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来如此的故事(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鲁迪亚德·吉卜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鲁迪亚德·吉卜林编著刘仲敬编译的《原来如此的故事》为吉卜林关于神话创世、万物源起的经典短篇寓言故事集,是吉卜林1882年至1886年侨居美国时专为小女儿约瑟芬专门创作的,童心闪烁,也不乏教化与道德寓意,向不同的读者群传递非常不同的信息,比如为好玩而好玩的扯淡,大巧似拙的故事,结构和寓意的相互映射……

内容推荐

鲁迪亚德·吉卜林编著刘仲敬编译的《原来如此的故事(精)》包括12个小故事。犀牛皮为什么有褶皱?因为沾了蛋糕屑呀。豹子皮为什么有斑点?因为有埃塞俄比亚人的指头印呀。小象宝宝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是被鳄鱼拖出来的。猫儿为什么总是独行?第一封信是怎样写出的?字母表是怎样造出来的?……吉卜林通过其超凡的想象力和诙谐的表现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目录

大鲸鱼是怎样得到咽喉的

骆骆是怎样得到驼峰的

犀牛从哪儿弄到皱皮

豹子花斑从哪儿来

大象宝宝问问题

袋鼠老老唱歌歌

犰狳是怎样出现的

第一封信是怎样写出的

字母表是怎样造出来的

螃蟹戏海

猫儿独行

彩蝶跺脚

试读章节

“怪哉!”豹子说,“我看我们非得出去找阳光啦。我闻到斑马,听到斑马,就是看他不到。”

“且慢,”埃塞俄比亚人说,“我们追猎不成已经好久啦。也许记不清他们的长相了。”

“扯淡!”豹子叫道,“当年在高地草原,化成灰我也认得他们。话说那长颈鹿身长十七尺,通体金黄,没有半根杂毛;斑马身长四尺六寸,从头到脚,一身褐毛。”

“嗯,”埃塞俄比亚人一望幽林深处碎影重重,便道,“这么说.他们存身林下暗黑之所,岂不是鹤立鸡群,一望即见?”

可是明摆着踪影全无。一人一豹逐猎终日,闻到听到就是看不到。

“老天!”眼看就到喝下午茶的时间了,豹子无可奈何,便道:“且待天黑如何?白天打猎好不稀松,岂不遭人耻笑!,’

于是他们俩等到天黑,豹子听得星光之下,枝叶起伏,依稀有喘息之声,便循声一跃。那猎物闻起来像斑马,听起来像斑马,搏斗起来像斑马,就是看不见斑马。于是他吼道:“不准闹,无形怪物!我要坐在你头上直到天明,你可超出我的理解能力啦。”

同时他耳边传来撕咬搏击之音,埃塞俄比亚人叫道:“我逮住啦!闻起来像长颈鹿,听起来像长颈鹿,斗起来也像长颈鹿。却是无形也无影。”

“千万别放手!”豹子叫道,“坐在他头上,直到天明——学我的样子。他们都是无形怪物——两个都是。”

于是他们坐到猎物头上,直至阳光普照。接下来豹子开口道:“仁兄,你餐桌那一头是哪一味菜呀?”

埃塞俄比亚人抓抓脑袋,说道:“本来该是长颈鹿才对,他从头到脚通体橙黄。可是此君浑身斑纹。仁兄,你餐桌上又是哪一道菜呀?”

豹子抓抓脑袋,说道:“本来该是斑马才对,他从头到脚通体灰褐,可是此君五色斑斓。老天啊,斑马,你做了什么?当年在高地草原,十里外就能认得出你,你变了形啦!”

“没错,”斑马回答,“可这里不是高地草原,不明白吗?”

“昨天还不懂,”豹子说,“现在算是懂了。你怎么弄的?”

“放了我们,”斑马说,“我们做给你们看。”

他们俩放开长颈鹿和斑马,斑马直奔荆棘树丛,阳光穿越枝条,留下道道斑纹。长颈鹿直奔乔木林,阳光穿越叶片,留下点点阴影。

“瞧啊!”斑马、长颈鹿叫道,“就是这么干的!一——二——三!你们的早餐不见啦!”

一豹一人目瞪口杲,只见树影婆娑,哪里还有长颈鹿、斑马的踪迹?他们早已藏身于莽林之中。

“嘿呀!”埃塞俄比亚人说,“这一招可得学学。豹子,就算我们交学费啦,你一进莽林,就像煤堆里落一块肥皂。”

“嘿哟!”豹子说,“你要进了莽林,就像煤堆里落块芥末膏。这该不会让你有点吃惊吧?”

“随你嘴硬,鸭子照样到不了口。”埃塞俄比亚人说,“大也罢小也罢,终归是我们太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了。我要听狗头人的忠告,他说该变,我就变。除了皮肤,我没别的好变,我就变皮肤。”

“变成什么样儿?”豹子大惊失色。

“黑褐加紫,近于石蓝,再好用不过。藏身洞内、树后,最是方便。”

他果然如此这般,改变了肤色。豹子越看越激动,他还从没见过人会这样改变肤色呢。

“那我呢?”当埃塞俄比亚人把最后一根小指头也变黑时,豹子说。

“你也听狗头人的,在身上弄些斑点。”

“我早就这么做了,”豹子说,“全力以赴,跟你一起动手,弄出的斑点可不少哇。”

“哈!”埃塞俄比亚人说,“人家可没让你在南非草原上弄斑点,是让你在自己的皮上弄。”

“那有什么用?”豹子问。

“想想长颈鹿,你就懂了。”埃塞俄比亚人说,“要不你想要条纹?那就想想斑马。他们俩对自己的新造型可是满意得不得了哇。”

P34-36

序言

吉卜林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童话作家,他营造的特殊世界始终笼罩在自己的影子下,因此他的作品永远不会是《珊瑚岛》和《海角一乐园》的替代品。习惯了安徒生童话的读者和批评家会感到隐隐约约的不安,因为童话的小天地已容不下吉卜林巨大的神话结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文明者爝火之余烬”的苍凉况味时时流露于他的笔端,仿佛这是来自托马斯?哈代和霍斯曼的世界。在《丛林之书》面前,丁尼生和狄更斯的作品反倒像童话一样纯真。除了刘易斯的《纳尼亚王国》系列,很少有其他童话蕴含如此丰富的寓意。不过,吉卜林和刘易斯仍有重大的不同。刘易斯的作品化用基督教神学,寓意体现在结构上,显然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像狮王阿斯兰的牺牲与复活、白女王的诱惑与奴役、埃德蒙的嫉妒与背叛等。如果读者迟钝到看不出刘易斯的布局,大概就会连《失乐园》和《天路历程》都看不明白了。吉卜林作品的寓意却是投影性质的,非但没有刻意的寄托,反而常用刻意的屏蔽。他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淡淡地说出“天凉好个秋”,却比“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口气更苍凉。

《原来如此的故事》是吉卜林写给小女儿约瑟芬的故事,可想而知就是为了逗孩子开心,断无其他作品经常承载的微言大义。然而文章本是个性的投射,吉卜林又从来不是那种善于节制的典范,所以他总是一再进入到作品人物当中,把个性的不同侧面分给他们。狼孩莫格里和导师巴鲁、吉姆和西藏僧人都不太像他们应该的样子,不断替作者发言。而作者个性投射不及的地方,故事就会突然加快进度,给人以干瘪草率的印象。《原来如此的故事》中大鲸鱼和骆驼的故事就是这样,随着原始人父女开始发明字母,作者的灵魂化身完全找到了感觉。最后五篇仿佛魂魄完成附体,完全忘记了约瑟芬的存在,直奔《丛林之书》的老练读者,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些部分即使抹去作者的名字,也不会妨碍读者在三段内认出《如果》和《七海》的创造者。如果读者不大喜欢吉卜林的性格和价值观,大概就不会喜欢他的童话了。

最初几篇的风格类似李尔的《谐趣诗》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假海龟之歌》,咿咿呀呀的语气比内容重要。或者更正确地说,内容就是恶趣味;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小小结巴鱼、枝枝桠桠、魔儿与苛儿来自《威廉老爹》的世界,认真你就输了。威廉老爹一脚把多嘴的年轻人踢下楼梯。七只画眉鸟在白胡子里面安家这种故事除了好玩,难道还需要什么意义吗?小朋友喜欢的口气就是这样:“好强大”“打了又咬,拉了又扯”“智慧无穷法力无边”“所以,现在大鲸鱼不吃大人,不吃小男孩也不吃小女孩”“骆驼骆驼出来吧”。这样的作品一般是成年人和小朋友共同创造的结果。刘易斯?卡罗尔和爱丽丝、李尔和小女孩们、吉卜林和约瑟芬是在互动的过程中边说边改,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纯粹成年人在书斋里创造的故事通常是首尾完整、情节连贯的,但绝对模拟不出这样逼真的儿童思维。儿童对故事的想法不同于成年人,对色彩和语气非常固执,不准讲故事的人错一点点,一定要说故事的人修改到符合儿童心理世界的标准才会满意,就像魔法师对待他们的咒语一样严肃。至于故事情节,则不过是载体而已,对小孩不是很重要。

道德寓意更不用说了。成人的道德需要一整套复杂的社会系统,十岁以下的儿童本来就理解不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喜欢滥用道德教化,当然不肯放过儿童文学。他们觉得自古相传的儿童故事都没有提供好的道德榜样,比如《杀巨人的杰克》是不是鼓励残酷呢?《穿靴子的猫》是不是鼓励欺骗呢?所以需要新一代作家大动干戈。于是在这种思维之下产生了金斯利的《水孩子》,到处歌颂善良、勤劳的市民阶级美德,甚至把当时还是最时髦的达尔文进化论都拿来反向运用,让懒孩子退化成猿猴。如果读者的心理年龄小于十五岁,对这样的作品大概很难从头读到尾。吉卜林虽然时代稍晚,但也属于这种类型。惯孩子不是他的本色,没有多久他就要故态复萌。自从他忍不住跳出来教育孩子们“不要像骆驼那样游手好闲”,本书就需要比约瑟芬大一些的读者了。

当然,说教并不意味着童心的消失。儿童的语气消失了,但儿童的心理还在。犀牛皮为什么有褶皱?因为沾了蛋糕屑呀;豹子皮为什么有斑点?因为有埃塞俄比亚人的指头印呀;小象宝宝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是被鳄鱼拖出来的。这种“扯淡故事”仍然配得上李尔的“扯淡诗”,但作者的人格已经在小朋友的欢闹当中隐约可见。袋鼠老老的故事堪称全书的转折点,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丛林故事》的创造者又回来了。他饱经世故,学会了“神态自若地相信最坏的事情”,不因几乎不可避免的失望而放弃责任。在肤浅的道德教化和俗丽的异国情调背后,文明使徒律法卫士的伟岸人格屹立在蛮荒的边界。他就是那个“在你睡觉时守卫你的英国大兵”,经常遭到忘恩负义的嘲笑。吉卜林的创造如果有什么隐秘的动力,那应该主要就是为了这些壮健、淳朴的英国大兵,因为他们的身影会从你最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现出。在这里,帝国建设者的眼睛和小朋友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禹贡初开辟,鸿蒙未界州。

雁阵平分线,羊归特雷峡。

三匝临海隅,一麾尽苍冥。

当年竞逐地,此日乐游园。

夸父能空沼,逢蒙解射鬃。

袋鼠凌飞电,两洋一脉通。

小儿不解事,哓哓欲效颦。

岂知幼儿园,哪得长股班!

此后,作者索性摘下了小朋友的面具。只有在这时,他才达到挥洒自如的本色境界。发明书信和字母表的两篇堪称炉火纯青的杰作,没有辜负“短篇小说之王”的盛誉。螃蟹的故事也不令《水孩子》专美于前。猫儿和彩蝶的故事即使置身于翁贝托?埃科和朱利安?贝尔的世界,也仍然足以傲视群伦。这些作品都有高度复杂的层次,向非常不同的读者群传递非常不同的信息,比如:为好玩而好玩的扯淡,大巧似拙的故事,念天地之悠悠的悲怆,别有怀抱的治愈,结构和寓意的相互映射……

鸿蒙有部泰古迈,遗种今朝久不闻。

子规啼尽伤丘垄,他生月照故园荒。

孰能系日结长绳,重续洪荒击壤曲。

泰菲娇儿舞葑菲,歌回桃源万籁春。

蛾眉皓齿郁金香,玉步常留葭蝶芳。

碧瞳顾盼轻良玉,圆盖无私且羡君。

朝有野麋夕采薇,万古天人任自由。

青烟有信传芳迹,不误当年游猎人。

山河砥砺沧桑换,灵筠寂寂伴青溪。

大父独还经行道,百代风华待我传。

在这里,一切都将回到终曲的世界。吉卜林以天才特有的预见能力,已经看到了“最坏的事情”。他胸中的意境翻译为成年人的语言,就会变成下面的内容。前后两首诗的差别仅限于风格,从清脆的撒克逊谣曲变成朴重的希伯来箴言。《旧约》先知为以色列的灭亡而生,吉卜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毁灭的旧欧洲而生。他们都想在洪水中捞出宝贵的种子,传给自己不会看到的精神苗裔。

熙熙攘攘终归缄默,霸主雄略一枕黄粱。

唯余上帝古老的祭礼,以及谦卑忏悔的心灵。

如果我们陶醉于强权,犹如没有律法的下等人。

万军之主的上帝,不要遗弃我们!

不敬神明的外道狂徒,只信杀气腾腾的枪炮与铁血。

沙上建塔顾盼自雄,愿上帝宽恕子民的骄妄、愚昧和虚荣!

旧世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怀抱种子的老人却留了下来。与其说吉卜林是说故事的人,不如说他是意象的载体,他传递的意象一向比他自己的原定目标更强大。他的童话和谣曲源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因此吸引的成年人比儿童更多。虽然大多数读者没有也不需要领会其中蕴含的全部层次,那些赞美和批评也都经常是矮化了他;但他的意象是如此有力,一再逸出形式的羁绊,点燃一代又一代读者内心的火焰。

刘仲敬

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2014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