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的精神自传》姊妹篇,本书内容翔实,披露了不少钱先生之前未曾披露过的故事。
钱理群先生首次全面回忆自己的人生、家庭、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折射中国当代社会史、文化史、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一本书。
《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思想者自述文丛》是钱理群先生迄今最完整的人生自传。作者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 书名 | 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思想者自述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钱理群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的精神自传》姊妹篇,本书内容翔实,披露了不少钱先生之前未曾披露过的故事。 钱理群先生首次全面回忆自己的人生、家庭、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折射中国当代社会史、文化史、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一本书。 《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思想者自述文丛》是钱理群先生迄今最完整的人生自传。作者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内容推荐 钱理群先生曾言:“在专业范围内我有六大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民间思想史研究、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研究。专业之外我有五大关怀,形成了五大关系——我与北大、我与贵州、我与青年、我与中小学教育,我与当代政治。” 《一路走来--钱理群自述/思想者自述文丛》是钱理群先生迄今最完整的人生自传,也是先生把20世纪“我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相互参照之后的真诚表达。先生从个体人生体验出发,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个人、家庭与民族的故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深刻关系的思考,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目录 上篇 走过的路 第一章 我的家庭和读书时代 一、我的家庭 二、一切都从那时开始 三、曾有过自由做梦的年代 四、四十年前的历史叙述——关于“我的大学时代” 第二章 北京—贵州—北京 一、永存赤子之心——我的中学经验和贵州经验 二、我的“文革”记忆 三、走出贵州:我和王瑶先生的相遇 四、走上治学之路 第三章 执教北大 一、给自己的七个命名 二、1981—2015年纪事 第四章人生如梦:总结我走过的路 一、童年的大自然之梦和教师梦 二、少年时期的文学梦 三、青年时代的学者梦 四、终于变成现实的学者与基本总结 第五章 我的忏悔 一、哦,你是我的父亲 二、无以表达的悔恨——奉献于三哥的灵前 三、我还感觉得到他的手温 四、示众——我在两次批斗会上的发言 五、永远压在心上的坟 六、我的隐痛——在北大后的讲课 七、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中篇 学术生涯 第六章 学术研究的三承担——和北大研究生的一次谈话 第七章 我的文学史研究 一、独立文学史观的追寻(1985—1995) 二、新的目标与选择(1995—2002) 三、新的总结与开拓(2002—) 四、尝试与创新: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的文学史 第八章 和鲁迅相遇:我的鲁迅研究 一、我与鲁迅 二、接着鲁迅往下讲 三、世纪之交的第二次相遇 第九章 有缺憾的价值:我的周作人研究 一、困惑中的研究 二、在周作人研究上的学术追求 三、我的周作人研究的命运 第十章 生命意识烛照下的写作——我的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一、《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的写作追求 二、《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的试验 三、《1948:天地玄黄》的新开拓 四、《1949—1976:岁月沧桑》的新跋涉 五、以《我的精神自传》作总结 下篇 社会关怀 第十一章 精神梦乡的爱与恨——我与北大 一、讲鲁迅:我和北大学生的精神联系 二、我的北大历史与传统研究 三、我的大学观 四、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民间纪念活动中 五、关于北大改革的三次发言 第十二章 “报春晖”的意义——我与贵州 一、大地的养育 二、认识脚下的土地 三、关于贵州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遐想 四、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 第十三章 我与青年 一、青年对我的意义 二、讲鲁迅:我和青年联系的精神纽带 三、我和六代青年的交往 四、和青年交往中的困惑与反省 附 也是“沉潜”十年:我与青年志愿者 第十四章 屡战屡挫,屡挫屡战:我和中小学语文教育 一、无意的介入:从服务开始 二、被动又主动地参与“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 三、遭遇持续一年多的“大批判” 四、我的坚守(之一):编写课外读物,推动民间教育改革 五、我的坚守(之二):参与“网络评价”试验,关注网络教育 六、我的坚守(之三):到中学开选修课 七、我的坚守(之四):关注打工子弟教育、农村教育、西部教育 八、我的坚守(之五):面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新危机 九、我的坚守(之六):关注中小学教师 十、后的“告别” 第十五章 知我者谓我心忧——我的“年度观察史”写作 权当“告别词”(代跋一) 答贵州“小朋友”问(代跋二) 附录 我心向往之的是创造对当代中国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理论——钱理群访谈录 钱理群著作目录 钱理群编纂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这同时也决定了我的研究的基本立场:因为我的家庭成员中,既有国民党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而且我的感觉中,他们都是好人,甚至我敢说他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历史就是这样:上世纪20年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到国民党那边,三四十年代最优秀的到共产党这边来。我父亲为了救国,加入国民党,我哥哥姐姐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加入共产党。这使我研究国共两党时都带着很深的感情,我无法绝对站在共产党这边,也无法绝对站在国民党那边;我无法把共产党妖魔化,也无法把国民党妖魔化;我要写出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对他们有同情的理解,尽管他们有自己深刻的历史教训:因为对理想的追求而加入某个政党,最终与之同化,走到了自己愿望的反面。②二、一切都从那时开始 本年初收到了一封信,一看信封地址,手就微微一颤,是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寄来的。待读到信中开头几句话“今年是本校少年先锋队成立……年,你是第一任大队长……”时,心头竟滚过一阵热浪,久不能息。我知道如果就此信笔写下回忆,定是前言不搭后语;想稍“压”一时,不料竟至近半年时间。此时再提笔,也仍不免颠三倒四,一点办法也没有…… 该从何说起呢?脑子里的第一个反应,是要纠正信中的一处错误:建队时的名称是“中国少年儿童队”,大概后来才改名为“先锋队”的吧。名称自然并不要紧,对它的实质的理解也许更有意义。说起来当时的观念也很简单、朴素:“我们是新中国的小主人翁,少儿队是我们自己的组织。”这种主人翁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情绪,今天回味那处处以小主人自居的劲头,仍怦然心动。于是成立学生会(这大概是为建立少儿队作准备),也不愿由老师指定,而先要竞选一番。我被班上同学推为候选人,自己发表竞选演讲不说,同学们还组织了竞选团,到处张贴标语。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竞选团的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一条大横幅,写着“请投钱大头一票”几个大字,这是用我的外貌特征来吸引“选民”。我的竞选对手自不甘落后,第二天也挂出“请投丁大舅子一票”的横幅,不过“轰动效应”已减少了很多。也许是我的演说词动人,也许是因为竞选方式新颖,最后,我以多数票当选了。学生会成立,自然要组织许多活动。我现在还记得的是曾引起很大反响的演戏。演的第一出戏,是由我和同班女同学钱平凯(她现在在北京邮电学院任教)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一群流浪儿》,这是反映旧中国儿童不幸遭遇的悲剧,我演小牛,平凯扮小凤,还有一位仿佛叫陈明的女同学演瞎了眼睛的姐姐,演得十分动情,每次演出都“赚”了观众(包括老师)不少眼泪。从此,我和平凯都成了“三名”(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人物。为配合当时的政治任务,又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家都来买公债》的短剧,到江苏省广播电台广播演出。以后,还演过名为《红孩子》的童话剧,主角红孩子自然是我,还有白孩子、黑孩子……学生一带头,老师们也跃跃欲试,好像是由当时教图画的杨鸿仪老师主持,排演了一出大型哑剧《和平鸽》,我这回自然当不了主要演员,只扮了一个反面角色一一小地主。演出后的合影,我至今还保留着,算是永久的纪念吧。以后大概就是筹备少年儿童队的成立了。记得当时主要是进行“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开展了大规模的活动,每一次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例如,在“爱祖国周”,语文课选读有关文学作品,历史课讲祖国历史,地理课介绍祖国地理,课外活动举行歌颂祖国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等。这些活动都强调学生自我教育,我们这些学生会、少儿队筹委会的“头儿”都是直接参加了组织、领导工作的。学校少年儿童队正式成立的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大概是在那年年底。记得我们学校是南京市最早成立少儿队组织的,在我当选第一任大队长后,还到许多学校去介绍经验。有了自己的组织,学校的活动就更频繁,也更有生气了。印象最深的是“小先生”活动:将家住在学校周围的失学儿童组织起来(这种因要负担家庭而不能读书的儿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不少的),在课余时间给他们上课。 P11-12 序言 院落的较深处,圆锥形的柏树簇拥着一块大理石的基座,上面坐着那个著名的思想者。他全身赤裸,一手放在膝上,一手托着下巴支在腿上,牙齿使劲地顶着他自己的手,全身的肌肉则紧张隆起,似乎在进行一种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他是一个在思考某个永恒问题的智者?或者就是思考着一切问题,永远也不能从沉思中解脱出来的人类的缩影?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人类进行思考探索,从事精神劳动的崇高与艰辛,不是都完美地、强烈地体现在这苦思冥想的形象中,体现在这既强有力又毫无遮盖与庇护,因而最易于招致伤害的身姿上吗?谁要是为了探索与研究,为了思考与创作而曾竭其心智,而曾度过不眠的夜晚,而曾两鬓添上了秋霜,而曾尝过辛酸与苦涩,一来到这赤身裸体经受着日晒夜露、风吹雨打的形象面前,怎么会不百感交集、怆然而涕下? 后记 一路走来…… 我喜欢这个题目,因为它揭示了我的生存和学术状态:永远在路上…… 如今已经逐渐向终点走去,但还没有走尽。因此,编这本书,不过是暂时休息,回顾走过的路,然后继续走下去…… 如鲁迅笔下的“过客”,“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我只能拼将生命的最后之力,“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进去,夜色跟在后面”。 2014年10月14日急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