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教授说:“马小平是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的一位老师,他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不仅从中国现实出发,他更从世界的、人类文明教育发展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来看中国的教育,这几乎是我所接触到的中学教师中绝无仅有的,眼光之高远让我非常折服。”
弘爱创作的《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带我们去解读马小平,解读中国教育。
| 书名 | 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教授说:“马小平是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的一位老师,他对中国教育的关心不仅从中国现实出发,他更从世界的、人类文明教育发展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来看中国的教育,这几乎是我所接触到的中学教师中绝无仅有的,眼光之高远让我非常折服。” 弘爱创作的《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带我们去解读马小平,解读中国教育。 内容推荐 对于马小平,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评价:“我曾说,‘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马小平老师。” 弘爱创作的《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是钱理群、杨东平、张文质、傅国涌等一批对中国教育满怀热切期望的教育人士,马小平老师生前同事、朋友和他们的学生们,对马小平老师,或者说是对马小平式的教师的一部致敬之作,“为教育呐喊,为希望点灯”,在怀念一个在中国大地上非常有价值的老师同时,希望能够给这片土地带去更加蓬勃的生机。本书旨在传递人文价值,弘扬人文理念,唤醒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当下教育现实,找到改变的突破口,找到出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 目录 前言 1.马小平生平 2.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马小平 3.马前:受爸爸影响,我追求普世价值 4.田国宝:生命中的同道 媒体 1.杨晓红:相约,2010年的冬天 2.曾鸣: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 3.赵涵漠陈卓:孤独的教育者——寻找活着的马小平老师 4.李亮臻:灵魂的守望者——马小平 学生 1.薛嵬:世间再无马小平 2.左莉:循着马小平的足迹继续走下去 3.邓白洋:三生有幸得逢一世之师——追忆马小平老师 4.邓白洋: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去感受幸福 5.曹树光:我和马老师的一次难以忘怀的交往 6.王翔:寂寞的启蒙者 7.王翔:马小平的身上有一种精神的感召力 8.袁志强:马老师就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9.于力:伯伯去了哪里? 10.洪俊聪:唯一支持学生玩游戏的老师 11.吴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怀念我的老师马小平 12.杨洋:致马小平老师 13.黄素珍:祭 14.曾宣健:马小平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15.王意翔:马小平带给学生寻找理想的勇气 16.张庆威:他是学生的挚友,是不结伴旅人的燃灯者 17.邱玉华:Oh,captain,mycaptain! 18.轩廷:我与马小平 同学 1.谭振南:小平顶我 2.尹放:我记忆中的小平 3.卜炎贵:马小平把情感和价值追求植入到了语文教学中 4.陈健:马小平老师对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启迪 5.谭解文:我心中的马小平 6.汪时健:我与马小平的交往 7.程大琥:爱心长留人间——忆马小平 8.肖爱山:也忆马小平 9.何纯:小平,小平…… 10.马泉:一个男人,究竟可以多么美好 11.江龙:忆小平 12.黄小葵:偶遇马小平 同事 1.王占宝:追寻生命的意义 2.唐岳山李瑞凝:对一位理想主义者的追思 3.石买生:一个殉道者的背影 4.王春雷:悼念马小平 5.周剑光:马小平身上有浓厚的“士”的精神 6.刘加胜:怀念马小平 7.李仲秋:忆马小平老师 8.梁聚峰:忆小平 9.李立:马小平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10.王赫:马小平的孤绝是教育者的悲哀 11.郭慧清:教育是一项不会消失的事业 12.周约维:预感 同道 1.钱理群: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 2.钱理群: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3.钱理群: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 ——马小平编著《叩响命运的门》序 4.周志兴:教师节前的一次聚会 5.傅国涌:教育是一个过程 6.杨东平:撒出去的种子总有几颗会发芽 7.张文质:以退为进,不断扩展我们生活的边界 8.樊阳:点亮一盏灯,就有一片光明 9.崔琪:让我们的后代成为健全、健康的人 10.许丽芬:驯服奴役不是真教育 11.周为民:推广马小平倡导的人文素养教育 12.羊刚:境界 13.黄孟轲:生为语文,死为语文——悼同学马小平老师 14.王爱娣:马小平,在正确的地方做了正确的事情 15.肖川:反思道德教育 16.刘铁芳:执着地探寻一种有高度的教育 ——马小平语文教师生涯研究 17.王瑛:从“寻找”到“弘爱”——在第一期弘爱人文教育论坛上的致辞 试读章节 杨晓红:相约,2010年的冬天 一、前言 2010年广州的11月似乎比往年更加温暖,整个月都没有下过雨,整个月的天空都是晴朗无云,也好,这样的天气对于2010年的亚运会来说非常合适。这个冬天的广州,全民为亚运,对于身处其中同时又从事媒体职业的我来说,更加不能例外。 不记得是11月的哪一天了,来自故乡的老师有信息发到我的手机里,说会南下广州,要来感受一下不久前开通的高铁,我说,好,等你。 不记得是哪一天,但是记得那是周五的早上,老师下了高铁后按照我的指引转乘地铁直接到达我等待他的地方,身背一个背囊,在貌似冬天的广州的晴朗的空气里沿着街道远远地但是依然曲折地向我跑过来,呵呵。然后我们去一个公园里喝粥。 坐下以后,老师开始和我说此行南下的目的,是为了另一个老师——马小平,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马小平老师的名字,当时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以为只是我的老师的一个交心的朋友,知道他有很多这样的朋友,所以当时真的并不在意。 一个中午喝粥、喝茶下来,聊得最多的还是自己,自己在这个忙碌的城市里的多年的困惑,自己的无力,自己的抱怨,点点滴滴、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全部围绕着我自己,来自远方的老师从来就是这样充当忠实的听众,并且缓缓地点拨一两处,只是说,我们要慈悲,哪怕是对你很不喜欢的人。 老师说:要慈悲,即使他让你受到伤害,要慈悲,即使他曾经让你苦恼,因为其实他们才是站在悬崖边上的病人,你要有慈悲的心来包容甚至去救助他。 然后老师再次提到他这次要去看望的马小平老师,老师说,你有空的时候先去网上搜索一下他的资料,他最早有一篇文章提出的就是“一个中学老师究竟能走多远”,他是唯一一个在中学里开始人文教育大课堂的老师,他是直接对学生的灵魂进行教育的老师,他是已经身患脑瘤的老师,他现在病情又有些复发,但是他依然还很清醒。 我们聊天不到三个小时,老师就要去深圳,临走的时候,老师说:“跟我一起去吧?” 我只是笑了,说:“我很多时候其实是身不由己啊。” 而在我自己的心里,我明白,其实我是还没有足够的心动要去看望这个他口中讲述的马小平老师,我心里还在考虑着后天的有关亚运的一系列采访和每日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考虑着我的一些小女人的家里家外的种种小东西。 就这样日子继续在忙碌的亚运会采访中一天天过去,我天天在广州的各个方向的比赛场馆里奔波着,秋天的晴朗天气太燥热,以至于到最后病了,发烧后引发原来存在于身体里的种种病痛,躺倒了。也几乎忘记了老师曾经提过的这回事。 直到11月的月底,老师又有短信发过来,说,会再次南下,问我是否准备好一同前往深圳去看望马小平老师。 躺在床上的时候,内心是要安静很多,平日里纷繁的事物暂时放下了,内心里坚持的东西会慢慢释放能量,这个时候的我才多少有几分沉静来思考灵魂深处不放弃的东西,因为我知道,其实我从来也没有放弃。 于是我回复老师说,好的,我会去,并且多发动一些其他的媒体同行一同前往,同时我自己上网去认真搜索马小平老师的文字。 这一查,就让我通宵未眠。 二、感受远处的光亮 那晚我在网上输入“深圳中学马小平老师”进行搜索,出现了很多关于马小平老师的文字,最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篇,一篇是来自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的《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读马小平老师的教育札记和对话》,另外一篇自然就是马小平老师的《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还有一篇也是马小平老师自己写的文章《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这三篇文章基本把马小平老师的轮廓勾勒清晰,让我在那一晚看到了一个引导灵魂的真正导师。 在这里也就先借用三篇文章中的段落,一起来从外围走进马小平老师的教育世界。P33-35 序言 1956年4月10日,马小平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出生不久,父亲即被打为“右派”。当时他父母均为湖南省长沙酒厂干部,性格耿直的父亲更是因为聪明绝顶被誉为“双人头脑”。1960年“自然灾害”期间,饥荒蔓延到了城市,酒厂不得不大量裁员,当时划定他父亲为“右派”的厂长只得找到他父亲,希望以他的聪明才智能帮忙解决问题。他父亲果然想到了办法,解决了酒厂的难题,在1962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调入了技术科工作。然而好景不长,四年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酒厂第一张大字报就是批他父亲的,接着,被抄家,父亲被管制……幼年的马小平真正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原先在同龄人中最受欢迎的他一下子成了小朋友眼中的“狗崽子”。他听父亲的话,不去惹事,并从内心里希望能够改造自己,感动上天。 “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在渫湾镇小学上学,然而随着“文革”时父亲被批斗、管制.他们一家无法继续在长沙酒厂居住,他也因此转到了铜铺街小学。即便在那个时代.即便在那种情况下,即便他仍年幼,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仍然在他血液里奔腾。“文革’时,教他们班的老师在课堂上被自己的学生羞辱,他挺身而出,保护老师,不惜得罪学。很多年后,曾经的老师在路上偶遇他,还曾说起这一段故事,对当时的他赞不已。 1969—1971年:中学时期 1969年,马小平进入长沙市三中读初中。在学校,他品学兼优,却因为家庭出舅不好饱尝艰辛。1970年,父亲仍然被管制着,而母亲也赶上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是去了省五七干校,后来下放到浏阳东乡的山区,并带走了年幼的弟弟妹妹。偌大能长沙,从此便只剩他一人。对于刚刚十三岁的少年而言,这种孤独和苦闷确实难以言喻。他曾回忆,有一天晚上看书太晚,迷迷糊糊睡着了,没注意到煤油灯打翻,着起了火。他被惊醒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救火,而是害怕,害怕被人发现,害怕给家里惹祸父亲每月只能回来半天,一回来便抓紧时间和他谈话。除了人生经历,父亲和他谈最多的就是书,父亲将《古文观止》上的文章一篇篇讲给他听,有时也说一些长篇小如《三国演义》等。那是一段艰难的岁月,然而,也就是在那种环境下,他一方面培养了对书籍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因为生活之艰辛而锻造出了坚强的品格。这种坚强和毅力,伴随了他一生。 …… 2009年底,他的癌症再次复发,疾病进一步侵蚀他的大脑,他的行动越来越迟缓,记忆也越发减退,甚至记不清去教学楼的路。即便如此,他也坚持完成了那个学期后的课程,直到疾病将他完全击倒。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是在医院和家中度过的。世时的他,已失去自理能力,话语也含混不清。然而,他骨子里的那种乐观和坚强,仍以微弱而顽强的方式时时闪现。今天,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然而他的精神和影响,将在未来的道路上,伴我们前行。 后记 2012年1月16日马小平老师因病逝世。此后,马小平老师生前的同学、同事、学生、好友纷纷撰文悼念,追忆他的生平点滴,缅怀他为人文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很多原本不认识马小平老师的人,也通过《南方周末》的文章和网上发表传播的纪念文章,逐步认识和了解了马小平老师和他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被马小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通过报纸、杂志和网络,撰文纪念。 我是马小平老师在湘潭中学时带的学生,他后来到深圳中学后,我们时常见面。作为他的学生,我所认识的马小平老师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为了自己的人文教育理想而奋力前行,即使外界有再大的干扰,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从来没有过动摇;马小平老师又是一个情感丰满、热爱生活的人,他把这种情感和生活的感受融人到人文教育之中,让教育因为人和生活而更加有生命感。马小平老师还是一个对教育的本质有深度思考,并把这些思考应用于教学实践而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人。他之所以为我们所怀念和追忆,就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坚定的人文教育信念、有生活热度和呈现了应有专业高度的中学老师,而这,是当下所缺乏的,也是我们应该力行倡导和推动的。 读一本有意思的书不如读一个有意思的人。读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他的思想,更需读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马小平老师显然是一位值得“读”的人,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当下诸多的价值元素,而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极度欠缺的: 一、他对语文教学乃至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教学改革做出的积极努力。 二、他对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倡导,以及对普世价值的思考追求。 三、作为个人,他对理想的坚持,对一份高尚事业的执着,以及在孤独和黑夜中奋力前行的精神。 对于很多人而言,包括我自己,纪念马小平老师,内心底处潜藏已久的一些东西会重新激发出来。如何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如何给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些严肃的话题需要重新面对与思考。在面对权威和压力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第一价值、保障人的一切权利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更需要积极维护和倡导。马小平老师虽然只是一个中学老师,但是他一直在教育过程中,明确而积极地倡导和推行这些理念。很多人纪念马小平老师的文章,都点明了这一点。我们觉得有必要将这些纪念他的文章集结成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他。 编选出版马小平纪念文集这个想法,真正付诸实施是在2014年初,弘爱决定做这个事,把马小平老师的精神向社会传播。田国宝做了前期的编选工作,他从网上搜集了几乎能找到的全部纪念文章,然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编辑、校对,形成了初稿。纪念文章很多,有些未列明作者,只好忍痛割爱。对书稿内选用的文章,联系作者,确定作品使用权和后期的工作,主要由邓白洋和邓运清负责。 令我们感动的是,当马老师的同学、朋友们听说我们要出这样一本书时,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很多人补写了纪念文章发给我们,对已经编入的文章,重新修改、订正,甚至重新再写。在征集作者书面授权过程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同意本书使用其作品,并将版权利益归属弘爱用于公益事业。大家都对这本书报以很高的期望,希望此书能早日面市。 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钱理群教授、王瑛女士、马小平老师的女儿马前的大力支持。马小平老师的大学同学卜炎贵、谭振南先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帮忙联络,使本书尽快定稿,在此表示感谢! 弘爱编辑出版这本书纪念马小平老师,其意义并不仅限于纪念一位中学老师。这是一个物质发达而信念晦暗的年代,太多的人因现实的种种原因而逐步走向平庸。这个时代,有几人依旧身怀理想,又有几人能真正实践自己的理想?马小平老师的精神力量除了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厚的胸怀,更重要的是,当现实与理想相悖时,他那种接近于传道者的事业激情和存怀于心的信念。面对马小平老师,我时常反省、追问自己,道路是否迷失,理想南辕北辙?是否能做到他那样的知行合一,在现实中实践着自己的认知?关于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别人无法给予,但只要坚持向着理想的彼岸前行,就一定会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马小平老师的精神价值就在于,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他会不断地感召和引领我们。 我们在纪念马小平老师,除了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的情感需求之外,也在向社会传递着一种心愿和情绪。这种情绪从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走出来,逐渐汇集成一股正面的能量。我们纪念马小平老师,希望更多的人去思考和讨论人文精神与理念之于教育和社会的意义。弘爱这两年在全国发起“寻找身边的马小平”活动,寻找、支持、聚集更多的具有马小平人文教育理想情怀的一线中小学老师。在寻找发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小平老师其道不孤,在中国的各地,还有很多他的同行者,他们都在默默地以自己的力量去倡导和实践人文教育。我们希望借助对马小平老师的纪念,在黑夜里燃起一盏明灯,给更多的同道者以鼓励和安慰,使其更加坚定信念,不再觉得那么孤独。 邓白洋 2015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从一开始就感觉到这个老师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紧紧交融在一起,我甚至感受到形成了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钱理群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超越能力的正能量,我们应该以教育成其可能的立场去看教育,应该以教育如何被创造的样子去思考教育。人具有形成教育的能力,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我们所创造的东西。 ——张文质 他为什么一直这样做?我觉得这不是一种悲哀,这是真正的伟大,让人们在阅读中自救以至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真正教育价值、生命价值的体现! ——樊阳 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 ——杨晓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