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成见那帮小姑娘在捂嘴偷笑,估计人家不是因为昨天的对骂,故意来找茬打人的。他一下子来了胆量,要跟佰能一起往前挤。得到佰能的认可后,他说声“好狗不挡路”,上去就是一通猛推。
女孩子们的力量头毕竟有限,保成和佰能几下就把她们冲开了。那群小姑娘哪里还肯依允?纷纷得理不饶人地跟佰能和保成吵了起来。问他俩是哪庄上的毛蛋孩子,是吃啥长大的,难道是吃秆草泡驴粪长大的。不然,咋胆敢在她们孟段庄的一亩三分地上撒野。
在淮北这一带,人们形容嘴巴凶的女性为“口”。再厉害些的叫“口得撩脸”,胡搅蛮缠的叫“死口不讲理”。孟段庄的这群小姑娘,就一个比一个“口”得撩脸。她们吵起架来,嘴巴跟机关枪似的,话也都是一套一套的。
佰能问她们为啥挡住路,她们纷纷围着佰能吵:谁挡他的路了,路是官路,兴他走、还能不兴她们走的?!
保成嬉笑着,一下插在佰能和那群姑娘中间,向她们为啥走得那么慢,凭啥把路堵得那么严?小姑娘们说,路在她们脚底下,她们想快快、想慢慢,没吃他的、没喝他的,用得着他管过头了。她们吵吵着问保成,是喊姐了、还是叫妹了?他鳖气不出、驴气不喘地不喊姐、不叫妹,谁知道挡住他的路了。
保成嬉笑着问她们,咋一个个地恁“口”。小姑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吵吵着说:“口、口、咬你几口?哪里冒血、哪里冒脓了?没冒血、没冒脓,俺几个哪里口了?”
佰能在一旁心痒地笑着,不知怎么就冒出了一句:“要是在俺陈家集,不打死您几个才怪呢!”
姑娘群里,有位个子稍大的,叫孟桐花。她听见佰能说了个“打”字后,挑动那帮小姑娘说,“你们几个还能呢,那边有人要打死你们呢!”那帮小姑娘撇开本就不感兴趣的保成,纷纷围住佰能,你推我搡地动起手来。说,胆子还真不小呢!在俺们庄上就敢打俺们?打不死,算佰能没种!打死了,埋到佰能家堂屋当门,埋到佰能家的面缸子里。
她们围住佰能,吵吵着问:“原来恁几个是陈家集的?俺还真不知道陈家集有你这么个能灯呢?!去恁陈家集?你是套车了、抬轿了,还是吹喇叭了、放炮了?即使到了恁陈家集,俺也是吃好的、喝好的,坐恁家堂屋当门应老的……”
推搡中,佰能挂在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掉了,一个小姑娘抢先拾起来。她们相互传了几下后,佰能便不知道找谁去要了。佰能无奈地,只好笑着任由她们推搡,低声下气地央求着还他的钢笔。吵得最凶的叫段香织,她口得撩脸地冲佰能吵吵:“哪是你的钢笔?你叫它看它答应不7.兴拾哩兴要哩,牵来骡马还你哩。”
孟桐花虽不参与吵架,但,一看事端就全是由她发起的。吵架的时候,段香织那群小姑娘,总是不时地回头看她,只要她的嘴唇轻轻努向谁,段香织就会带着她们去跟谁吵。
吵了一阵后,小姑娘们嘴里没有多少词了,也觉得佰能有些乏味了,叽喳声渐渐地有些平息了。旁边的孟桐花,又向没参与吵架的梦周和小军、小兵努了一下嘴。段香织她们放过去佰能和保成后,又挎起割草篮子排好了人墙,要再刁难后边的梦周等人。小姑娘们说,只要谁报出自己的名字,再喊她们一声大姐,说昨天骂“是狗、是兔子、是老鳖”的话,说是骂的自己。再给她们乖声乖气地赔几句礼、道几句歉,她们今天就放谁过去。
P6-7
从动笔到定稿,这部小说共用了我十年还要多的时间。这部小说也从最初的四十几万字,到最后的不足二十万字,手稿就有半米多高,来来回回增删了不知多少次。
在县直机关中,文联无钱、无权,属于最不起眼的单位,而我在文联的三个人中排名最后,又是个最不起眼的人。但,毕竟是从事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一直以来我并不觉得遗憾,甚至有点沾沾自喜。直到动笔写这部长篇小说时,需要大量的时间。白天还要做单位的日常工作。没多少时间写作,晚上家里没环境。只好每天留在办公室里。有时候写到晚上十一点多,有时候要到凌晨两三点钟。这就把看守县委大院的门卫给得罪了,特别是那名歪头门卫,据说有点背景,亲戚是某大局的局长。虽然,我每次碰到他,都会很殷勤地微笑着跟他打招呼,不当外人地称呼他兄弟。但,我每次喊门卫开门,都在暗自祈祷希望不是他当班。别的门卫当班,最多脸上有些不高兴,嘴里嘟噜一句“怎么又弄这么晚”?但,那个歪头门卫就不行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我每次喊门,他都会怒冲冲地恶言相对。我赔着许多的笑脸,说着了很多的对不起,才会像被抓小偷一般被放走。实在被骂得急了,我就想办法早走一点,可有时候写着写着还是经常忘记时间,就还是一如既往地被骂。
后来,我去县委办公室拿一个文件,发文件的正好是位文友,就坐下来多聊了几句。他听说我的烦恼后,打包票地说:没事,我找歪头门卫说一下。咱干的是正大光明的事情,即使县委书记知道了也会大力支持的。果然,再晚回去的时候,歪头门卫不再刁难、侮辱我了。
几天后,那位文友问我,歪头门卫没再难为你吧?我说没有。其实,在没有得到他的回话前,主要是我不敢走那么晚了。文友说,没事,他找歪头门卫了,说我是他的兄弟,以后无论什么时间走,都不许再凶我。
之后,我就找到了幸福,也终于把这部小说顺利地写完了。
刚放下课本步入社会之际,随父母从数十公里外的农村来到这个陌生的县城。有那么一段时光,我既无事可做,亦无田可耕,更无业可就,成了学业无成、家业无承、创业无逞的废人。父母都是褴褛旧衣勉强遮体、粗茶淡饭勉强糊口的社会最底层之穷人。惶惶迷茫之际,唯一可以慰藉我的是那几本破旧的文学著作。
一日,捧书在床,不觉目涩神迷,恍惚之间不知身至何处。只觉得周遭古香古色,人烟稀少,却是静谧愜意。忽由远处徐徐而来一位发髯皆苍的执杖老者,我鞠躬致礼,问老者,此地是何处。老者说,是来处、亦是去处。我再问,我是来了,还是要去?老者答,来来去去。我问,我来此何用,要去做何?老者答,林木可做梁栋,茅草可肥羊牛,凡万物种种,来去必有其缘由。
老者问我,是否曰曰做梦?我急忙点头道是。老者问,醒来时,梦境是否历历在目?我肃然答说,梦中所见之人、事、物,皆清清晰晰,无法忘却。老者说,是了,你何不拿笔记录下来?或可做文存留。我说,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识任何主流社会之人,怎么写文章啊?老者说,高屋建瓴、阳春白雪,自有那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大才之人所录记。你只识乡野俚语、童谣俗事,别的路可走。两拨人会聚到一起时,佰能自告奋勇地要带头从她们中间硬挤过去。哪料,他刚往前冲了一下,就被小姑娘们用背后的空篮子,把胳膊给挤青了一块,“哎哟”一声嚎叫,只好捂着胳膊退了下来。可去记录些村妇陋男、下里巴人啊!可我、可我,既不懂文章的渲染、描述、伏笔、暗示、揭露,也不懂文章的结构框架与起承转合啊!老者说:“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想那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红楼梦》。于是,也磨刀霍霍、跃跃欲试。然,琢磨、探索了二三十年,终寻不得做文之法,入不得文学之门。正值灰心沮丧之时,得益于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办公室的这次扶持,才将这陋文瑕章问之于世。拙笔自会有诸多漏洞与不足,牵强之处还望同道、方家多多指教。
由李超杰著的《你上东来我上西》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黄淮平原上一个叫陈家集的村子。农民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逐渐走向温饱的农村大变革背景下,多角度、全景式,生动又美丽地塑造了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学习、生活、情感、心理历程。
《你上东来我上西》这部小说共用了作者李超杰十年还要多的时间。这部小说也从最初的四十几万字,到最后的不足二十万字,手稿就有半米多高,来来回回增删了不知多少次。
《你上东来我上西》小说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古典,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