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灶神成了人们心中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人们以食供之,也希望其给自己带来丰收、平安和好运。
古时,丰盛的酒食是祭灶必不可少的。和现在春节贴对联略为相似,那时人们在厨房锅台相对应的墙壁上张贴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予以供奉,并附以对联,上联:上天奏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这一上一下一横批,寄人们心中所托,含人们心中所望,更彰显了灶神的地位。
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不仅仅只以食为天,或以工、以商、以才……可许是不管以什么为天,归根结底还要以食而活,因此小年的祭灶活动中仍旧是以食物为主。
历经洗礼,老北京的皇城换了新颜,四合院更了新衣,祭灶这一习俗却像那屹立在东方的万里长城一般,依然在一些地方流传着,但较旧时简化不少。
旧时腊月二十三,属于北方的严寒还不曾退去,小年依然悄悄来临。晚饭过后,他们的祭灶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这里,这一活动由刚健有力的男子进行,他们将室内摆上拭擦干净的供桌,桌子上摆满精心制作的关东糖、糖饼等,然后在室外立一个大杆子,上面布上“天灯”,待一切准备妥当后,男子依照长幼顺序进行祭拜,乞求灶王爷给自己带来好运。
河南,地处地大物博的中原,当年的兵家必争之地,现今已经没了兵荒马乱的痕迹。跟着哗啦啦的水流,我们看到的仅有往日节气的气息。
这里的祭灶方式很多,在西部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的厨房上张贴着灶神的画像,到了小年,人们会在画像前摆上二十四个火烧,然后焚香祭拜,祈祷来年能有好的收成。而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村落,他们的小年是六月初一,那个时候刚收过小麦,他们内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人们在屋内、院子甚至是麦场摆上供桌,上面放着馒头、桃、杏等五种东西,然后再用斗盛满丰收的小麦,并在上面贴上红色的福字。最后鸣响鞭炮祈祷来年收成更好。
在小年从这里走一遭,相信你定会感叹它担得起“地大物博”这四个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很多人眼里江浙沪一带以风景名胜而闻名,殊不知它的小年也是别具一格的。
正月初五凌晨,当很多人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江浙沪的一些地区,人们已经打开窗门鸣响鞭炮了。他们用这种方式过小年,迎财神和路头神,那一闪一闪的亮光、一点一点的喧嚣,真可谓红红火火。
关于路头神,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元末何五路为抵御外敌光荣牺牲,由此被人们尊为神即五路神。于是,每到小年,人们便早早起来,立好供桌,进行迎接和祭奠,乞求财源和平安。
蒸花馍是小年的又一个习俗。 你一定还记得,曾经一条“世间竟有这么美的馒头,你舍得吃吗?”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山东胶东的花饽饽简直美得不像话,恐怕就是热衷并遍尝美食的朋友看了也只会用眼睛“流口水”。
如此耀眼的花饽饽其实就是我们小年的习俗之一——蒸花馍。如今它让人眼前一亮,当初它曾经“叱咤”中原,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
三百年前,花饽饽叉名香饽饽,是佳节和喜丧之事上的“佳肴”,它们或严肃或瑰丽花哨,用以敬神或走亲戚,从而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和亲戚的关怀。
奈何百年过后,珍品百出,“佳肴”变“稀肴”,“花饽饽”变“花婆婆”,知她懂她爱她者着实太少,许是她真的生气了,便只给众人一个流口水的份儿。
“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这是一首至今还在流传的民谣,透过那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时的嫁娶之事。古时不比今日,交通便利、事事遂心,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无奈,嫁出去的女儿就真的嫁出去了,有几分喜便有几分惜……
这便是古时小年中的赶婚习俗,传说这一日诸神都上了天,所以没有什么忌讳,出嫁什么的也不用再挑选日子,所以便有了民谣描绘的画面。
梳洗也曾是小年的习俗之一,那时从不理发的人们也会在小年里梳洗剪发,在山西更有女子用开水洗脚这一习惯,寓意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注重个人的卫生,这一习惯已然消失。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