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喻经(典藏版)(精)/国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月清、范赟注译的《百喻经(典藏版)(精)/国学经典》,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内容推荐

王月清、范赟注译的《百喻经(典藏版)(精)/国学经典》是国学经典百部丛书后的又一力作,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以全本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异形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

目录

引言

1 愚人食盐喻

2 愚人集牛乳喻

3 以梨打破头喻

4 妇诈称死喻

5 渴见水喻

6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7 认人为兄喻

8 山羌偷官库衣喻

9 叹父德行喻

10 三重楼喻

11 婆罗门杀子喻

12 煮黑石蜜浆喻

13 说人喜瞋喻

14 杀商主祀天喻

15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16 灌甘蔗喻

17 债半钱喻

18 就楼磨刀喻

19 乘船失喻

20 人说王纵暴喻

21 妇女欲更求子喻

22 入海取沉水喻

23 贼偷锦绣用裹褐喻

24 种熬胡麻子喻

25 水火喻

26 人效王眼喻

27 治鞭疮喻

28 为妇贸鼻喻

29 贫人烧粗褐衣喻

30 牧羊人喻

31 雇倩瓦师喻

32 估客偷金喻

33 斫树取果喻

34 送美水喻

35 宝箧镜喻

36 破五通仙眼喻

37 杀群牛喻

38 饮木筒水喻

39 见他人涂舍喻

40 治秃喻

41 毗舍阇鬼喻

42 估客驼死喻

43 磨大石喻

44 欲食半饼喻

45 奴守门喻

46 偷犛牛喻

47 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48 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

49 小儿争分别毛喻

50 医治脊偻喻

51 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52 伎儿作乐喻

53 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54 蛇头尾共争在前喻

55 愿为王剃须喻

56 索无物喻

57 蹋长者口喻

58 二子分财喻

59 观作瓶喻

60 见水底金影喻

61 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62 病人食雉肉喻

63 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64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65 五百欢喜丸喻

66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67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68 共相怨害喻

69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70 尝庵婆罗果喻

71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72 唵米决口喻

73 诈言马死喻

74 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75 驼瓮俱失喻

76 田夫思王女喻

77 搆驴乳喻

78 与儿期早行喻

79 为王负机喻

80 倒灌喻

81 为熊所啮喻

82 比种田喻

83 猕猴喻

84 月蚀打狗喻

85 妇女患眼痛喻

86 父取儿耳珰喻

87 劫盗分财喻

88 猕猴把豆喻

89 得金鼠狼喻

90 地得金钱喻

91 贫人欲与富者等财物喻

92 小儿得欢喜丸喻

93 老母捉熊喻

94 摩尼水窦喻

95 二鸽喻

96 诈称眼盲喻

97 为恶贼所劫失喻

98 小儿得大龟喻

偈颂

试读章节

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从泥洹⑧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

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

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

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⑨,悟须陀洹果⑩,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注释]

①闻如是:也作“如是我闻”。如是,意指这本经书是这样而来的:我闻,表示整理者曾亲身听佛教诲而得。这句话是表明《百喻经》确实是佛的教导,以使人们对经书信服。②王舍城:据说是佛教徒第一次结集的地方.因为佛陀常住此地,所以是佛教的一个圣地。《大唐西域记》卷九中称为“曷罗闭利咽城”,在频婆沙罗王时奠基、阿阂世王时进行扩建,并迁都于此.曾经繁华非常。该城故址在位于今天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城西南约十五里处的腊季吉尔。③鹊封竹园:指迦兰陀竹园。迦兰陀是王舍城的长者,据说曾经将一座大竹园布施给外道,后来他改信佛法,便驱逐了外道,又以竹园来敬奉佛。④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菩提萨”之略称,意译为“觉有情”。即觉悟之有情众生,大致分为权教菩萨与实教菩萨两种。权教菩萨之修行,是处处著相。著相之修,称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轮体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称菩萨.不能称菩萨摩诃萨。实教菩萨之修行,是依实相理,修离相行。譬如发心修行布施波罗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来观照了知三轮体空.一切无著.不住于相。何谓三轮体空?三轮即是无布施之我相,无受施之人相,亦无所施之物相。唯有实教菩萨,才能称为菩萨摩诃萨。⑤八部:即天龙八部.指守护佛法的八种神怪,分别是: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其中“天”指天神,佛教中的天神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能比人享受到更长久、更大的福报而已。“龙”与中国传说的龙大致相似.不过没有脚。“夜叉”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乾闼婆”在梵语中是“变幻莫测”的意思,佛经中指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的乐神之一。“阿修罗”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美丽,这种神疑心痛很重,常与帝释战斗。“迦楼罗”是一种大鸟,翅有种种庄严宝色,头上有一个大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龙为食。“紧那罗”在梵语中为“人非人”之意。他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称为“人非人”,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摩喉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头。⑥异学梵志:梵志,婆罗门的汉译,也用来指佛教外道。这里指学习《吠陀经》的婆罗门教年轻学者。⑦四大:大,即元素的意思。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其中,地大以坚性为本质,有保持的作用;水大以湿性为本质,有收集的作用;火大以热性为本质,有使成熟的作用;风大以流动为本性,有使成长的作用。⑧泥洹(hu6n):即涅榘。⑨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⑩须陀洹果:也称为预流果,是摆脱凡夫俗见,通向佛教圣道的“法流”。

[译文]

这些故事都是我亲耳从佛那里听闻的:那个时候,佛住在王舍城中,在迦兰陀竹园里,佛和众位大比丘、实教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共三万六千人在一起。

这时,集会的人中有五百个婆罗门教的年轻学者,他们全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说道:“我们素闻佛教的道理博大精深.没有其他教义能比得上的,所以特地来向您请教,希望能为我们释疑。”

P2-3

序言

作为一部以寓言故事来譬喻佛法义理的作品,《百喻经》在佛教典籍中别具一格,并以其篇幅短小精悍、设喻诙谐巧妙,但又说理明晰的特征,为佛教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印两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诸多汉译譬喻经典之中,《百喻经》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典籍之一。但是这部广为流传的经典却存在着许多版本、校勘和佚文等方面的问题。这里根据目前的研究简要介绍一下《百喻经》的版本情况。

据今本《百喻经》的记载,该书是尊者僧伽斯那所著、求那毗地所译。今存《百喻经》各本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方式:一种分为四卷,如《大正藏》卷四“本缘部下”所收即是如此,此种版本的卷首没有引言;另一种分为上下两卷,如《碛砂藏》所收,单行本多作此划分,其卷前有“闻如是”引言一段,不过这段引言现在大多认为是后人所加。

今存宋元明清各版《大藏经》以及《高丽藏》、《大正藏》之中收录的《百喻经》历来被认为是原本。不过从今存诸经录来看,唐代以前对于《百喻经》的著录已经含糊不清了。根据七部经录的记载,唐代以前的《百喻经》分别有三十八卷本、十卷本、五卷本、四卷本和一卷本等不同说法,译者也有求那毗地、支谦两种不同的记载。其中今存于各版《大藏经》之中的《百喻经》虽有二卷和四卷的不同,但都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只是可能由于装订而造成分卷的不同,文字上出入甚微。除此二译本之外,还存在某种全译本或某些单篇的译文。《长房录》卷十一中首次明确说求那毗地的译本是“第三译”.这种说法表明求那毗地的译本应该不是单独译本。梁人僧佑又称《百喻经》有“安世高出《五阴譬喻》一卷”、“竺法护出《譬喻三百首经》二十五卷无别题,未详其名”、“释法炬出《法句譬喻》六卷”、“求那毗地出《百句譬喻》十卷”、“康法邃出《譬喻经》十卷”五种译本。

1999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其中收录的《百喻经》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阅读多部佛经,并于民国初年居于北京时购买过大量佛经。《百喻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爱的佛经之一,他曾购藏以及阅渎过包括日本翻刻高立本、野天佑门卫校勘本、常州天宁刻经处本等几部《百喻经》。他曾于1914年7月捐资请金陵刻经处刻印此经,1915年1月完成。这就是现在很有影响的金陵刻经处本《百喻经》。这次印书的过程在《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等著作中均有记载。

金陵刻经处本《百喻经》为木刻线装本,全一册,分为卷上、卷下两部分。卷上连目录共29页,卷下连目录共27页,共计56页,每半页10行,每行20字,据资料记载,经文应是由鲁迅先生亲自断句。书末有金陵刻经处的标识语:“会稽周树人施洋银六十圆敬刻此经连圈计字二万一千零八十一个印送功德书一百本余资六圆拨刻地藏十轮经。”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古籍刊行社又依金陵刻经处本直行排印为大32开本的《百喻经》,全1册,分为卷上、卷下,卷上39页、卷下37页,前有目录10页,每页1l行,每行31字。此书于1955年8月在北京出版,1958年2月又在上海重印,流传甚为广泛。

《百喻经》为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所撰,他从《经藏》12部经中取98则譬喻故事,合辑为一部,加上书首“引言”与书末“偈颂”共为“百喻”。但由书末一句“尊者僧伽斯那造作《痴花鬓》竞”,可推知此经原名《痴花鬟》。南朝齐建元初年(公元479年),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由印度来到中土传经,曾住在建邺(今南京)毗耶离寺、正观寺中讲学、传道、译经,齐末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冬圆寂。《百喻经》的汉译工作于南朝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完成,是现存最早的经录之一,经书亦于汉译后改名为《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自此得以在中土广泛流传。

《百喻经》的引言中特别表明此经记录的乃是佛祖释迦牟尼本人的训诫,是佛祖讲法的实录。不过对于该书究竟能否称之为cc经”历来有不同看法。佛陀涅檗之后,大弟子迦叶组织曾经亲闻佛祖教诲的弟子们复述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解说,经过弟子们的共同审定结集,正式确定佛的遗教。此后佛弟子们还曾经进行多次类似结集.并逐渐用书面文字的形式代替了最初口耳相传的传教方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诸部佛经。而有学者认为既然《百喻经》并非完全是佛的言说,故不应当归于“经”的行列。我们认为,《百喻经》虽然不像其他佛经那样托名为释迦牟尼本人的著作,但它宣讲的教义与佛教基本教义是相符合的,而僧伽斯那也是从各本佛经中搜集譬喻故事而结集的,并非撰者自己编造,本书参考《大正藏》等书为书中一些譬喻故事找到了一些原型,以期为读者对这些故事的来源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总之,僧伽斯那是从各经中选取材料,并附以佛法说理.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佛教教义的传播,以有利于初学者修行,应该视为佛教经籍的重要著作之一。

《百喻经》引言宣称释迦牟尼佛曾在王舍城鹊封竹园中举行法会,会上五百婆罗门学者向佛陀提出一连串问题,佛祖的解答具有鲜明的佛学思维特征,并令婆罗门学者顿时释疑,皈依佛门,而后佛祖又要为他们广说众喻,即为《百喻经》的来历。

经书的主体是九十八篇譬喻故事。每则故事均有两部分组成,即故事部分以及其后的说法部分。譬喻大多设计精巧,引人人胜,而说法部分则主要是佛教为明晰教义,尤其是要帮助修行者摆脱婆罗门等外道的误导,修行纯正的佛教义理,应该说是撰者的主要目的。这些故事中大多直接嘲讽“愚人”,他们通常被描绘成具有自己特别的一套思想方法和处世原则,并经常自以为是,因而时常明明陷于谬误却仍不自知,故而显得幽默可笑。不过有的故事中的愚人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还有所谓的愚人具有高超的处世技巧,只是与书中所要明确的佛教教义不合而已。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各取所需,不必执拗于教义本身,而可以体悟不同层次的人生修养境界和处世风格。

最后一部分为一篇偈颂,其中引用了两则与药物有关的比喻,启示读者不仅要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更要去体会书中极力辨明的各种道理,其中还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鲜明地烘托了全书弘教布道的核心意旨。

《百喻经》作为佛教典籍,其中的佛学思想也颇为值得关注。由于其成书的年代大约在2—3世纪之间,正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初.小乘佛教也还在延续,因此大小乘之间的争论在《百喻经》中也有一些痕迹。如第53个故事“师患脚付二弟子喻”,以二弟子比作佛教大乘、小乘两派,揭示了当时佛教界内部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的状况,明显表现了大乘佛学形成初期对小乘佛学的排斥,以及小乘佛学对大乘佛学的怀疑和否定。书中第22个故事“人海取沉水喻”则对小乘佛教的局限陛进行了批评和否定。但总的来说,《百喻经》对佛教内部的这种矛盾,是主张调和的,认为大小乘之争只能使佛教发展受到阻碍,从而不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而后来大乘佛教在发展中以兼容的方式不断调和两者矛盾,最终使小乘佛学作为一种方便法门被吸收到大乘佛学之中,可以说是和《百喻经》的思路相一致的。

不仅如此,《百喻经》出现在部派佛教衰落、大乘佛教兴起的过渡时期,因而书中也对原始佛教以及部派佛教中的思想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还通过比喻的形式将诸如原始佛教的四谛、部派佛教的三法印等深奥的佛教哲学理论鲜活地表达出来。如第60个故事“见水底金影喻”很清楚地表达了“五阴之中没有真我”的思想。第94个故事“摩尼水窦喻”则阐明了“诸行无常”的思想。

《百喻经》也对刚刚兴起的大乘佛学思想有所反映。如第61个故事“梵天弟子造物因喻”可以看出龙树中观般若思想的影响.书中还多处有中道思想的印记。第62个故事“病人食雉肉喻”则体现了作者在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这两种思想的对立之中,是基本倾向于中观思想的。

《百喻经》的佛教思想非常丰富,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状况和佛教思想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这次收录参考了荆三隆、邵之茜著《(百喻经)注释与辨析》,金陵刻经处版本的《百喻经》等,希望对《百喻经》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参考资料”部分对屠友祥释译、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的《百喻经》中的相关成果多有吸纳,特此致谢。同时,书中还附有对经书各则故事的简要评析,以飨读者。  编者

200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鲁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