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系旨在打造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特色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工程。包括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奇遇”、黑鹤的动物小说、金曾豪的动物小说和生态散文、牧铃的生态童话和科幻作品等。作品通过少年文学体裁形式,反映当下儿童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将生态观植根于少年儿童心中,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让少儿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自然万物,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同时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勇敢的品性。由王巨成著的《别让一条狗哭泣/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为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册。
《别让一条狗哭泣/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是王巨成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因为军营撤离,一只叫旋风的军犬后代被独自留在山林,它辗转来到了村口,下水救了一个叫南瓜的男孩,成为了英雄,从此与南瓜生活在一起。南瓜给它取名“超人”,超人成了护送孩子们上学的保卫者。可不久农村就要被改为汽车城了,南瓜一家搬到了城里,超人不能进城,只好孤独地生活在农村的废墟上。之后,超人被一个叫小船的男孩领回城中村,可超人面临着被火锅店的人捉去宰杀的命运。何处才是它的家园?作家通过一条狗从山林到农村再到城市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描写了一条狗对家园的追寻,揭示了人生百态,并呼唤人们把乡村留住,善待我们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它是在找吃的吗?是在寻找迷失的伙伴吗?只有山鼠自己知道。
山鼠来到了一簇灌木丛附近时,它犹豫着停下了,小眼睛打量着深不可测的灌木丛,那里面也许有它需要的食物,也许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御寒之处……
山鼠的耳朵突然竖了起来,眼睛也霍然睁大了一些,伸长的脑袋四下张望着,鼻子在空气中嗅着,它感受到了一种危险。可惜,就在山鼠跳起来,正要逃走的时候,一个庞然大物从灌木丛里蹿出来,带着一股旋风扑向山鼠。庞然大物的两只前爪准确地将已经腾空的山鼠压到雪地上,爪子前的钩子状指甲钳子似的抓住了山鼠,山鼠绝望地尖叫了一声,它的脖颈断了,脊梁骨也断了。
几乎眨眼之间,山鼠就成了庞然大物的美餐。不,充其量是一道味道还不错的点心。
庞然大物是一条灰褐色的狗,是一条拥有名字的狗,它的名字很响亮,叫旋风。
旋风舔了舔嘴巴,又钻进了灌木丛。雪被风卷着,不久便覆盖了地上的痕迹,然后世界又恢复了寂静,仿佛这里先前根本没有发生过猎杀。
只是在灌木丛里,有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外面。
旋风在为自己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而方式就是做“守株待兔”式的伏击。旋风的伏击地点在朝南的半山腰,眼前视野开阔,尤其是起伏的群山把凛冽的西北风挡在了山的另一边,这里虽然还有风,但弱多了,也温柔多了。
不知道是环境的因素,还是灌木丛对寒冬里的小动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旋风的收获很不错,无须担忧饥饿的问题,而且山鸡、野兔、松鼠它都品尝过了。
在食物匮乏的隆冬季节,旋风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还保证了生活的质量,这不是所有的狗都能做到的。
旋风具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可能跟它的父亲和母亲有关。后来的许多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天后,雪停了,天晴了。
旋风从灌木丛里走了出来,它略略眯缝着眼睛,看了看天空,那个明亮的太阳尽管没有给大地带来多少的温暖,但旋风喜欢天空上那个圆圆的东西,它可爱、神奇,只要它一出现在蓝天上,大地上的一切立刻就焕然一新了。
那圆圆的东西仿佛给旋风注入了一股活力,旋风精神抖擞,欢快地在雪地上跳着,转着圈儿。
不过,旋风马上失落地停了下来。快乐是需要和别人分享的,人是如此,狗同样如此。那么,旋风现在能和谁分享它的欢乐呢?和刘小峰以及他的战友吗?和利剑以及眼镜吗?
旋风朝山顶爬去,翻过山梁,来到那个曾经叫军营的地方。这里还是军营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有的事情似乎都跟那个叫军号的东西有关。军号总要在固定的时间,暸亮地响起来,以不同的节奏、音量来表达着不同的指令。而刘小峰以及他的战友就根据军号的指令来做各种事情,比如操练,升国旗、军旗,唱歌,种菜做饭,洗衣服,甚至睡觉。
利剑能听懂军号的意思。
旋风也能听明白军号的意思。
但现在这里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片废墟,断垣残壁。
军营搬走了。
军营搬到了哪里?刘小峰告诉过旋风一个地方的名字,很遥远。刘小峰还告诉旋风这里发现了一座特大的矿藏,将要被开发,所以他们得走。
“兄弟,我们是军人,我们要坐火车,我没有办法把你带走,你可要好好活着呀!要是山里待不下去了,你就到村子里。”
P2-P4
请把乡村留住
看着那桃树的花骨朵儿一点一点地鼓起来,然后绽放出一树粉红、娇嫩的花儿,然后花落了,一个个小小的、青青的果儿出现在枝头,然后在风里雨里阳光里,还有一道道孩子的目光里,桃子一天天长大了,直到桃子成熟了,这时候亲自去把桃子摘下来,咬进嘴巴里,那是什么滋味呀?
那绝不仅仅是吃桃子呀。
看着谷子播种进泥土里,然后柔弱的、绿绿的芽儿钻出了地面,然后那些播种它们的人,像照料自己的儿女一样开始了漫长的劳作:除草、浇水、除害虫、间苗、施肥等等,它们长呀,长呀,长得壮壮的,油油绿绿的,然后秋天到了,收获的季节到了,直到它们变成饭碗里白花花的米饭,那是什么滋味呀?
那绝不仅仅是吃饭呀。
看着那些小雏鸡在一只老母鸡的带领下,像小球球一样在家前屋后滚来滚去。它们不能受凉了,也不能热着了,喝多少的水,吃哪些食物,似乎只有老奶奶知道,也只有老奶奶能满足小雏鸡的各种需要。然后它们的绒毛慢慢地褪去了,一点一点长出了硬硬的羽毛,然后小雏鸡长成了大公鸡或者大母鸡,然后大母鸡终于生了鸡蛋。这时候,把鸡蛋吃进嘴巴里,那是什么滋味呀?
那绝不仅仅是吃鸡蛋呀。
这就是乡村。
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那些围绕着村子的绿树,那些围绕着田地的小河以及点缀其间的池塘,那些相伴庄稼生长的小草和野花,那些在村子里到处走动的鸡呀鸭呀,猫呀狗呀,猪牛马羊呀,还有麻雀……
所有这些,构成了活色生香、生机勃勃的乡村。
乡村是我们人类出发的起点。
乡村是产生故事的地方,是产生歌谣的地方,更是产生文学的地方,文学从来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可惜的是,乡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迷茫,还有伤痛。
在我们家乡,发生了这样一件大事: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征去,包括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村庄,它们被征去建造汽车城。据说,那将是我们苏北地区最大的汽车城。
于是,小河、池塘没有了,绿树没有了,猪牛马羊没有了,鸡呀鸭呀没有了,猫呀狗呀没有了,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工人。
麻雀到哪儿去呢?是没有人想这个问题的。
就这样,几乎在眨眼之间乡村便消失了。
许多人都是高兴的。政府官员高兴,是因为财政收入增加了;开发商高兴,是因为企业规模扩大了,挣钱的能力更强了;乡村的大人孩子似乎也高兴,他们一下子就成了城里人呀……
然而,我偏偏看见了一条狗。 在最初,在拆迁的一个村子的废墟上,有一条瘸腿的狗,它哪里也不去,就那么前腿立着,后退蹲着,一动不动,像一座雕像。
早上看见它,晚上也看见它,一连几天都看见它。它是在守着什么,还是在等着什么?它那一双眼睛里弥漫着一种特别的东西,让我感到心酸。
直到轰轰作响的大机器开进来,我才没有再看见那条狗。
它会去哪儿呢?
我真的很想知道它去哪儿了,它是回到了主人的身边吗?它是回到了野狗群里面了吗?它还是回到了餐桌上?我不敢想下去了。
但愿它回到了主人的身边,在主人的照料下,它恢复了健康,继续过着一条狗应该过的日子。
还是在村子拆迁的废墟上,我曾经看见过一位老奶奶,她天天来到废墟上,扒呀,刨呀,好像找着什么失落的东西。
后来,我发现老奶奶竟然在废墟上开辟了一块地,种上了蔬菜,其中有南瓜。老奶奶对块蔬菜地真是用心呀,围上了篱笆,开了排水沟,还挖了一个小坑,小坑是用来储蓄雨水的,以便及时给蔬菜浇水。
从此,那块菜地开始了它的生命旅程:该青的青了,该绿的绿了,该黄的黄了,该紫的紫了,该红的红了,小蝴蝶来了,小蜜蜂也来了,俨然是一副生机盎然的画了。
老奶奶吃上了她种的蔬菜,也许她的家人也吃上了她种的蔬菜。我就看见过几次老奶奶心满意足地挎着一只竹篮,竹篮里面装着的是她种出来的各种蔬菜。
从老奶奶的心满意足里,我还感受到老奶奶不只是为了吃蔬菜,才要跑那么远的路,费那么大周折来种菜,因为那里曾经是她生活的地方,是她生儿育女的地方,是她品尝人生酸甜苦辣的地方,留着她的许多许多的记忆。
只有在这片土地上,她才感到踏实。
遗憾的是,老奶奶没有吃到她的南瓜,南瓜还没有成熟,一种叫混凝土的东西把她的菜地无情地覆盖了起来。
一条狗,一位老奶奶,他们就像是两幅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对我诉说着乡村的情怀,乡村的忧伤。
我知道,我有了创作的冲动。
这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算是奇事。事情的主人公还是一条狗。这条狗竟然跳进河里,救了一个孩子。
狗不认识孩子,孩子也不认识狗。
这一条狗的照片后来还刊登在晚报上,成为一条“名狗”。
这一条狗,为我脑子里的那两幅画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有了《别让一条狗哭泣》。
《别让一条狗哭泣》写的是乡村,确切地说写的是乡村的一条狗,写一条狗对家园的追寻。
别让一条狗哭泣呀,如果一条狗都无处安生,那么我们人类生态的危机是不是也不远了?
别让一条狗哭泣呀,今天狗哭泣了,明天哭泣的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请把乡村留住,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要让我们有一天只是在文学里寻找乡村记忆。
算是序吧。
王巨成的儿童文学写作是一种直面现实、直面苦难、直面心灵的写作。王巨成用他对于文学的执著,他的勤奋与他的勇气,来挑战这样一种富有难度的写作,为我国当下的少年儿童的风貌,留下了非常朴素而真实的文学档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
《别让一条狗哭泣》在诗意的叙述中,有着浓浓的浪漫情怀;在引人入胜的情节里,把复杂的现实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以一种生动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部可以流传的儿童小说。
——特级教师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