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郭家申译的《童年(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在外公家,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受到外婆所讲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小说通过童年阿廖沙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底层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 书名 | 童年(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苏)高尔基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尔基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郭家申译的《童年(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在外公家,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受到外婆所讲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影响。小说通过童年阿廖沙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罗斯底层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内容推荐 高尔基著,朱永新、聂震宁总主编,郭家申译的《童年(名家全译本)(精)/世界文学馆/亲近经典》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婆带到外公家。外公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也自私粗野,经常为了家产争吵斗殴,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阿廖沙在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但他得到外婆的疼爱,受到外婆所讲故事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说通过童年阿廖沙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该国底层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目录 译序 主要人物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试读章节 人们好一通地推我,抚摸我。最后,那位头发花白的水手来了,他一把抓住我,解释说: “他由阿斯特拉罕来,从船舱里跑了出来……” 他抱起我,跑回船舱,把我往行李上一放便走了,走时还伸出一个指头威胁我说: “当心我收拾你!” 上面的嘈杂声逐渐平静下来,船体已不再颤动,也不再发出拍击河水的声音了。船舱窗口被一堵潮湿的墙面挡住了。舱内黑暗、闷气,行李仿佛都膨胀了起来,一直在挤压着我,一切都叫人感到难受。说不定我就这样永远被单独留在这空荡荡的轮船上了? 我来到舱门口。舱门打不开,门上的铜把手怎么也拧不动。我拿起一瓶牛奶,使劲朝门把手砸去。奶瓶碎了,牛奶溅了我满腿,顺势流进了我的靴子。 因失败而苦恼的我,躺在行李上小声哭了起来,后来哭着哭着便睡着了。 醒来后,轮船重又响起拍打水面的声音,船体也颤动起来,船舱的窗子明亮得像一轮红日。外婆坐在我的身边,一面梳头,一面皱着眉头小声在说些什么。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麻麻地盖住了她的双肩、胸口和双膝,一直拖到地面,乌黑乌黑的,透着蓝光。她用一只手将头发从地面上托起,使劲将一把稀齿的木梳梳进浓密的发绺里。她撇着嘴唇,两只黑眼睛气鼓鼓的,闪闪发光,而她那张脸,在浓密头发的衬托下显得既小巧,又滑稽可笑。 今天她的样子看上去很凶,但当我问她为什么她有这么长的头发时,她用昨天那样温暖柔和的声音对我说: “显然是上帝要惩罚我——让她梳去吧,这该死的头发!年轻时我为这满头秀发,着实骄傲过,现在老了,我要诅咒它!睡你的觉!时间还早着呢——太阳经过一夜,刚刚才露头……” “我已经不想再睡了。” “喏,不想睡就别睡啦,”她当即表示同意,同时一面编着辫子,一面朝沙发看了一眼,母亲正直挺挺地仰面躺在上面,“你昨天是怎么把牛奶瓶摔碎的?悄悄跟我说。” 外婆说的话,不知怎么的,就跟唱出来似的,特别好听,而且一下子就牢牢记住了。她说的话像盛开的鲜花,是那样的亲切、鲜艳、生动活泼。她微笑时,一对黑眸子睁得大大的,像两颗樱桃似的,闪耀着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她的微笑使她高兴地露出坚固洁白的牙齿,尽管她双颊的皮肤有些灰暗,脸上已有不少的皱纹,但她的整个面孔,仍然显得非常年轻,神采飞扬。可惜她那松软的鼻子、张大的鼻孔和红红的鼻头颇有些煞风景。她用一只黑色镶银的鼻烟壶嗅鼻烟,全身都着黑装,但是她的内心里却在光芒四射——透过一双眼睛——放射出永不熄灭的、欢快、温暖的光芒。她有点驼背;几乎成了罗锅,人又非常胖,可是活动起来倒轻便灵活,像一只大灵猫——加上她又是那么轻柔温和,太像这种可爱的动物了。 外婆来之前,我好像一直在睡觉,躲进黑暗之中;但是她来到后,唤醒了我,将我引向光明。她把周围的一切连结成一根没完没了的长线,把它编成一条五彩缤纷的花边。她一下子变成了我毕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贴心、最理解和最珍爱的人——她这种对世界的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心灵,使我在面对艰难的人生时充满了毅力。 四十年前,轮船航行得很慢;我们到下诺夫戈罗德要走很长时间,我清楚记得头几天沿途所看到的绮丽景色。(P10-11) 序言 高尔基(1868—1936)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这种体裁的作品在俄国文学中并不鲜见,C.T.阿克萨科夫、JI.H.托尔斯泰等先辈作家都曾经写过。但一般来说,他们的作品社会视野都比较狭窄,叙事往往只围绕主人公一个人展开,而且描写的对象也大都限于贵族。 高尔基的着眼点则不同,他几乎包揽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继而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母亲死后,破了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进行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界定和分析一部自传体作品,恐怕首先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看作品的基本生活素材来源;二是要看作者本人写作的主观思想出发点和作品所达到的客观效应。 阿克萨科夫生长在俄国农奴制下的贵族世家,他笔下的童年生活脱不开他自己的历史环境,他的记述充满着对贵族生活的留恋与痴迷,他对自己童年时仆人们如何侍候他、呵护他,讲起来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一去不复返的往昔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写自己的自传三部曲的时候,正是19世纪50年代,当时他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思想已经成熟。他对自己因出身贵族在社会中所享有的特权地位已经相当不满,而且在其自传三部曲中对一切妨碍个性发展和精神自由的贵族旧礼教已多有批判。但他也只是批判批判而已。毕竟他和阿克萨科夫都出身贵族,其立场虽有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回想起“幸福的童年”时心里仍不免乐滋滋的。虽然托尔斯泰后来对贵族阶级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他甚至说:“我现在感到极大的痛苦,因为我想起了我过去过的卑鄙的生活,这些回忆使我于心不安,使我很难再这样生活下去。”毋庸讳言,托尔斯泰也说过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那只不过是和他后来涉足贵族生活圈子后的“放荡生活”相比较而言,他对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应该说,还是持严厉批判态度的。 高尔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野蛮的俄国生活中的种种劣迹”。因此,他写三部曲时的思想起点就比较高,他是把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当作劳苦大众在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斗争时的切身体会和教训来写的。他想表明,他之所以反对沙皇统治,反对地主资产阶级及俄国的社会、经济、道德制度,完全是现实生活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他来自社会底层,生活在他们中间,长期和人民同生活,共呼吸。这也正是劳动者一直视高尔基为自己人,一直喜爱他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尔基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俄国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时代。各种思想家、理论家层出不穷,都在磨砺以须,为当时的俄国把脉、开药方,有甚嚣尘上的斯拉夫派理论和咄咄逼人的西欧派观点,也有边宣传边实践的民粹主义和已经在迅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 …… 高尔基是在外公家长大的,后来到了“人间”,过的也是在城镇打工或四处流浪的生活,很少接触农村的现实,但底层生活的经历使他后来对自己所看到的农村状况最终也能够作出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农村中的负面消极现象和农民们的落后意识并没有使他完全感到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斗争决心,因为他相信劳动人民,而且只寄希望于他们。现实的困难和挫折不表明群众中没有改天换地的革命积极性,它恰恰说明需要革命者脚踏实地地到群众中去把这种蕴藏的革命积极性给挖掘出来。只要追求革命真理的决心不动摇,终究会成为一个革命者,高尔基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高尔基在自传三部曲中真实地表现了俄国革命者整整一代人怎样从最底层一步一步踏上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这也是三部曲的巨大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之所在。不仅如此,高尔基在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时,也在履行他认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一项革命职责,即批判俄国和欧美文学中无视人类的真正思想与感情,践踏自由、民主理想的颓废、反动的文艺思潮。因为就在高尔基着手创作三部曲的那几年,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有针对性地为现实主义的文艺在进行斗争,批判形形色色颓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高尔基当时就旗帜鲜明地站在这一斗争的前列。他不只是简单地在维护已有的现实主义,而是希望在原来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增加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因素,即后来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东西。他在后来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深化这些因素和原则,努力发掘和揭示正在觉醒的劳动者和他们所身处的资本主义险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文学所面临的如何塑造新人形象的迫切问题。因为他们虽然从资本主义制度下摆脱了出来,也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但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还背着旧世界遗产的沉重包袱。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写出这些人的发展与变化,高尔基,特别是他的自传三部曲,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我的大学》的基本意涵在于回应时代,弘扬革命思想。当时,诸如《毁灭》《恰巴耶夫》《铁流》等塑造新人的苏联早期革命文学作品还未出现,毫无疑问,高尔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它们的诞生作了及时的文学铺垫,在描写新思想的产生,特别是在对旧思想的批判和扬弃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我的大学》中对形形色色小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的消极悲观、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乃至农民小私有者心理这些与社会主义革命原则格格不入的思想,都有鞭辟人里、耐人寻味的批判。这也是高尔基三部曲的深刻认识意义、教育作用和重大影响之所在,这也完全符合作家本人所说的话:一个革命作家应该正确而深刻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实。高尔基的创作实践就印证了他的这番话,他的三部曲不仅描写了苦难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点出了希望在即的光明未来。高尔基深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因为他的这一信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上的。 郭家申 2009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