在我们的消防新闻宣传队伍中独树一帜。P16-18

序言

曾经为许多朋友的新书作序。不是自己资格有多老,只是盛情难却,记录下的多是彼此的友情,于我于朋友,都算是一种暖暖的温馨。只有这次,坐在电脑前迟迟不能动笔,眼睛却常常湿润开来。这位年轻的作者,昨天我们还是陌生人的,隔着茫茫人海,是他在彼岸我在此岸的感觉。而今天,他已是我心头永远的痛。思念中最柔软的那一处,盈满泪水,便是最深的海。

近年来的风云际会,世事纷杂,却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动在心中。带给我这种感动的,每每是年轻的消防战士们,是他们铺陈在祖国大地上的热血和生命。衡阳、哈尔滨、天津……每座城市都因他们的惨烈而美丽,却也因他们的年轻而啜泣。而今天的他,在2016年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的名字续写在了那一连串英雄名字的最后。是一个壮烈的句号,也是一段悲怆的乐曲,在2016年终结时的厚重雾霾里.撕裂出一道耀眼的彩虹。

他就这样走了,匆忙间留下一叠书稿。作为消防宣传员的他显然是勤奋的。而我在翻阅这叠书稿时,只感觉和这个年轻人越走越近。仿佛一线思想的缆绳,拉近了他和我。想我当初踏进公安机关的大门,也是做宣传工作的,也写着和他今天几乎一样的稿件。从这个角度说,他该算我的晚辈吧。他的文字,简洁而朴素,是新闻的准确,亦不乏文学的神采,而更吸引我、打动我的,是在他文字里流露出的那一份柔软,那一种对事业、对生活、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眷恋。

是的.我在读他的作品时,读他那些写火场拼搏、写消防宣传、写抢险救人的长长短短的稿件,都体会到了这种钢铁般的柔软。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我这句话应该算是悖论了,钢铁似乎只该用坚硬去形容.用冰冷去描述。但钢铁的柔软真的是我在读他的稿件、听他的事迹时的深切感受,我从中捕捉到的,是这个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向危险的年轻人,在文字间时常流露出的真挚和温暖。

据说这个年轻人有个习惯,每天要和远在家乡的母亲通电话。他在电话里和所有的小儿女一样,会诉苦,会撒娇,会放肆,会诉说一些不好对外人言的心事。那一次,他苦恼地对母亲说:我办错了一件事.我很内疚,很内疚。

我了解过,事情是这样的:奉了领导命令,他去有关部门为一名牺牲的战友办理烈士称号的批准手续,却遭到了生硬的拒绝。那办事人员的理由是证据不足,‘‘哪怕再多有几张照片”。这话对他来说,是一种刺激。他对母亲说,是啊,为什么我不多拍几张照片呢?这是我的失职啊!

于是.就在那一天,当他在火场上已经拍了足够的照片,他仍然向着另一处起火点走去。他什么也没有说,甚至没有多看战友们一眼。那时他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了,只是当焦急的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紧锁双眉,却仍然紧紧地握着他的照相机。  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在想什么,大家也都知道他要做什么。如果钢铁开始了柔软的流动,那一定是被情感的高温所熔化,最终汇成一种壮怀激烈千回百转的奔腾。于他而言是如此,于今天的我来说亦如此。在公安队伍中工作了几十年,雨雪风霜,我看遍了多少牺牲多少离别,而这一次,却是万般滋味在心头,总是萦绕不去的哀伤和感动。就在此时此刻,我想,应该为他把他的书稿印成铅字,这既是为了思念。更是铸造一种永恒。

于是,有了现在的这部书,这部凝聚着血与火的书,这部将钢铁的柔软定格在祖国和人民心中的书。

现在可以写出他的名字了,尽管每一遍呼唤都会扯起心底的波澜。尽管我是那么地不愿相信这个名字已经凝固。我只想轻轻地呼唤一声:邹宁浩,安息吧!

后记

上弦月挂在天边,如水的月光被树枝剪成了不规则的形状,透过窗户映在地上,像个玩累了的孩子睡在地板上,显得特别安详。

在邹宁浩刚刚离开的那段时间,每逢夜晚,何晓娟都会关闭所有灯光,长久地向窗外凝望。两座楼宇之间的距离不宽也不窄,按丈夫和儿子的话说是完全符合防火间距。穿过它们便是一条马路,马路对过是烈A-陵园,笔直的纪念碑被月光披上了银辉。-

她时不时地把额前的头发捋到耳际,就那么一声不响地待在那里,生怕惊扰了正在地板上休憩的月光。一直到两眼发酸,她才会漫无目的地走来走D,--<-D-JL,去看看儿子的卧室,一会儿去摸摸儿子的军装和书籍。事后,她告诉我,那些日子里,她把自己的魂儿全都搞丢了。

何晓娟是宁浩的母亲,受她的影响,我也时常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静静地待在房间里,)11躯体去感知光影的交替。我好像已经习一11了在这样的氛围里思念牺牲的战友。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宁浩牺牲的那天下午,他还给我发过一条微信,等我回复过去的时候,他已经急匆匆地出警了。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竟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联系。

他的父亲邹能武是退伍消防兵,在他眼里,儿子是干宣传的,比起那些扛水带灭火的战友强百倍,没什么危险也累不着。可宁浩就这么走了,走之前还忙活着在网络上向各大媒体投稿。几乎没人相信一个宣传员会在火场中牺牲,可他却成了烈士。

把儿子送到消防是两口子的心愿,他们希望孩子能考上军校,一直在部队干下去。因为种种原因,宁浩军校考试落榜了,这对开明的夫妇安慰儿子说,你会写文章,照样可以长期为部队作贡献。宁浩当即表态,说要做就做全国消防最优秀的宣传员。

我相信这不是他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因为部队本身就是个神奇的地方,潜移默化中能改变好多人。就拿邹宁浩打比方吧,上学时淘气得一时半刻也不得清闲,后来却能在电脑前一待就是大半宿。可是他太累了,别人出火警他要跟着去,别人睡觉了他还得写稿子。作为他的兄长,我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休息,哪。iD只有那么一小会儿。

别看宁浩已经年近30,但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他常常故意制造一些小矛盾。

有一天下午,他给母亲打电话,话赶话聊到了布置婚房上。何晓娟当时有些生气,换了一副语气说,真能瞎扯,一点儿也不讲信用,前年、去年就说要把女朋友领回家,女朋友在哪儿呢?宁浩说,你儿子这么优秀,给你找个儿媳妇分分钟的lji.,。她说行,赶紧把女孩子领回家。儿子嘻嘻哈哈好一阵子,才故弄玄虚地说,别急,美女还在我丈母娘肚子里呢。何晓娟便骂儿子没个正经样子。

娘儿俩闹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宁浩赔了罪。他刚道了歉,又让母亲把阳台归置好,说最好能坐在那里喝茶赏月。母亲反问,就你还有那闲心思?回到家就知道坐在那里写东西。宁浩说等着啊,过年回家,正月初一陪你看月亮。一提到这个,何晓娟就不乐意了,你呀一点儿都不讲信用,每年春节你都说忙,今年还想糊弄我。宁浩说,春节回不去,就元宵节回,十五的月亮圆。她忽然有种被戏弄的感觉,反问大年初一哪儿来的月亮呢?宁浩乐呵半天,说老妈你可真没趣,初一十五看月亮,这家不圆那家圆,懂不懂幽默啊。好啊,幽默,就你懂得幽默。何晓娟气呼呼地挂掉了电话。

说这些往事的时候,何晓娟就坐在我面前。她说现在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说什么也得多聊几句,说不定多哕唆几句,儿子这会儿还能跟自己斗嘴。

也罢,好多事情或许都是命中注定。

宁浩牺牲后,好多跟他打过交道的媒体人纷纷撰写文章,追思这位昔日的战友。全国公安文联张策、杨锦两位领导得知消息后,当即委派我去义乌,帮他实现遗愿,出版这部《都市火魂》。

在那里,我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比如,他平日里非常“抠门”,省下钱来去资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再比如,他希望能收集更多的消防邮票,办个邮展,让更多的人关注消防安全……只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他早就跟母亲商量好了,说结婚时请我去喝喜酒。谁能知道我千里迢迢赶过去,参加的居然是他的葬礼。我跟他的母亲一样,恨他不讲信用。我猛然意识到,好像所有消防兵都不怎么讲诚信,他们明明答应家人会注意安全,可真到了火场上却忘了之前的承诺,成了“拼命三郎”。

我从何晓娟那里听到一种声音,像是指责,又像是自责。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多想用自己的性命换回儿子年轻的生命啊。可是这世上没有“如果”,否则就不会发生任何悲剧。

非常惭愧,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消防兵。迄今为止,我从未穿过战斗服,也没进过火场,大多数的故事都是道听途说的,即便亲历了某些重大事故救援,我也只是个旁观者。

在天津爆炸现场,我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帅气杲萌的宁宇,牺牲时年仅18岁,母亲怀抱他生前最喜爱的篮球离开部队。在营区门口,篮球不小心滑落在地,这位中年妇女一边追赶,一边念叨,说儿啊,别再顽皮啦,你不陪妈也就罢了,你就让它跟妈回家吧……说这些的时候,她脸上始终带着笑。她和何晓娟都只是天下最普通的母亲,但相比别的母亲,她俩的坚强却出入意料。

我自始至终没有见到何晓娟掉过一滴眼泪,她只是一个劲儿地跟我唠叨,说感谢我帮宁浩完成遗愿。事实上,真正应该感谢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在他成长路上给予过帮助的人,譬如公安部消防局宣传处、浙江省消防总队及义乌市消防支队的领导,还有诸多媒体人和他的战友们。本书收集的一些文章寄托了人们对宁浩的哀思,虽然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但我相信没人会去计较。当然,还应该感谢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起的关爱消防基金以及义乌市文联、中国消防杂志社和群众出版社,在宁浩一周年祭日到来之际,因他们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发行。作为见证者,我替何晓娟为她儿子的这本书写下这个后记,我愿意用文字的形式,以一位母亲的名义向所有人致以崇高的军礼,并以一位母亲的名义祝愿天下人平安幸福。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跟何晓娟通了个电话。她让我别挂念,说如今过得很充实,几乎每周都会跟丈夫一起去做公益,其中有儿子生前资助的孤寡老人和学生。他们还时常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总之,她觉得这些事情很有意义。

记得那次告别何晓娟时,她看着离家不远的烈士陵园跟我说,儿子走的那天是农历廿八,半空中也有那么个小月牙。那次,她还跟我说,烈士陵园离家很近,又很远,但不管怎样,她都打算陪儿子一起看月亮。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的上弦月就在烈士纪念碑的上方,像宁浩一样有些调皮地晃了晃身子。借着明亮的月光,我隐约看到他调皮的样子,那一刹那,我想笑,却哭了。

如今,“邹宁浩”这个名字早已铭刻在了那座纪念碑上,我的好兄弟终于可以休息了,可我还是希望他能跟以前一样忙活。受宁浩的母亲何晓娟影响,我已经习惯了在黑夜里注视着窗外的月亮,然后慢慢去体会他的那句话:“初一十五看月亮,这家不圆那家圆。”

书评(媒体评论)

读邹宁浩那些写火场拼搏、写消防宣传、写抢险救人的长长短短的稿件,我都体会到了一种钢铁般的柔软。这是这个义无反顾地走向危险的年轻人,在文字问时常流露出的真挚和温暖。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

宁浩的文字或照片,有兵味、接地气,真实地再现了消防工作的艰辛、灭火救援战斗的英勇,弘扬着社会正能量,传递着中国好声音。

——公安部消防局宣传处处长周久经

宁浩深爱着他所在的消防部队,他以独特的视角、朴实的笔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新闻“图画”。

——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副主任初日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