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熟悉北京地理环境的人都知道,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过去有牌楼一座,是进入皇城的标志,因此得名东单牌楼。解放前,东单牌楼一带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若从高空俯瞰下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宫殿外围,便是横平竖直街道上的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大屋顶的房檐下盘着一座爬满青青叶的葡萄架。高级一点儿的,还有一扇红漆绿楣的大木门。门里是迎面一座石影壁,门外蹲着两只把门的小石狮。这小石狮子似狮而又非狮,头部、四腿、爪子、尾巴全部嵌进石中,造型之洗练,令人想起远古的墓刻。
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
这是一座深宅大院,深到占据了两条胡同之中的全部空间,大到差不多有天安门广场那般大。院内没有大雄宝殿一类的大屋顶庙宇、也没有飞梁画栋的中国式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小桥流水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一一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二三层小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墙外爬满茂盛的爬墙虎……
2003年我初次踏访美国。一日,到达最北方城市波士顿,刚下汽车一抬头,不由得一阵恍惚,以为我到家了呢!一切怎么都这么熟悉啊?一栋栋别墅式小楼绵延开去,赭红色的墙砖,复杂多变的斜坡大屋顶,小巧的白木条花块玻璃窗,积木兵似的高矮错落的烟囱,开放式的大阳台,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波士顿的这些楼房,跟我们大院里的16栋小洋楼长得一模一样,就像是从我们大院搬来的一一哦不,当然是我们院的小洋楼从这里搬去的哈。我一下子就知道了这些房子的大体年代,它们肯定是诞生在人类生活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
当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利坚的羽翼已经丰满,正阔步走向世界老大的宝座,所以此一时期所有的美式建筑,都留下了信心满满的印迹。我们大院的这批小洋楼,后来被建筑学家们定名为“美国乡间别墅”,属早期北美别墅模式,其建筑理念依据欧洲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四个时期1000多年形成的建筑风格,混搭出以“立体式+伊丽莎白式”为主的造型,又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复兴式建筑”的缩小和简化版,在20世纪初期颇为流行。我的感觉,它们虽然脱胎于英国古老的民居,但又比那些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House有了革新,变得更加现代、更加讲究、更加使人享受了一些。内部格局没有大的突破,基本上依然是一层有客厅、书房,外加厨房、小储物间和卫生间;二层三间卧室加一个卫生间,再加一间瓷砖地、不带暖气的花房;三层是阁楼,有两间斜坡顶的房间,过去是给仆人值班时候用的;还有地下室,是给厨师及仆人居住的。美国人主要是增加了铺着瓷砖、带顶和不带顶的开放式大阳台,可以惬意地把感官享受直接联动到绿树、香花、阳光、雨露和动物。另外就是把各个房间的面积都扩大了一些,用料也讲究了不少,比如一寸多宽的细格地板是上等菲律宾木的,打上蜡。再用蘸着煤油的拖布反复擦拭,就会像上等老黄玉一样油光润亮,闪出贵族范儿的厚重幽光;墙砖是泰国大米灌浆的,据说结实得赛过城墙,完全可以抗得住九级地震;内墙壁上涂的是蜂蜜一样细腻的清漆,显现出一派柔和、温暖甚至体贴的气息……
P4-5
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上连绵起伏的山脉,属于最原始的文学形式之一。诸子散文算是散文成熟的起点,其后无论是唐宋散文、明清小品,还是“五四”散文,都是中国散文天空里灿烂的星座。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不平凡的风雨岁月,“文革”反思之后,作家的创作驶上了文学正道,跨越世纪,名家辈出,女作家则成为文学大军驰骋至今的一支劲旅,为中国文学的辉煌崛起贡献了智慧。因此,无论是中国文学的前世还是今生,说文学不可不说女性文学,讲作家不能不讲女作家。
自秋瑾时代,女作家蜂起,她们的创作曾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同呼吸共命运;她们笔下除了小说、诗歌和戏剧,更有散文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与发展.
当代散文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走出政治或准政治之门以后,解放之风将散文吹拂得花枝招展,尤其90年代出现的那股关注女性经验和生存状态的“身体写作”思潮,更为中国散文历史所难忘。“身体”从隐匿到发现,新的女性意识普遍进入女性创作视野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进步。那些钟情于“身体写作”的女作家,笔下所呈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身体经验的书写,意味着对女性独立精神尊重的“时尚”,曾是女性创作风靡一时的潮流。女性“身体写作”是灵肉之写作,以独白或自语,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将爱情、婚姻、亲情、友情、温情、柔情、性具象化,但实际上是联系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道德、法律的理性法则,所呈现的是属于女性的生命意义。“身体写作”所涉内容多为“青春的迷茫与痛楚,孕育的艰辛与幸福,死亡的残酷与升华,大胆地抵达了身体的本质,既关照自己,也关照他人”。这个讲述女性身体成长史的时间大约有十几年,与此同时,还有受到非议的所谓“小女人散文”盛行于世。那些书写“日常生活”的“小散文”并非没有意义,她们所写的日常生活和感受属于时代的投影,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宝贵遗存。
之后,女性散文作者年轻化,开始了女性散文从“女陸”到“新生代”和“网络写手”的过程,其作品的人格与精神也在迷茫中发生了一些嬗变。21世纪以降,在金钱的忽悠下,尽管文学比较疲软,但是作家依然以其忠勇驰骋疆场,那些走过“文革”,咀嚼了较多社会、历史、人生苦味的女作家,这时的创作更臻成熟、老道,更加深人历史和生活的肌理,文风也更为清丽、朴实而厚重。
天地岁月运行至今,仅就所观女性散文而言,不乏大家的经典之作。“大家”,当然不是从天而降,既不是别人所封,更不是自封,而是作家自己的创作百炼而成。一般说来,无论是沸腾喧嚣的生活。还是懒散平凡的生活,作家们只要无止境地追问社会、历史和人生,就可从生活、历史中寻找出思想和理想,并让真实、动人、温馨、睿智、冷峻、幽默变成文心,坚守住真善美,守望住文学的经典精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学习很重要。就我所知,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很在意学习、研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女作家筱敏说:“文学就像一个人在牢房里唱歌,阅读它就像收到一封传说中装在漂流瓶里在大海上漂泊已久的信。写作是单个人的事,阅读也是单个人的事,这是个人内心生活的需要,与外面的热闹无关。”生活、阅读、写作,是作家生命的三部曲,作家只有在生活里沉下心来,作品才会获得文学应得的大气场。
现在,这些资深女作家,凭借与生俱来的文学天分和捕捉人情世故的文学敏感,加之丰富的生活经历及家国意识、人间情怀,在照亮黑暗世界的理想光芒陪伴下,走向书写命运万千气象及人生有幸与不幸的作品经典。
四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女作家散文经典”书系,是“女人的文学”,属于女作家心灵铸就的作品。以小说起家的张抗抗。她的《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等长篇小说及其中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淡淡的晨雾》和80年代中叶起,她给华人世界烹制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大餐。她的《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你还没有爱过》《初雪》《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等篇什,其精妙、柔情和厚重曾赢得文坛许多名家的赞美。大作家管管说:“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大诗人余光中在为她的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所写的序言里,称她的散文有“亦秀亦豪” “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有人又说她的散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
张晓风曾说:“我的身体在台湾长大,可是我的心好像跟历史的中国衔接,不管是到南京或者是西安,我觉得都是我心灵的一个故乡。”在她的散文里,乡愁有时像春风,有时也似冷雨,流浪漂泊的命运,成为她以生命的诗性阐释生活与人生的基础,从描写生活琐事,到抒写社会世态和家国情怀,都是她作品的内容。
韩小蕙作为知名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著有《自嘲》《有话对你说》《悠悠心会》《体验自卑》《女人不会哭》《韩小蕙散文》《欢喜佛境界》《千克男女》《解读与被解读》等散文作品二三十部。
她是大记者,在她的眼睛里、感觉中和心坎上,所有所有的美,都在自己经过的路上,更在自己经历的人身上。在名家、大师面前,她以一棵小草的姿态,用崇拜或钦敬的眼光看着他们;对于百姓,她把自己当作一片温暖的咱光,“以善意,以明朗,以助力,以合作的心态待人以厚”;对于女性中的杰出人物,她倾心喝彩,打心底里热情赞美她们的天分、才华、成就、品质乃至美貌。她因为看清了世界与自己,厘清了与他人之间的绳墨,而“进人物我交感,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物我皆如行云流水的境界”;她以向日葵的品格,永远向着文学的太阳。她是个疾恶如仇的作家,又是个大爱无疆的作家,她整个的人生姿态,就是她的散文的姿态。从她的作品里,可以倾听到丰富的社会旋律和时代精神,以及对善的颂扬、对恶的鞭笞,社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女人、道德,都是她笔下寻常的散文话题。
卢岚在中山大学毕业后以笔名芦苇发表小说,开始了她的文学人生。著有散文集《乡眺》《凡尔赛的喷泉》《山盟水约》《巴黎读书记》《塞纳书窗》《文街墨巷》《笔走皇林村》《与书偕隐》及小说集《古堡迷幻夜》《把水留给我》等。
爱读书的卢岚在巴黎长居40余年,涉猎了东西方许多古今作家,使她在精神和文学修养上得到熏陶,生发旺盛的写作欲望和创作动力。“我写过,我释然,写作成为释放情绪的方法,写作成为引渡自己的一根篙。”这根“篙”,使她从此岸到彼岸,在书海、人海完满最好的人生。
卢岚的成就和影响在散文。而她的散文最令读者叹为观止的是被她称为包括文化随笔、书评、读书杂记的“书话”。她说这些写作是“在别人的成果上做文章,通过复述、感受、分析,从个人角度出发,带着个人色彩,来扮演作者、读者之间的中间人,完成一种情感、见地、审美的传递”。在她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发现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芬芳,“书情,世情,风情;文心,人心,慧心”,中外文坛的前世今生、往事近事,透过她的散文,都会引出一道道甘泉。
走在法兰西的文街墨巷,就像翻检自己书房里的藏书,心知眼见,每一页展现的都是这片天空下亲切的风景、风物与人物。“用美丽的文体描写美丽的对象”,是卢岚最惬意的人生;“把瑰丽灿烂的、气派宏大的风景浓缩在咫尺之间,让读者了解人间美丽的历史,欣赏她永恒的魅力”,这,就是卢岚文学世界的宿命。
阎纯德主编的韩小蕙用生命写成的散文作品《天堂的花朵(精)/著名女作家散文经典》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对人性美的张扬,或者说,韩小蕙散文的最大特色是通过种种方法倾力揭示人性美,深情颂赞人性美,真切倡导人性美!
阎纯德主编的《天堂的花朵(精)/著名女作家散文经典》从韩小蕙自创作以来的所有散文中,秉着轻松阅读,理性思考,感悟生活,完善自我的宗旨,精心筛选了包括《什刹海滋味》《我给季羡林先生当编辑》《面对庐山》《理念是天堂的花朵》等经典代表作,以期给读者以启发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