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本书主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卢新华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三本书主义》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作者卢新华的作品27篇,包括《赌桌上的反思》、《道失而求诸夷》、《爆竹声中思宁静》、《我心目中的鬼谷子》等。这些文章均系作者切身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其中的《论“三本书主义”》还曾是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素材源。

内容推荐

《三本书主义》收录了作者卢新华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以及部分演讲,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文汇报》、《上海文学》、《侨报》等中外知名刊物。全书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依托,展现了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对人生、自然、社会文化的反思,各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读好人生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思想,这对于现今的教育界、文化界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

沉沦

赌桌上的反思

序《咪咪的心事》

财富如水

道失而求诸夷

恐龙谷断想

放手如来

酷、扮酷及其他

众缘成就的《伤痕》

钓者

论“三本书主义”

爆竹声中思宁静

杂议反省

论“回头”

浅议“大师”与文化——从史中兴的新著《才子》说开去

孤儿缘

“东方明珠”随想

财富是一面镜子——《财富如水》(韩文版)序言

香山忆德华

德华墓前的追忆

猪的品格与智慧——读邱挺先生画作“猪系列”有感

我心目中的鬼谷子

合天道,衡人欲

插队、读书、写书

放下与成长——序张智澜《心会痛,才算长大》

故乡,你在哪里

读三本书,走归零路——我的文学三昧与人生

试读章节

赌桌上的反思

想写这个题目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还在洛杉矶一家大赌场做发牌员的时候。

美国赌场发牌员的薪资,主要靠小费。我和许多同事一样,上了牌桌后的第一件事通常都是关心每副牌小费的有无和多寡。然而,我却有过一次噩梦一样的晚上,在牌桌上一连发了差不多10副牌都是让一个犹太小伙子赢,以至于他的面前很快就堆满了筹码。但这位犹太青年却在众目睽睽下坚持一毛不拔,以至于桌上的客人后来都有些看不下去了,纷纷提醒他:“你应该给小费的,他们可是以此为生呢。”他听了,开始时不吱声,只是低着头堆他的筹码,但终于抬起头坚决地道:“不,我要是给了,会带来霉运的。”

于是,从那个晚上起,我便开始比较认真地思索犹太人的问题了。我对于犹太人其实并不陌生。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犹太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犹太人。莎土比亚和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作品里也有不少犹太人,只不过比较多的是银行家、高利贷者、不法商人和吝啬鬼罢了。也曾听说犹太人做生意如何了得,差不多控制了整个美国的经济命脉,并对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施以了难以估计的巨大影响。而犹太人和犹太民族这种做生意的天赋究竟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我后来听说这是他们从小就加强教育的结果。小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有一天,父亲在孩子出门前,忽然塞给他一枚铜板,叮咛他到周末回家时必须让它变成至少两枚。这个小孩开始时很苦恼,不知道如何去“增值”,后来终于想到用这枚铜板去超市买了一些便宜的糖果,到学校后再加价卖给那些一时嘴馋的同学……所以,仅就商业活动而言,犹太民族的教育无疑是十分成功的。那位犹太青年在牌桌上不肯付小费,从“唯利是图”的商业观点出发,原也无可非议。问题是如果每一个客人都如此效仿的话,赌场大概也就无法再招到发牌员,并会关门大吉,而那位犹太青年也就无法再去赌桌上赢钱了。故商业活动除了“唯利是图”外,似乎还应该“有钱大家赚”。否则,至少会像那位犹太小青年一样,后来在桌上遭到越来越多人们的白眼和唾弃。

这样,从犹太人忽然联想起我们中国人,竟发觉这两个民族很有些相像。诸如过日子精打细算,特别重视家庭等。但更重要的还是彼此一百多年来都遭受过刻骨铭心的外族的凌辱和欺负。相较于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劫难,中国人对近现代史上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以及日本军队的侵略,恐怕也记忆犹新。故在悲情倾诉、苦难意识和情结方面,两个民族即便不能同气相求,也很可以惺惺相惜的。而追踪作为中华民族很重要一部分的美国华人史,也同样充满了悲情和苦难的诉求。但我几年前却意外地在一本叫作《美国华人发展史》的书籍里,了解到这样一件史实,当年通过“排华法案”时,一位白人律师曾在国会这样作证:“……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堕落、腐败和罪恶,就有脏、乱、差……”这些话初听起来很有些歧视的味道,让人很怀疑会是种族主义者自命不凡的夸大其词和恶毒攻击。然而,当我冷静地加以分析时,却发觉这些话倒也不全然是诬蔑。至少说到“脏、乱、差”,今天我们随便到美国各地的“中国城”去走一走,大概就会发觉此言不虚。那么,堕落、腐败和罪恶又是从何谈起呢?原来,当年来美的华工,多是些年轻力壮的单身汉,因为所受的教育有限,又有着大中国的天朝心态,故很难也很少有人想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多数人都是抱持淘金发财后,衣锦还乡,买地买房,娶妻娶妾,光宗耀祖的想法的。因此,当腰袋里揣满了“金子”后,为了消遣和发泄,渐渐地就有人办起了妓院,开起了鸦片馆和赌场,逐渐把一个好端端的社区弄得乌烟瘴气……当然,就这点“腐败、堕落和罪恶”,我想白人大概至多也就是对你有些轻视,并嗤之以鼻罢了,还犯不着兴师动众去搞什么排华法案。重要的事实在于:有一天,当所有的白人工人正在闹罢工,要求种植园主将周薪从二元五毛提高到三元时,却发现大量的华工在和种植园主暗通款曲,周薪两元也做。这在无形中便抢走了许多白人工人的饭碗,也破坏了他们的罢工运动,故才引起了白人世界的公愤……

了解到这些,我的心情是很沉重和压抑的。我没有权利,也不愿意就此去批评我们的先人。他们囿于当时的国情和国力,苦于没有读书受教育,在异国他乡谋生已经很不容易了。让我感慨的是,今天大量曾经受过很好教育的海外游子们,其精神面貌和人文素质比较起我们的先人们来,似乎也并没有太大的改观。就说我曾经工作过的赌场吧,因为发牌员收入相对较高,故国人干这一行的也趋之若鹜。但由于牌戏的不同,限额的高低,领班分派怎样的“路线”,常常会对每个发牌员的小费收入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为了能分到一个比较好的“路线”,国人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巴结起领班来。开始时只不过是在逢年过节或者领班生日时送上些小礼物。后来便开始送金首饰、名酒或者红包……以至于个别本来很清廉的白人领班,在这样一种竞相“行贿”的氛围中,也渐渐把守不住,终因滥权和受贿而被公司解雇。

……

P17-21

序言

有关我论“三本书主义”的文章,最早见诸2010年1月的《人民日报》副刊。但作为我切身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并一直用心去践行,却是从大学时代便开始了。

初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时,我心里主要装着的其实只有“有字之书”。因为“文革”荒废了十年的学业,我那时对于一切的“书本知识”都有着一种病态似的饥渴。除了广为搜罗诸如《复活》《悲惨世界》《艰难时世》《羊脂球》《彷徨》《呐喊》等中外文学名著悉心研读外,我还强迫自己啃读了《诗经》《左传》《昭明文选》等艰深的古籍,并一本本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然而有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忽然讲起宋代著名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讲到得意之处,还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于是,一如许寿裳先生评鲁迅《祝福》之语“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封建礼教吃祥林嫂”,曾启发我写出了短篇小说《伤痕》一样,严羽的这段话也启发我认识到:人生无论“为文”还是“为人”,皆“取法要高”,而“取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法乎自然”。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也就自然而然地注入我的心田。我也开始将“行万里路”看作是读书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对于“有字”的“书本知识”,这是一本“无字”之书,除需要用心去细致地阅读外,还需要用脚去不断地丈量。

就这样,我迎来了大学毕业后最重要的人生抉择:如果从政,一步便可身居高位。但让我忧虑的是,自己是一个喜形于色,爱憎分明,崇尚“自在而独立的人格、自由而严肃的思想”的人,只怕不仅官做不好,可能还会从此“不得开心颜”。如果为文,当是自己的理想和兴趣所在。但文以载道,任重道远,若不放下已有的世俗的荣誉和光环,便无法攀得更高,走得更远……

这样,在对自己心灵的不断的“拷问”下,我把寻找个人在宇宙问的坐标,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视为人生第一要务。“一个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最准确、最及时、最迅速地找到自己在自然和和社会中的位置的人。”我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并在人生的路途中,陆续做出了一些在亲友和同事们眼里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事:例如辞去报社记者职务“下海经商”,留学期间踩三轮车,后来又到赌场发牌……但也收获了“放手如来”“悟山有顶弃作杖”“财富如水”“合天道,衡人欲”等哲思。

苏东坡曾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在去国离乡、远渡重洋的三十年问,在对自己心灵的不问断的阅读和“拷问”中,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于自己祖国、自己民族心灵的阅读和审视。《细节》《紫禁女》《财富如水》《伤魂》等的出版,都是这种阅读的心得和收获。当然,现在收入此书的凡二十九篇文章,则更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对社会、时代和历史的思索,其中有些篇章甚至是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疼痛,并和着泪写下的。

我有时也常想:我们每个人,无论学者、官员还是贩夫、走卒;无论劳力者还是劳心者,即便没有写书,也不会写书,但还是会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身体的脚、心灵的脚,在生命的不断轮回中,在如真似幻的时空的光影间,踏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生命体验的轨迹。这轨迹其实就是一本本的书。从微观上看,它们是极富个性化的个人的书写;从宏观上着眼,它们则是大自然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涂鸦。那么,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呢?

不久前,我曾从手机微信圈里看到一段视频:在一个四层的围成长方形的教学楼的走廊上,身穿蓝色校服的中学生们,正你推我挤,争先恐后,极度兴奋地狂撕着一本本书,一时间,白花花的纸片鹅毛大雪般飘向楼下的庭院和天井,很快在地上积起厚厚的一层。很像是“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时在街头撕书、焚书的场景。

他们为什么要撕书?是对书本的厌倦,是对“填鸭式”教育的恨恶,是青春期力比多过剩需要发泄,还是在追求心灵和个人意志的释放?

就在那时,我忽然有一种错觉,以为那些撕书的学子们其实更像是一本本的书。我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们的人生之书究竟完成了哪些篇章,有无虎头蛇尾之嫌,但我知道,当下正是他们生命进程中的谋篇开章之际。

不光这些初踏人生之路的学子们是一本本的书,这世间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其实也都是一本本的书。有的精彩纷呈,起伏跌宕,含蓄隽永,让人读来不忍释卷;有的则心绪浮躁,思维混乱,假话、大话、空话连篇,让人望而生厌。

但丁《神曲》中曾说过:“我又看见一条船,航行海上又快又稳,可是在到码头的时候翻了身。”

因此不由想,为了保证我们每个人至少都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幸福和快乐,同时人生之舟也能顺利抵达彼岸,为了保证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巨轮能够一直顺风顺水,而不至于在临近码头的时候倾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融会贯通地去读好“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这三本大书的。

这三本书细究起来其实也只有一本,那便是“心灵之书”。人的心灵的观照、心灵的反省、心灵的体悟,才让世间一切有字和无字之书具备了人的灵性和灵魂,并与人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鲁迅则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是故,印度哲人释迦牟尼也一直劝导人们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心灵般若”。

是故,我也会穷毕生之努力,与我的同道、同学、同事,以及我的祖国和民族一起去努力学习和践行“三本书主义”!

卢新华

2017年6月22日记于洛杉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