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青少年版)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红素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民以食为天”,灶神成了人们心中理所当然的一家之主,人们以食供之,也希望其给自己带来丰收、平安和好运。

古时,丰盛的酒食是祭灶必不可少的。和现在春节贴对联略为相似,那时人们在厨房锅台相对应的墙壁上张贴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予以供奉,并附以对联,上联:上天奏好事,下联: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这一上一下一横批,寄人们心中所托,含人们心中所望,更彰显了灶神的地位。

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民不仅仅只以食为天,或以工、以商、以才……可许是不管以什么为天,归根结底还要以食而活,因此小年的祭灶活动中仍旧是以食物为主。

历经洗礼,老北京的皇城换了新颜,四合院更了新衣,祭灶这一习俗却像那屹立在东方的万里长城一般,依然在一些地方流传着,但较旧时简化不少。

旧时腊月二十三,属于北方的严寒还不曾退去,小年依然悄悄来临。晚饭过后,他们的祭灶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这里,这一活动由刚健有力的男子进行,他们将室内摆上拭擦干净的供桌,桌子上摆满精心制作的关东糖、糖饼等,然后在室外立一个大杆子,上面布上“天灯”,待一切准备妥当后,男子依照长幼顺序进行祭拜,乞求灶王爷给自己带来好运。

河南,地处地大物博的中原,当年的兵家必争之地,现今已经没了兵荒马乱的痕迹。跟着哗啦啦的水流,我们看到的仅有往日节气的气息。

这里的祭灶方式很多,在西部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的厨房上张贴着灶神的画像,到了小年,人们会在画像前摆上二十四个火烧,然后焚香祭拜,祈祷来年能有好的收成。而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村落,他们的小年是六月初一,那个时候刚收过小麦,他们内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人们在屋内、院子甚至是麦场摆上供桌,上面放着馒头、桃、杏等五种东西,然后再用斗盛满丰收的小麦,并在上面贴上红色的福字。最后鸣响鞭炮祈祷来年收成更好。

在小年从这里走一遭,相信你定会感叹它担得起“地大物博”这四个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很多人眼里江浙沪一带以风景名胜而闻名,殊不知它的小年也是别具一格的。

正月初五凌晨,当很多人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江浙沪的一些地区,人们已经打开窗门鸣响鞭炮了。他们用这种方式过小年,迎财神和路头神,那一闪一闪的亮光、一点一点的喧嚣,真可谓红红火火。

关于路头神,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元末何五路为抵御外敌光荣牺牲,由此被人们尊为神即五路神。于是,每到小年,人们便早早起来,立好供桌,进行迎接和祭奠,乞求财源和平安。

蒸花馍是小年的又一个习俗。  你一定还记得,曾经一条“世间竟有这么美的馒头,你舍得吃吗?”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山东胶东的花饽饽简直美得不像话,恐怕就是热衷并遍尝美食的朋友看了也只会用眼睛“流口水”。

如此耀眼的花饽饽其实就是我们小年的习俗之一——蒸花馍。如今它让人眼前一亮,当初它曾经“叱咤”中原,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

三百年前,花饽饽叉名香饽饽,是佳节和喜丧之事上的“佳肴”,它们或严肃或瑰丽花哨,用以敬神或走亲戚,从而表示对神灵的尊重和亲戚的关怀。

奈何百年过后,珍品百出,“佳肴”变“稀肴”,“花饽饽”变“花婆婆”,知她懂她爱她者着实太少,许是她真的生气了,便只给众人一个流口水的份儿。

“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这是一首至今还在流传的民谣,透过那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古时的嫁娶之事。古时不比今日,交通便利、事事遂心,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无奈,嫁出去的女儿就真的嫁出去了,有几分喜便有几分惜……

这便是古时小年中的赶婚习俗,传说这一日诸神都上了天,所以没有什么忌讳,出嫁什么的也不用再挑选日子,所以便有了民谣描绘的画面。

梳洗也曾是小年的习俗之一,那时从不理发的人们也会在小年里梳洗剪发,在山西更有女子用开水洗脚这一习惯,寓意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注重个人的卫生,这一习惯已然消失。

P4-6

目录

第一篇 欢天喜地迎新春

 第一章 小年

 第二章 除旧迎新

 第三章 除夕

 第四章 拜年

 第五章 禁忌

第二篇 元宵节

 第一章 万家灯火明

 第二章 天涯共此时

 第三章 幸福乐融融

 第四章 风景美如画

第三篇 清明节

 第一章 踏春好时节

 第二章 青青插柳去

 第三章 和你一起飞

 第四章 穿越时空

第四篇 端午节

 第一章 翩翩龙舟渡

 第二章 丝线香包连

 第三章 艾草、菖蒲和蒜头

 第四章 齐心协力求平安

 第五章 美食香飘飘

第五篇 七夕

 第一章 翩翩而至

 第二章 巧夕“巧”俗

 第三章 供拜齐具

 第四章 普天同“庆”

 第五章 有滋有味

第六篇 中秋节

 第一章 百家宴,庆团圆

 第二章 玩花灯,舞火龙

 第三章 月长圆,人长久

 第四章 数不尽,是传说

第七篇 重阳节

 第一章 “神话”属于你

 第二章 登高,佩茱萸

 第三章 重阳“菊”,遍地“开”

 第四章 重阳糕节 节 高,继传统敬老人

第八篇 腊八节

 第一章 他食粥,我吃面

 第二章 “你”说,“我”听

 第三章 “诗”话腊八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它包罗万象,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它璀璨耀眼,囊括了先人的无限光芒;它流传千古,牵引着历史前进的船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中华民俗是一朵永不衰败的花。

中国民俗文化繁荣复杂,它涵盖了我们华夏民族从古到今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质生活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改造自然的方式;社会生活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而精神生活则是指人类在精神信仰中所形成的属于自己的精神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等。随着历史的进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千百年留下的许多习俗文化虽然已经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但是却不曾消失,它像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根发芽,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

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类历史上的那些优秀文化遗产就如一座座高峰,我们要定期登上这些山峰去看一看,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汲取营养,然后我们才能神清气爽地下得山来,勇敢地投入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是一个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国家,也是一个主张弘扬优秀文化的民族,作为这个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就更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对于社会来说.优秀文化如同瑶池仙境,它可以净化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对于个人来说,优秀文化如一剂良药,它能给予我们无穷尽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我们奋勇向前,永不停歇。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它是这个时代存在的最佳证明。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跨越、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产物已经被遗忘在角落里。当日的皆大欢喜,如今已经不悲不喜;当日的盛况空前,如今已经平平淡淡;当日的百般重视,如今已被很多人看做繁文缛节。很多历史的足迹在慢慢淡化。为了更好地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为了唤醒人类最初的记忆,我特意写下了《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青少年版)》这本书。全书以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为线索,共八篇,容纳了各个地方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全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俗文化。

五千年的历史浩瀚如海,本书的内容不过是点滴雨露,作为华夏子孙之一,我既不是民俗的专业研究者,也不是文化学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热爱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之一,我也只是尽我所能将自己所有知道的写了下来。本书在内容上谈不上包罗万象,在方式上更加谈不上尽善尽美,为此,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提出建议,作出指正。

红素清

2017年2月17日  作于某山村小镇

内容推荐

红素清著的《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青少年版)》讲述八大中华传统节日的有趣历史故事、礼俗、活动及节令食品,另附节日历史知识小贴士。

本书旨在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编辑推荐

为了更好地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为了唤醒人类最初的记忆,红素清特意写下了《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青少年版)》这本书。全书以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为线索,共八篇,容纳了各个地方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全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俗文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