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乡味(抹不去的家园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成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打谷场上的春天

当山坡阴面的残雪已消融,水渠里的水又淙淙地流淌起来,吹到人脸上的风不再那么刺人的时候,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打谷场也苏醒过来,成为村里人一个活动的中心。人们把去年堆积的没有处理完的谷秸堆扒开来,摊在场上再捶打一遍,然后放在那里晾晒;家中的稻谷需要挑出来吹吹风,马上要撒播的种子需要在这里筛选,甚至一些农具也被拿到这里来清理、修整。小小的门洞里人进人出,颇为热闹,确实是一年生计又开始的忙碌景象。

孩子们更是欢快,每天都要多次来到这里,他们来这里,当然是做游戏、找乐子。被一冬的雨水冲洗得那么平整光净的场坪,正是做游戏最好的地方。画上一道道格子,在上面跳房子;用纸折叠成“三角”,一个掼一个,赌起输赢;用铁叉在地上画一个个圆圈,然后比赛单腿独跳;鼻梁上顶木杆,看谁顶得最久;滚铁环、打弹子、抓子儿、斗鸡、拔河……花样很多。

去年深秋打下的干草那么多,都堆在打谷场的一侧。那么高,那么长,像一道山岭、一道厚实的城墙。我们最喜欢比赛谁最先占领制高点,一旦占领了,又要坚守,防止对方来攻,攻守双方便拼命推搡。一边搏斗,一边呐喊,玩得满头大汗也乐此不疲。另外就是比赛钻洞,看谁在草堆里打出的洞最长。有时候,两个洞狭路相逢,也会有一番打斗,仿佛电影《地道战》里的情景。这种疯闹最让人酣畅淋漓。

晚上呢?晚上如果没有月亮,四周一片黑黢黢的,自然没有多少人来打谷场玩耍。但是,当又圆又大的月亮升起来时,空旷的打谷场明如白昼,我们更是玩得畅快、投入。最喜欢做的游戏要数“抢羊”。领头“羊”身后有一排人拽着,而头里有一只“狼”在往羊队里厮扑,要把“羊”叼去。但是领头“羊”张着双臂死死地遮护着,不让身后的“羊”被“狼”叼去,双方都在伺机而动,一边躲闪,一边还唱着歌谣:“好大月亮好大狗,拿个铜钱打烧酒……”往往是歌词一落,便是紧张动作的开始;有时候搏斗激烈起来,“羊”队会跌倒一片,大家一个个叠压在一起,哈哈的笑声升起在打谷场上空,在夜幕下传得很远。

又一场春雨洒下来,田野上处处绿意葱茏。打谷场上,前一年没有扫净的谷子在春雨的滋润下也萌了芽,在地面上长出了青青的禾苗,而墙边的灌木丛更是日甚一日挂上嫩绿的叶片。过了几天后,灌木丛中的藤蔓不知不觉地像爆竹似的点缀着一片繁花。这情景,多么像诗人赛弗尔特在诗中写的,“四月里,当花蕾像机关枪扫射一般在灌木丛中开放”,空气里也充满了花的甜馨。灌木丛边,处处都能听到我们的笑声。可是大人们总是叮嘱我们不要一个人到灌木丛中去玩,尤其是在夜晚,以避免遭遇到跳墙进来的野狼,说是当你发现灌木丛中有闪烁的绿光,就更不能靠近,那很可能就是狼眼。但我们常常把大人的警告置之脑后,有时甚至大胆地在那里玩捉迷藏,以获得格外的紧张与刺激,借此显示我们的勇敢。

当春意进一步深浓的时候,打谷场四周的桃花、杏花也一齐开放。“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秾秾的花枝簇拥下,打谷场被装点得更加好看了。这些果树一般都圈在打谷场附近人家的院子里,到了快要成熟的时候,偷摘果子自然是孩子们少不了的一项行动。一个孩子望风,而别的孩子叠罗汉,将一个孩子凑上墙顶,要么跳进人家的庭院、菜园里去,肆意采摘一番,要么就用手把枝丫钩过来,拉到打谷场这边,让守在墙下的孩子采摘。一听到人家里传来响动,就慌忙地跳下,四散逃去……

P3-6

书评(媒体评论)

李成君的散文清新、鲜活、淳朴;他笔下的一花一叶、一菜一饭、一景一物,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颇能以小见大,令人倍感亲切。

——翻译家、原《世界文学》副主编 林一安

这部散文集是我读到的来自南国故乡的最纯真优美的恋歌。它也会唤起每一个人关于故乡、童年、青春的深情记忆。在喧嚣的岁月,它给我们一种曾经苦苦寻找的静美。

——小说家 曾曦

梦中家园,泪眼婆娑。《故乡味》中散文正如白石老人的画,独以文人士大夫情怀与乡野童趣倾倒众生。

——新华社记者、作家 尹洪东

目录

第一辑

 打谷场上的春天

 楝花风

 连年有鱼

 “老虎,老虎!”

 脱谷之夜

 难忘的春耕

 夜晚的布谷声

 饮

 墙

 纯情少年

 小镇的诱惑

第二辑

 水上人语声

 月之“蚀”

 打赌

 稻草堆上的梦

 新一哥

 篾匠

 “牛郎”

 秀英

 王婶奶奶

 赤脚医生

 “三家村”的三个同学

 小村畸人

 两个安庆人

 我们村里的上海人

 村里有个右派

 过客

 泥鸟

 最后一个猎人

第三辑

 我的昆虫记

 故乡草木状

 花

 瓜瓞绵绵

 山芋

 人间真味

 肉食记

 豆腐纪事

 母亲的菜园

 一岁货声

 过年的灯

第四辑

 母亲讲的故事

 “海外奇谈”

 迷恋广播

 敌台、反标

 第一次看电视

 到县城里去看《红楼梦》

 乡村电影

 舞狮灯

 乡村借书记

 岁月散板

 乡村生活散记

 故乡三月三

 我家的房子

 队屋

 阁楼

序言

我是有故乡的人

——序《故乡味:抹不去的家园记忆》

我小时候曾经羡慕生长在城市里的人,尤其是那些同龄人。他们吃穿不愁,生活优越,接受好的教育,每天面对热闹繁华的街市,不像我们看到的只是破破烂烂的屋舍村落和高低起伏的丘岗原野,以及坑坑洼洼的土路;我们除了看露天电影,几年都难得到电影院(县城里才有)一次;我们缺少书本,学习用具也难得齐全;我甚至疑心我们学校里的教师也不能跟城里的教师相比,因为教我们的大多是民办教师……但是,我到底是在乡村里长大了,完成了所受的教育,并走进了城市。在城市里生活多年后,我才渐渐感受到,生长在乡村,其实是命运对我的恩赐。我发现,越是在庞大的都市,越是很难把那里认作家乡(即使是出生地),因为它实在太大了,你作为沧海一粟又太渺小了,很难在情感上熟悉、渗透或占有一座城市,你了解的只是你生活的一小块地方,比如一两条街巷,一两个胡同;何况你住在相对封闭的、几乎差不多的楼房里,街坊四邻走动来往那么有限;而这几条街巷、几个胡同又有多少文化特色呢?所以我非常同意那些在城市长大的人的所言——他们是没有故乡的人。

一个人没有故乡,我觉得是值得惋惜乃至同情的一件事。他就像一棵树没有根,或有根却很浅很浅一样,总给人以没有归宿、没有立足点的感觉,总是漂浮不定。尤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一位作家,他如果没有故乡,总是一种缺憾,他总得去其他地方比如到文化知识即书本里去寻找故乡,去伸长自己的根须,而这要艰难得多。鲁迅先生生长在绍兴小城,他与绍兴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外婆家在乡村,他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也就可能没有后来的鲁迅。老舍先生生长在北京,幸运的是那时的北京城还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淹没而变得千篇一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但是,必须承认老舍的许多著作都出自想象,多少还是让人觉得“隔”了那么一点儿。在今天这样一个喧嚣的现代化时代,城市文化特色越来越淡,趋同性越来越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要在情感层面和文化层面把所在城市认作故乡将会更难。

因此,我特别感恩命运当初把我生命的种子播种于故乡的那片田野上,这使我生长得十分艰难,然而让我有机会看到城市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让我能更多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么多大自然的风露,那么多无遮挡的星月的光辉,那么多花草树木和庄稼,那么多山水田园、村落和村落里的人们……这一切都以本真的面目、亲切的气息走向我,与我息息相通、声声相应;我的童年虽然没有游乐场,没有公园,没有滑梯和旋转木马,然而我们有苍穹下富有生机(主要是大自然的生机)的四野,而不是灰墙围拥下的四角天空。我也曾像故乡土地上的一棵树木,与万物一同自由生长。这是多么可贵的经历!更何况,我看到了乡村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看到了他们所经受的种种磨难!我由此可以揣摩以农业文明为主流的古老中国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理解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何以形成今天这样一种状况。更重要的,正因为有这么一片土地,有这么一个家乡,使我对土地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对祖国有了无法移易的爱。不管人们是否认为这种感情是多么狭隘,它都深入我的骨髓,一生如影随形,敦促我在人生道路上几无犹疑地前行,也促使我一次次拿起笔来,倾诉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情。

收在这本书里的,正是我所写文字的一部分。这是献给我的家乡和我的亲人、乡亲的一本书,所写的是我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历,也就是刻骨铭心的往事。我的家乡处在一片穷乡僻壤,历经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她也几无特色可言;我所生长的年代,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是,我所身经目击的一切,正如故乡土地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无不珍贵,我都想用双手把它们捧起来,放进我的心灵里,放进我的文字里。我不知这些文字的雅拙与妍媸美丑如何,但我可以说,它们都是真实的,都是真诚地从我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应该说,从中能看到我家乡的原生态与风物、人情。虽然只能写成这样,我也感到比较满意,我几乎把自己记得的所有琐事都写出来了(当然还有一些文字未收入本书),可以从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本献给我自己、献给我自己心灵的书。

这是我对家乡的一次深情回望。在这回望的目光里,饱含着喜悦,也饱含着忧伤,尤其是对于一生都面朝黄土的我的乡亲们。在我的家乡,在我的乡村,几乎没有看到过一个懒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差不多所有人无不日日在挥汗劳作,在奔走忙碌,无不手胼足胝,甚至无不时时精打细算、安顿一家人的生活。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刻苦、他们的节俭常常到了让我落泪的地步。而即便如此,他们在我生长的年代始终缺衣少食,这些景象从小就叩击着我的胸膛,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当然有责任把他们写下来,让他们在我的文字里留下影像。可惜的是,由于我只有一支拙笔,也由于我过去没有更细心地观察他们、体会他们,我能写下来的只有那么几个,还有许多我难以雕塑成型。我要说的是,他们都是我最好的亲人、最尊敬的人,正是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千百年来农民的形象;也正是从他们那里,我体会到中国农业的滋味,我感受到一股无畏艰辛的坚韧的力量。

另外,这本书的部分文字也触及了一点儿乡村文化。可是我所写的只是一部散文集,这些最多只能像吉光片羽般一闪而过,因为种种限制,我未能做深邃的揭示,这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地方。或许不久,我将专门写一本故乡风土的书,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我的家乡。但我想说,在这样一个急骤转型的时代,我的家乡也与中国其他的乡村一样在急骤地变化,固有的乡村文化已经一点点被荡涤,甚至消失,这是我在为家乡逐渐走向富足而高兴的同时不能不感到忧伤悲哀的地方——我甚至怀疑,再过一段时间,我的家乡是否还能存在,她会不会随着城镇化浪潮的不可阻挡而消隐无踪?那么,我也将成为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成为一个无根的人?这都是很有可能的,到那时,我再要寻觅我的故乡、我的家园,便只有在记忆中去追寻,在文字里去想象,因此,我更急切地想把她移到我的纸上来,定格在文字与记忆中。

因此,本书也可以算是献给我家乡的一首挽歌、一曲咏叹。

李成

2015年1月25日

内容推荐

有一天,我们是否都会成为没有故乡的无根人?

物质富足了,固有的乡村氛围却一点点消失不见。挖掘记忆深处,深情回望童年、少年的记忆,那里,叫故乡。乡亲们为生活付出汗水,经历磨难和考验,品尝喜悦也满怀忧伤。小时候羡慕城里人,现在才深深意识到,故乡才是自己灵魂的最终归宿。对故乡的怀念,就像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故乡味:抹不去的家园记忆》作者李成从记忆深处掘出的,除了喜悦、忧伤,还有对那片故土最深切的依恋。

编辑推荐

忧伤但不沉痛,诗意却不造作,作者李成对故乡的回忆是多愁善感的,微带点琐碎,恰是每个普通平凡人最真实的情感。故乡于我,于作者,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一抹淡淡的乡愁,记忆深处的那一个个故事常常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故乡味:抹不去的家园记忆》是一本散文集,每个单篇都有一个小故事,细腻描写与细腻情感融于故事当中,别有一番趣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