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体平面。后期石库门的层数开始增加至三层,单元占地面积更小,平面更紧凑,三五开间的传统平面形式已极少采用,而多代之以大量单、双开间平面,以两间一厢及单开间为主体。功能上开始适应当时上海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卧室、厨房等,部分家庭还有汽车车库。另外,在两层楼房的楼梯平台处开始利用空间设置亭子间,用来出租给来沪谋生之人。后天井也由横向改为纵向。
第三,房屋结构。后期石库门里弄住宅采用混合结构,豪式桁架,局部构件如晒台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屋面开始用平瓦。基础大多数采用碎砖灰浆混凝土,少数采用钢筋混凝土。
第四,材料与装饰。后期石库门里弄在建筑材料上也有了很大改善,木料也由国产的杉木改为进口的美松。在装饰上,中国传统题材逐渐减少,受西式建筑影响的装饰题材增多。出现了非常细致的西洋纹样模仿,特别是建筑的细部。墙面多为清水的青砖或红砖,石库门的装饰纹样丰富,增加了里弄人口处的识别感。总体来说,后期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特点为:总平面布置排列比较整齐,皆有较好朝向,支弄数量增加,建筑密度仍偏高,里弄宽度在4米以下,仍存在交通和消防隐患;天井由横向改为纵向,与客堂间对齐,三开间二厢房住宅围绕天井建造走马阳台,单开间住宅密度高,为改善通风和采光,降低库门围墙,前部二层,后部单层上搭建木晒台,也有底层灶间上面建亭子间的。
一般来说,三开间两厢房石库门民居绝大部分是早期建造的,的确是早期石库门无疑,如位于汉口路与河南中路转角处的兆福里,占地面积0.42公顷,弄内有三开间两厢房单元9个,五开间两厢房单元3个,所有房屋都为砖木结构,实为典型的早期石库门房子。然而对于两开间一厢房的石库门房子来说,因建造时间有先有后,且有不少是为了利用土地而与三开间单元或单开间房子镶嵌拼接建造的。为了切合实际和便于区别其建造时期,常用厨房屋顶为铺蝴蝶瓦的坡屋顶,归入早期石库门民居类;建造年代晚的,厨房屋顶为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者原始结构为亭子间钢筋混凝土楼板,归入后期石库门民居类。单开间石库门民居,建造年代较晚,归入后期石库门民居类。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被称为“广式房子”的民居,建造年代与后期石库门相当,也归人此类。-因其建筑风格、性质比较特殊,故此专门叙述。
“广式房子”于20世纪初出现于广东人聚集的上海杨浦、虹口和闸北区,其特点为整体布局联排式,砖木立贴结构,高两层,坡屋面;每单元一个开间,平面布置底层为前客厅,后有一层的灶间,二层为前后卧室;设备简陋,多数有水、电,无煤气和卫生设备。居住者多为工人,3至4户合住一单元,如杨浦区的八埭头、虹口鸿安里、黄浦九江里和荣寿里。关于“广式房子”称谓来源及建筑风格,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类民居由于房屋较低,外观类似广州城市中心的旧住宅,居民亦大多数为广东籍贯人士与日籍人士,故有此名,亦有称“东洋房子”者。然据学者实地调查与研究,发现此类房屋并非从广东移植而来,观察上海附近的老式住宅可知这种高两层、底层直接向街道开门、两层木板墙的建筑在清代江南市镇很常见,如朱家角民居。
P14-15
毫无疑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追求、文化叩问与出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在21世纪初叶,在全球文明交融的今天,在信息文明的发轫初期,作为一个中国出版人,我们正在或者将要追求什么?我们能够成就或奉献什么?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进程?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于是,有了这套《华夏文库》的出版。
自信才能交融。世界各大文明在坚守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探视其他文化精神内涵的步伐,世界不同文明正在朝着了解、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与世界各文明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正在不断地被其他文明所发现、所挖掘、所认知,汉语言正在生长为世界语言,儒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借助这样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文化自信、自觉、开放、亲和之力,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眼光全面系统梳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向其他各大文明与文化圈正面展示自我,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的目的之一。此其一。
知己才能知彼。身处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今天,重新思考我们先人的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与哲学思考,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立命所在、安身所在,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与出版人不得不再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何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悟明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宣说自己、弘扬自己、光大自己。因此,我们策划组织这套《华夏文库》的初衷,还在于让当下的知识青年全面系统嘹望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全景,并借此能够对更为深广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比较认知的基础。此其二。
顺势才能有为。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交汇处,信息文明带领我们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以智能手机屏幕为代表的书籍呈现方式正在与纸质书籍争夺阅读时间与空间。我们正在领悟数字技术,正在以信息文明的视角,去整理、分析和研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在生发和原创着当今时代的文化。由此,我们试图架起一座桥梁——由纸质呈现而数字呈现,由数字呈现而纸质呈现,以多媒介的书籍呈现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四者结合,共同筑成《华夏文库》以奉献给信息文明时代的新读者。此其三。
总之,这是一套——专家大家名家写小书;以最小的阅读单元,原创撰写中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明系列主题与专题;以图文、音视频多媒介呈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与传播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系统普及与推介中华文明与文化知识;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与中国共同了解中国的——大型丛书,借此,复兴文化,唤起精神,融人世界。
赵李娜著的《上海石库门生活习俗/民俗书系/华夏文库》讲述了:理解“上海文化”,必得了解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要谈“海派文化”,上海石库门和弄堂较之外滩的高楼、公寓花园的历史,更具典型性。
赵李娜著的《上海石库门生活习俗/民俗书系/华夏文库》追求一种原生态写作境界。这里的原生态,就是强调民俗表达的原汁原味。所使用的文字素材和图片基本上是作者自己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夯实了全书的所有内容。本书的作者绝大多数不是学者或专业研究人员,而是地方文化精英,是地方民间文化传统的积极传承者。作者就是当地人,对这一选题或这一民俗“事象”最为熟悉,而且反复经历和参与过这一民俗活动,最了解这一民俗活动,并具有一定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最适合写这本书的人。作者对这一选题有比较丰富的资料积累和信息储备,是这一选题的代言人和权威,而书的出版更是对作者权威地位的认定。本书的价值主要不是学术上的,不是理论方法方面的,而是发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民俗文化,展示了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本书可称之为原生态民俗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