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米勒-怀特著的《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是美国学者撰写的探讨中美关系和谐发展的学术论著。本书有五部分十二章节,考察论证并提出在世界和全人类面临新挑战情况下,中美两国应突破传统框架,和平共处,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以促进世界和人类和平发展。全书分献辞、致谢、出版导读、序言、第一部分:中国模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梦想;第二部分:美国模式:普遍人权与崇高正义的梦想;第三部分:2008年美国主要总统候选人的外交政策;第四部分: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局限;第五部分:和谐世界-整合美国的和中国的模式。
约翰·米勒-怀特著的《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一书,用一种新的视角审视21世纪的中美关系,提出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美两国和两大文明应当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合作。作者从多方面分析梳理了奥巴马执政前后中美关系以及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演变得失,引证了中国践行和平共处原则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由此提出了构建适应2l世纪时代发展大势的新型美中伙伴关系、建立国际和平新秩序的良好建言。该书论及中美关系、中美外交战略以及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方面内容和议题。
中文版序言
应对共同挑战:和平共处原则的现实主义序言
第一部分 中国的独特模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之梦
第一章 美中两国在亚洲利益的战略趋同
邓小平是最启迪美国的21世纪外交战略家
美中两国利益的战略趋同
对美中两国高级将领和政治家们的外交政策建议
第二章 和谐社会的挑战:实现崇高正义与仁爱
中国的“和谐世界”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什么
中国五千年来对和平的追求
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的外来侵略
中国如何实现“和谐世界”的梦想
美中两国的言论自由
美中两国的人权
美的伪善:西藏问题和美国南部邦联
美国对台湾和古巴的伪善
第二部分 美国的独特模式:普遍人权与崇高正义之梦
第三章 美国理想之挑战:实现崇高正义与仁爱
自由与控制的社会演进
大航海带来的陆上演进
在灭绝性武器和科技时代,美国民众能否安全地
掌管社会最高权力
自决权与美国创建的权利社会
美国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才能在2l世纪获得成功
美国的经济力量
美国对军事力量的运用
第四章 人类会从地球上毁灭吗
在灭绝性武器和科技时代,人类如何自我管理
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会从地球消亡吗
乔治·华盛顿和邓小平给各自国家的建议
作为人类理想的美国理想:华盛顿的“典范”与杰斐逊的“标志”
19世纪的林肯模式:家和万事兴
1961年肯尼迪模式: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
1963年的肯尼迪模式:“非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追求真正的和平”
肯尼迪和邓小平真正和平的目标
通向和平之路:共产主义集团内部的结构性变化
将政治和经济体制强加给他国的动机
避免干涉他国自决权
为达成世界法律的新努力
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通过调整小而重要的分歧为别国树立榜样
战争思维
和平思维
美国保持经济、军事和道德力量的挑战
第三部分 2008年美国主要总统候选人的外交政策观点
第五章 21世纪美国民众能拥有什么样的政府
在灭绝性武器和科技时代美国的竞争性外交政策模式
自由议程
一个亟待出台的21世纪议程
巴拉克·奥巴马:重塑美国领导地位
约翰·爱德华兹:重新进军世界——道义领导地位的回归
希拉里·克林顿:安全与机遇
约翰·麦凯恩:一个新的民主国家联盟
密特·罗姆尼:在新的全球挑战中崛起
比尔·理查森:新现实主义——一项现实的、有道德原则
的外交政策
迈克·哈克比:反恐战争中的首要问题
鲁迪·朱利安尼:“走向真正的和平:运用国际体系捍卫
文明、击败恐怖主义”
美国人正在弃绝“说一套做一套”违反道德威望的行为吗
21世纪美国内阁选举中的共识民主
民主共和两党的基本任务:真正致力于美中伙伴关系
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做法及对美国未来的选择:军事力量还
是道义兼军事力量
第四部分 基于冲突原则的美国传统对华政策
第六章 美国军事力量的局限
道义力量在美国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美国再次成为“道义警察”
反恐战争对美国道义力量的冲击
道义标准或军事力量
军事外交和威胁恐吓
荒唐的军事权威
美国总统的单边外交
美国需要道义外交
零和博弈战略的失败:强权的愚蠢
第七章 基于冲突原则的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局限
中国的和谐世界之梦:谁都能使世界和平运转吗
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仍将继续囿于谬见吗
因果的两难:制约政策和冲突原则的危险性
美国的决策者、学者和媒体对中国的传统看法
布什政府对中国的思维定势及其对华战略
“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之侮辱或是“负责任的大国”之外交
财政部长保尔森的最好最精明的零和博弈策略的失败
保尔森“共赢”的“透明的特洛伊木马”外交:诡计还是错觉
改变对华政策的目标会带来美国需要的结果
改变对华政策对实现美国目标至关重要
新的最好最明智的真正共赢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
奥巴马-拜登模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负责任的大国”的概念
詹姆斯·贝克模式:中国不取代美国换取美国不遏制中国
美国新观点:接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和平发展
美国需要与中国建立真诚的伙伴关系,美国民众能否接受
第八章 基于冲突原则的美国传统亚洲政策的局限
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制约”中国还是与之结盟
美国忽视了亚洲和亚洲人关切的事情
一位亚洲专家对美国在亚洲势力的看法
美国的傲慢和对亚洲事务的忽视
美国引发不必要的灾难性战争的危险
美中两国长期的安全选择
美国在亚洲主导地位的衰落
从美国视角看中国关于美国的权力和意图的辩论
为什么说中国的区域战略对美国来说未必是好事
中国在亚洲的崛起无须以美国利益为代价
当前美国决策者和学者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假设
第五部分 应对共同挑战:整合美国的独特模式与中国的独特模式
第九章 理解其他文明价值的超凡魅力
美国的思想进程与价值观
欧洲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冲击
中国的思想进程与价值观
中美两国人在思维、饮食和外交方式上的差异
中美两国文化的互补性特质
人类没必要发动内战:不同的国家模式可以并存
别无选择时的睿智
道德军事力量的威力
第十章 两种社会模式和谐共处的魅力
两种社会模式伙伴关系的魅力典范
美中两国与全人类都处在繁荣与和平、战争与毁灭的十字路口
第十一章 和谐世界中人权的道德力量
国际关系与生俱来的零和博弈与共赢博弈
美国面临的两难境地
美国人权理想中道德力量
不放弃:美国自身利益的定义方法
如何使联合国打开僵局,履行使命
道德力量与美国人权理想之梦的管理缺陷
道德力量与中国和谐世界之梦的实现
美国民众在定义中国和自己未来时的选择
第十二章 美国选择成功抑或失败
美中两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21世纪互惠互利的全球化
经济力量之战
美国思维和战略变化之挑战
中美共赢之路
应对共同挑战:和平共处原则的现实主义序言
21世纪外交政策、防御战略和科学研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防止人类走向灭亡,我们称之为最根本的问题。但是,随着导致人类灭绝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相关科技的扩散,一个或多个国家,甚至个人都有能力有意或无意地使人类灭亡。因此,当前人类在思想和科技等方面的演进正一步步将人类自己推向灭亡。而传统的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并没有关注于如何阻止人类的灭亡。
《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和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美两国对人类未来的责任》两本书是互为关联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灭绝性武器和科技时代应对人类灭绝挑战的解决方案,并且创建了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国际体系。该方案超越了容易犯错的美国反恐战争策略,即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来寻找反对者,找出并监督任何具有危险性的国家或个人。这两部书所提供的方案则是要寻找出导致人类灭绝的挑战的难题,以及成功解决的方法。它为21世纪制定了一项新议程,藉此指引可以发现并消除人类本性中可能导致其自身灭绝的危险因素。
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灭绝挑战是这两部书的核心论点,这些论点被有关专家称为研究美中关系的“新学派”。该学派认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新课题是人类必须尽快学会如何预防自身毁灭,并为此创建新的思维方式,探索当前的与长远的解决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即是相对于传统观点和思维模式的“新学派”,因为以传统的观点是无法也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把新学派的观点注入到传统的美国观点中,这对人类是非常重要与有益的。新学派的一个观点是,美中双方必须建立长久、真正的双赢伙伴关系。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位高级研究员在对我们撰写的《中美关系新战略:跨越零和博弈的中美双赢之路》与《中美商务新战略:开创中美商务双赢的未来》两部书的评论中指出,书中的观点呈现出一种双赢的思维与战略,从而对美中双方在21世纪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回答,并建立了一个美中关系新学派,美国的外交事务与经济专家们却没能在美中关系方面超越他们所持有的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与策略。
本书有五部分十二章内容。第一、二、三章阐述了在基础性问题上中美两国共同的战略与理想。第四章和第五章将美国历史上四位伟大的总统(他们在美国面临最严重的危机时期曾成功地阻止美国陷入失败)对美国人民的建议,与邓小平(他也成功地阻止中国陷于失败)对中国的建议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建议与必须领导美国人走出当前危机的第44届总统候选人中的领先者的外交政策进行比较。第六、七、八章阐述了美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第九、十、十一、十二章描述了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在领导由192个国家、七八种不同文明以及65亿人口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中实行和平共处原则的魅力。
邓小平使中国以繁荣与和平为发展重点并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自1978年以来连续三代中国领导人都非常成功地推行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基础的和平共处原则,并且以此原则克服了中国和其他191个国家之间的冲突。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惠互利;
5.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国和印度政府在北京举行的谈判初期,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与一位印度代表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原则。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深受甘地影响)于1954年在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上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自1978年开始在对外战略中实行这些原则。在中国人看来,和平共处原则“在许多其他国际文件中被采用并且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被其他国家广泛接受。”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成功地在其经济、外交及国防战略中践行了和平共处原则,该原则是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在21世纪构建成功的国际体系的正在建立的和唯一可能的基础。
和平共处原则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更为详细的体现。但是,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看来,联合国在实现这些宪章中设定的目标方面并不是很有效。
联合国(除中国以外的)其他191个成员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中所普遍体现的零和博弈思维和策略通常是对“冲突原则”的实际运用。传统的零和博弈思维和策略以及冲突原则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旋律。然而,在21世纪,冲突原则未能保护美国及其他191个国家的经济或军事安全。在越发动荡的国际体系中,基于冲突原则的传统零和博弈思维与策略也并未能解决美国和其他191个国家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和相关的外交政策问题。
但是,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学者和领导人并未认识到这点,因此,他们也未能抓住能给美国经济带来成功、给国家带来安全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中国30年的经济发展、对外政策和国防战略为21世纪美国的成功和生存所提供的坚实基础。这一和平的理念以及和平共处原则在全球的推行被我们称之为“中国模式”。
我们所叙述的“冲突原则”是:
1.伪善的公正;
2.(要求别人)相信并效法自己行为的褊狭;
3.言行不一的虚伪;
4.(要求别人)唯命是从的傲慢;
5.我们比你们强的自大; 6.我的国家是对是错的偏见;
7.热衷于冲突、权力和伤害他人。
人类灭绝是一项客观的评判标准,它能够结束人类所有的观念差异、偏见和争论。这样看来,我们人类的灭绝将创造永恒的和平。但是,这是“坟墓的和平”。我们人类是否能够在这个灭绝性武器和科技时代实现除坟墓和平以外的和平形式呢?P1-3
美国学者约翰·米勒-怀特夫妇撰写的《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一书,用一种新的视角审视21世纪的中美关系,提出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美两国和两大文明应当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合作。作者从多方面分析梳理了奥巴马执政前后中美关系以及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演变得失,引证了中国践行和平共处原则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由此提出了构建适应2l世纪时代发展大势的新型美中伙伴关系、建立国际和平新秩序的良好建言。该书论及中美关系、中美外交战略以及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方面内容和议题。总体来看,作者对中美关系发展大势的分析和建言是积极友善的,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持充分肯定和赞扬的态度。这些思想和观点在我国学界和思想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并见诸于主流媒体,而由一位美国学者来阐述这些思想和观点,则难能可贵,并有特殊的意义,更容易为美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中美两国读者更理性地认识中美关系和中美两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作者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是:
1.在人类面临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一系列毁灭性挑战和威胁下,中美两个大国应当进行战略合作,努力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这既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2.中国一直倡导并践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适用于全世界的对外关系准则。美国如果能够改变其传统的“冲突原则”和“零和博弈”思维与战略,采纳并带头践行和平共处原则,新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持久的和平就会到来。
3.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应当摈弃冷战思维,接受中国的崛起,同时正视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种模式实施的结果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还使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受益。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美国借鉴和反思。
4.中美两国都有自己的文明,虽然两种文明有很大差异,但都有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两国人民都是热爱和平的,都有为世界做贡献的愿望。邓小平是2l世界最伟大的外交战略家,对中国的繁荣与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罗斯福、肯尼迪等深受美国民众喜爱的总统也有许多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可取的思想。两种文明的特质为两国进行战略合作提供了基础。
当然,作为一位美国学者,作者对中国社会及政治状况的了解还比较有限,其思想观点、认识判断难免带有西方学者的色彩。书中有的内容及语言表述不够妥当准确,这些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征得作者授权和同意,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原著一些内容做了必要的处理和删改,以尽可能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我们把这部著作介绍给国内读者,以期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加强交流,了解信息,并以此作为研究问题的参考借鉴,相信中国读者对本书会有正面的阅读。
这些书填补了中美关系中相互交流与理解的重要空白。约翰·米勒一怀特正是整合中美关系所缺少的人,用美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释美中问题的人。
——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王光亚
这些书阐述了许多新的重要思想。约翰·米勒一怀特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从美中两国的立场畅所欲言,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中国驻美国大使 周文重
这些书里面的观点我看了很受启发。它所讲的美中新型伙伴关系和一般美国理论家不同。至少有一条我认定,它讲的就是中国和美国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为了维护美国和中国的利益,这两个国家应该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这个新观点我想我们能接受。
——中国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 王茂林
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和主流的经济学家永远也不大可能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因此,从宏观视角来考察,约翰和戴敏打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零和博弈,确立彼此合作的双赢模式,不仅立意高远,且在理论上堪称新的学派,需要特有的政治和理论勇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郗润昌
我同意书中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理论,即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如果不能确保双方或对方的成功,便都不可能在21世纪取得成功。
——美国国会前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 汤姆·兰图斯
这些书所建议的观点和理论将使美国的外交政策转向中国。美国外交关系理事会或美国智库机构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提出这样的理论,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于同样的背景并用同样的方式思考”。
——《纽约时报》前总编辑 西摩尔·塔平
这些书是研究美中关系的“经典之作”。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及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创始人 莫里·斯庄
这些书中提出在美中两国决策层建造一种新型的既有包容力又能进行合作的机制,是建立21世纪美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美国大使、前众议员 理查德·施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